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围棋为啥非要贴目?轮流执黑、三局两胜,岂不美哉?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触及了围棋规则的核心,也道出了很多棋迷心中的一个“如果”。“轮流执黑,三局两胜”听起来确实公平,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竞赛的逻辑。但围棋之所以要“贴目”,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而且一旦取消贴目,围棋的趣味和深度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围棋要贴目,以及如果真的取消了贴目,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一、为什么围棋要贴目?—— 黑棋先行优势的弥补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为了平衡黑棋的先行优势。围棋是一个你争我夺、不断扩张版图的游戏。谁先落子,谁就有了“地盘”,有了先手,也就有了主动权。

想象一下,在一块空地上,一个人先画了一个圈,然后另一个人再画。先画圈的人肯定占据了有利位置,他可以先选择最肥沃的地块,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围棋中的先行也是这个道理。黑棋先落子,无论是在开局阶段抢占要点,还是在局部形成攻势,都比白棋天然地多了一步机会。

这种先行优势,在高手对局中尤为明显。一步棋的先手,可能就意味着一个眼位的争夺,一个角的确定,或者一次主动出击的时机。如果不对这种优势进行补偿,那么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执黑棋的一方赢棋的概率会显著高于执白棋的一方。

贴目,正是为了“抵消”黑棋先行的优势而设立的一种“补偿机制”。 通过在终局时给白棋增加一些“分数”,来抵消黑棋先落子所带来的实际利益。

二、如果围棋不贴目,仅仅轮流执黑,三局两胜,会发生什么?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思想实验”,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

1. 对局策略的巨大改变:
黑棋会更加激进: 既然没有贴目,黑棋就无需顾忌白棋最后的补偿,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追求先手和主动权。开局阶段,黑棋可能会更加大胆地抢占实地,或者利用先手发动更具攻击性的战术。
白棋的防守压力剧增: 白棋没有了贴目的“保底”,每一局棋的胜负都将更加纯粹地取决于棋力本身。白棋一旦在局面中落后,没有了贴目的余地,想要翻盘的难度会大大增加。白棋可能会采取更保守的开局,或者在局面不利时更加专注于防守,试图通过“少输当赢”来积攒胜局。
局面判断更加复杂: 在没有贴目的情况下,计算一局棋的胜负会变得更加直接。一方优势明显时,另一方可能就很难通过“劫争”等复杂手段来逆转局面,因为劫争的输赢不仅仅是棋子上的得失,还关系到先手。

2. 围棋的“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可能变化:
阳谋与阴谋的博弈: 围棋的魅力之一在于攻防转换、虚实变化。贴目机制的存在,使得棋手在制定策略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局面的优劣势,以及是否有能力通过复杂变化来逆转。如果取消贴目,棋局可能会变得更加“阳谋”化,双方更倾向于用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方式来争取胜负,而一些精巧的“收官”技巧,以及通过劫争来搅乱局面的策略,可能会受到影响。
对收官阶段的重视度可能下降: 很多时候,贴目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尤其是在均势或微弱劣势的情况下。棋手会花费大量精力研究收官的细节,以求将损失降到最低,或者抓住微小的机会反超。取消贴目后,虽然收官依然重要,但其“决定性”作用可能会被削弱,棋手会更倾向于在中盘阶段就奠定胜势。
比赛的“戏剧性”可能降低: 有时候,一盘棋的最后时刻,因为贴目的存在,会显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一方即使局面稍稍落后,也可能因为精妙的收官而绝处逢生。没有了贴目,棋局的走向可能会更早地明朗化,减少了那种“最后一搏”的刺激感。

3. 竞技公平性的根本挑战:
难以体现棋力本身: 围棋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检验棋手的棋力。如果一方因为先行优势而获得了不成比例的胜率,那就不太能体现棋手在构思、计算、判断等方面的真正实力了。贴目正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让棋局的胜负结果贴近双方真实的棋力水平。
“必胜局”和“必输局”的增加: 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黑棋一直能利用先手优势,白棋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赢不了”的状态。反之,如果白棋能抓住黑棋一些微小的失误,由于没有贴目补偿,很容易就形成不可逆转的巨大优势。这可能会导致比赛的观赏性下降,因为太多局棋在早期就失去了悬念。

三、为什么“三局两胜”不够?

