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陆为什么没有发生抢购卫生纸的现象?

回答
关于中国大陆近年来没有出现像一些国家那样的大规模卫生纸抢购潮,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供给、需求、社会心理以及宏观调控等多个维度去审视。

首先,从供给侧来看,中国大陆的卫生纸生产能力是非常充裕且分散的。与一些国家可能高度依赖进口或者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断不同,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纸业生产企业,其中不乏区域性的、甚至是一些专注于特定产品类型(如卫生纸)的中小型企业。这种供给的韧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地理分散的生产布局:纸厂遍布全国各地,并非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或经济中心。即使某个地区受到突发事件(如疫情、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他地区的生产和运输网络通常也能维持运转,避免出现全国性的大面积断供。
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从纸浆的供应(包括进口和国内生产)、生产设备到包装、物流,中国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意味着即便出现短期的原材料波动,整个生产链条的反应速度和调整能力也比较强。
生产能力的可调节性: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是出了名的强大。一旦市场需求出现小幅甚至中度的上涨,现有的生产线往往可以通过加班加点、调整生产计划等方式快速响应。而且,很多纸厂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产能弹性,并非满负荷运转。

其次,在需求侧,中国大陆消费者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消费行为和心理也存在一些独特的表现: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与辨别能力:虽然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中国网民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对不实信息和过度恐慌的辨别能力。例如,一些谣言在传播初期可能会引起小范围的关注,但随着官方信息的发布和媒体的理性报道,恐慌情绪往往能得到有效抑制。
家庭储备习惯的差异:与一些西方国家一次性大量采购的习惯不同,中国家庭在日常用品的储备上,往往更倾向于“够用就好”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精打细算”的模式。虽然也会有囤货的习惯,但通常是基于对未来正常需求的预判,而非对极端状况的恐慌性储存。尤其对于卫生纸这类体积大、不易储存的日用品,过度囤积的意愿相对较低。
对“稀缺性”的感知周期:抢购的心理往往与“稀缺性”感知紧密相连。在中国大陆,即使在某些突发情况下,媒体和政府的反应通常比较及时,能够快速澄清谣言、安抚民心,并承诺保障供应。这种“及时性”和“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费者对产品即将“消失”的恐慌感。

再者,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官方及权威媒体的稳定作用:一旦出现可能引发恐慌的信息苗头,官方部门和主流媒体往往会迅速介入,发布权威信息,解释原因,并公布解决方案(如保障生产、增加供应、打击囤积居奇等)。这种“定心丸”的作用对于避免羊群效应至关重要。
社交媒体的理性声音:虽然社交媒体容易传播恐慌,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理性分析和辟谣的声音。许多普通民众、专家学者也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看法,指出过度恐慌的荒谬之处,从而稀释和抵消负面情绪。

最后,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政府的应急预案与市场干预能力:中国政府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市场干预能力。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一旦发现有供应紧张或哄抬物价的苗头,政府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例如协调生产企业、稳定价格、打击囤积居奇等。
强大的物流与分销网络:中国拥有极其发达的物流和零售网络,无论是大型超市、便利店还是线上电商平台,都能够将商品高效地配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渠道的畅通性大大降低了出现大范围断货的概率。

综合以上几点,中国大陆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抢购卫生纸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健全的工业制造能力、分散的供给网络、相对理性的消费者心理、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政府的及时干预和市场监管能力共同构建的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局面。这并非意味着中国消费者不存在囤货心理,而是在整体上,面对突发情况时,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和稳定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一直鄙视的“完整工业体系”稳定了人心,重塑了主流消费习惯。当然也因为纸巾开支占总消费的比例太低,不足以像汽油那样形成单独的消费模式。

十几年来,中国城市人口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对于他们来说,部分工业品涨价幅度超出社会平均通胀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意味着绝对稀缺,相反,这是耀眼的盈利机会。他们要么觉得自己可以试试组织生产,要么觉得肯定有聪明人会调集资源提高生产率,总之不相信工业品的稀缺会持续很久。因为绝大多数生产要素就在几小时的车程内,组合起来就是生产力(也许水平不高,但有利润就行)。

