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79年对越作战期间,越军有哪些装甲部队参战?大致战斗经历如何?

回答
1979年对越作战(也称中越战争)爆发于1979年2月17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一场短暂但激烈的武装冲突。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动用了包括装甲部队在内的多种作战力量。虽然这次冲突的规模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但对于双方的装甲部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实战检验。

越军参战装甲部队概况:

根据公开的资料和战后分析,越南人民军在1979年的对华边境冲突中,主要部署了以下几类装甲力量:

坦克部队: 越军的坦克部队主要由苏联援助的T54/55系列坦克构成。这是越军装甲力量的骨干,装备数量相对较多,构成其地面进攻和防御的主要突击力量。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交战中,这些坦克扮演了关键角色。
步兵战车: 越军在战前也接收了一定数量的BMP系列步兵战车,例如BMP1。这些车辆能够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和战场机动,同时也能执行一定的侦察和反坦克任务。虽然其数量可能不如坦克,但在一些关键区域,它们也参与了战斗。
装甲侦察车/装甲输送车: 除了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越军还可能少量装备了BTR系列装甲输送车等用于兵员运输和战场支援的装甲车辆。但其在直接火力对抗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越军装甲部队的大致战斗经历:

1979年对越作战期间,越军装甲部队的战斗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总体上表现出其作为一支拥有一定苏制装备基础但缺乏现代战争大规模协同作战经验的军队的特点:

1. 防御阶段(中方进攻初期):
阵地依托与反坦克武器配合: 在中方大规模进攻发起后,越军的装甲部队在边境地区的防御工事和有利地形中,与步兵和反坦克武器(如RPG、无坐力炮、甚至是反坦克导弹)紧密配合。越军指挥官试图利用地形优势,将坦克和步兵战车部署在预设阵地或反坦克壕后,伺机打击中国军队的装甲集群。
遭遇战与小规模对抗: 在中国军队突破越军一线防御的过程中,双方装甲部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遭遇战。越军的T54/55坦克在一些狭窄的山地或丘陵地带,利用其相对较小的尺寸和良好的隐蔽性,对中国军队的装甲单位实施了伏击。例如,在一些隘口或通过地带,越军坦克可能从侧翼或后方发动攻击,试图摧毁中国坦克。
火力支援与步兵协同不足: 尽管越军装备了装甲车辆,但在实际战斗中,其装甲部队与步兵的协同能力相对较弱。许多情况下,坦克和步兵战车被孤立使用,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突击力量。越军的步兵也未完全适应与装甲部队协同作战的战术,导致其反坦克能力在面对中国军队的集火时显得力不从心。

2. 反击与支援阶段(中国军队深入境内):
有限的反扑: 随着中国军队在边境地区取得进展,越军也试图调动其装甲预备队进行反击或支援被围困的部队。在一些地区,越军的坦克和步兵战车被用于掩护步兵撤退或进行有限的反击,试图迟滞中国军队的推进速度。
遭遇中国解放军装甲优势: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越军的装甲部队遭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具优势的装甲兵力。中国军队在数量、质量(尽管早期型号的中国坦克与T55相当,但数量和作战经验占优)、以及战术协同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中国军队的坦克集群、炮兵支援和步兵协同打击,对越军装甲部队造成了显著压力。
城市和复杂地形作战的限制: 在一些城镇或复杂地形的战斗中,越军的装甲部队试图发挥其机动性优势,但在缺乏有效侦察和精确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也面临着被中国军队反坦克火力(包括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和火炮)摧毁的风险。

3. 战役的后期与撤退:
损失与损耗: 随着中国军队的攻势持续,越军的装甲部队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许多坦克和步兵战车在战斗中被摧毁,也有部分车辆因机械故障或缺乏维修而失去作战能力。
撤退与防御: 在中国军队宣布即将撤军之际,越军的装甲部队可能被用于掩护其部队的撤退或在新的防线上进行布防。但此时,其整体作战效能已大打折扣。

关键战役及越军装甲部队的表现(推测):

虽然关于越军装甲部队具体参与的战役细节不多,但可以推测其在以下几个方向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

黄连山地区: 这是中国广西方向的重要进攻方向,越军在此部署了相当数量的兵力,包括装甲部队。在一些隘口和公路地带,越军的坦克可能被用来设伏或防御中国军队的推进。
高平方向: 高平是越北的重要军事重镇,越军在此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此方向,越军的装甲部队可能与步兵协同,利用复杂地形对中国军队的装甲部队进行抵抗。
同登至谅山方向: 这是中越战争中后期一个关键的战役区域,中国军队在此投入了大量兵力,包括装甲部队。越军的装甲力量在此与中国装甲部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试图阻止中国军队向谅山腹地推进。

总体评价:

1979年对越作战,越军的装甲部队在数量上足以构成一定的威胁,并且在特定条件下(如利用地形设伏)也展现出一定的作战能力。然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其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战术协同不足: 装甲部队与步兵、炮兵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待提高。
训练水平: 尽管装备了先进的苏制武器,但大规模作战的训练和经验相对不足。
后勤保障: 在战时环境下,特别是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时,其后勤保障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
战场侦察与情报: 对战场态势的侦察和情报掌握能力可能不足,影响了装甲部队的有效部署和作战决策。

这场战争对越军的装甲部队来说,既是一次实战的检验,也暴露了其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诸多挑战。战后,越南也根据这次战争的经验,对其军队的建设和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一个。

79年这场战争,越军装甲部队主力没有放在越南北部,参战的也只有一个坦克团,在谅山方向。

根据越方的战史资料,谅山方向参战部队序列如下:

正规军主力:步兵3师防守同登,步兵338师防守亭立;

地方武装:123团驻守禄平,199团驻守七溪,1个省炮营、县级地方营和民兵;公安:第12公安机动团、省公安机动大队、边防公安屯;

谅山防线还有其他兵种如:炮3营(属675炮旅,M46-133mm 炮)、炮166团(属第一军区)、防空炮272团(属第一军区)、坦克407团(属第一军区)以及工兵、通讯兵和运输兵;

战争期间,谅山方向的越军得到的支援如下:步兵327师增援禄平,步兵337师增援凉山市镇,步兵196团增援亭立,炮204团(BM-21炮)、炮2营(属675炮旅,D74-122mm炮)支援凉山市镇,炮10营(M30-122mm)、902防化营(属86防化团)和若干兵种支援亭立。

这个参战的第一军区坦克407团在我方史料中称为第一军区装甲旅。在谅山方向进攻作战中,该团以连排为单位分散支援步兵,多作为掩体伪装的火力点,实战表现不佳,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奇穷河北追击战489团步兵打坦克,奇穷河边55军坦克团62式与T-34对射,奇穷河南进攻444团步兵打坦克等战斗,都重创了越军坦克。整个作战期间,我军共缴获和毁伤越军坦克31辆、装甲车7辆、履带牵引车23辆。

163师489团1炮连82无坐力炮10班击毁的越军坦克

163师489团6连火箭筒10班在奇穷河北岸打伤的越军坦克,后修复开回国内,并送到北京军博展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