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业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社区品味的严重撕裂感,让长期内容输出者猝不及防,看着自己的答案和在一堆广告中和软文并列在一起,便再也没有了输出的成就感,其中道理很简单:如果知乎是一家杂货店,当店主把金子和铁渣摆在同一货架上时,实际上就已默认了这种摆放背后物品价值的同一性。
于是金子自然开始考虑自己有没有没必要那么拼命地发光。
2. 知乎不仅在货架上制造了金子和铁渣的价值的同一性,更在店门口显眼位置摆放了名为热榜的官方强力宣传货架,金子被挤到了不知道多少排的货架后面,眼睁睁看着客人们在主推货架前流连忘返。
于是金子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合适被摆在这家杂货店里。
3.视频推出实际上严重局限了答案的创作,更加激励了非思考性创作素材在知乎的堆砌。这里的道理也很单纯:一般回答模式是题主提出问题——答主看到问题——答主思考并写下答案。而加入视频后,这个逻辑实际上就被扭曲了:答主看到有趣视频——答主想办法把视频贴到某个不那么恰当但可以凑合的问题里。这里已经没有针对题目自身进行的具体而针对性的思考了。而这种情况下,点赞背后的逻辑也被扭曲了——之前点赞是因为回答了问题,现在点赞是因为视频本身有趣。于是越来越多高赞答案和问题彻底脱离,而抓眼球而不思考的素材也越来越得到追捧,这种问题——思考——答案下构筑的知乎特有的思辨性荡然无存。
再者,一个好的视频创作背后需要大量制作成本,而对于知乎答主而言,他们大部分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设备和技巧,于是我们看到,在知乎杂货店门口主推的另一个名为视频的货架上,几乎全部商品都是精致得不像话的,一看就是出自专业团队。如此一来,我真的很怀疑有多少热门视频是普通知友基于自己的初心制作出来的——亦或者说,倘若这样的视频制作出来为什么不投抖音投知乎?后者还要麻烦地去找一个问题,前者却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创作平台。
知乎成功的一个重要核心在于文字带来的真诚,真诚背后的深度,深度伴随的粘度。比娱乐八卦它干不过微博,比视频创作它干不过抖音快手,我理解它至少应该对文字保持一种基础的尊重。而知乎的文字丧失了真诚的那一刻起,连带着它也会快速丧失深度和粘度,热榜和视频制造出的虚假繁荣会让知乎以为自己走对了方向,但对社区来说,体量本身从来不是一种正确,君不见当年的贴吧天涯是如何沦陷的吗?
知乎现在缺乏的是一个足够让它深刻反省的对手,它的垄断地位已经构成了它骄傲的原罪。而这种虚假繁荣一旦退潮,它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最基础的游泳裤已被它拼命追赶的潮水腐蚀得千疮百孔了。
本来码了长长的数百字,最后全部删了。没有输出的欲望,这大概就是知乎现在对我来说最大的弊病吧。
赞数带来的成就感,已经很难驱动我再认真的码字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和我一样,更想看到的是评论区的肯定,然而现实却相反。当然,这是所有泛社交(区)类网站都会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类似网站核心用户流失、网站死亡的原因。
知乎聚集了中国互联网上口味最刁,商业价值最低的一群人。不如说知乎能几年做到这个规模,而且还在扩张已经不错了。看看隔壁豆瓣,多少年了,一直是那个不温不火的样子。