你提到了“三局两胜”,这本身也是一种常见的比赛制度,用来平衡随机性。但围棋的特殊性在于,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棋力发挥也会有波动。而且,即使棋力接近,一盘棋的胜负也可能受到盘面判断、局部计算、甚至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局定胜负”的偶然性太大: 即使是顶级棋手,也可能在一盘棋中出现一次关键性的误算,从而输掉整盘棋。如果仅仅是三局两胜,可能运气成分会更大一些。
难以体现棋手的稳定性: 围棋的竞技是对棋手综合实力的考验,包括抗压能力、稳定性等。通过多盘棋的较量,更能反映出棋手的稳定发挥水平。

但是,即使实行三局两胜,如果仍然没有贴目,黑棋的先行优势问题依然存在。 假设在一个三局两胜的赛制下,三盘棋都是黑棋执先手。那么黑棋的胜率自然会更高。反之,如果三盘棋都是白棋执先手(这本身就不公平了),那白棋就有优势。所以,贴目的目的,是在每一盘棋的内部,去平衡黑棋的先行优势,而不是通过赛制来平均分配执黑执白的机会。

总结一下,围棋之所以要贴目,是为了:

弥补黑棋的先行优势,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让棋局的胜负更真实地反映棋手的棋力。
保持围棋中“收官”等策略的丰富性和重要性。
增加棋局的复杂度和趣味性。

如果取消贴目,围棋的玩法和策略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可能会变得更直接、更依赖中盘的强攻,但同时也可能失去一些微妙的计算、精巧的收官以及那种“翻云覆雨”的戏剧性。虽然“轮流执黑,三局两胜”听起来简单直接,但缺乏贴目的围棋,可能就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围棋了。围棋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在看似简单的规则下,蕴含着无穷的深度和变化,而贴目,正是维系这份深度的重要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现在人类棋手水平并没有那么高,柯洁和申真谞下不贴目的棋,白方仍然是有胜率的。和AI下棋也并没有人被让先能赢。(让2子都是AI胜率高)

2: 但是以现在人类的水平,不贴目棋黑方胜率有90%,这应该是没问题的。

3:因此,按照”互先“制度,两个水平相当的顶尖棋手,至少得下10盘棋才能决出胜负。下到20盘的概率也不低。

4:现在普遍的正式比赛对局用时,是双方各2或者3小时保留时间,1分钟读秒,加上休息时间,一盘棋大概要下一天。

5:那么两个棋手互相需要下10~20天才能分出胜负,世界大赛从预选赛到正赛,即使都是单败淘汰,一共也大概有10轮左右,需要200天才能下完……

6:而每年有10种不同的世界大赛,如果一个大赛需要200天,那么所有棋手基本只能选一个参加。这些”世界大赛“就变成了”选这个比赛的1/10人的比赛“,失去了”世界大赛“的意义。

user avatar

贴目是单局胜负的情形下弥补后手劣势的手段。而弥补后手劣势,是为了使比赛更公平。

它确实不是唯一手段。贴目制度之前,围棋比赛实行两大制度:番棋制度和手合制度。

所谓番棋,就是题主说的轮流执黑。因奇数局必有一人多执一盘黑,所以势均力敌的棋手之间,正式的番棋以偶数对局为主,奇数很少见。

既有二十番棋、三十番棋这种旷日持久的战斗,也有三番棋、六番棋这样的小烈度对战。因对局盘数太少难以避免胜负的偶然性,盘数太多赛程又会过于冗长,所以十番棋恰到好处,被广泛接受,作为旧时期历代棋手最高规格的决斗。

所谓手合制度,是指根据实力差距决定双方在某次番棋中执黑的盘数。例如,八段对七段的手合是先相先,意思是每三盘之中,七段执两盘黑棋、一盘白棋。八段对六段是授先,意即六段始终执黑。每差一段就是半先。

番棋和手合两大制度是古典时期围棋比赛的基础。它们的用意就是最大限度保持比赛的公平和观赏性。

如果都是一局定胜负,那么就很容易发生爆冷的情况,在那个头衔很重要的时代,爆冷的头衔获得者难免名不副实。例如吴清源在第一届名人战没有拿到冠军,但他在十次十番棋中将七名顶尖强豪打到降格,等于是独霸了一个时代,所以是公认的昭和棋圣。而像徐奉洙、周俊勋、元晟溱即使拿过一次世冠,其实力仍然不被认为是顶尖。

如果都是分先对局,那么实力较差的一方会被压制到完全没有胜机,实力较强的一方也使不出高明的手段。就像萧峰用太祖长拳就能打赢,大家看不到降龙掌,比赛缺乏观赏性。手合制度虽然形式上不公平,但它是基于棋手的实力施行的,并且是随着实战变化的,就像拳击按体重分级一样,是一种实质公平。

