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家長:各種文明有趣的方法
低學歷家長:語言羞辱加一頓毒打
需要知道的是,高知和高认知不是一个概念。我身边清华北大的朋友不少,有的还是教授,属于绝对的高知,但是在教育的认知上,却千差万别。我还认识一些乡村的老人或父母,虽然懂得知识不多,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体来说,高知不意味着高认知,低知也不一定就绝对低认知,只是高知提高了高认知的几率,有更高的可能达成高认知。
高认知的家庭,在教育中,能够明白以人为本的原则,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自然个体。从小更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与感受,更多鼓励与肯定,与孩子的关系接近平等,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保护孩子的自尊,并帮助孩子更好更全面地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美好,还有不美好。
低认知的家庭普遍会出现否定,支配,忽视孩子感受,以家长自我感受为中心,对待问题主要以攻击方式粗暴解决,等等。
一个是自由快乐成长,一个是工具人方式成长,这就是两种认知环境下的孩子的成长模式。
我是做国际升学指导和个人生涯发展指导的,
10多年来,
中国三个阶层的家庭全都接触过,
令我感受颇深的是,
阶层固化在教育理念上就已经成形了,
绝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有钱才能上好学校,没钱只能上差学校。”
富人阶层的教育,往往注重保护孩子的个性,
目标是培养社会领袖。
他们注重提升孩子的个人魅力、领导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说得直白点,就是培养他们的后代成为杰出的“新贵”,
跟他们的交流非常轻松。
我不需要苦口婆心地说服,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
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比提升分数更为重要,
他们还认为孩子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才会比大多数人都优秀,
才能成为多数人的领导者。
中产阶级的教育重在塑造优秀的个人能力,
比如培养其高效的做事习惯、良好的执行力、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
他们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每一步都安排得很有节奏,设计感极强。
一句话概括就是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差别在于,上层阶级更多地思考如何选人、用人、笼络人。
中层阶级更多地思考如被选、被用,被笼络。
底层的教育着眼于“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培训,
或者是争当“有个文凭”的“本本族”,
他们的教育语言通常是“听话,不要想太多”。
或是“你不努力,将来就会和我一样”。
他们不注重维护孩子心理健康,
也没有生涯路径设计的认知。
跟他们交流起来也相对困难
他们往往只要看得见的结果
比如分数,比如一个确定的职场机会
四个字概括就是“急功近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