知乎的典型用户画像大概是一二线城市18-30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男性居多。
这帮人商业价值不如b站小学生,腾讯游戏小学生,微博追星粉,抖音青年。就是被知乎鄙视的快手老铁,平均用户价值也比知乎高得多。
给想创业的人一个建议,目标客户和知乎反着来就行了,越是被知乎鄙视的人,越是好客户。
知乎原本是一个蓝海玩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本就出身于蓝海。
而如果要做大,大体的逻辑有:
1,深耕蓝海输出者存量价值
2,扩大蓝海输出者数量
3,主动从蓝海游回红海去同质化拼血
很多人喜欢拿所谓“知乎早期”说事儿,大谈特谈情怀云云。如果“早期”是指11-13年左右的知乎的话,少数的“优质”种子用户,对启动一个产品来说,确实至关重要。但知乎真正走入“主流”(注意,此处的“主流”和之后的“大众”,概念截然不同),关键期却是在14-16/17年左右。而这一关键期,完成的确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逻辑2,即“扩大蓝海输出者”的数量。知乎开始出现所谓“大V”的概念 -- 不论你是否喜欢这个概念 -- 确实也出现于此时期。
再接下来,企业要继续做大,从“主流”扩延至“大众”,这一步确实也确实是必然的。但做大的逻辑没有变,依然是前面提到的那3个。
而有关在这三个逻辑间的取舍,相互关系是这样的:
如果蓝海潜力输出者数量还有增量可能 -- 2优先于1
如果蓝海潜力输出者数量大体已经稳定 -- 1优先于2
如果无能力在蓝海中挖掘经济价值 -- 3优先于1和2
如果更有能力在红海的竞争中胜出 -- 3优先于1和2
然后,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基于具体个体有主动认知过程的认知偏差,还是基于群体无认知的结果偏差,总之,我或多或少认为,知乎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断,确实偏差很大。即,可能知乎依然认为,蓝海潜力输出者的数量,还有增量可能。
可惜并非如此。此处若展开说,逻辑太长且不完备,仅给出最终论断:
大家都以为“中国很大”、“人才很多”,但全中国符合所谓“蓝海输出者”的人群,即那些在专业素质、思辨能力、个人趣味和魅力、文字表达能力、不影响价值观多样化的认知水平高度、进行持续高质量输出的精力和意愿.....中具备起码几项的输出者,数量真的很有限。全中国有小几百?大几百?一两千?可能真的就到头了。而符合此质量标准的输出者群体主体,知乎在发展中早期,就已经挖掘得很不错了。
此论断,在线下,与个人经历也很相符 -- 哪怕是“甄选”过后的小群体,其中称得上能提供“微博式趣味”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能提供奶头乐的人,比例也不低;甚至是能给人提供点状趣味性的人,也大有人在。但真心让人觉得此人是个相对很稳定的,“聪慧之大脑”、“趣味之灵魂”、“丰富之见识”、“卓越之学识”的人,百中无一。如果再将个人“甄选”的机制去除掉,将分母扩大至“大众”,符合这类特性的人,“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出现概率,一点儿都不夸张。
而知乎这一两年在做的事情之一,却是努力限制之前平台已经很成功挖掘出来的“蓝海输出者”,以试图给更多的潜在“蓝海输出者”以机会 -- 没有什么“潜在”了,其实就是“不存在”。
