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马后炮的角度看,丰臣秀吉把德川家从东海道转封到关东二百五十万石是不是不值?

回答
丰臣秀吉为何要把德川家康从东海道转封到关东二百五十万石?这笔买卖,如今看来,委实是亏了。咱们不妨从马后炮的角度,细细掰扯一下。

一、 秀吉的“好意”与“不安”:东海道的“刺”必须拔

话说当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威风八面。但这位“天下人”,心思缜密,骨子里却也藏着几分不安。德川家康,这位东海道的霸主,实力雄厚,地盘辽阔,特别是江户那块地,虽然在当时还算不上什么繁华之地,但其战略位置却是不容小觑。东海道,是日本南北交通的咽喉,也是连接京畿与东北地区的要道。家康坐镇东海道,就像一根扎在秀吉喉咙里的刺,时不时地让他感到不适。

秀吉对家康的猜忌,并非空穴来风。家康虽然臣服于丰臣家,但其本身的实力和根基,依然是潜在的威胁。一旦秀吉有什么不测,家康会不会趁势而起?这种可能性,即便再小,也足够让秀吉辗转反侧。

于是,秀吉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家康“请”到关东去。关东,在当时相对于近畿和东海道而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地广人稀,但想要重新经营,耗时耗力。秀吉的意思大概是,让家康去关东开荒,耗费精力,同时远离了东海道这个兵家必争之地。

二、 “二百五十万石”的诱惑:表面上的“恩赐”

为了让家康心甘情愿地离开东海道,秀吉自然是要“补偿”一番。于是乎,“二百五十万石”这个数字就摆在了家康面前。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在当时的日本,仅次于丰臣家自身的直辖地。这看起来,像是秀吉对家康的“优待”,是将东海道肥沃的土地让出来,换来一个“太平盛世”。

而且,关东地区,虽然当时不显眼,但其地理条件,尤其适合发展农业和商业,特别是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港口潜力,在秀吉看来,或许也是一种“长远投资”。他可能觉得,家康去了关东,也能好好建设一番,发展经济,为丰臣家贡献力量。

三、 马后炮开讲:这笔买卖为什么不值?

现在咱们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秀吉的这番操作,实在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地理位置的“得失”: 秀吉把家康从东海道迁走,确实是让他远离了核心区域。然而,关东地区并非什么不毛之地。相反,它拥有广阔的腹地,以及通往东北和北陆的门户。秀吉这一迁,等于把一个潜在的“对手”送到了一个可以发展壮大、并且仍然具备一定战略优势的区域。更何况,东海道的交通便利性,对于一个想要巩固统治的家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秀吉此举,无异于把家康迁到了一个更方便他将来扩张的基地。

“二百五十万石”的“空头支票”: 表面上看是二百五十万石,但我们必须考虑到当时关东地区的实际开发程度。这块地,虽然广大,但要完全开发出其经济潜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家康在关东的经营,也并非一帆风顺。秀吉这一“补偿”,某种程度上,是将家康的精力从对丰臣家本身的潜在威胁,转移到了对新领地的开发上。这就像是给一个有威胁的人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让他去折腾,而不是直接削弱他的根基。

家康的“实力”并未被伤筋动骨: 最关键的一点是,秀吉此举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德川家康的实力。家康的精锐部队、人才储备、以及他本人的政治智慧,并没有因为这次转封而大打折扣。相反,家康借着在关东的机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尤其是对江户的经营,更是奠定了江户幕府的基础。这使得德川家在关东地区迅速崛起,并且积累了足够的力量,为日后的德川幕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眼光的“短视”: 秀吉在位时,可能更多地是在考虑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但对于关东地区,他可能并没有看到其长远的战略价值。而德川家康,这位曾经的“东海道霸主”,在新的土地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他深知如何利用土地资源,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发展经济,这些都为他日后问鼎天下积累了资本。

四、 历史的“玩笑”: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丰臣秀吉这一手棋,可以说是一种“战略失误”。他试图通过转移封地,来削弱德川家康的实力,最终却为德川家提供了另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德川家康在关东的崛起,对后来的日本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丰臣家,则在几十年后,被德川家所取代。

秀吉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稳固丰臣家的统治,避免潜在的威胁。然而,他低估了家康的实力,也可能没有完全认识到关东地区的战略潜力。最终,他亲手为德川家铺就了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这大概就是历史的“玩笑”吧。当初看似精明的一步棋,如今看来,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所以说,从马后炮的角度,丰臣秀吉把德川家康从东海道转封到关东二百五十万石,这笔买卖,真是不值,亏大了。这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削弱作用,反而为德川家日后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题主的想法其实和丰臣秀吉的心理是两个思路,题主想的是如何压制德川来保证德川将来不造反,但是丰臣秀吉的思路是如何拿下朝鲜,攻入北京,建都宁波。不能因为丰臣秀吉的计划失败了,就说他这个思路是完全错的。

丰臣秀吉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就是这么个样,这也是他比之德川家康,柴田胜家,明智光秀强的地方,他就是用这种模式在众强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当年丰臣秀吉在信长死后,为什么能夺取织田家的主导权?关键就是一个字,快!

