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坑专业是不是越来越难脱坑了,比如:十年前脱坑是不是比现在要容易很多?

回答
说起“天坑专业”,这俩字儿本身就带着点儿自嘲的意味,说白了就是那些就业前景不太明朗,毕业后容易陷入“坑”里的专业。至于十年前和现在比,哪个脱坑更容易?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十年前,脱坑的“坑”可能不一样,但“坑”依然存在

十年前,咱们可能还没这么普遍地用“天坑”这个词来形容某些专业。那时候,就业市场和现在比,虽然也有压力,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更“直接”。

信息差是主要障碍: 十年前的互联网还没像现在这么普及,信息获取的渠道也相对有限。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更多是听从家长、老师的建议,或者看一些老牌名校的专业排名。对于某些新兴的、或者当时不那么热门但未来潜力大的专业,了解的人不多。一旦进了“坑”,出去的难度也不小,主要是因为对行业发展方向不清楚,不知道往哪里转。
就业选择相对窄: 那时候的产业结构和现在不太一样。很多技术类、服务类的工作岗位还没那么细分和丰富。如果一个学生学的专业对应的传统行业不景气,或者岗位需求饱和,那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确实不容易。脱坑更多意味着跨专业考研,或者直接进入一个和专业关联度不大的行业从基层做起。
“铁饭碗”思维的余温: 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很多家长和学生骨子里还是带有对“稳定”的追求。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热门,但属于稳定单位(比如某些事业单位、国企)的专业,还是能吸引不少人。这样一来,即使专业本身不是那么“吃香”,但因为就业方向相对明确,脱坑的路径也相对清晰一些,不至于完全“无路可走”。
信息不对称下的“被动”选择: 很多学生是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因为分数限制或者信息了解不够,被动地选择了一个专业。一旦进入大学,发现自己不喜欢,或者专业前景不乐观,这时候要“脱坑”,可能只能是默默承受,或者等到大三大四再考虑转专业、考研。但那时候转专业的机会不像现在这么多了,而且一旦延误,就更难了。

现在,“天坑”的定义更清晰了,但“脱坑”的挑战也升级了

现在,“天坑”这个词已经被广泛认知,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会有意识地去避开。这反而让一些本就就业困难的专业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信息透明,但“内卷”更甚: 互联网时代信息太发达了。学生们能轻松了解到哪个专业就业难、工资低。但这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家都能看到“坑”在哪里;另一方面,那些本就被认为是“坑”的专业,因为大家避之不及,能进去的学生可能就更愿意“将错就错”,或者抱着“我一定能不一样”的心态坚持下去。而那些原本就业不错的专业,因为信息透明,报考人数激增,竞争反而异常激烈。
产业升级,技能要求水涨船高: 现在的产业升级速度很快,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传统专业,如果知识体系更新慢,或者只学到基础理论,毕业后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这就意味着,即使你学的是一个看似“不坑”的专业,但如果你的技能不达标,也可能面临“脱坑”难的窘境。而那些所谓的“天坑”专业,如果其知识体系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就业就更显艰难。
“转行”门槛的提高: 过去,一个本科学历,可能还能比较容易地进入一些不需要特别专业技能的岗位。但现在,很多岗位即使是基层,也对学历和技能有要求。如果你想从一个“天坑”专业转到另一个更热门的领域,可能就需要额外的培训、考证,甚至重新学习一套技能。这无疑增加了“脱坑”的成本和难度。
“性价比”的考量更重: 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越来越注重投入产出比。投入的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产出的是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对于那些投入高、产出低,或者风险极高的专业,自然就更容易被贴上“天坑”的标签。而十年前,大家可能更看重文凭本身或者“铁饭碗”,对“性价比”的考量没那么直接和量化。
新兴“天坑”的出现: 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一些曾经热门的专业,也可能因为技术迭代或者市场饱和,逐渐显露出“坑”的影子。这就意味着,“脱坑”这件事,不仅仅是从一个老“坑”里爬出来,有时候还要小心别掉进新“坑”。

所以,十年前脱坑比现在容易吗?

