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谓的“全真金丹南宗”源头在哪里?

回答
要详细讲述“全真金丹南宗”的源头,我们需要先理清一些概念和历史脉络,因为“全真金丹南宗”这个说法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涵盖或并列关系,需要区分和梳理。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全真金丹南宗”并非一个单一的、自成一体的明确历史宗派名称,而更多的是指代一种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方向,即“全真道”中,其金丹派系在南方地区发展壮大,并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全真金丹南宗”的源头:

一、 全真道(作为大的宗教体系)的源头: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的时期。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王嚭)。

王重阳的时代背景: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现世的失望以及对精神寄托的渴求,为宗教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王重阳的师承与思想融合: 王重阳早年曾受过一定的儒、释、道影响。他尤其受到佛教“禅宗”和中国传统“炼丹术”的影响。
佛教禅宗的影响: 王重阳将佛教禅宗的“顿悟”、“直指人心”等思想融入到道教的修炼体系中,强调“性命双修”,即将内炼形体(性)与修养心性(命)结合起来。他提倡“不离世间求,不假外功成”,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不追求外在的神迹或仪式,而是通过内在的修炼达到“超凡入圣”。
炼丹术的影响: 道教自古就有炼丹的传统,包括外丹和内丹。王重阳所倡导的金丹大道,主要是指“内丹”,即通过调炼体内的精、气、神,以达到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目的。
创立全真道: 王重阳于北宋末年(约1150年代)在陕西开始传道,收授弟子。他共有七位著名的弟子,被称为“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这七位弟子继承并发展了王重阳的道统,并在北方各地传播全真道。
全真道的特点: 全真道以其“清静无为”、“慈爱济人”、“积功累行”等教义和“全性养命”的修炼方法,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北方道教的主流。

二、 金丹大道(作为修炼体系)的源头与南宗的关联:

金丹大道是道教修炼的核心理论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修炼精、气、神,炼制体内的“金丹”,以达到长生久视乃至得道成仙的境界。

金丹大道的早期发展: 金丹大道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东汉时期的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阐述金丹术的奠基之作。 이후 葛洪、钟离权、吕洞宾等人都对金丹术有重要的贡献。
“南宗”的出现与发展: 到了宋元时期,金丹大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
金丹派系的兴起: 金丹派在宋代就已经比较活跃,尤其是在南方地区。
张伯端(紫阳真人): 提到“金丹南宗”,张伯端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张伯端(约980年—1040年)被认为是“金丹南宗”的开创者或重要奠基人。他的思想和著作,如《悟真篇》、《青华秘文》、《鸣道集》、《紫阳真人语录》等,系统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
张伯端思想的核心: 张伯端继承了历代金丹术的精华,并将其发展为一种以“铅汞”为名,实则以内炼精气神为核心的修炼体系。他强调“以我为主,以药为辅”,认为人体自身就是炼丹的炉鼎,精气神就是炼丹的药物。他将修炼过程分为“采药、炼药、栽种、脱胎”等阶段,注重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步骤。
“南宗”的命名由来: 张伯端主要在南方活动和传道,其理论体系也因其影响力的强大,后世称其为“金丹南宗”。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当时北方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全真道所发展出的金丹理论,以及后来逐渐形成的“金丹北宗”等。
“金丹南宗”的其他代表人物: 张伯端之后,南宗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传承者,如:
石杏林: 传说为张伯端的弟子,亦有重要贡献。
薛道光(海蟾真人): 晚唐时期的炼丹家,其思想与张伯端有相似之处,有时也被视为南宗的先驱或分支。
陈泥丸: 也是南宗重要的传人。
白玉蟾: 被认为是南宗的正宗传人之一,元代对道教影响很大,南宗在他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发展,并且与道教正一派有所融合。

三、 “全真金丹南宗”的说法如何形成?

