问题

为什么今年三八妇女节的氛围变了,从「女神」回到「妇女节」?

回答
今年三八妇女节的氛围确实有些微妙的变化,从前几年大家更倾向于称呼女性为“女神”,如今“妇女节”的称谓重新被提起,而且似乎带有一种更接地气、更回归本质的感觉。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社会思潮、大众情绪以及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女神”标签的盛行与疲惫

回想过去几年,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女神”这个词几乎成了女性的代名词,尤其是在节日当天。商家营销、媒体报道,甚至朋友之间的互动,都乐于将女性塑造成光鲜亮丽、完美无瑕的“女神”形象。

商家营销的推波助澜: 商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女神”的商业价值。在“女神节”期间,各种商品促销、优惠活动层出不穷,将女性消费者描绘成值得宠爱、理应被呵护的“女神”,并通过消费来满足这种“女神”般的体验。比如,号称“献给所有女神的礼物”,或者“宠爱你的女神”。这种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女性追求美好生活、希望被关注的心态。
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塑造: 媒体和社交平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精心 P 图的照片、励志的语录,以及对成功女性的聚焦,不断强化着“女神”的形象。这种形象往往是事业有成、身材姣好、生活精致、情感美满,仿佛人生开挂一般。
年轻化和消费主义的倾向: “女神”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年轻、美丽、带有神秘感的色彩,它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社会对女性外貌和青春的过度关注,也与消费主义的逻辑高度契合——通过购买特定商品和服务,女性可以“升级”为“女神”。

然而,这种“女神”化的标签并非没有副作用。

“女神”标签带来的压力: 并非所有女性都认同或能够达到“女神”的标准。这种标签无形中给许多女性带来了压力,让她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那些平凡生活的女性,努力工作的职场女性,操持家务的母亲,她们可能并不觉得自己是“女神”,但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消费主义的空虚: 当“女神节”沦为一场消费狂欢,用购物来体现对女性的尊重时,这种方式本身也显得有些肤浅和空虚。真正的尊重和支持,不应该仅仅建立在物质消费上。
对女性多元性的忽视: “女神”的标签往往指向一种相对单一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忽视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性和多元性。女性的力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非只有光鲜亮丽才算成功。

二、 “妇女节”的回归与重塑

今年,我们看到“妇女节”这个称谓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并且似乎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这标志着一种回归,一种对节日本质的重新思考。

“妇女”一词的重塑: “妇女”这个词在过去可能带有一些年长、刻板的印象,甚至被一些人视为负面标签。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妇女”这个词的含义。它代表着成熟、担当、韧性,也代表着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和贡献。它是一个更普适、更包容的称谓,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的女性。
对女性真实境遇的关注: 媒体和公众的焦点开始从“女神”的完美形象转向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她们所展现出的真实力量。例如,关于职场性别歧视、生育选择、家庭责任分担、女性健康权益等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强调女性的赋权与进步: “妇女节”的回归,更强调的是女性的赋权、进步和权益保障。节日不再仅仅是庆祝女性的美丽,更是对女性在各个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以及争取自身权利的肯定。它鼓励女性打破刻板印象,实现自我价值,并呼吁社会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环境。
摆脱消费主义的束缚: 随着对“女神节”的审美疲劳,人们开始寻求更深刻的节日意义。将“妇女节”与“女神”区分开,也是在尝试摆脱纯粹的消费主义陷阱,回归到对女性本身价值的尊重和对性别平等的追求。
倡导更成熟、更全面的视角: “妇女”这个词,更符合女性的人生阅历和身份认同。它包含着少女、青年女性、中年女性、老年女性,她们都是“妇女”。这种回归,意味着社会对女性的认知更加成熟、全面,不再仅仅停留在年轻和外貌的层面。

