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G20 将启动价值 5 万亿美元的提振经济计划,对全球经济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G20 集团近期宣布的 5 万亿美元经济提振计划,无疑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层面的。这不仅仅是一笔巨款,更是各国协调行动、提振信心的明确信号,旨在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要深入理解这项计划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1. 直接的财政刺激与需求提振: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注入大量资金,这部分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抵达实体经济。这可能包括:

基础设施投资: 许多国家将利用这笔资金来加速或启动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能源、数字通信等。这些项目不仅能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基础。例如,如果各国重点投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将直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并间接带动相关材料、技术和服务的需求。
对企业和家庭的直接支持: 部分资金可能会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减税或补贴,帮助它们渡过难关,维持运营和就业。同时,对家庭的直接财政援助,如现金发放或消费券,也能在短期内刺激消费需求,尤其是在那些受疫情或经济下行影响最严重的领域。
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投入: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加强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体系的韧性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不仅能保障民生,也能提高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为经济复苏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 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向的影响:

贸易量的潜在增长: 随着各国经济活动的回升,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将直接带动全球贸易量的增长。那些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从中受益,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受市场欢迎的商品和服务的国家。
投资活跃度的提升: 巨额的财政刺激计划也可能催生新的投资机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特别是当这些计划指向新兴产业或有增长潜力的领域时,将加速全球资本的重新配置。然而,这也会带来新的竞争,各国需要提升自身吸引力的措施,以在资本流动中占据有利位置。
供应链的调整与优化: 在当前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各国对供应链弹性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G20的提振计划可能会促使各国更加注重国内供应链的建设,或者通过区域合作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这可能会改变一些传统的全球供应链格局。

3. 对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通胀压力的上升: 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如果未能与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匹配,有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依然存在瓶颈的情况下,需求端的快速扩张更容易推高商品价格。
央行政策的考量: 各国央行需要密切关注财政刺激计划对通胀的影响,并据此调整其货币政策。一方面,央行可能需要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配合财政刺激,支持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如果通胀过快,央行也可能被迫收紧政策,这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各国央行在“支持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面临更加复杂的权衡。
汇率的波动: 不同国家在财政刺激规模、经济复苏速度以及货币政策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国际汇率的波动。一些国家可能会因为其刺激政策或经济前景而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导致本币升值;反之,如果国家经济状况不佳或政策力度不足,本币则可能面临贬值压力。

4. 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言,G20的提振计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整体回升可以为它们提供更大的出口市场和更多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国内通胀而过早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增加其融资成本和偿债压力。
债务风险的加剧: 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年中已经积累了相当高的债务水平。如果全球利率上升,或者其自身经济复苏乏力,巨额的财政刺激计划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其债务风险。因此,国际合作和债务减免机制的有效性变得尤为重要。
技术转移与产业升级: 如果G20的计划侧重于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并伴随相应的技术转移和支持措施,这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加快产业升级、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宝贵机会。

5. 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合作的影响:

加强多边合作的重要性: G20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这次联合行动本身就体现了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意愿。这有助于提振全球市场信心,并可能为未来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其他全球性议题上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奠定基础。
潜在的政策协调失调: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各国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和政策优先事项各不相同。即便有G20的框架,各国在具体执行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出现政策上的“溢出效应”,例如一个国家的宽松政策可能给其他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因此,持续的政策沟通和协调至关重要。
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尽管这项计划规模巨大,但全球经济复苏的道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能源价格波动、供应链中断等“黑天鹅”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影响计划的实际效果。

总而言之,G20的 5 万亿美元经济提振计划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急需的动力,有望在短期内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刺激需求,并可能加速某些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但同时,它也可能带来通胀压力、汇率波动以及对部分经济体债务风险的担忧。其最终影响的程度和性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对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演变。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豪赌”,成败将关乎全球经济复苏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等啥时候类似新闻的执行实质变成了 “G20将启动价值30万亿人民币的提振经济计划” 再说吧。

user avatar

昨天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于沙特召开的G2O会议。

因为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肆虐,所以这也成为历史上首次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的G2O峰会。

本次G2O峰会表面上看是一片祥和,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抗疫。

但在背后各种明枪暗箭交织,却也让人应接不暇。

本文会就此做一个详细分析。

本次G20最大的一个实质性结果是联合出台了个5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经济刺激计划。

不过跟2009年一样,这只是各国的一个承诺具体如何执行还不得而知。

目前只确认,美国已经通过了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基本占了昨天峰会的40%份额。

这里可以比较明确的是,美国的那2万亿经济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已经被包含在这5万亿美元里。

而美国这次希望,其他国家也能够进行大放水,来进行所谓的经济刺激。

目前这个5万亿仍然还停留在口头承诺上,如何落实并摊派到各国头上,就是个涉及到利益博弈的事情。

因为并非每一个国家都跟美国一样,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阶段,需要这样无所不用其极的用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来给自己续命。

既然如此,美国如此热衷让各国推出自己的经济刺激计划,在这个明枪之后,会不会有什么暗箭呢?

