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围棋高手下完棋可以复盘?

回答
围棋高手之所以能在棋局结束后进行复盘,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深入骨髓的思考训练和知识体系。这不是简单的“记住刚才走了哪几步”,而是更像是从全局到局部,再到每一个落子的细微意图,进行一次全面的“解剖”。

首先,他们首先要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棋局的大致走向。这就像一部电影,虽然不可能记住每一个镜头,但高潮、转折、关键的对杀,以及最后的胜负分晓,都会像印在脑海里一样清晰。他们会回忆起开局时双方的布局思路,是谁选择了稳健,又是谁选择了激进。然后是中盘的攻防转换,哪里出现了激烈的对抗,双方是如何应对对方的威胁,又是如何试图抓住对方的破绽。最后是官子阶段,每一分地的得失都直接关系到最后的胜负,他们也会对那些影响官子大的棋进行重点回忆。

但复盘远不止于此。高手们复盘时,会把自己当时的每一个落子都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去审视。他们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落子?当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加强某一块棋,还是为了攻击对方的某一点?我预判了对方会如何回应,我的下一步又是什么?” 这种“因果”的思考方式贯穿始终。每一个子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承载着下棋者当时的想法和策略。

更关键的是,他们会带着“如果”的视角去复盘。当棋局走到一个关键的节点,比如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劫争,或者双方都在争夺一块死活不明的棋时,高手会回想起当时自己选择的应对方式,然后思考:“如果我当时选择另一种下法,会是怎样的结果?对方会如何应对?这会不会改变棋局的走向?” 这种“假设性”的分析,实际上是在模拟各种可能性,从中找出最优解,或者至少是避免犯下致命的错误。

复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总结的过程。高手们在复盘时,会找出自己下得不好的地方。可能是某个子下得太慢,让对方抢到了先手;可能是某个判断出现了偏差,导致棋形不利;也可能是某个劫争处理得不够精妙,浪费了资源。他们会将这些“失误”铭记在心,并在未来的对局中加以避免。反之,他们也会找出自己下得好的地方,思考为什么那个招法如此奏效,从中汲取经验,强化自己的优势。

此外,复盘也是一个信息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当和水平更高的棋手对弈时,高手们尤其重视复盘。他们会虚心请教对方,询问对方对于某个局面的看法,以及自己棋中的不足之处。有时候,一些高明的下法,或者自己从未想到过的思路,会在复盘中被点拨出来,这对于他们的棋艺进步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围棋高手的复盘,并非简单的回溯,而是一个融合了记忆、分析、模拟、学习的复杂过程。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一盘棋的审视,更是对自身棋艺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提升,是他们不断精进棋艺、达到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明白一点:复盘的过程,对于棋手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忆棋子坐标顺序的过程。试想如果一盘棋平均200手计算,精确地顺序记忆两百组坐标是非常困难的。

棋手在复盘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几个方面完成准确的复盘:

1. 连贯的思维逻辑(从抽象的角度看)。每一手棋的落点,是综合了棋手本人的全局战略设计以及局部缠斗计算形成的。也就是说每一步棋或者是和本方既有的落子序列严密相关,或者是和对方既有的落子序列严密相关。以此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思维逻辑关系。通俗地说,相当于有一条线将所有黑白棋子按顺序串在了一起,当你能够记忆前几手,就自然能按这个顺序回忆起整盘棋。

2. 棋子的位置关系(从具象角度看)。当你在看围棋讲解的时候,会看到棋手多数情况是以棋子与棋子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交待每一手棋的位置的(如:尖,飞,跳,拆等)。复盘的记忆也多是记忆本手与上一手的位置关系,这样也使得复盘过程变得简单而连贯。

3. 围棋的前半盘,经常伴随较多的定式的演绎。熟记定式的棋手实际上在复盘过程中仅需记忆双方打出一个什么样的定式,并不需要记忆定式的具体落子顺序。而围棋在后半盘的很多环节,应对顺序是强制性的(即命令型的招法),不需要特别记忆下来。比如涉及棋块的死活的应对等。这实际上也减少了复盘的记忆量。