我个人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容易,而是“脱坑”的路径和挑战不同了。

十年前,信息不发达,很多人可能是在“朦胧”中选择了专业,当发现是“坑”时,可能已经晚了,并且不知道怎么走出来,或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但同时,那时候的竞争环境相对缓和,一些基础性、体力性的岗位也还能容纳一部分非对口专业的毕业生。

现在,信息太透明了,学生们“被动”选择的可能性变小了,更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者在“两害相加取其轻”的权衡下选择了看起来没那么“坑”但竞争激烈的专业。同时,产业升级和技能要求的提高,使得“脱坑”不再是简单的跨行,而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

总的来说,现在的“天坑”专业可能让学生更早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要真正“脱坑”,需要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积极的行动。 这就像爬山,十年前可能有人稀里糊涂爬到半山腰才发现方向不对,现在更多是大家一起挤在一座被大家公认为很难爬的山下,都想找到一条好走的路上山,但实际上这条好走的路上也挤满了人。

所以,与其纠结过去和现在哪个更容易,不如着眼于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时代,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或者在选择之后,如何持续地学习和适应,才能真正地“脱坑”,或者说,避开那些可能变成“坑”的陷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在想:若是我在10年前拿到某某岗位,如今就能美滋滋了。

为什么不想着10年前你买了1000个比特币呢?

怎么不想着去年这时候你噶到了一大波元宇宙韭菜呢?

