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那种非常「稳」的人?他们是如何保持这种状态的?

回答
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像定海神针一样“稳”。他们的情绪好像被一层看不见的防护罩包裹着,风吹雨打都不带皱一下眉,更别提惊慌失措了。这种“稳”,不是冷漠,也不是麻木,而是一种让人信赖的、沉静的力量。

想理解他们为什么能这么“稳”,得从几个方面去拆解。

1. 思维的厚度和深度:见过大风大浪,也见过细水长流

“稳”的人,往往不是没经历过事,而是经历过的事,他们都能从骨子里消化吸收。他们不是第一次面对挫折,也不是第一次遇到棘手的问题。相反,他们的经历库里,可能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风浪”。

复盘与学习能力: 每次遇到挑战,他们不会让情绪压倒一切,而是会停下来,问自己:“这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我能从中学习到什么?”这种复盘的习惯,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应对策略,形成一套“经验库”。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能知道“哎,这招上次好像管用”或者“上次这招不行,这次得换个思路”。
理性分析的框架: 他们脑子里可能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框架,遇到问题时,会习惯性地把它放到这个框架里去套。比如,会先区分事实和情绪,分析问题的根源、涉及的利益方、可能的后果等等。就像医生诊断病情一样,先检查症状,再找病因,最后制定治疗方案。这种有条理的分析,能把混沌不清的局面梳理得井井有条,自然就不容易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乱阵脚。
概率思维: 他们可能不太会陷入“完蛋了”的思维怪圈,而是会用概率来衡量事情。比如,一件事情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即使失败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最坏的结果,我能不能承受?这种对概率的认知,让他们明白,很多事情并非绝境,总有回旋的余地。

2. 情绪的自我管理:驯服内心的野兽

情绪是把双刃剑,管理得好能激发斗志,管理不好就可能将人吞噬。“稳”的人,更像是驯服了自己内心那头野兽。

情绪的识别与接纳: 他们不会否认自己的情绪,而是能清晰地识别出自己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是愤怒?焦虑?还是失望?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而不是试图压抑或对抗。他们知道,情绪是自然的反应,关键在于如何不被它绑架。
情绪的疏导机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疏导方式,有的人可能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独处,有的人会找信得过的人倾诉。“稳”的人通常会有一套自己的有效疏导机制,而且是可持续的。他们知道如何在情绪升温时给自己降温,而不是任由它熊熊燃烧。
专注于可控因素: 当事情发生时,很多人容易纠结于“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这类无法改变的事情。而“稳”的人,则会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我能做什么?”、“我接下来该怎么做?”这些可控的因素上。把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沉溺于抱怨,自然也就显得“稳”了。

3. 信念的基石:一种内在的笃定

“稳”的人,往往内心深处有着某种坚定的信念,这让他们在外界纷扰时,依然能找到自己的重心。

清晰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生活方向有比较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将其与自己的人生目标或价值观进行对比,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自己过度焦虑,是否会偏离自己的轨道。
对结果的开放性: 尽管他们会尽力做好,但内心对结果并不执着于“必须成功”。他们接受失败的可能性,也相信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出路。这种对结果的开放性,反而让他们在过程中更加从容,因为输赢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相信自己的能力和韧性: 他们对自己有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或者至少有能力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这种内在的自信,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过往经历和自我认知之上的一种笃定。