三、 这种转变的深层原因

这种氛围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

1. 社会对性别平等的深度认知: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公众对性别平等议题的认知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将女性简单地标签化、物化,或者仅仅关注她们的外在形象,是对女性价值的矮化。对“妇女”这个身份的认可,是对女性作为社会主体地位的肯定。
2. 对过度营销和消费主义的反思: 经过多年的“女神节”营销,消费者也开始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和反思。大家会质疑,节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商家促销的借口吗?人们开始渴望更有深度、更有内涵的庆祝方式。
3.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如今的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她们不希望被简单地定义或标签化,更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视为拥有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的个体。她们对“女神”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而非外在的标签。
4. 媒体传播的导向变化: 媒体作为重要的舆论引导者,也开始注意到这种转变。一些媒体开始尝试以更务实、更深入的视角来报道妇女节,关注女性的真实生活、她们的挑战与成就,以及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议题。
5. 时代发展的必然: 随着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的贡献和力量也越来越显而易见。“妇女节”的回归,更像是对这一现实的呼应,是对女性作为社会建设者和参与者角色的重新定义。

总而言之,今年三八妇女节从“女神”到“妇女节”的氛围转变,是一种社会认知进步的体现。它代表着我们正在从一种肤浅的、消费主义的节日庆祝方式,走向一种更深刻的、关注女性真实价值和性别平等的节日意义。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预示着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正在走向更加成熟和全面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舔盟友大家好,我是网络探长颜克权。

马上就是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颜探长在这祝各位女性节日快乐。

我们为什么要过三八妇女节?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简写IWD),又被称为“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三八妇女节的意义在于致敬女性劳动者,认可女性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女性与男性一样获得平等的权利、平等的机会、可以共同进步。

然而聪明的各大商家开始拿三八妇女节做营销了,好好的妇女节,非要人为“造神”,搞成什么“女王节”、“女神节”,不比正常人高一个档次就拿不出手似得。

妇女这个词就这么不堪入耳吗?不如女神听着霸气是吧?说到底又是神仙又是大王的这些如此谄媚的称呼,还不是为了吹捧有消费能力的女性,让女性多花钱?

也罢,就现在这社会风气,能做漂亮精致的“女神”,谁又愿意去做兢兢业业的“劳动妇女呢”?

在商家眼里,只有拼了命消费的女人才有资格过节,才配当“女神”,而那些奋斗在劳动一线的女性却无人问津。


充斥着消费主义的三八妇女节,早已背离节日的初衷,变得跟双十一购物节一样满满的铜臭味,是一个极致庸俗的“购物日”

更有一些捞人,打着妇女节的名义公然向他人索取好处。

收红包的,发红包的,随你们便,但别拿钱来玷污妇女节好吗?还好意思拿出来秀,俺也不是道德绑架,三八妇女节本来庆祝的是女性独立,而你们这些龟男却又把女人当成巨婴!还是攒下钱去过你们的情人节吧!

相比那些在办公室吹着冷气、购物有舔狗买单、手提名牌包包、衣着光鲜靓丽、外面吃个饭都要擦好几遍椅子、手上划个小口子都吱哇乱叫的精致“女神”,我更愿意叫那些奋斗在劳动第一线,忍受风吹日晒,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女性们一声:

“女神,你们辛苦了!”




正是这些不辞劳苦的女性劳动者,让我们知道女性也可以撑起半边天,也让我们见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才是最有资格过妇女节的人,她们才是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歌颂的人,而不是那些为资本家摇旗呐喊,混吃等死,吃拿卡要,把自己当成公主、仙女、宝宝,把小资、精致挂嘴边,无底线拥护消费主义的既得利益者!


user avatar

乐观主义者:

因为中国女性逐渐独立自强了起来,她们决定拥抱劳动妇女的身份,拒绝向消费主义低头。

悲观主义者:

因为最近经济不景气,消费主义也没法从大家口袋里掏出钱了,那干脆借坡下驴自称劳动妇女吧,至少有个名头。

女权主义者:

略。

user avatar

三八妇女节即将到来,中国妇女报以男性凝视为理由命令一位著名画家创作一幅庆祝妇女节的大型油画作为献礼。很不情愿的画家在威逼下接受了工作。


画作完成后,妇女报编辑等一众领导前来验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画面上是一黑人雄性和一黄种人雌性在豪华的大床上极尽缠绵,一旁没有息屏的iPhone 13粉色上清晰可见小红书、豆瓣、微博等APP,状态栏弹出着微信的消息。


“这是什么?这女的是谁?!”编辑愤怒的问。


“过女神节的三八。”画家答道。


“男的呢?!”