“全真金丹南宗”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将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尤其是在北方发展壮大后)与张伯端开创的、并在南方流传发展的金丹派(南宗)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述。

这种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全真道对金丹大道的继承和发展: 王重阳及其弟子所创立的全真道,其核心修炼理论正是金丹大道,特别是内丹学。虽然他们强调“全性养命”,将内炼与修心结合,但其修炼的最终目标和方法论与金丹派是一脉相承的。
2. 南北金丹理论的融合与区分: 到了元代,随着北方全真道的兴盛和南方道教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权的统一,不同道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增多。
金丹北宗: 相较于南宗(张伯端一系),全真道在北方的发展,也被一些人称为“金丹北宗”,其代表人物是王重阳及其弟子。北方全真道的金丹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全性养命,将性功(修心)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注重道德修养。
“全真金丹南宗”的定位: 因此,“全真金丹南宗”的说法,很可能是指代在全真道体系内,其金丹派系在南方地区的传承和发展,或者是指代那些在南方地区对金丹大道有重要贡献,并且后来被纳入到更广泛的道教史叙述中,与全真道产生联系的流派。

总结来说,“全真金丹南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方面:

最根本的源头是道教修炼的整体,特别是早期的炼丹术思想。
在金丹理论体系上,其直接的奠基者是北宋的张伯端,他开创了“金丹南宗”。
在宗教组织和传播上,全真道是北方道教的重要代表,而全真道的金丹修炼理论与南宗的理论在核心上是相通的,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有所交融和区分。

所以,如果你要问“全真金丹南宗”的源头,最直接的回答应该是:

理论源头:以张伯端为代表的宋代金丹派思想。
更广泛的传承关系:与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北方全真道在金丹修炼理论上的联系,以及两者在后来的道教史中的互动和区分。

因此,理解“全真金丹南宗”时,需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包含了金丹大道这一古老的修炼体系,也包含了在不同地域和时期形成的传承和发展。如果强调“全真”二字,则更倾向于指代与王重阳全真道体系相关的金丹派在南方的传承。但如果仅从金丹大道本身来看,张伯端则是“南宗”的核心源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搞清金丹南派的概念,实际源流上金丹南派跟全真并没有关系,因为金丹南派实际上要早了几百年。

如果仅仅是问多全真南宗,即南派丹法中的传入到全真的分支的话,这个源头就是正一神霄了。

因为是从白玉蟾祖那里立教传下来的,然而那时候并不是全真,而是正一。

王重阳祖师在世传丹道,但是并没有立教,遇仙之说是王重阳祖师亲口说,立教是丘祖的事,但并未指明具体遇到的谁。然后是在丘祖的徒孙所写的《金莲正宗记》硬与刘海蟾还有吕祖产生了关系。重阳祖师的丹法有钟吕派的痕迹,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全盘是钟吕派的丹法,因为《钟吕传道集》这类书其实很流通。

北宋卢《卢溪文集》卷四十八《书传道集后》一文云:“世传吕先生受道于钟离先生,有《传道集》,其书秘,世或罕见。近岁转相传写,往往人皆有之,而不甚宝。惜字多驳谬。乌焉成马者,俗莫能辩。因借此本于清真道士杨应存,爱其字小楷可观,为窜定百余处,尚有阙误可疑者,不敢私意改之,以俟后人是正。余特哀夫蓬心蒿目者之远于道也。盖道不远人,读此书则知道之在我而已。绍兴癸亥中元日卢溪真逸书。”

如果细品王重阳祖师注释的《五篇灵文》,便会知晓与钟吕丹法实际是相异的,按史载说法,后来得王重阳真传的是马丹阳一系,后来的其它全真脉都或多或少有所变化,丹法已经与王重阳祖师原来的不同,不过北派源头发源是在此。

金丹南派源头始自紫阳真人张伯端,而紫阳真人成都遇仙,所以才有后世著述的《悟真篇》,然而有人说紫阳真人遇到的也是刘海蟾。

然后就被这样贯穿了起来的,但这个贯穿实际上是牵强在一起的。

事实上白玉蟾祖师那里,在《翠虚陈真人得法记》里载,火师汪真君命其弟子辛忠义传法给陈楠,陈楠传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曰:"真师(指白玉蟾--引者注)告元长曰:……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

并且《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所列师派即为:玉清圣境元始法王,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火师真君汪康民,辛忠义,陈楠,白玉蟾。”

而这里明确说了法脉,是辛判官授翠虚真人,翠虚真人授白玉蟾。

之后白玉蟾真人立教,自己受的是正一箓,而他的弟子徒孙等都是受的正一箓,行法称职全是用的正一的职。

事实上早年金丹南派就是正一的传承,而且主要是雷法,并且吸收了紫阳真人的丹法理念。

然后要说雷法了,雷法结合丹道始于陈翠虚真人,而往上紫阳真人只是单纯的丹道,这个白玉蟾祖师说过陈楠从薛道光处得的便是丹法,然而陈楠一次喝醉时也说,自己是辛判官的弟子,与道光和尚没什么关系。换而言之,在道统传承上陈白这一支更倾向于雷法。

