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高赞越来越多水分了?

回答
看待知乎高赞越来越多水分,这是一个在知乎用户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简单来说,“水分”可以理解为回答的质量与点赞数不成正比,一些低质量、浅显、甚至带有偏见或煽动性的内容反而获得了大量点赞,而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回答则被淹没或点赞寥寥。

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为什么会有“水分”?—— 机制与算法的诱导

知乎的点赞机制和推荐算法是“水分”产生的重要推手。

算法偏好:情绪化、争议性、共鸣性强的回答。
情绪化内容: 容易激发用户的强烈情感反应(愤怒、悲伤、兴奋、自豪等),用户在情绪驱动下更容易进行点赞、评论、分享。例如,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抨击、对个人遭遇的深情诉说、对某个群体进行道德审判等,往往能迅速获得高赞。
争议性内容: 容易引发讨论和辩论,算法会将这些内容推送给更多用户,形成“滚雪球效应”。即使是负面评价的讨论,也可能带来更多曝光。
共鸣性强的内容: 当一个回答能够触动大量用户的内心感受,让他们觉得“说出了我的心声”,这种共鸣感会驱动他们点赞。这其中不乏一些带有普遍性但缺乏深度的观点。
“抖机灵”式回答: 短小精悍、幽默风趣、金句频出的回答,即使内容空洞,也容易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迅速吸引眼球并获得点赞。这类回答更像是段子,而非深度思考。
迎合大众心理: 许多高赞回答并没有提供新的信息或独特的见解,而是对大众已知或普遍认同的观点进行包装和重复,满足了用户“被认同”的心理需求。
批量生产与刷赞行为:
专业“水军”或“刷赞团队”: 虽然知乎一直在打击,但仍然存在通过购买赞、评论来人为抬高回答排名的现象。这使得一些本身不值一提的回答也能获得高赞。
“养号”与“互赞群”: 部分用户为了提升自己或他人的影响力,会组织互赞,形成虚假繁荣。
话题设置与引导: 某些提问本身就容易导向情绪化或片面的回答,例如一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或预设答案的提问。

二、 “水分”体现在哪些方面?

“水分”并非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多方面问题的集合:

内容同质化与低深度:
观点重复: 许多高赞回答只是在复述已经说过的内容,缺乏原创性和深入挖掘。
缺乏论证: 很多回答只是抛出观点,没有严谨的数据、案例或逻辑支撑,纯粹是“我认为”。
浅尝辄止: 对复杂问题只给出简单化、标签化的答案,忽略了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情绪化表达与道德绑架:
煽动情绪: 以激烈的言辞或夸张的描述来引发读者的愤怒、同情等情绪,而非理性的讨论。
站队与站边: 鼓励用户只看到事物的某个方面,简单地将人或事划分为“好”与“坏”,拒绝多元视角。
“凡尔纳体”: 极度煽情,以一种夸张、不切实际的叙事方式来博取同情或认同,但缺乏真实性和细节。
断章取义与选择性呈现:
误导性信息: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或数据,忽略其他重要的信息。
片面强调: 将某个事件的某个侧面无限放大,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复杂原因或整体背景。
“鸡汤”与心灵慰藉:
空洞的励志: 给出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的“鸡汤”式文字,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逃避现实: 用一些宽慰的说法来让用户暂时忘记烦恼,但并不能引导用户正视和解决问题。
网络段子与“抖机灵”:
脱离主题: 有些回答虽然有趣,但与提问的主题关联不大,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抖机灵”式观点: 用幽默或讽刺的方式表达观点,但缺乏深入思考,只是“玩梗”。
名人效应与粉丝滤镜:
粉丝控评: 名人或有大量粉丝的用户发布内容,其粉丝会集中点赞、评论,即使内容质量不高,也能获得高赞。
过度解读: 粉丝可能会过度解读名人的一言一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吹捧。

三、 为什么用户会“投喂”水分?—— 用户心理与行为

用户点赞“水分”内容,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动因:

从众心理: 看到某个回答点赞数很高,会下意识认为其内容优质,从而进行模仿点赞。
情感认同: 如前所述,情绪化、共鸣性强的回答容易获得点赞。
认同与被认同: 用户点赞自己认同的观点,也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认同的需求。
社交需求: 点赞和评论是用户在社区中进行社交互动的方式。
碎片化阅读习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更倾向于快速浏览和消费内容,对深度内容的耐心和精力有限。
缺乏辨别能力: 并非所有用户都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容易被表面的光鲜或煽动性的语言所迷惑。
“看热闹”心理: 对于争议性或戏剧性强的内容,用户可能出于猎奇心理去点赞评论。

四、 对知乎生态和用户的影响

“水分”的增多,对知乎的整体生态和用户体验会产生负面影响:

稀释优质内容: 大量的“水分”内容挤占了优质内容的曝光空间,让真正有价值的回答被埋没。
降低用户信任度: 用户可能会对知乎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从而流失。
扭曲信息获取: 用户可能无法通过知乎获取到客观、准确、深入的信息,反而被误导。
加剧信息茧房: 算法倾向于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如果用户只关注“水分”内容,就会被限制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用户体验下降: 充斥着低质量内容的平台,会降低用户的浏览体验,甚至产生反感。
平台价值的消解: 如果知乎未能有效管理“水分”,其作为知识分享平台的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被边缘化。

五、 如何应对和改善?