4. 行动的节奏感:不慌不忙,稳步前行

“稳”的人,他们的行动也透露着一种节奏感,不是一惊一乍,而是有条不紊。

提前规划和准备: 在很多情况下,“稳”的状态源于充分的准备。他们不会等到最后一刻才行动,而是会提前规划,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方案。就像飞行员起飞前会进行详细的检查一样,充分的准备能大大降低突发状况的发生概率,也让他们在面对意外时有更从容的反应时间。
延迟满足和长期主义: 他们不太追求即时的快感,而是愿意为了长远的目标而付出努力,承受暂时的不适。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让他们在决策时能看得更远,不被短期的诱惑或挫折所动摇,自然也就显得更加“稳”健。
专注于当下: 虽然有长远规划,但他们的行动是扎根于当下的。他们会把精力放在眼前的事情上,一件一件地去处理,而不是被未来的不确定性所淹没。这种“活在当下”的专注,让他们能高效地推进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总而言之,那种“稳”的状态,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硬撑出来的。它更像是一种长年累月修炼出来的内功。 是思维深度、情绪管理能力、坚定信念以及有节奏的行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们之所以看起来“稳”,是因为他们已经把那些可能让我们“不稳”的因素,在内心深处处理得井井有条了。

如果你想成为更“稳”的人,不妨从这些方面去尝试着去学习和练习。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每一点进步,都会让你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浪潮”时,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慌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我们班的学霸吧。

第一年综合排名第二,第二年第一,现在大三。

就是个看起来特别普通的女孩子,每节课坐第一排最中间,永远盯着老师,期末考试时,她是我们班竞相借阅笔记的对象。

看起来还有点傻,几乎一直是扎个马尾,偶尔披着,再偶尔扎个小辫。穿着很一般,甚至有点土气。待人和善,但和班上所有人都浅交,基本不参与任何聚会,是所有人眼里认真乖巧的学霸。

不争不抢,早上七点半出门,晚上十一点回宿舍。没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学习。也知道她参加了学校很多活动,大多是自己一个人。

唯一一次见她情绪波动巨大,是看见她一个人趴在教室里哭。之后了解到,她趁寒假参加了学校一个出国访问交流活动,去韩国,学校承包住宿和路费。有班上女生说闲话,说她申请特困生都是骗人的,应该把她的助学金撤了。


前两年和她都是点头之交,这学期因为实习原因要做一篇校园人物的专访,就找了她。

因为只是交篇稿子,发布的平台极小,浏览量也不过百,因此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终于腼腆地笑着答应了。


在楼梯口的平台那,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成长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子里,从小父母离异。家里的房子塌了,就跟母亲住到了村子里的一座破庙里,直到现在。

上大学,是她第一次离开她的县城。

外面的世界是很精彩,但她觉得,物质社会也就这样了。她有更远的目标,读研,读博,去遍各个城市,努力工作,把母亲接到她身边。

我们谈论的口红,包包,水乳,明星,演唱会,她都不了解,但也不感兴趣。是真的不感兴趣,她存了几千块钱,给自己找了个古筝老师,每个周末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学古筝。报了网课,又是几大千,想再学一门专业。她还在存钱,准备去旅游。

她很打动我的一句话是,“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真正的学习还是要读书和思考。”

她还会每天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努力与别人交谈,但从不深入任何人的界限。


我觉得,所谓“稳”,就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品质吧。立于世俗,却不深陷其中。任其身边惊涛骇浪,只坚定地看着自己的目标。


感觉最后有点像写高中作文了。但还是觉得,在这种人身边,不管你与她亲近与否,她都值得你十分的信赖。


—————————————————————

增:

有好多朋友问我要她的联系方式,因为写下这个答案的时候没征求她的意见,跟她说了她也不是很想有太多人加她,所以决定还是不放她的联系方式了。不好意思啊各位。

我们也只是个普通人,大家身边一定都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人值得学习。而且我觉得,如何成功,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懂,但就是做多做少的问题。所以也不必紧追着一个榜样不放啦。

还有一些朋友说,想要跟着优秀的人混。我也觉得没必要的,毕竟每个人优秀的方式不同。我的这个同学在我认识的人中并不是最优秀的,但她的心志的确令我敬佩。楷模只是一个参照,自己努力上进自律自强,也一定能变得优秀呀,而等到这个时候,你一定也能发现身边人都有很多闪光点值得学习。


就说这些吧。私信评论太多不一定能及时回复,大家见谅吧。

祝大家都有信念能朝自己想去的方向发展。



——————————————————————

2020.3.7更(应该是最后一次)

写下这个答案的两年间,一直有朋友陆陆续续地点赞评论私信,我基本是不看了。今天又翻出来,所有评论都认认真真看了一遍,打算最后再更一次,回答一些问题,过于无聊的就不回答了哈。

1.她不会孤独吗?