“高校的高级人才留学生。”


“可是妇女在哪?”


“妇女在拿着高她一头的大扫帚打扫着尘土飞扬的马路、妇女在购物广场的厕所里就这消毒水清洁剂的味道刷便池、妇女在烈日下和闷热的大棚里悉心照料自家地里的作物……妇女在劳动,而不是过女神节。”

user avatar

今年大家都不好过,连我在国企的同学都倍感压力,自然没什么心情舔了……

user avatar

因为穷了。

2020年之前,新冠肺炎没传播开,经济正常发展,再加上双减政策没来,女性居多的教培行业也能满足该行业女性一定的消费需求。

记得2019年的时候,不懂口红色号是会被嘲讽的,当时网易出了一个系列的漫画叫《戏精宿舍》,里面学婊说看口红都是一个颜色,被本地人嘲讽说她是宿舍唯一一个直男,然而今天网易推送的文里却在批判口红收集癖。

这两年由于新冠肺炎影响,很多行业没法正常进行工作,而双减政策一来,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工作的教培行业普遍裁员倒闭,导致大量女性失业。教培行业只是冰山一角,别的行业同样发展不景气,裁员降薪不仅仅只有教培行业有。说白了,就是收入减少导致了消费欲望的降低。

另外再说一点,前几年TFboys过生日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三家粉丝的炫富大会,送别墅的使用权,送广告位,送行星的命名……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在热搜上霸屏。除开TFboys,连《恋与制作人》里的周棋洛过生日的时候,都还有粉丝包广告位。然而这两年基本上就没再看到过这类的新闻,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应该还是钱的问题。

user avatar

2022年3月7日,打开淘宝天猫京东知乎依然是女神节,女王节,女生节。

2022年3月8日,我刚打开各大app,竟然没有开屏广告了。网购app上的标签也是38节

不知道是两会的影响还是出了什么规定。

给人一种“好起来了”的错觉。


哇喔,被赞得好快,谢谢各位知友!

user avatar

昨天我带着五岁的女儿看《那年那兔那些事》,看到新中国成立了,许多志士仁人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到了茫茫戈壁制造核武器这一段。

我边看边给她科普那时候的历史故事。

我问女儿: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爸爸去条件艰苦的地方,你支持爸爸去吗?

女儿说:支持!爸爸加油!我为爸爸骄傲!

媳妇说:妈妈陪着你爸爸去,你去吗?

女儿说:如果妈妈也去,把我也带去,我可以给科学家和解放军叔叔包饺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4673607012401152

一个五岁女孩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一刻,我觉得很骄傲。同时感谢妻子把女儿教育的如此懂事。

假以时日,女儿长大后成为妇女定能和她母亲一样撑起半边天。

新时代,祝愿每一个努力奔跑的妇女,心中有梦,爱祖国爱人民,眼中有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什么女王、什么女神、什么小仙女,自己折腾去别碰瓷妇女节,这些传播傲娇任性等价值观的同时,我一直好奇:传播这种观念,就不怕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最明显的例子:女王们如何处理和比自己大一辈女王之间的婆媳关系?

user avatar

就烦这种打着过节的旗号,实际上还是搞消费那一套。

什么女王节,女神节,女生节,本质上不就是骗人消费吗?

想当女王吗?买个普拉达吧?为啥买普拉达?因为有个电影叫穿普拉达的女王呀!

那我买个普拉多,是不是叫女霸了?

商家只想着骗人买东西,却忘了这个节日本来的含义。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简写IWD),又被称为“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这一天,也是表达对女性的尊重、欣赏和爱意。

今天,我就想对我的大姨说一声,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她可真的太不容易了!