最终效果,不少人也都提到了,新被扶植起来的输出者,确实有输出,也有流量,但特性早已经偏离了“蓝海”的风格了,而更像是典型的“红海输出者”。而“红海输出者”的数量,确实是相对无限的,是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是可以没有任何门槛和壁垒的,是可以来自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 -- 姑且可以称其为“奶头乐”风格。
由此,知乎的总体风格,确实也变得越来越象是个“红海玩家”。
此过程和结果本身,并不涉及绝对的优劣对错。可问题在于,知乎真的有信心有能力,去放弃差异化,认可同质化,然后在已经很饱和,充满了资本大鳄,且已经存在相对胜出者的红海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而非要去揣测知乎的意图,即到底是在逻辑2的前提判断上发生了认知偏差,还是本就是下决心,或者说是被迫,主动全方位转型成逻辑3,我很难做出判断,主观更倾向是后者。
如果真是如此,即知乎“竟然”要从一个出身蓝海的典型蓝海玩家,主动游回竞争激烈且存在寡头的红海去拼血,我能想到的解释,除了1,资本着急变现,团队必须要给出回应;2,团队无所谓是否能做很大,觉得做差不多了就退出也挺好,之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了。
最后还想提的一点是,个人或多或少还是感觉,相比那些商业上更成功的平台企业来说,知乎的几位创始人,个人存在感还是太高了点儿,却少了些“成功企业家”理应有的中立、中性、客观、低调,甚至是并非贬义的圆滑和所谓“密不透风”。
纯主观揣测,知乎团队纯依据类似“文人相轻”、“气味相投”的个人情怀式喜好,而不纯粹是一家现代化企业/企业家本该有的,基于数据和论证的分析,去做出针对性扶植或打压具体输出者的决策,很可能是个现实存在的操作。
这种操作,如果真的有,其结果,有些我喜闻乐见,有些我表示中性,有些则多少会嘀咕。但这并无所谓,因为关键点在于,这种操作本身,就是根本上错误的。
而相比此错误显得更魔幻的点是,今天的知乎,哪儿哪儿都看着像是要去红海去拼血的样子。可团队一些人的风格,却依然是这么个玩儿亚文化小众团体的样子。
最后总结来说,我坚信对知乎来说,最正确也最有可能实现大成功的逻辑,是基于16-17年左右的蓝海输出者积累,去坚持走逻辑1的道路,即深耕蓝海输出者存量价值。若对此逻辑依然不太理解,看看今天的“得到APP”就好 -- 不论你主观是否喜欢,纯在商业上,得到确实将此逻辑发挥到了极致。
无奈,或者,知乎基于“还存在大量潜在蓝海输出者”这一错误判断,选择了其实它已经在发展中期成功执行完毕了的逻辑2;或者,知乎竟然认为自己游回红海去无差异拼血能胜出。不论到底是如何,执行效率又如何,大方向上选择错误,不但会没了情怀,经济上的发展上限基本也就锁死了。
1,常識性問題也要來知乎上問
2,搜索引擎就能查到的東西也要來知乎上問
3,關於個人隱私的東西也要來知乎上問
4,無論多小的事和讀者文摘體的事也要來知乎上問
5,以上構成了我的時間線所能看到的東西的主體,儘管我一再屏蔽這類問題
6,當這類問題成了流量大戶,真正有實用價值的知識便不再得到更多人關注和學習,專業人士答題的慾望越來越低甚至退出,就更難說社區還有多少優質內容了
不學無術是什麼體驗?看知乎~~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我现在写个回答,要先在想法里发个链接,再自己在收藏夹里反复收藏十几二十次,最后跪求QQ群各位大v来点赞。经过这一番努力之下,运气好一天能有个30个赞?”
——我相信是知乎历史圈很多人的心声。为了这个回答被看到,我又要去发想法了...
即便不设优秀回答者,能不能给文史类作者更多的宽容呢?