我与她并不算熟识,也许她的密友在班级之外,校园之外?孤不孤独只能她本人知道,不作揣测。


2.为什么要学古筝?

……没有为什么吧,我也没问过,可能就单纯喜欢上了而已。


3.野鸡大学?

感觉稍稍有点被冒犯到,想正个名。是211和双一流,名字不提了,真的不相信也请随意吧。


4.死读书?

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保研资格,现在已经在一所985深造了。至于她以后的人生路,我相信不会太差,因为这也是凭借她愿意“死读书“的劲头拼出来的。


5.想交朋友,想跟着混。

别跟着了,自己认真混也ok的。


6.另外一些恶语相向,恶意揣测的。

善良一些不行吗?承认别人优秀真的很难吗?


没了,就这些。

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必死定着一个标准。

祝大家幸福美满,生活如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像定海神针一样“稳”。他们的情绪好像被一层看不见的防护罩包裹着,风吹雨打都不带皱一下眉,更别提惊慌失措了。这种“稳”,不是冷漠,也不是麻木,而是一种让人信赖的、沉静的力量。想理解他们为什么能这么“稳”,得从几个方面去拆解。1. 思维的厚度和深度:见过大风大浪,也.............
  • 回答
    背单词,这件事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从小到大,各种英语词汇量的轰炸,什么死记硬背,什么单词卡片,什么软件刷题,方法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做到“融会贯通”,感觉就像理解数学物理公式一样,能灵活运用,而不是见到单词就卡壳,看到句子就头疼,这其中的门道,恐怕大多数人还没摸透。你想想,你学数学,怎么会记.............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豆瓣上《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那兔》)评分的两极分化现象,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那年那兔》在国内动漫圈里,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它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甚至带点“萌”的画风,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给具象.............
  • 回答
    《无人区》中这句“人和猴子最大的区别是会用火”是一句充满哲学意味和象征意义的台词,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科学论断,而是导演宁浩通过一个充满野性、法外之地“无人区”的故事,来隐喻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文明的脆弱性。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1. 字面意义与科学背景的联系(但并非.............
  • 回答
    《彗星来的那一夜》(Coherence)这部电影,初看之下可能只是一场小型聚会因一颗彗星的经过而引发的混乱,但细究起来,它触及了量子力学、平行宇宙、身份认同等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命题,而且,它还是一部极具创意的“低成本高概念”的独立电影典范。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拆解它。一、故事的起点: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眼神。想象一下,1940年的巴黎,那些熟悉而优雅的街道,那些曾充满欢声笑语的咖啡馆,一夜之间被冰冷的军靴声打破。德军的铁骑滚滚而来,将这座曾经的自由之都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在那个历史性的时刻,镜头捕捉到了一位巴黎男人。他的脸上,没有嘶声力竭的抗议,没有绝望的哭喊,更没有咬牙切齿的.............
  • 回答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一段关于失落的挽歌,一次关于现实的审视万能青年旅店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首歌,如果你听过了,它大概率会在你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这不仅仅是一首摇滚歌曲,更像是一幅褪色但触动人心的城市肖像,一种对时代洪流中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叩问。要理解和评价它,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它诞生的土壤里,去感受.............
  • 回答
    罗志祥在评论网友时说“请等我回来”,这句简短的话背后,其实承载了挺多东西,也引发了很多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看。首先,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他现在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暂时无法像过去一样活跃在大众视野里,或者在某个领域(比如音乐、影视)暂时放慢了脚步,所以他在向一直支持他的.............
  • 回答