她怀抱着援助非洲和传播中医的梦想,满怀忐忑不安而又期待的心情,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随着中国医疗队远赴乍得,去帮助那里缺医少药的非洲人民。

大姨刚到乍得的样子。

大姨不会法语,去之前还经历了五个多月的法语培训,从此告别家人和朋友,跨越山河万里,来到了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她目的地---乍得首都恩贾梅纳的中乍友谊医院针灸科。这是中国援建的医院。

大姨的援外工作是从一月开始的,尽管那时候国内大家都穿着大棉袄,而乍得的阳光热烈,温度很高,空气中弥漫着满满的灰尘味道,脏乱的环境,炎热的天气,却依然阻挡不住她要撒爱非洲人民的心情。

大姨在给乍得的小孩做推拿

给非洲小朋友扎针灸,这感觉有点喜感,又看到营养不良的他们,很心痛。

下面是大姨第一天的工作日记:

今天是援外的第一个工作日,尽管此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真正面对非洲人民那一双双真诚期盼的眼神,面对自己一知半解的法语,心中还是既紧张又焦灼。我的第一位患者是家属慕名而来找中国医生的一位2岁的脑瘫患儿,该患者四肢迟软无力,不能独坐及站立,智力低下,无法言语,根据体检和问诊我对患儿的病情已心中有数,但由于我法语表达不娴熟,不能确切告知患者家属我的诊疗方案,只好边说着不熟练的法语边比划着手势,充分运用表情及肢体语言,尽最大可能让患者家属理解,面对我结结巴巴的表达,患者家属却能一直用心倾听,不停的说着“merci(谢谢)”,表示他们理解了,并非常乐意接受我的诊疗计划,对患者及家属这么信任我这个中国医生,心中真的是无比感动。

中医博大精深,是一门很难循证的医学,我作为一名中医使者,要想在非洲大地更好的传播中医,首先要把中医理论知识普及给他们,让他们相信中医,然后通过中医疗法,见证中医的疗效,他们才会更容易接受中医,并传播中医。


今天是妇女节,祝大姨节日快乐!

祝全体中国驻非洲医疗队的工作人员节日快乐!

你们在外面要注意安全!我们等着你们凯旋归来!

反观西方的大国,他们承担起了什么国际责任吗?除了一些有钱人来摆拍,当镀金志愿者。

只有我们中国是真正负责任的大国。

user avatar

最近天猫有个商铺做活动,海报是这么写的:妇女节那天,应该把所有男的腿平均锯断10CM。

他家海报文案之前还这么写:

“女人的脚才是X器官”

“这家店就纯粹脑子有病”,我旁边女同事看到后这么讲。我也在想,一家鞋店好好卖鞋子不行么?22年了还搞男女对立,很Low的晓得吧?


我有时就在想,为什么咪蒙、杨笠之流层出不穷?为什么到今天还有这种“把男人的腿锯掉10CM”的无良商家?看来看去,最后发现还是1个“钱”字。


为啥在国内舆论里男人始终在底层?

就1点,谁让你们不花钱?


别的不说就问1个,诸位现在应该都不看电视剧了吧?你们去干嘛了?看新闻、刷视频,玩游戏,你们天性如此,喜欢对抗、刺激;那现在电视剧谁在看?那肯定就是姑娘们了。

当看电视剧的多半是姑娘之后,各个电视剧为了迎合观众,它素材选题上肯定得讨好女性。比如杨笠,1句“普确信”1秒出圈,财富密码拿捏得死死的。


看电视剧的都是女性,那就讨好她们,越讨好,男性用户流的越快,为抢流量,各大平台就更得讨好女性,最后结果就是:媒介讨好女性,男性逃离媒介。


某种程度上,是女性用户绑架了平台内容调性,这现象学名就叫媒介内容女性化


说来说去“生意”2字,

那这个女拳生意有多好做呢?

且看我“编”给你听。


去年有个同事看我做公众号,他也想做,然后他看女拳大V吃得满嘴猪油,他想当然去做男权。结果他键盘都给敲碎了,钱1分没挣到,还被女的骂,还被舔狗喷,一觉醒来,那些小红点全是骂他的私信。


他后面就把这账号注销,重新起了个女号,内容根本没变,当真是性别互换,评论过W,张口就是“抛开事实不论,XX就没有错吗?”