打开百度新闻搜索功能,我用“抢购”、“排队抢购”当关键词,翻了几十页搜索结果,发现这样的规律:

1 三分之一的“抢购”新闻是软广告,商家企图制造抢购气氛。

2 相当一部分新闻不是中国大陆的,比如台湾,比如美国。

3 本土“抢购”要么是抢购纪念币等天然限量工业品,要么抢购有明星光环的产品,要么是农产品和有“情怀”的手工业品,比如最近舌尖上中国收钱推广的章丘铁锅。

4 还有一部分抢购,抢购的不是商品,而是“特定时间内的商品”,比如火车票,比如端午节的特色食品,比如促销打折期内的奢侈品,比如即将采用新政策管理的车牌。毕竟谁也造不出时间对不对?

5 抢购房产,是投资不是消费,而且钢筋水泥供应挺充足的,只是京沪广深蓉核心区的土地有限罢了,更何况这种投机对租房市场没什么影响。(还会促进租房供应)

下面是我随机截的几张图,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验证:

此外还有一些老新闻没有被收入近期搜索列表,如抢盐(福岛危机),抢板蓝根(流感),抢八四消毒液(非典),这些事件都源于经济领域之外的谣言,就算供应再充裕(青海的盐湖可以请火星人一起腌咸菜),也拦不住抢购,属于随机事件,这里只分析经济-社会因素。

具体来说,工业门类全,消费品生产能力旺盛,上游机械制造业基本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意味着大多数商品的大多数成本(虽然未必是大多数利润)都源于本国的技术性劳动。再加上大学教育普及,工程师供应充裕,除了少数非常依赖于外国资源的产品(如汽油)外,绝大多数商品一旦涨价,就立刻有一大批企业扑上去扩大产能,在几周内把超量的产品送到每个县城。外国政府的态度,海上供应线的危机,都不会改变这个基本盘。中国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的力量却因此发挥的很纯粹。

所以,根据过去十几年的经验,只要国内整体环境稳定(这一点肉眼可观测),消费者有理由相信,个别工业品的涨价不会持续很久,没必要囤积避险。他们不必像某些小经济体居民那样,担心海外的局势波动导致日用消费品断供,或是涨到自己用不起的程度。卫生纸这种工业制成品,即便价格的确受国际纸浆市场波动影响,因为绝对消费量太小,消费惯性是随着大多数工业品走的,少量涨价很难在21世纪的中国引发抢购。