当知乎用户超过2亿后,它现在的产品定位是模糊的。
(这样一个规模的平台,它在流量分发和内容分发逻辑的背后,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商业价值观做为支撑。感觉现在知乎正处在这个摸索寻找阶段。)
知乎之前的定位是一个问答平台,有人提问然后邀请网友回答。当知乎用户在百万级别时,因为前期用户的影响,因为网络社区的明确自我定位,这种你问我答的模式是有效的。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存在某种交流默契和网络礼仪,很少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但这种交流模式的前提,是用户都有足够的网络社区使用经验,并善于快速学习。
此时的知乎在内容上并不是最好的时期,但在氛围上是最好的。
当用户发展到数千万级别后,知乎这种问答模式就遇到了挑战。俱乐部的小房间里大家可以你问我答并以此作为网络社交活动,平台变成公园后就没办法轻声细语和颜悦色了。随后就出现了各种信息节点,即所谓的大V——我个人非常厌恶这个从微博过来的说法,但知乎并没有能靠自身的内容生产能力创造出一个足以替代它的流行词汇,说明用户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但对于知乎来说,问答模式是安身立命之本,肯定不能轻易改变。于是知乎开始在规范社区交流模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教育网民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庞大……也不该是知乎去做的事情。
然后就是上亿的用户涌入。这个时候,如果问答模式本身没有变化,我们遇到的就是中国互联网本身了。不用抱怨知乎用户如何如何了,只要我们还连接着网络,那些人你到哪里都能遇到,他们甚至就在你我的身边。
现在知乎的弊病就是它的问答模式遇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然后忽然之间,所有人发现了所有人。大家身处一个喧闹的广场里,耳边群蜂飞舞,身后锣鼓喧天,远处旌旗招展。热闹归热闹了,但有效的交流基本不存在了,此时谁有马戏团谁就能拉到观众。
在这个充满了马戏团的内容广场里,还缺乏有效的专业编辑。问题本身如果缺乏专业编辑,其他用户就无法针对感兴趣的关键词进行有效搜索。大部分未经训练的用户只能做模糊搜索,如果知乎不能针对沉淀内容进行有效分类和搜索引导,最后就会有源源不绝的马戏团针对流动性极强的过客在反复贩卖大力丸。
在这样一个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流量广场上,势必会有人关心如何做点生意的事情。现在知乎面临的问题可能和微博差不多,这是一个复杂的商业话题,我没资格指手画脚。但从用户角度来说,如何让我们这些对马戏团和大力丸没兴趣的用户也能从中找到乐趣,而且不用付出太多时间成本,也许是知乎后面要解决的挑战。
最后吐槽一下,现在的知乎推荐算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不清楚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但它有一个明显倾向是希望增加用户停留时间,于是会在推荐页面针对用户的过往浏览和搜索记录,强化推荐同质内容,但算法似乎又是在随机推荐回答,我经常看到一些脑洞清奇的答案出现在推荐页面的时间线上。我原来是想在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现在我只想让那个纷乱的世界赶快从我眼前消失。
补充:知乎平台推荐内容,就体现了它在内容和流量分发上的内在逻辑。现在的推荐算法是典型的奶头乐模式,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而且这种“喜欢”的判断还做不到个体化定制,只能根据整体热点来含糊地分类。比如我发了或点赞了一个猫图,然后猫粮广告就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然后无穷无尽。但实际上,我的需求并不是猫,而是觉得这图好玩或可爱。
要想让内容推荐呈现某种系统的价值观,就需要专业人工编辑做内容筛选和判断。这个岗位类似报社的新闻编辑+出版社的编审,需要按照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和内容判断体系,在接近无限量的内容洪流中进行干预和筛选,并针对不同受众群进行分发。
我虽然不是人工智能专家或算法专家,但我想这肯定超出了目前的算法能力范围。但如果不能找出某种有效的内容分发机制,知乎最重要的交流机制就很难有效恢复。交流沟通的前提必须是双方拥有共识机制,而现在的杠精问题,绝大部分是因为所有人遇到了所有人,真实的社会系统在隔绝有效交流的同时也隔绝了绝大部分无效交流,好的互联网产品应该强化有效交流,杜绝或尽量弱化无效交流,这是知乎的价值所在。
知乎的推荐内容简直是垃圾中的垃圾,我只要看见电视剧综艺相关一定会点“不感兴趣”而且每次都选原因,还不断给我推,放佛我不看辫子戏就活不下去了一样。
然而与之相反的,本来我的推荐时间线上是有C++话题的。可某一天我不过是关闭了几个C++伸手党的问题,从此之后我的时间线上就再也没有任何C++的推荐了。。。
同理的还有好多,我不过是闲的没事点赞了几个三国水浒相关的答案,结果我的时间线已经被四大名著占领了。我不过是之前关注了点儿川普相关问题,结果上议院大法官国务卿中期选举全来了。前一段点赞了发现恐龙羽毛化石的新闻,结果现在时间线又被古生物占领了。
这都不是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之前点了几个猫相关的问题,结果可能是由于知乎上爱猫的人多吧。现在推荐上铺天盖地, 全 是 猫 !!我也喜欢猫,可是我也不能天天只看猫啊,推荐系统难道不能按照我对不同分类的问题的关注程度酌情增减推荐内容吗??