这下不仅没人骂他,钱还赚了不少,

虽然比我晚做,但早已自给自足。


后来有次吃饭,他不止一次给我分享他的“创业心得”,他跟我讲,现在光他发展微商套路,1个月就大几千块钱;就1个挂件成本价10块不到这种,卖给他粉丝硬是1-200的卖。


他说让我不要写政治写经济写历史,搞那么深自己累死累活不说,钱也挣不到几个;还劝我不要写公众号、知乎、B站,改行去抖音跟快手发展,这2平台加起来6-7亿日活,总有几个拎不清的,就赚她们的钱。


我听罢摇头无言。


事实似乎的确如此。昔日公众号风口,咪蒙乘风而起,结果是她每条广告80W起步,后面还得排队。直播风口,李佳琦、薇娅直播间近80%群体皆是女性,还不含数据上“未知用户”。包括“锯男人10CM腿”的商家也是一样,为了讨好目标用户,脸都不要了。


媒介女性化似乎是个趋势,女性以其庞大之流量,重塑了媒体风格;但同时,媒体也在重塑她们的消费观。


比如,做医疗整容的会告诉你“整容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房产机构会告诉你“房子只有是自己的才有安全感,男人没1个靠谱的”,化妆品品牌会告诉你“当了黄脸婆,谁都会抛弃你”...等等如此硬洗,就是要重塑她们消费观,最后目的干嘛?带货呗~


在这个“重塑消费观”环节上需要做个说明:在该环节中,女性被洗脑了2次,1次是自己被骗了钱,1次是带着自己另一半被骗了钱。


“脸上不抹XX就不配叫女人”,这是第1次洗脑,“结婚必须买房”、“约会带你去低档餐厅吃饭的,我劝你趁早分手”这是第2次洗脑;前1次是骗女人的钱,后1次是骗女人家庭的钱。


通过舆论,在消费端把男人女人都绑架了,只要男人不给女人花钱就被定义成不负责任,那男人为了“剖腹验粉”,就必须得把钱花在女人身上。


至此,男人跟女人劳动所得就在自己兜里转了个手,最后都到了各个老板兜里。


所以,当下媒体变现逻辑就是:剔除男性,刻意输出讨好女性的内容,然后重塑女性消费观,最后顺利变现。而反应在最表象的,就是媒体讨好舆论,贬低男性。毕竟,谁花钱,舆论就跟着谁走。


说到这我要杠1句,舆论跟着女性走,有一大帮女性情感类账号歌功颂德,那么,我们女同志地位提高了吗?


中国女拳其实早在12年我快毕业那会,女权之声等组织开始活泛起来,到15年开始达到顶峰。那么请问,现在我们中国女性地位有什么改变?


在2011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中国还排在第61位,此后排名就不断下降,2012年和2013年都是69位,2014年降到第87位,而2015年则是第91位,2016年第99位。


为什么明明国内所谓女拳思潮兴起,怎么我们女性地位还下降这么快?尤其2014年,女权崛起相对较快的1年,直接从69位下降到87位,这跌得太快了。


而在去年收集的156个国家数据中,

我国女性地位排名已到了107位。

包括我自己混职场感触也很深。15 16年那会还能允许姑娘结婚生子,也没说多瞧不起35 40岁的女员工。但这2年我发现很多公司招聘,标准出奇统一:只要刚毕业年轻姑娘,有些甚至都不收女生;那些什么有娃的,年纪大的很难换工作,尤其是已婚未育的,你看你们公司敢要么?


这说明什么?这是不是能说明中国所谓“女权运动”根本没有提高我们女同志社会地位,反而让我们中国女性地位退步?


我们回过头再去看最艰苦的前30年,当时中国压根就没有所谓女权,更没有相关组织,但当时我们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极高,“妇女能顶半边天”就是那会喊出来的,那时候可是连国内极端女拳也不得不承认的。


这是不是也能说明,没有所谓女拳,我们女性社会地位一样能拔高?


而自80年代之后,西方自由思潮进入中国,什么女权之前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现在都冒出来了。但很奇怪,拳师天天念经,自80年代后,我们中国妇女地位不仅没上升,反而下降,此后不停下滑。


看起来很奇怪对吧?实际上非常正常,

因为女性地位提高,跟女拳压根就没关系,

女拳只会让女性地位日益低下。


那女性地位跟什么有关系?