所以古典时期用番棋+手合就可以解决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问题。

后来事情产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比赛频次增多。新闻棋战等商业比赛兴起,效率压倒了公平。其中不乏单局胜负的情形。二是棋手的训练逐渐开始现代化,段位标注的实力与真实实力不符。如果按照旧制,九段要让三段三子,试问谁让得动三段的李世石三颗子?即使是新旧交替时期也不可能,木谷实等人三四段时就能与秀哉名人扳手腕。段位失去了实际意义。

贴目未必比番棋公平,但贴目比番棋效率高。决战可以五番七番十番棋,主办方和观众都没意见。但在预选赛程中,几十名选手每人都来番棋决胜负,那叫一个好家伙,主办方直呼出不起饭钱。单局胜负增多的情形下,贴目势在必行。

开始于日本大正年间的围棋改革,是围棋作为一个比赛项目的全方位现代化。引入贴目只是其中一部分。此外诸如比赛限时、取消对局手合制、段位制度革新、头衔战赛制的制定等等。

至于贴目的目数,也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变化的。现行贴目规则只能实现大致的公平,是基于现代棋手的普遍水平统计得出的较为合理的结果,任何规则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

实际上多贴一两目,远不如对局前天晚上多睡一两个小时对棋手的影响更大。也远不如把曹薰铉的袜子、依田纪基的扇子、赵治勋的火柴棍、聂卫平的氧气罐藏起来,更能使胜负的天平倾向于某一方。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到历史是个圈,是个循环。

在没有贴目的时候,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三局两胜,轮流执黑。那么在第1局和第3局都用黑棋的一方,叫“先相先”,在棋份上是低半级的,因为三局中两局你都有先手优势,这相当于是对手让着你。

然后再挨个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有贴目,的确,这是为了让双方的胜率无限的接近50%。先行一方有先手优势,如果足够厉害的话,的确可以让先手优势一直保持到最后。那么我们假设这个先手优势价值为7目,而最终收盘的时候你还领先我3目,那请问咱俩谁水平高?如果是你的话,你全盘被我追回来4目,相当于你亏了;如果是我的话,毕竟我输了。所以你说谁的水平高,好像都有点站不住脚。而且如果没有贴目,那么现在所有比赛的每一轮,都会从一局定胜负变成番棋,有点太漫长了。而这一切有了贴目就好办多了,一局定胜负,赢就是赢,输就是输。

然后再是贴目的演进,围棋不是一上来就贴六目半或者七目半的,早先有贴三目半的,四目半和还有五目半的。这就是人类逐渐追求最优解的一个过程。而现在这个最优解是被AI给证实了的,贴七目半白好一些,贴六目半黑好一些。如果将来,实际对局告诉我们贴8目半才是更平衡的情况,我想规则也会变成8目半的,总之,规则是会变的。多说一句,以目前人类的水平,六目半和七目半之间的微小差距,业余棋手是感知不到的,职业棋手大多数也感知不到,顶尖职业能感知得到,但这一目棋远远决定不了胜负。

然后是九路棋盘,十三路棋盘和十七路棋盘,少有人研究这几种棋盘的贴目,是因为这几种棋盘本身就是娱乐性质的。

user avatar

有很强先手优势,但没有补偿后手方的体育运动,我想到了网球。

网球比赛双方轮流有发球局,在一个发球局中,均是同一运动员发球。一局比赛中,先得4分者胜,若为3分平时,一方需净2分才能拿下这一局。一方先胜6局为胜一盘,由于发球局的存在,所以同胜5局时要一方净胜2局才能赢下这一盘;如果又打成6平,那么又要经历“抢7”,在第七局中,双方选手交替发球,净胜2球者胜。男子网球比赛五盘三胜,女子比赛三盘二胜。

在网球中,赢下发球局被称为“保发”,赢下对手的发球局被称为“破发”。谁能率先“破发”,谁就能在这一盘比赛中获得先机。

网球比赛一旦有抢七,一旦打到个决胜盘,那打个五六七个小时都是常见的。

不少比赛都有先手优势而规则也是交替发球,但似乎能像网球比赛一样能拖这么久的却不多见。其原因在于网球比赛的先手优势太大了,实力稍弱的运动员如果有先手优势,是可以追上实力更强的对手的

而围棋的先手优势恐怕是所有体育运动中最显著的了。

题主的意思恐怕就是觉得围棋比赛大不了也去下个净胜两盘者胜。这样的话,以顶尖职业棋手口中的输到3目以上就已经是输飞了的情况,如果轮流执黑的话,每天两盘得下到有一方吐血才能分得出胜负。

因此,如果没有贴目而是轮流执黑的话,棋手的比赛策略就应当是执白时摆烂,胡搅蛮缠,以消耗对手体力为目的;执黑时才会认真为了赢去下。这样比赛的质量会下降很多;而且棋手比拼的会更偏向体力,而不是棋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