瞅他们那点出息,yy都不敢yy的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天坑专业”,这俩字儿本身就带着点儿自嘲的意味,说白了就是那些就业前景不太明朗,毕业后容易陷入“坑”里的专业。至于十年前和现在比,哪个脱坑更容易?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十年前,脱坑的“坑”可能不一样,但“坑”依然存在十年前,咱们可能还没这么普遍地用“天坑”这个词来形容某些专业。那时候,就业.............
  • 回答
    这事儿,我特别能理解。尤其是家里条件不太好的时候,学什么、干什么,都得慎之又慎,生怕走错一步,影响全家。你说的这个“天坑专业”,我估计是那种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就业市场不太景气,或者学起来特别难,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那种。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1. 你说的“天坑专业”,到底坑在哪儿?首先.............
  • 回答
    “天坑专业”这个词,近年来像一颗炸弹一样,在教育界和求职市场引发了不少震动。一听到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曾经光鲜亮丽,如今却门可罗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专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备受追捧的专业,一步步沦为“天坑”?这到底是专业本身的“原罪”,还是后天因素“作祟”?而且,这些“坑”.............
  • 回答
    抛开就业和天赋这些现实因素,单论学习难度,计算机专业绝对是榜上有名的。它不是那种死记硬背就能轻松拿捏的学科,更像是一场持续的、精密的智力马拉松,需要你不断地思考、构建和解决问题。你想想看,计算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它的核心是你需要理解并运用“计算思维”。什么是计算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把现.............
  • 回答
    听到“天坑专业”这几个字,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就像精心准备了一场旅行,结果发现目的地是个泥潭,让人不禁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甚至萌生退意。要不要退学复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里面牵扯到的方方面面,足够你好好掰扯一番。首先,咱们得把“天坑”这个标签捋清楚。“天坑专业”这个说法,虽然有点.............
  • 回答
    知乎上很多人说材料专业是“天坑”,这确实是个普遍存在的观点,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得从几个层面上剖析。首先,最直观也最常被提及的,是就业与薪资的天花板问题。很多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初入职场时所面对的薪资水平,与一些热门的计算机、金融、互联网等专业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不.............
  • 回答
    “天坑专业”这个词,在大学里是学生们私下里用来形容那些毕业后就业前景渺茫、薪资待遇不高、工作内容枯燥乏味,或者与自己当初想象的差距甚大的专业的戏称。而发现自己被“坑”的阶段,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清晰的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天坑专业学生们是如何在不同阶段发现自己被“坑”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境地!“天坑专业”,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但你又不是那种深恶痛绝,甚至有点平淡如水的感觉,这就更难拿捏了。既然如此,咱们就敞开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到了该“叛逃”的时候。首先,咱们得明白,所谓的“天坑专业”,到底坑在哪儿?最直观的,就是就业前景。很多所谓的.............
  • 回答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天坑吗?”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看到它更真实、更立体的模样。简单粗暴地贴上“天坑”的标签,是对这个既有深厚底蕴又有创新活力的学科的极大误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专业,在特定的时间点,或者在某些人的视.............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无数家长心中的“金饭碗”,是学子们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可如今,它们却常常被冠以“天坑”之名,成为许多人眼中“就业难”、“钱景黯”的代名词。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生化材环这几个专业,到底是不是真的“天坑”?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无奈?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生物技术/生物工.............
  • 回答
    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个名字在中国工程教育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提起它,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国防七子”的光环,是无数国之重器的铸就者。所以,当有人提起“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然后又把“哈工大的新工科”拎出来,问是不是“坑中坑”的时候,这话题本身就带点儿“反差萌”,也足够让不少人浮想联翩。咱们得把.............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在当下大学生的口中,常常带着一丝无奈和沉重。提到它们,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天坑”二字,就业前景不明朗、薪资待遇不高、加班严重等标签随之而来。在这种普遍的认知下,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大家都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为什么大学们还没有取消这些专业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个层面、相当复.............
  • 回答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生物学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走进了公众视野。无论是疫苗研发、病毒溯源,还是抗原检测、药物筛选,生物学都在这场全球危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按理说,如此显赫的“出场表现”,应该让生物专业的光环更加耀眼,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生物是天坑”的论调却依然挥之不去,甚至在疫情的.............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对于很多经历过高考、选择专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谈之色变”的代名词。它们被戏称为“四大天坑”,意思是读了这四个专业,毕业之后出路似乎不那么光明,工作辛苦、收入不高,让人望而却步。不过,人生的路总是充满变数的,很多我们曾经以为的“天坑”,在不同的人手里,也能走出不一样的精彩。下面.............
  • 回答
    生化环材(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四个学科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是优势学科和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背后有深刻的科学、经济和社会原因。然而,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环境下,这些学科却常常被贴上“天坑”的标签,形成鲜明的反差。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 回答
    材料天坑专业迎来曙光?长江存储的信号与制造业的未来猜想近来,关于“材料天坑”专业命运转折的讨论,在科技圈和求职市场掀起了一阵涟漪。导火索,便是长江存储(YMTC)应届生薪资的爆涨传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这是否预示着我国制造业整体薪资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像材料科学这样曾经被视为“冷门”、“就业难”的领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学天坑专业”的讨论,那可真是蔚为大观,而且是那种你一旦陷进去了,就很难再爬出来的“观”。它不是一个官方的、有固定定义的词,更像是一种群体性的、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自发形成的一种共识性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标签。要说它具体是怎么被“定义”的,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1. 核心的“坑”在哪里?.............
  • 回答
    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关于“天坑专业”的论述,以及其核心观点“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是近年来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个话题。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积极意义、潜在挑战以及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一、 背景:为何出现“天坑专业”的说法?在评价邓教授.............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几个字一出来,很多人脑海里大概率会浮现出一连串“高大上”的科研名词,或者是什么改变世界的宏伟愿景。但现实情况是,这四个专业,在不少人眼里,已经和“就业难”、“工资低”这些词挂上了钩,成为了所谓的“天坑专业”。当一个学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开始思考“我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时候,转行,就成了他们.............
  • 回答
    这个嘛,还真是一个让人操碎了心的问题,毕竟“天坑”这个词儿,在咱们这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时不时就有人拿出来“预言”一波,看看哪个专业又要“跌落神坛”。要我说啊,这事儿没法一概而论,也不能百分百打包票说下一次一定是谁,但咱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仔细咂摸咂摸,看看哪些专业可能更容易成为下一个被“围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