这就特别尴尬,现在我点赞都不敢随便点,生怕再污染了推荐时间线。。。
广告也是一样,打广告本身没什么,可是我这人不爱旅游,更不爱日本旅游,结果天天给我推日本自由行是什么鬼?你们又不是只有这一个广告!哦对了,前一段关注了一下瑞典事件,现在开始给我推瑞典旅游的广告了...
推荐系统做的差也可以理解,广告多也能理解。可是别把原先的话题和关注功能越做越弱啊,捡了芝麻丢西瓜。
某个瞬间我突然想起来,我最近一两年的巨大转变:从一个运动白痴变成一个天天泡健身房的人、从间歇性努力的人成为一个自信的笃定的人、从一个在工作生活随心所欲的人开始理性地讲科学讲方法⋯⋯而这些转变是知乎带给我。
那一刻,我觉得我欠知乎一声感谢和好评,我就上APP的评论中写了:
我的手机也下载过今日头条、抖音、以及各种游戏软件,后来它们都被我删了。因为那些软件在努力做的只是:让我不断愉快地消耗时间。我用的时候它们的时候或许会很快乐,只是回过头看,内心却一片茫然一无所获。
唯独知乎真正改变了我、在使我变好,它是我毕业以后遇到的最好的学校。这也是我一直在自己的书里,在我的公众号里,不遗余力地推荐知乎的原因。
有很多读者特地跑来向我表达感谢,感谢我向他们推荐一个这么好的软件,我特别开心。
然而,我发现知乎在试图改变自己。比如在推荐机制上学习头条的母爱算法,(用罗胖的话说,是从一个觉得什么是好的、是对的,就推荐什么给用户的父爱算法,转变到用户想要什么我就给什么,无尽满足用户的母爱算法),出于对流量的追求,知乎也开始迎合用户了,这本无可厚非。
可是,当你开始从一个"努力让自己的用户变好的软件",想要变成像抖音、游戏那样"努力让自己的用户用得开心的软件"这样做正在失去知乎原本最珍贵的东西。
你忘记了,你曾说好要带我去看”更大的世界"。如今却让我兜兜转转走不出我的世界。我不过在无意中多看了烤牛肉一眼,你却连发100条烹制牛肉的内容给我,你把美好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变成了一种视觉饕餮。你觉得这是迁就我、爱我,不不不,我不是你想像的那种只关注眼前狭小天空的井底之蛙。我爱看一块牛肉的被制作过程,但我也热爱探索生命与宇宙无限的奥秘。
你独特的魅力不在于会把我原本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带我面前,更在于会把那些我原本不知道自己会喜欢会感兴趣的事物带到我面前。看过更大的世界的我,一定会成为更好的我。看过一百遍牛肉视频,只会让我成为一个不快乐的胖子而已。
我很担心你的改变不足以吸引到想要快乐就好的网友,却失去了想要成长的网友。
如果我只想要迁就满足的快乐,我直接去上抖音就好了,提供奶头乐这方面它远远比你专业,即使你此刻改弦易辙,在泛娱乐这条拥挤的道路上拔足狂追。只会令你处于不伦不类的尴尬里。
我知道你害怕曲高和寡,可我不忍看你明明是西施,却硬生生效仿东施。请多给一些时间让网友成长,让更多人懂你的美。我不确定坚持与深耕会带来怎样回报,但是盲从和对自己来时路轻率否定是一种确定的危险。
这世间有大把的App可供我们消遣,少有App教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这是你曾经做到的,这也是我爱你的原因。
愿我们在向梦想狂奔的路上,永远不忘初心。
产品逻辑本身就是自我矛盾的。
矛盾一:高质量内容和永续输出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的,一个人的水平是不可能无限量爆炸的,要保持高频率持续输出,可能性几乎是零。
而标榜着干货回答,高质量内容创作社区的知乎,
显然就有了一个天然的弱点:它鼓励输出的产品是任何人都不能持续生产的东西。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户群不可持续。
一个输出型用户输出完了,他很容易就走人了,因为知乎只鼓励“高质量输出”。
矛盾二:大V权益和普通用户权益之间的矛盾。
大V的权益是很显然的一个问题。
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输出了合适的内容的人可以吸到很多粉。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让他们形成一个圈子文化,
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流量分给新的质量输出者。
如果不让他们形成一个圈子文化,
那么新人输出者其实是没有持续输出的动力的。
理由很简单,如果你跳槽的时候发现一个企业把所有35岁的人都开除了,
那么你会不想着去哪里找个下家吗?不会的。
这家企业在你眼里就会成为一个跳板。
但是如果不开除35岁的人,去哪里给年轻人腾位子呢?