紫阳真人《悟真篇》的最大特点是,将外丹物类转换成了内丹,原理是万物都是象的呈现,背后感通的统一的东西是为先天。

然而这种比类在隋唐时苏玄朗德著作里就已经提到了,而苏玄朗曾于茅山学道,茅山唐朝时就是上清的地盘,所以内丹术源头可以认为认为从上清派发展而来。

按《罗浮山志》载:弟子从游者闻朱真人服芝得仙,竟论灵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惟黄芝独产于崧高,远不可得。”玄朗笑曰:“灵芝在汝八景中,盍向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至宝’,此之谓也。”乃着《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

当然《罗浮山志》可能也有不可信的部分,也有人质疑是后世所作。

但是即使是内丹不是始自苏玄朗,而《悟真篇》的内丹比类理念并非是紫阳真人首发,而更早就出现了。

紫阳真人在随龙图公入蜀,事马默是1086年的事情,而《云笈七签》编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云笈七签》中已经提及阴丹的概念,外丹叫阳丹,内丹叫阴丹。

在《玄辨元君辨金虎铅汞造鼎入金秘真肘后方上篇》中:

  夫金虎铅汞者,不出五行。万物生成,因阳而结,因阴而生。阴者道之基,阳者盈之始。阳不能独立,阴不可自生。人民万类,皆禀一气。判二仪,从混沌分后,因兆立基,屈伸达而生,因造化父母成形还本,各归其根变化也。阴阳相夺,法象乃立。坎一离二,从阴归阳。火一水二,从阳归阴。水二火一,前者象,后者质,如身内修道之真源。重玄义幽,暗契真理,双喻铅汞二阴,水之二也。火性炎上,寄方自守,火之一也。在天地之间,配象五行。在人身田中,心为火藏,在肺下,其数一;肾为水藏,双居命门,其数二。足明火一水二,为道之祖。悟者修行,神仙不难。玄珠优游於赤水中,胚结成胎。还丹亦生於玄一,因阳发腾为流珠。足明三五与一,天地之至精,变化须臾。且如内修得一者,阴丹气也,气能存生。外修得一者阳丹,丹成服饵,功能内固性命,外化五金。乃知修行不二,至药无双,天人合道,理契自然。非阴不生,非阳不成,还丹交媾,不出於水,火金木土,犹即符应候,丹自成矣。丹基在一,但辨得真铅真汞二物。真阴真阳,大道也。故托易象,药不须斤,立三百八十四铢。象月两弦,上下对望。二八十六,故立一十六两。剩少即不合爻象,节符用事也。坎离为药,天地为炉,乾坤震巽,为运卦生成。但以符结,阴气,变为白马牙,阳气变为金砂。金砂入五内,雾散如风雨。虽无外一施,妙用无极,此皆长生出世之方,还丹之至道。元君、三景真人每至元日,会议得道之子,有分者感天曹赤帝君敕以金简朱书;乃示此诀。若内行不真,心生犹豫,口是心非,终无得理。学者但行不二之心,道师必当自至,以戒后来者也。

所以往上的源流是很难说清的,一大堆道教学者也在拼命研究也没有头绪,但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当时已经编写了《云笈七签》,所以相关的概念也已经出现,而一般这种整编的的道经,往往有大量秘传的内容是不可能全盘记录的,所以史料看起来比较似乎只是出现,但事实上可能已经在师徒传承之间早已成熟。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按一般典籍来了解,会认为河图洛书是宋代才出现的,然而近年考古出土,发现唐代也有先天八卦,汉代有洛书式盘等,只是传承隐密。

同时可以进一步推测,如果能连《云笈七签》都能进行收录,那么当时这种理念,也未必就有多么极端隐秘而不可告人,而紫阳真人后来得传的丹法这个过程,按史载并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这说明很当时只是被人点破了关键之处,从而大悟,而并非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个人认为比较合理推测是:由于紫阳真人本身就是极其好学的,涉猎颇广,通过长年累年的学习加领悟的积累后,实际上对于外丹及丹道理论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但是外丹花费巨大,并非常人所能进行,然后入蜀遇到异人谈破要旨,所以才瞬间领悟一通百通。

所以说要论其源头,这个没法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