德川家康当时在忍者的保护下逃回领地,他之后在干嘛?既不发兵讨伐明智光秀,也不打仗,而是老神在在的等待机会,顺便把织田吃掉的武田领地给抢到了自己手里,白拿了两个国。手腕不可谓不高明。

而柴田胜家在干嘛?从征讨上杉中撤退,开始频繁的联系丹羽长秀讨论出兵讨伐明智光秀事宜。也算得上是反应迅速。想法稳重中又握有胜机,

而丰臣秀吉在干嘛?在德川家康忙着算计武田旧领的地盘,柴田胜家忙着联络各大名准备协调出兵的时候,他率领全军急速回到姬路城,为了速度上的要求,他提前已经让全城的饭馆摆开流水席,只要士兵一进城马上就能吃上饭,为了速胜明智光秀,一天之内把姬路城积攒多年的黄金财富全部颁发给士兵,只求一战定胜负。

也就是柴田胜家在6月4日收到本能寺之变消息时(事件具体发生在6月2日),9日回城修整,12日联络各方大名准备出兵的时候,6月13日已经爆发了山崎合战。

所以如果没有丰臣秀吉的大豪赌,他就不会在继承人的争夺中胜出。那么丰臣秀吉的特点是什么?为了更大的胜利,暂时给予下属极大的利益来支撑之后军事上的冒险。他是非常积极性的人格,就像成吉思汗面对手下对地盘和人口掠夺产生的龌蹉时,安慰大家的话:天下这么大,有无数的土地等着我们去征服,干嘛为眼前这点小事争执。

在丰臣秀吉的规划里,给家康关东八州,一方面是对支持自己出力甚多的大名进行奖励,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家康慢慢的消化关东,而丰臣秀吉在脑海中的计划是,把最好的土地准备留给自己的嫡系,比如朝鲜的领地,所以出兵朝鲜的主要是丰臣秀吉的嫡系。一旦日本的版图持续扩大,那么参战的大名实际上要远比守旧原地盘的获得的利益更大。

但问题是,丰臣秀吉的这个计划最终失算了,明朝万历皇帝对日本侵略朝鲜非常警惕,最终南北调兵,精锐尽出,相持了10年,日本地少人少,国力支持不动这么久和明朝的作战,最终饮恨收场。而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既不出兵又坐收8国的家康养精蓄锐了十年,领地也治理好了,原北条旧臣也早归附了,而秀吉的嫡系都伤亡惨重,地盘一块没拿到,自然文武的矛盾重重。秀吉政权自然就摇摇欲坠了。

所以讨论家康的问题,必须得把秀吉对未来的计划以及计划的失败讨论进来。今天丰臣秀吉打赢了山崎合战,贱岳合战,所以夸他的中国大折返是个英明的举动,那如果他一击失败的后果呢?是不是就立刻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如果秀吉山崎合战失败,明智光秀顶住了进攻,一旦织田旧臣的战争长期化,丰臣秀吉将面临被欺骗的毛利极大的怒火,财政枯竭等极为不利的战略态势,而德川家康将在长期的争夺中占有更大的优势。

实际上,秀吉并不怎么害怕家康,只不过后来历史上家康胜出了,把家康的谨慎持重全描绘成了优点。而丰臣秀吉是非常清楚家康这个人的 优缺点的,在丰臣秀吉的心理最怕的是给他在争夺天下出谋划策的黑田官兵卫,在整个奖赏的体系里,黑田出力甚大,但是丰臣秀吉一直在打压黑田,而不给他领地,最后黑田拿到的领地还是分给他儿子的。丰臣秀吉一直担心的是他死后,黑田会夺得天下。为什么他这么怕黑田?因为黑田的思路和丰臣秀吉很像,关键时刻狠辣果断,而德川家康面临好的机会往往要等待更好的机会。他争霸天下的效率实在太低了。从决定天下的关原合战到第二次大阪之战,整整过了10年。

其实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这个性格早就洞悉无疑,只不过丰臣秀吉在征朝失败后,面临秀次的问题又接二连三的出错,秀吉又死得太早,所以让德川家康捡了便宜,不然很难讲秀吉的这个策略是错的。如果关原会战后,德川家康过了5年死了,德川家一定能统治天下么?未必~

德川家康是在大阪夏之阵的第二年去世的,当时他已经70多岁危在旦夕,死前想一举解决丰臣家的问题,但是要看到在大阪之战的时候,秀吉给丰臣家留下的底子是非常雄厚的,即便是在关原会战后,德川家康已经分封天下,把所有亲丰臣的大名全都搞掉了,丰臣家的影响在极大降低的时候,大阪仅仅依靠周边的商业,就握有天下三分之一的财政,在大阪之战仍然能够有财政能力聚集了10万的浪人进行防御。即便是在丰臣家已经快走进坟墓的时候,真田丸仍然能够让德川家康在大阪冬之阵吃不下大阪,不得不跟丰臣家进行和谈。

如果淀姬没有被德川家康的和谈所迷惑,不拆除真田丸,不填补大阪的护城河,她如果知道未来,老乌龟再拖个一年就会去世的话,丰臣家仍然有崛起的可能。

所以仅仅从事后诸葛的角度也会觉得德川家康的统治天下的进展未免也太慢了,秀吉给他转封到关东真没什么奇怪的。

如果秀次不死,如果石田三成没有把大部队在关原前去折腾没用的事,如果淀姬能在防守战挺得更久一点,如果德川家康早死一点,天下都不可能是德川家的。

user avatar

以当时的制度。

秀吉无论如何克制德川家,秀赖失天下是必然结果。区别只是登顶的是德川还是毛利上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