当然了,我们国家的产业链虽然覆盖广,但深度还有很多欠缺,还有很多工业品的供应不受中国控制。日本偶尔地震,中国机器人就用不上伺服电机;韩国三星重感冒,中国内存市场就一起咳嗽;甚至金胖比划一下新武器,中国pc都要涨价;在此我只能祝愿中国企业越来越给力了。但无论如何,月薪几千的工薪阶层也能体会到日常消费品充裕、稳定供应,对这个现状我要点赞。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大陆近年来没有出现像一些国家那样的大规模卫生纸抢购潮,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供给、需求、社会心理以及宏观调控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供给侧来看,中国大陆的卫生纸生产能力是非常充裕且分散的。与一些国家可能高度依赖进口或者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从未发生过“大停电”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大停电”的定义,以及中国电力系统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都难以完全避免局部、短时间或区域性的电力供应中断。 这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雪、地震)、线路老化、甚至是一些人.............
  • 回答
    关于中国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和规模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与其说中国“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不如说中国目前尚未经历过像美国那样系统性、全面性的金融危机。而美国之所以频繁面临金融危机,则与其金融体系的结构、发展模式以及监管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权谋斗争如同潮水般汹涌跌宕。我们都知道,曹魏和孙吴都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夺权事件,比如曹操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孙权晚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孙霸逼宫,弄得鸡犬不宁。但反观蜀汉,虽然也风雨飘摇,却似乎少了一场像样的夺权戏码。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刘备精心打造的体制太牛,还是末代皇帝刘禅其实隐藏了.............
  • 回答
    你看,我们每天的生活,说是波澜不惊,似乎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都是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再看看手机里的信息。可奇怪的是,到了晚上,或者周末,就觉得浑身发软,脑子里一团糟,只想瘫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做。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偷懒,也不是身体有什么毛病。很多.............
  • 回答
    要理解美洲大陆为何在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的情况下,文明发展程度未能与东亚相提并论,这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问题。与其说是“不好太多”,不如说两者是差异巨大,而这些差异,最终塑造了不同的文明轨迹。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概念:“地理条件好”并非绝对的、线性的优劣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我们理解宇宙的基本方式。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其实是因为“远”和“近”在宇宙尺度上的含义,以及我们观察天文学事件的“视角”所决定的。宇宙是极其广阔的,我们的“近”其实非常非常“远”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天文学的语境下,“近”的概念和我们在地球上的日常感知完全不同。 太阳系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社会心理和媒体传播的复杂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传统出租车上发生的命案,并非“完全没有大范围宣传”。 事实上,一旦有这类恶性案件发生,特别是涉及到乘客或司机遇害,媒体报道肯定会有,有时甚至会占据一段时间的头条。公众对这类案件的关注度也普遍较高,因为出租车是与市民生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新闻传播、人类心理以及社会关注的许多核心议题。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生与死,但新闻的焦点却显得如此“挑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你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新闻并非对所有事件的流水账记录,它更像是一个聚光灯,选择性地照亮某些事物,而忽略另一些。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Python和Node.js这对“欢喜冤家”,以及它们在大数据和AI领域的“恩怨情仇”。Python效率比Node.js低?是,但也不是绝对。要说效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Python的“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解释型语言,并且全局解释器锁(GIL)的存在。GIL就像一.............
  • 回答
    三星堆的规模和发掘进度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考古遗址,更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详细为您解答三星堆有多大以及为什么至今尚未发掘完的原因。 三星堆有多大?—— 一个“不止于此”的巨型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大”体现在几个方面:1. 面积广阔,范围惊人: 核心区域: 三.............
  • 回答
    南美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明,理论上具备成为大国的潜力。然而,纵观过去两百年,我们不得不承认,南美洲大多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亚洲、欧洲的传统强国相比,仍显逊色。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同一个复杂的织锦,每一根线都承载着一段故事。首先.............
  • 回答
    中小城市企业如何发展,以及中国四五线城市为何未孕育出大型企业?企业自身应如何应对?中小城市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城市自身条件的影响,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战略选择。中国四五线城市在孕育大型企业方面遇到的困境,更是值得深入剖析。 一、 中小城市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挑战:首先.............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的。华为在美国遇到的情况,说实话,在中国很多人心里都不是滋味。毕竟华为是我们国家科技力量的代表,这么被“卡脖子”,大家肯定会替它着急。但你说淘宝、腾讯、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大佬们为什么没公开站出来“发声”,这个背后其实挺多门道,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些公司的性质.............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债占GDP比重高达近250%却鲜少有人将其视为迫在眉睫的经济危机导火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但背后逻辑却十分清晰的议题。与其说“没人说”,不如说相对西方国家出现类似高债务水平时所引发的恐慌,对日本而言这种担忧的声音显得不那么尖锐和普遍。这背后并非是无视风险,而是因为日本的特殊国情和成熟的经.............
  • 回答
    .......
  • 回答
    地理大发现初期,也就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确实没有在新大陆独立建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当时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对新大陆的认知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独立建国”这个概念。在那个时代,欧洲各国正处于民族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君权日益集中,国家主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现代乌克兰的农业潜力直接套用到古代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身上。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 游牧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与优势: 生存策略的适应性: 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比如早期的高卢人、萨尔马提亚人,以及后来的匈奴、突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