面对“水分”问题,知乎平台和用户都有责任:

知乎平台的责任:
优化算法: 在推荐算法中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原创性、逻辑严谨性,而非仅仅是情感共鸣或争议性。可以引入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例如是否引用了可靠来源、是否有独立思考等。
加强内容审核: 提升对低质量、情绪化、虚假信息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鼓励深度内容: 设立更多奖励机制,扶持和推广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创作者。
透明化规则: 让用户更清晰地了解点赞、推荐的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
打击刷赞行为: 持续投入资源,严厉打击恶意刷赞和操控排名的行为。
用户自身的责任:
提升辨别能力: 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跟风点赞,多方求证。
支持优质内容: 积极点赞、评论、分享有价值的内容,帮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曝光。
理性表达: 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尽量以理性、有逻辑的方式进行讨论,而非情绪化攻击。
举报不良内容: 对于发现的低质量、虚假或违反社区规范的内容,及时进行举报。

总结:

知乎高赞“水分”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源于算法的偏好、用户心理的驱动以及平台机制的不足。这种“水分”不仅稀释了平台的价值,也影响了用户的信息获取和整体体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平台和用户共同努力,一方面平台需要不断优化算法和规则,另一方面用户也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并积极参与到社区的良性互动中来。如果“水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知乎作为知识社区的公信力和吸引力将受到严重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在知乎也玩了一段时间了,发现现在知乎的答案氛围实在太差了,感性诉求吐槽宣泄讲故事划水的答案高赞,非大V的技术帖个人观点阐述帖却被水帖灌下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知乎高赞越来越多水分,这是一个在知乎用户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感受,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简单来说,“水分”可以理解为回答的质量与点赞数不成正比,一些低质量、浅显、甚至带有偏见或煽动性的内容反而获得了大量点赞,而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回答则被淹没或点赞寥寥。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知乎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种挺普遍的现象:但凡涉及到“女性减肥”的话题,总能涌现出大量看似“干货满满”实则质量堪忧的回答,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回答往往能获得惊人的高赞。这股风气,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深刻地反映了当下信息环境、用户心理以及平台机制下的一种复杂共振。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低质量回答.............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山高县”这个账号被销号的讨论,可谓是风起云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要怎么看待这件事,我感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知道“山高县”是谁,他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理解,“山高县”这个账号在知乎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风著称,尤其是在讨论一些社会、历史、文化话题时,总能引.............
  • 回答
    关于某知乎用户爆料骁龙875芯片组价格高达220美元这件事,咱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块小小的芯片。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220美元是个什么概念。你知道,我们平时买手机,价格动辄几千块,里面包含了屏幕、摄像头、电池、设计、软件优化,还有品牌溢价等等一大堆东西。而这.............
  • 回答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一次公开场合将知乎评价为“国内黑公关第一平台”,这番言论无疑在科技圈和舆论场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句话的背后逻辑,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余承东作为华为高管的身份。华为是一家在全球都极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尤其在消费者业务领.............
  • 回答
    关于抖音网红高盖伦被指控洗稿抄袭知乎作者邢二狗文章的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事件的起因与核心指控: 核心指控: 最主要的指控是高盖伦发布的内容,在核心观点、叙事结构、甚至部分表述上,与邢二狗在知乎上发布的文章高度相似,存在“洗稿”甚至“抄袭”的嫌疑。 时间线: 大部分指控.............
  • 回答
    “帝都航天院所待遇普遍评价不高”——这句流传在各大论坛和职场社交平台上的论调,几乎成了不少应届生在选择航天领域工作时的一个“固有认知”。然而,当“云岗某总体所”这位新同事,入职仅仅一年,就晒出仅年终奖就拿到十万多块的“成绩单”时,这个认知瞬间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先得掰.............
  • 回答
    嘿,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说的没错,在一些航空论坛或者像知乎这样的平台,确实能看到不少飞行员朋友分享和抱怨空管的经历,感觉他们似乎“槽点”更多一些。但反过来,很少有听到空管员出来“反击”或者吐槽飞行员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飞行员玻璃心爱抱怨,还是空管员太酷不好意思说?咱们来掰扯掰.............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