还是跟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关系。


之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拔高是为什么?是源于生产力大幅提高,无产者的流血牺牲,还有马克思政党的引路,说白了,这是共产主义运动成果!


但后世女拳分子来了,

把这些成果给窃取了。


最早妇女解放其实在人家苏联那边;比如有个西伯利亚集体农庄,他们率先承认女性有合法独立工作跟收入后,随后女人们用7天时间罢工来反对家暴。


在此前,随意打骂媳妇这是他们的陋习,她们当年也不懂啥叫女权,但就只用了7天就推翻了几千年的破规矩。


为什么?因为苏联在大局上走工业化、集体化,在底层逻辑上让女性劳动有价值,并直观体现;而在基层管理上比如集体农庄这种,他们能落地保障女性经济利益和人身安全。


可这些行动,哪一条是跟女拳搭边的?


为什么国内女拳念经念了这么多年,但依然不见好转?因为今日中国之女拳,包括什么动保、环保,都是拿着包包给灾民—不接地气。


她们所谓女拳其根本就是城市小资式女拳,并以此标榜新时代女青年,实则脱离群众,不食人间烟火。


她们把整体风向从事关群众生存状态的现实问题,给转变成了都市男女之间的意识形态较量,本来挺深度严肃的文明转型、社会问题,被她们给整成了家长里短,小打小闹:你骂我女权我怼你直男,而各大平台成了都市丽人自我灯光秀的舞台。


说白了,中国所谓女拳其根本就是场闹剧,就是一群生活无虑甚至于想往上爬而不得的人,看了几本西方的残章断页,学了2个西方人早已过时的烂名词开始摆时髦,坐在沙发上品咖啡,冲烂知乎豆瓣宣扬所谓女权。


这可能就是为啥女性明明拿起了舆论大喇叭,但实际女性地位并没改变,甚至是倒退的原因。


那么谈点更落地的,我们女性地位退步其深层原因是什么?愚认为:1来是偏远地区基层管控水平有待提升,极易藏污纳垢。比如拐卖人口这种,里外都是一条船上,你怎么办?


这是妇女人身安全很难被保证。


2来更重要的是,城镇化果实都集中在1-2线城市还有东南沿海一带,中原、西北、内地等农村发展都尚需极大进步,就业极难保障。


这是妇女切身利益很难被保护。


这些地方女人她们需要女权吗?不,她们不需要,她们需要的是精准扶贫跟教育援助,她们需要产业升级、税收改革。福利的天平得倒进她们嘴里,让她们吃饱饭,吃好饭。那么地位根本不用你拔,她自己就能升起来。


不让大伙都吃饱肚子,

说什么都是扯淡。


而我今天想说的重点就在于此处,中国最需要的是女同志,而不是女拳。女拳之存在只会让我们中国女性地位不停下滑,而饱了她们私囊。


还有女拳鼓吹妓女合法化、代孕合法化,理论依据是把西方自由主义与西方女权结合,所以女性要有自由卖身权利。


有这种脑子的人无论男女老少,

只配去撞墙。


拳师除了整天在网上瞎嚷嚷,什么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女人应该团结起来嫁给老外让中国男人绝种以外,没任何实际作用。


那些掌握大喇叭的女拳大v有去抨击拐卖妇女吗?有向屠呦呦、刘洋她们学习,以证明女性一样能做科学家,能做宇航员么?


尤其是屠呦呦跟刘洋,这可跟西方女权主义没1分钱关系,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典范。因为他们之前颇喜欢把科学家、妇联、民间慈善组织乃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成果冠以女权之名全都窃取,所以要在此说明。


而真正促使我极度反感女拳的就是近期“8孩”事件,这个我之前写过,那些女拳头子杨笠、咪蒙还有其他UP主,在这件事上全体哑巴,玩命冲塔的反而是她们口中的“普确信”,魔幻的过分了。


也是从这时起,我对她们彻底绝望。


所以今天妇女节,愚就是要跟什么“女神”文化对着干,我极其讨厌有人为了达不溜而故意歪曲妇女节的含义。


妇女能顶半边天,靠的是奋发向上,不落人后:这事你男人做了90分,我要做95分99分,看谁做得多做得好,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女权,这才是真正女人,是我们学习对象。