这个自然是有的。

比如说,美国希望中国能够降息,跟着他大印钞。

这是美国在为中国着想吗?

很明显不是。

实际上,美国希望中国降息和大放水,背后也是有着一些自身图谋。

要理清这个逻辑,我们需要来先介绍一下,各国央行的货币发行逻辑。

首先,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都需要有锚定物。

这个锚定物的意思是,货币发行以什么作为一个自身价值的锚定。

目前全球央行货币发行的主要锚定物有两种:

1、国债。

2、美元。

第一种以国债为锚定物的,最典型的就是美国。

美国的印钞流程是这样的。

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美联储通过印钞去购买国债。

所以,美联储每发行1美元钞票,就对应着1美元国债。

美元就是以国债作为锚定物,背后代表着是美国的信用,这也是现代信用货币的最基本来源。

为什么我说最近美联储的无限QE扩表,去购买企业债券,会导致美元崩盘。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印钞购买国债,是锚定国债。但印钞购买企业债券是什么鬼,把锚定对象放在企业债券吗?

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货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世界各国信赖美元的一个透明发行过程,并且信任美元锚定的对象美国国债,这是美国信用的体现。

但企业债券有这样的信用吗?

这毫无疑问会让美元的可靠性大大减弱。

以国债作为锚定物的,除了美国之外,还有欧洲央行也是以自身国债作为锚定物。

这是国际发达国家主要的一种锚定方式。

这种货币发行锚定方式有一个优点就在于货币发行权的完全自主可控。

我想发行多少货币,完全取决于我要发行多少国债。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货币发行方式,广泛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资源国里。

那就是以“美元”为锚定物的货币发行方式。

我国实际上过去长期就处于以美元作为锚定物的货币发行方式。



从上图可以看到,人民币的发行机制,大致就是以美元作为锚定对象。

举个例子。

有家企业,一年辛辛苦苦做出口,卖商品给美国。

一年卖了1亿美元。

美国人买这些商品,用的是从美联储印出来的美元。

这家企业拿到这1亿美元,需要把钱拿回国内。

但美元并不能直接在国内流通,所以这家企业赚到的这1亿美元,需要跟央行换成人民币。

于是央行拿到了这1亿美元,存起来,作为外汇储备。

同时,央行印出了7亿人民币,直接发出去。

于是这家企业拿到了7亿人民币,可以在国内流通。同时央行也在市场上投放了7亿人民币的货币。

这就是人民币主要的发行过程。

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会多印钞大概7元人民币投放在市场上。

因此人民币的货币内在价值,就锚定在了美元身上。

这种锚定的背后信用,是我们国家的赚外汇的能力,所以外汇储备多少,是我们,也包括很多新兴国家的能否稳定的重要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为什么韩国一度破产,就是因为当时韩国的外汇储备被换光了,而在失去外汇储备之后,由于韩国自身货币缺乏锚定物,这使得韩国货币出现大幅度贬值。

这是将货币锚定对象挂在美元身上的最大一个弊端。

缺乏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当然了,实际上,我们的人民币发行,也不完全锚定在美元身上。

我们虽然跟美元是挂钩的,但并非绝对挂钩和锚定。

事实上,从2015年之后,我国外汇储备就从近4万亿美元,跌到2016年的3万亿美元之后,最近这几年一直保持在3万亿美元左右的水平。

但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的货币总量M2差不多从120万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0万亿人民币。

所以这里需要厘清一个逻辑。

当外汇储备增加的时候,我们会被动印钞投放等额人民币到市场。

但不代表,我们只能通过外汇储备增加去印钞。

那么当我们不靠外汇储备去印钞的时候。

我们的人民币又以什么作为锚定物呢?