这是个玄学。
知乎同理。
矛盾三:输出门槛和输出回馈之间的矛盾。
普通人在知乎输出无论多少高质量的回答,大多数时候回馈是很低的。
没多少赞,没多少关注。
稿费就不谈了,是零。
广告费也是惨不忍睹,全中国最低的大概就是知乎了。
所以,输出的动力在哪里?输出的成就感在哪里?
矛盾四:有限流量和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说到最后又变成了分蛋糕的问题了。
知乎的旗帜是这样打的:用高质量内容引流,然后把流量分发给高质量创作者。
但是市场是不可逆的,计划的大手永远跟不上变化。
伟大如某些伟人的计划最终都会变成一坨屎,
黄继新等人何德何能想制定一个完美的分蛋糕方案?
他们制定的方案渐渐开始面对:
高质量内容无法创造足够的流量,流量不够分给高质量创作者的问题。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恶性结果,他们的做法是引入足够的低质量流量。
即开始动傻逼共识的脑筋。
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
你引入了低质量流量,却希望他们成为高质量输出者,继续打高质量的旗号,mmmm……
其实还有很多矛盾,不一一说了。
没有动力。
归纳一下,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只有傻逼的共识才是可持续的赚钱战略,
但是知乎打的是精英共识的旗号。
想说的真话不让说。
想骂的骗子不让骂。
想答的问题不给看。
想写的硬货不给推。
对我来说最不能接受的其实还是真话不让说。如果是政治敏感系列的玩意,不让说就不让说吧毕竟所有平台都不敢说。但商业诈骗这类的玩意都不让说,这就很让人无语……我现在也比较佛,而且最近特别忙,反正能帮一个是一个,至于你最后咋选听天由命就好了,毕竟我自己知道咋办……
至于限流这事儿讨论过太多了,懒得继续说了。我现在核心思路就是只要题主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人能看到,能解决他的问题,我就ok。别人看不看得到纯看运气。其实很多人写东西比较在意他人的共鸣,我之前也很喜欢一个问题跟人家讨论很久。不过现在基本上知乎钢琴圈的绝大部分人现在都在我群里,所以日常我们扯皮聊天也就不咋通过知乎了……除了那个推拉落体大臂肌肉群的家伙成天还在闹腾(我们也没啥好办法),大部分人其实你们会发现也都不怎么活跃了。几千几万粉丝能跟你互动回应的人还不如两三百人的微信群,这平台本身存在的意义也就打折扣了。所以现在答题还是那句话,能帮到提问的人就万事大吉,不麻烦的话能帮我还是会帮一把。
以前这个平台能把三观相同,志向相合,圈子相近的人通过讨论问题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但现在这个距离被太多闲杂烂货拉开了,人与人如果缺少了有灵性的沟通,剩下的就只剩下吵架撕逼广告泛滥了。
目前我觉得知乎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让那些能把话说明白,能把事儿讲明白的人有机会讲话,要么憋着要么一个人干嚎。同时也无法让想听正经话,想研究正经事儿的人找到该听该看的玩意,要么广告撕逼各种泛滥,要么奇葩推送铺天盖地。