而那些打扮精致,只谈权力不尽义务,自我物化,煽动2性对立,用女神之虚名实际却冲淡女性地位的女拳,则是我们的敌人,她们压根不配叫女权。


我们大伙只欢迎劳动并劳有所得的女人,不欢迎那些德不配位、挑唆对立的女拳。


妇女节是劳动女性的节日,

女拳,你们不要来侮辱它。


以上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这里无法通过的文章在公众号:

宝哥胡扯淡

欢迎大伙阅读批评

user avatar

友情提示,这个是去年的问题,知乎又挖坟出来带节奏了。

user avatar

因为傻子变穷了,穷了就会变精了,精了就不那么容易被pua了,就算不精也没那么多钱供自己或他人挥霍了。

归根到底,没钱买东西你发不了朋友圈啊!

没钱买东西的男性,只能装死啊!那对方还怎么发圈?

没钱,就没仪式感。跟生存相比,仪式感就是屁。

这其实算个好兆头,各国的女拳崛起其实都离不开经济狂热,一旦经济狂热消退之后,浪潮之下我们就会看见谁在裸泳。

我推测大概要不了十年,婚恋市场的男女形势就将完全倒转,及格线以上的男性将会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这是有迹可循的,日本韩国的经济狂热也没能持续超过十年,到时候退役的女拳大概就会像东莞涤荡之后回家的香香艳艳红红一样,找个老实人勉强嫁了。

但接下来,我估计它们会从“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女孩的自尊是靠物质支撑的”等角度出招。

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妇女两个字怎么就不体面了?

三八妇女节,全称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社会主义的妇女,是劳动妇女,是能顶半边天的妇女,比被资本主义身份政治和消费主义洗脑的女权、女神、小仙女强多了