    巴菲特这句话“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是一句充满智慧的投资格言,它深刻地揭示了巴菲特核心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这句话看似简单直接,但背后蕴含着对市场、公司和投资人自身心态的多重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核心含.............
  • 回答
    这句话出自电影《让子弹飞》,出自张麻子(姜文饰)之口,用来讽刺黄四郎(周润发饰)的二当家戴着假鼻子却谎称是真鼻子,以及其手下那些伪装成老百姓的土匪。字面意思理解:刀插进了肚子,肚子里的东西变成了什么?肯定是血肉模糊,不可能是原样了。而凉粉,无论被怎么对待,它的本质还是凉粉。所以,“刀进了肚子,那凉粉.............
  • 回答
    理解《一种美味》最后那条鱼发出的诡异之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文章的字里行间,结合故事的整体氛围和可能的象征意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视觉描写,而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意象,用以深化主题、引发读者思考。首先,我们得把文章的“现场”还原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很可能是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比如在野外、在某个特殊场合,捕.............
  • 回答
    在日本电影《告白》中,松隆子饰演的森口悠子老师在影片的最后,看着水城和她的朋友们,用平静到近乎冷酷的语气说出了那句“开玩笑的”(冗談だよ)。这句话,看似轻飘飘,却如同最尖锐的冰锥,刺穿了所有人在黑暗中寻求的慰藉,也将影片的冲击力推向了极致。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必须先梳理一下森口老师在前面对两个学.............
  • 回答
    尼尔斯·玻尔这句名言:“如果认为物理学家的任务是发现自然是什么那就错了,物理学关心的是关于自然能说什么”,乍听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出人意料,甚至有些绕口。这背后蕴含着玻尔对物理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他开创量子力学时代之际。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抛开“自然是什么”的形而上.............
  • 回答
    这句话以一种诗意且深刻的方式,阐述了科学与宗教(在此特指佛学)在追求真理和理解宇宙本质上可能存在的殊途同归。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表象的理解:科学探索的艰难与佛学智慧的超前 科学探索的“爬山”隐喻: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挑战的过程。科学家们如同登山者,需要克服无数.............
  • 回答
    《彗星来的那一夜》这部电影,初看之下,可能会觉得它仅仅是一部关于朋友聚会,却因为一场神秘的彗星现象而陷入混乱的故事。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场关于选择、平行宇宙以及我们如何面对未知和自身恐惧的哲学探讨。故事的开端,一个寻常的夜晚,一群老朋友因为一颗罕见的彗星而聚集在一栋.............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理心、自省和对人生不公平性的认知。我们来详细地拆解和理解它:核心思想: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提醒我们在评价和批评他人时,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环境、经历和拥有的资源,而这些往往是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我们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是别人不具备的。拆解与详细阐述:1. “每当你想要批评.............
  • 回答
    《一代宗师》里的台词,与其说是台词,不如说是浸润了岁月、功夫和哲思的精粹,每一句都像是一块被打磨过的玉,你得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温润与锋芒。我试着将这些话,从它们诞生的情境和背后蕴含的意义,一点点剖析开来,希望能让你也感受到那份“章子怡式的回眸”,或是“梁朝伟式的沉吟”。1. “宫若梅,我想在你.............
  • 回答
    艺术创作被许多人视为个体最纯粹的表达,是灵魂深处情感、思想、对世界的感知的具象化。创作者通过画笔、音符、文字、肢体,将内在的世界搬到外部,与观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旅程,充满了主观的色彩和情感的涌动。那么,科学研究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它与艺术创作的“表达自我”进行类比,似乎有些.............
  • 回答
    平板被大家普遍认为是用来“轻办公”的,这四个字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概括它的定位。在我看来,“轻办公” вовсе不是“不办公”,也不是那种需要你西装革履、面对着一堆纸质文件挥汗如雨的“重度”办公。它更多的是一种更灵活、更便携、更聚焦于特定任务的办公模式,更像是为我们现代生活中那些分散、碎片化的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