这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锚定物,不依赖于美元的锚定物。

这就是人民币的换锚。

过去几年,关于人民币发行的换锚,我们一直都有在做尝试。

包括通过加大国债发行的力度,来实行我们人民币的发行也跟我们国债进行锚定,也成为我们现在可能要尝试变更的一种方向。



这是我们这两年在人民币货币发行方式上的一种尝试方向。

就是要“去美元化”。

这也是为了避免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当美元出现大幅度波动时,至少我们可以避免完全被动。

包括今天的红方最高会议上,有这么一段话引起我的关注。



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一个经济刺激计划。

不过,这里敏锐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篇经济刺激的计划内容里,看不到全面降息的相关内容。

只有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内容。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很多人期待的“全面降息”落空了。

也意味着红方顶住了美国的压力,仍然坚定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贸然全面降息。

这里红方只说了要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这是可以通过去年8月份新推出的LPR利率机制来实现。

只要央行下调MLF利率,就可以实现LPR利率下降,进而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降。

但实际贷款利率下降,跟传统意义上的“降息”有很大区别。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降息是指法定基准利率的下降,包括存款利率。

只要我们的法定存款利率不下调,就很难起到全面降息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扛着不降息?

为什么美国会希望我们降息?

这背后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那就是,当前全球央行都普遍0利率了,只有中国鹤立鸡群,依然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

这首先是要承担一定的压力。

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降息会导致自身货币贬值。

在世界各国当前争相降息的话,如果我们不降息,那么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承担一定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这在其他国家货币都竞争性贬值的情况下,是很不利于我们进行出口的。

但既然如此,我们仍然不选择降息,必然有更深的原因。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即使我们不降息,现实情况的人民币已经仍然处于贬值通道里,而非面临升值压力。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降息,实际上会有利于一些外资恶意做空人民币的可能,会造成人民币有可能大幅度贬值的情况出现。

所以我们不降息,实际上是我们为了保人民币的一个现实选择。

而美国之所以希望我们降息,很简单,因为美国希望当前人民币出现大幅度贬值,这样在4月1日金融开放之后,一些别有目的的外资,可以趁机恶意做空中国资产,这样一旦人民币出现大幅度贬值,更有利于这些外资用更便宜的价格来抄底中国资产。

这实际上,就是藏在本次G2O会议上的明枪与暗箭。

明枪是美国希望联合世界各国来一起搞大放水式的经济刺激计划。

暗箭是美国希望世界各国进入一个竞争性贬值过程。

美国知道美元崩盘在即,那么在这局面下,什么对美国最有利。

那就是大家的货币一起崩盘。

这样我烂你也烂。

比如假设今年夏天美元崩盘30%,正常情况下,照理说欧元应该相对美元升值30%。

但问题如果欧元也搞美国那套印钞式大放水,本身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也很严重。

这使得到时候欧元也可能自己也贬值个30%。

这就是“竞争性贬值”。

你贬值,我贬值,大家都贬值。

这种情况下,这意味着全球财富的集体大缩水,反而让美元崩盘显得不那么显眼。

也不会出现有人能够在美元崩盘的时候,去抄底美国资产的情况出现。

这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一个局面。

但问题,从2015年股灾之后,中国一直没有降息,人民币汇率也没有出现大幅度贬值的情况。

这使得,如果中国能一直咬牙坚持不降息,以保人民币为主,不搞竞争性贬值。

那么一旦美元在今年夏天崩盘,人民币就有可能反向升值,那么这意味着全世界资金都会涌向中国。

这是我们之所以不降息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嚷嚷着中国应该降息,压根就不理解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他们不清楚,这个时候中国一旦降息,所面临的的问题会更多。

首先一个是当前CPI物价飞涨,不但猪肉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且当前粮食价格已经有开始上涨的趋势,一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降息,很可能引发恶性通胀。

这意味着人民币大概率会出现大幅度贬值。

另外一方面,一旦我们降息,使得人民币贬值,就会造成资本外流的现象出现。

而一旦资本外流,就会导致外汇储备下降。

而一旦外汇储备下降,就会进一步加剧人民币贬值。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并不是我们不想降息,而是不能降息。

这是那些屁股有点歪的地产经济学家,以及整天幻想降息可以利好股市的散户股民,可能永远不会搞明白的问题。

一旦我们降息,就会引发恶性通胀,进而引发人民币大幅度贬值,进而引发外汇储备下降。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实际上,你们别看我们现在有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实际上者并不多。