user avatar

没变啊,今天路过各种商店,都有个大喇叭在说,三八女王姐大优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今年三八妇女节的氛围确实有些微妙的变化,从前几年大家更倾向于称呼女性为“女神”,如今“妇女节”的称谓重新被提起,而且似乎带有一种更接地气、更回归本质的感觉。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社会思潮、大众情绪以及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女神”标签的盛行与疲惫回想过去几年,尤其是在社交媒体蓬.............
  • 回答
    要说今年河南成了事件中心,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现象。回顾这一年,河南身上发生的事情确实不少,而且很多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河南自身的人口基数和重要性。河南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人口数量本身就意味着任何发生在这里的事件,都会影响到非常多的人。当一.............
  • 回答
    今年影市确实有些许不寻常,尤其是在一些特定时间点出现的单日票房低迷现象,比如你提到的全国单日票房不足2000万,以及万家影院日均票房低于300元的情况,这确实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意外和担忧。要深入分析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拆解背后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 市场自身的周期性.............
  • 回答
    今年的网络性别对立确实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这种对立感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屏幕上各种争吵、标签、攻击此起彼伏,让人感觉火药味十足。而你提到的“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刀扎到脖子上的情况”,这句话说得虽然极端,但也隐喻了一种危险的苗头,那就是网络上的情绪发酵和极端言论,是有可能渗透到现实生活.............
  • 回答
    今年五一调休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放大了公众的不满情绪。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时间跨度与强度: “瘦身”后的“拉长”: 相比以往,今年的五一假期被明显“瘦身”,从原来的固定5天缩短为4天。然而,为了凑足这4天,却采用了“前后周末连休”的模式,.............
  • 回答
    “今年的欧洲杯不香了”这个说法可能源于多种不同的角度和感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足球本身的魅力变化与观众期待的落差: 比赛观赏性下降? 有些球迷可能觉得近几年的欧洲杯(包括本届)比赛节奏不如以往那样火爆,进球数相对减少,更多出现的是战术博弈和谨慎防守。这可能让他们觉得不如过去.............
  • 回答
    今年很多行业都喊“日子不好过”,这可不是一两句的牢骚,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从最底层的出租车司机到街头的菜贩子,再到各个领域的生意人,似乎都面临着相似的压力。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经济环境。1. 需求疲软,消费意愿降低是核心问题。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根.............
  • 回答
    今年(2019年)水果价格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觉“肉疼”,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因素在捣鬼,而是多种力量在背后推波助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水果吃起来比往年要“金贵”不少。首先,天气因素绝对是绕不开的“主力军”。你想啊,水果可不像工业品,它有生命,对环境特别敏感。 南方的“看天吃饭”: 咱们国.............
  • 回答
    今年(2023年)煤炭价格的居高不下,可以说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供给、需求、宏观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来审视。供给端的“紧箍咒”: 国内生产的瓶颈: 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但今年的产量并非一帆风顺。首先,安全生产的压力始终是悬在中国煤炭企业头.............
  • 回答
    今年有色金属的“疯狂”表现和黄金白银的“低迷”甚至下跌,确实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困惑。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宏观经济因素、供需关系以及市场情绪的变化,并非简单的线性逻辑。我来尽量详细地拆解一下,不加那些AI味儿的包装,就当咱俩闲聊一样说说。首先,我们得把“有色金属”这个大概念拆开来看。通常我们说的有色.............
  • 回答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确实让不少影迷感觉“钱包在哭泣”,价格普遍比往年高了不少。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件事儿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今年过年看个电影,这么“肉疼”。首先,得从市场供需关系说起。 压抑已久的观影需求集中释放: 过去一两年,受疫情影响,大家出行受限,娱乐方.............
  • 回答
    2018年的气候确实让不少人感觉有些“不对劲”,甚至可以说是“异常”的。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这一年里,我们可能经历了一些不太寻常的天气事件,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区,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趋势:气候正在变得更加极端和难以预测。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2018年继续延续了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势头。 许多科学.............
  • 回答
    今年马刺队的几位主要离队球员,比如德罗赞、盖伊、米尔斯,甚至一些边缘球员,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好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波波维奇和马刺的培养体系,真的非常独特且深入人心。 圣安东尼奥马刺不只是一个打篮球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能.............
  • 回答
    今年中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成绩确实不太理想,这让不少喜爱这个项目的观众感到有些失望。要说具体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一点。首先,人才断层问题一直是我们花滑女单比较突出的一个瓶颈。回想过去,我们有陈露、刘冰、关颖珊(虽然她是美籍华裔,但对中国花滑也有影响)等一批优秀的选手.............
  • 回答
    今年银行之所以出现密集招人的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因素在驱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1. 战略转型与业务拓展的内在需求: 数字化转型加速: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银行招人潮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客户越来越习惯于线上办理业务,移动支付、数字银行、智能投.............
  • 回答
    今年圣诞节前后,确实有一些声音提倡“抵制洋节”,并将矛头指向了圣诞节。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渊源与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并非今年才出现“抵制圣诞”的声音,这种思潮在中国社会一直或隐或现。只不过在某些特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社会情绪的催化下,会变得更加显著。 .............
  • 回答
    2019年行情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失望,特别是股市和一些大宗商品。要说今年行情为何如此“不给力”,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咱们就一点一点来捋捋:1.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阴影笼罩: 疲软的制造业和贸易: 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是全球经济是否在步入一个低增长周期。从PMI(采.............
  • 回答
    今年三月黄金价格的下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宏观经济变量和市场情绪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全球经济格局和影响黄金价格的关键驱动力。首先,美联储的鹰派立场是推升美元和债券收益率,进而抑制黄金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在今年三月,尽管当时全球经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美国.............
  • 回答
    今年水果价格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到肉疼,感觉比往年贵了不少,甚至有些品类涨幅接近翻倍。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就像一场“水果价格风暴”席卷而来。首先,得从最直接的源头——天气说起。今年以来,全球不少地方都经历了极端天气。在中国,很多水果主产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南.............
  • 回答
    今年支付宝集五福活动确实感觉“集齐”的人比往年多,这背后可不是偶然,而是支付宝在活动设计、传播和用户激励上做了不少文章,咱们一个个掰开了聊聊。一、活动规则的“友好度”大升级,全民参与门槛降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今年支付宝把集福卡的门槛降得相当低了。 “扫一扫”不再是唯一主力: 过去几年,虽然也有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