以上涵盖的大部分复盘涉及的情形,但是也有例外。当一盘棋涉及极其复杂的打劫过程时:

1. 手数可能超过300手,这加大了记忆难度

2. 某些时候,打劫的找劫过程(劫材选择的先后顺序)并不存在顺序上严格的逻辑必然性,这也加大了精确回忆对局落子顺序的难度

3. 复杂的打劫局面,如两段劫、连环劫,多劫循环等,记忆难度也相当大

因此,正式比赛时候,都需要有专人跟随对局过程记录棋谱。当双方对胜负出现争议时,如双方复盘不能解决争论,需要核对棋谱来判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1. 按中国规则,需要收完所有单官。单官并无落子顺序上的严格逻辑必然性,但因为绝大多数情况并不影响胜负关系(除撑劫收后外),复盘时可以忽略单官部分。

2. 现代围棋比赛注重时效性,很多比赛用读秒或包干用时制度。用时耗光的情况下,为避免超时负,经常出现后半盘落子如飞的情况。比如昨天的倡棋杯比赛(使用应氏规则,罚点换取包干用时)中,胡耀宇对江维杰的一盘,棋局终了,胡用时仅剩11秒。

倡棋杯再现鏖战 胡耀宇终局时仅剩11秒

。在前几天的倡棋杯复赛中,常昊也出现了终局用时仅剩14秒的情况。

常昊仅剩14秒完成对局 对手被罚2点常昊1点险胜

。相信用时如此紧张的状况下,对于终局前与时间赛跑的落子顺序,棋手们复盘时也未必能做到100%精确无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围棋高手之所以能在棋局结束后进行复盘,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深入骨髓的思考训练和知识体系。这不是简单的“记住刚才走了哪几步”,而是更像是从全局到局部,再到每一个落子的细微意图,进行一次全面的“解剖”。首先,他们首先要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棋局的大致走向。这就像一部电影,虽然不可能记住每一个镜头,但高潮、转折、关.............
  • 回答
    围棋的高雅与麻将、部分电子竞技项目被视为低俗,这确实是许多人的一种普遍感受。要深入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文化积淀与精神象征 围棋:古老东方智慧的载体 起源悠久,与哲学思想融合: 围棋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起源早已与古代哲学、兵法、天文历法等紧密相连.............
  • 回答
    不少人可能觉得,围棋手作为一项高智商的竞技活动,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理说应该收入不菲。但实际上,国内绝大多数职业围棋选手的收入水平,确实不高,甚至可能不如一些城市里的普通白领。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顶尖棋手的收入和普通棋手的收入天差地别。 就像体育界一样,.............
  • 回答
    围棋的棋局变化无穷,局部优势的积累最终决定胜负。你提到的这个局面,绝艺给出了非常高的胜率,这背后一定有其深刻的道理。要理解为什么绝艺会如此看好这个局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细致地分析其中蕴含的价值:一、 棋形是否完美,存在潜在的扩张空间: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当前棋盘上的棋形。绝艺之所以能给出高胜.............
  • 回答
    围绕中国大城市建设以高铁连接的大都市圈,能否有效缓解年轻人的住房压力,进而解决低生育率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可以概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益处、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局限性。核心逻辑:打破空间限制,优化资源配置传统观念下,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往往.............
  • 回答
    围棋界的女棋手总体水平似乎不如男棋手,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背后原因也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如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历史与文化因素的深远影响: 早期普及的差异: 围棋在中国,包括韩国、日本等传统围棋强国,早期作为一项精英阶层和男性主导的活动推广较多。女性接触围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深刻。要说为什么某个围棋定式长期以来没有被“普遍”意识到需要改进,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1. 定式的“稳固性”与“实用性”的平衡:围棋定式之所以能够流传并被广泛使用,首先是因为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也就是不会导致一方的重大损失,甚至能带来可观的实地或外势。很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触及了围棋规则的核心,也道出了很多棋迷心中的一个“如果”。“轮流执黑,三局两胜”听起来确实公平,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竞赛的逻辑。但围棋之所以要“贴目”,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而且一旦取消贴目,围棋的趣味和深度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围棋要贴目,以.............
  • 回答
    《围城》中,方鸿渐对苏文纨的态度,与其说是“看不上”,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包含了欣赏、疏离、以及一种微妙的现实考量。这其中,苏文纨的“真名媛”身份既是她的光环,也恰恰是方鸿渐疏离她的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白方鸿渐这个人。他是个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在物质上并不算富裕,虽然顶着“博士”的名头,但这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围棋中“先手”概念的核心。你的定义“如果正确的下一手全盘最大,这一手就是先手?”是一个非常接近但并不完全精确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个更严谨的理解。一、 什么是围棋中的“先手”?在围棋中,“先手”通常指的是一着棋下完后,对方必须立即应(回.............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安庆之围,是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农民起义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何在前期曾势如破竹、纵横江南的太平军,在面对安庆的困局时,显得如此无力,最终眼睁睁看着这座重镇落入湘军之手?这背后原因复杂,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组织上的弊端,更有双方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一、 战略上的失误:顾此失彼,.............