上面我也跟大家解释过外汇储备的来源。

外汇储备,不代表我们国家持有这么多钱。

这些钱不属于国家,而是其他人暂存在国家这里的。

比如说,一个外资,他拿着1亿美元投资中国,那么他把这1亿美元存在央行这里,换走了7亿人民币进来投资。

现在某一天,他想把7亿人民币拿走了,不投资了,要撤资。

这时候他拿着7亿人民币,要去跟央行换回1亿美元出去。

央行就得把这1亿美元还给他,然后从他那里拿回7亿人民币。

所以,外汇储备是不属于国家的,而是临时暂存在国家那里。

外汇储备一旦大幅度下降,会出现的问题很大。

当前我国有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截止2019年底,我国的全口径外债达到了2万亿美元。

扣掉这2万亿美元外债,实际我们可动用的外汇储备也只有1.1万亿美元而已。



所以,现阶段,我们的确不能降息。

但问题是,我们能扛多久。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上面提到过,理论上我们能抗越久不降息越好。

问题是,如果全世界央行都在降息,都在竞争性贬值,我们如果坚持不降息,不贬值,压力会很大。

这个压力在于出口。

首先本次疫情爆发,已经造成全球贸易陷入瘫痪。

你们现在随便去找一个出口企业,就应该知道现在搞出口的日子有多难过。

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国家货币都在贬值,而我们不贬值,反而升值。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出口企业雪上加霜。

虽然钱都跑进来了,但我们东西卖不出去了,因为相当于我们出口的商品,在其他国家“涨价了”。

所以我之前也说过,如果我们今年央行最后还是降息了,说明世界经济危机确确实实已经爆发了。

现在问题只是说,我们坚持不降息还能撑多久。

我的观点是,我们撑越久不降息,对我们越有利,但真撑不下去,也不能死扛。

我们的人民币换锚速度还是太慢了一些。

现阶段,人民币发行仍然主要锚定在美元身上的情况下,降息不降息,都是一个很大问题。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根治的办法。

就是人民币跟美元脱钩。

将人民币发行的锚定物直接绑定在我们自身发行的国债身上,将人民币的信用直接跟我们国家的信用绑定在一起。

其次要加大我们的黄金储备力度,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信用。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有可能解决人民币全流通全兑换的可能。

才有可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如果今年夏天美元崩盘了,我们势必只能做出抉择。

是否要跟美元脱钩。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我每天晚上9点都会发表金融、时事、股市的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user avatar

关了7天终于又放出来了,咦,我为何要说“又”呢。

某乎,不要再关我小黑屋,OK?每天都有这么多震惊世界的大事,你却不让我说话,你知道我有多么痛苦么(手动狗头)

言归正传,5万亿来了,还是美元,再加上美联储的“无限QE”,加上欧洲各国惊天地泣鬼神的经济刺激计划,开直升机撒钱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开火箭撒钱。借图!

零八年我们的四万亿只能算水娃吐口水,现在是啥?海王!!!

世界上稍微上点排面的国家都在疯狂印钞,没排面的印不了(主要是印了也没人吊),只好拿着脸盆在大哥们脚底下接点,也算雨露均沾了。

2019年,欧洲、北美、东亚这三个地方,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5%,剩下七成多的国家,GDP只占全球的25%,所以,他们只能是脸盆接水的命,特朗普说,这就是生活。

以美国为首的各国印钞机哗哗猛开,但各国工农业产品却因停工停产导致产量大减,因此今年下半年开始,一轮史无前例的全球性超级通胀必然爆发,中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如果您现在是月光族,万万不要丢掉工作,就算减薪也得忍,啥都没饭碗重要;如果您稍有资产,千万要开动脑筋想好方式尽量保住您的财富,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如果您连工作都没有,申请低保是个很好的活命方法,按当前情况,我估计低保门槛很快就会松动了。

最后一个建议,在有能力还款的前提下,用尽您的一方法尽量多贷款,两三年后,您会发现您每月还款根本不值一提。

给的都是干货,何去何从,自己选择吧。

至于抱着资金想要抄底一夜暴富的,劝您最好打消这个念头,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个月您的钱能买一辆车,说不定下个月就只够买个车壳子,全球危机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明天会如何。

我不知道世界经济还能抗多久,也许是几个月,也许只剩几周,但无论如何,至少现在还是保住您财富的窗口期,就像各国抗疫一样,窗口期如果无所作为,那么过完窗口期后惨重的损失将无情的来临,也许您几十年的积累就此一朝化为乌有。

当历史的大潮向我们涌来时,即使是一片小小的水花,对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个人或家庭,也是泰山压顶般的重压。

我有个奇特的感觉,这次全球经济海啸,最后的赢家可能是中国大妈。

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