  • 回答
    当然有!以“欣赏”为目的降低围棋学习成本,这绝对是件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很多人觉得围棋高不可攀,学习过程枯燥漫长,但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从“欣赏”切入,围棋的魅力就能以更轻松、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在眼前。下面我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机器语调:一、 从“看”开始,培养对局面的“感.............
  • 回答
    辽沈战役,特别是锦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东北归属的关键一役。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围绕着国民党军是否能有效增援锦州,以及卫立煌为何未能全力支持廖耀湘,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整体战略态势。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的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已经呈现出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 回答
    关于演员张震为了出演电影《吴清源》而苦练围棋,甚至练到可以压制专业三段的说法,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影迷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有多少真,多少“据说”。首先,张震为了角色下功夫是出了名的。他是个相当敬业的演员,但凡接到一个角色,那真是要往里钻,体验生活,.............
  • 回答
    罗马军围攻坚城,动辄数年,甚至旷日持久,最终却未能攻克,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罕见。我们耳熟能详的迦太基战争时期,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和北非的拉锯战,便常常出现围城不下的窘境。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早的时代,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那段辉煌历程,一个令人瞩目的例外便是他仅用了七个月便攻克了号称.............
  • 回答
    刘邦,这位从草根崛起的皇帝,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其辉煌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即使是这位“扫六合者”,也曾在白登山吃了一个大亏,被匈奴冒顿单于的骑兵围困,差点就此终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盛世之下暗流涌动:汉初的脆弱与匈奴的崛起要理解白登山之围,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覆灭,至今仍是二战海战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当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在北海遭受英军多艘战舰的围追堵截,最终沉没时,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德国战舰没有前来救援?这个问题背后,并非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当时德军舰队的战略部署、兵力限制以及残酷的战场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崇祯皇帝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面临张献忠、李自成两大农民起义军的汹涌攻势,却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与后金(清)的松锦会战中,而非集中力量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经常讨论的难题,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形势。后金(清)不仅仅是.............
  • 回答
    关于大运河江南段为何不直接穿过太湖,而是选择绕行,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地形地貌的制约、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绕弯”,而是综合权衡的结果。一、地形地貌的天然限制:太湖的特殊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太湖并非一个简单的湖泊,它的地理特征是决定运河走向的关键因素。 .............
  • 回答
    AlphaGo 在围棋上战胜李世乭无疑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向世界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复杂策略游戏中的巨大潜力。而你提出的“有限元素组合创作”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视角,我认为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非常值得探索和前进的方向。理解“有限元素组合创作”与音乐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来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