知乎就相当于是洪秀全,而大v们呢,就相当于是杨秀清。刚开始的时候,洪杨合作,拉起了一大批队伍,事业搞得红红火火。后来呢,洪秀全看杨秀清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群众欢迎,有尾大不掉之势,不再受控制。洪大感受到威胁,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通过改变推荐机制,把大v们废掉了。这个就相当于是天京事变。具体请看我的文章,知乎把大v们变成了太监。现在知乎已经去大v化了,大v在知乎,没有什么发言权,也没有什么地位,只有乖乖码字儿的份儿。 现在知乎挡在读者和大v之间,变成了一堵墙,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就限制住了,大v们的影响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洪杨内讧以后,这个太平天国的事业是一阵不如一阵儿,一天不如一天了,最后被别人灭掉。所以知乎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知乎嫉妒大V们的个人影响力,于是限制大v们的影响力。而大V影响力受到控制以后呢,他写作没有回报,没人能看到,等于是光干活不拿钱,那么他就没有兴趣进行深度创作,于是知乎的水平也就越来越低,类似于百度知道一类的网站了。这就说明什么呢? 生意呀,很难跟别人合伙,而嫉妒心强,没有容人之量,吃独食呢,又必然失败。所以说啊 真正分享知识的网站,不是知乎创始人这种的凡夫俗子能搞的东西。
我只有在吐槽知乎的问题下才能一次性见到这么多我喜欢和熟悉的人在写我认同的答案。
这足以体现知乎最大的弊病。
现如今知乎推送给我的那些问题和我5年前刚来知乎的时候看到的问题,已经完全不是一种风格的问题了。
个人感觉那时候我是来知乎答题的,现在更像是在知乎蹭热点的。
至于这是不是弊病那就见仁见智了,时代发展如此,我们也都只是其中的过客而已吧。
多方面造就了顽疾。
1、
知乎变现手段是营销广告植入,必定要能掌控阅读流量口,出现推荐、热榜等展示机制。
造成不答上榜问题,就没有自然流量的情况。
知乎频繁在做AB测试,有些做的非常棒,还有些是非常莫名其妙的,譬如取消掉按赞数排序答案、引入新闻算法降低老答案沉浮到timeline上的概率。
曾修改专栏推荐机制,关注者如果没有关注细分话题就看不到作者文章。
试问,还有什么创作意义?
迫使女神进化论、魔宙、杜绍斐等诸多优质深度玩家离开知乎,去玩粘性更高的微信公众号,将知乎看成一个只需周常维护的阵地。
有的日更专栏已停更一年多之久,忌讳极深。
毕竟知乎的规则太百变了,让一般人琢磨不透。
2、
因为流传过一句slogan:
知乎,向世界分享你现编的故事。
于是知乎打击了诸多文学领域,去抬科普性作者,这杀鸡儆猴的手腕,全维度颠覆了早期几大阅读、创作氛围:专业+有趣+脑洞+三俗+段子。
脑洞和段子,有较高级的创作壁垒,艳情经历其实也算比较稀缺的物料,这三类曾被知乎抽离过几个月。后来,又频繁邀请人回答。
可是,积极性已经死透了鸭。
就像作曲家 @圭多达莱佐 说的,这一年半来,知乎降低了四五倍娱乐性,没有了阅读缓冲带,长时间看专业文章和营销文是很容易疲惫的。
这本是果壳没有成长起来的原因,知乎却想学它。
由于氛围突变,大量脑洞作者离开知乎,另谋生存。像我一样的头狼,全部丧失继续组织的兴趣,造成知乎趣味属性的极度稀缺。
我们创造了类似内涵段子的欢快氛围,这种能击穿其他板块,激发其他类型作者也创作有趣内容的属性,被知乎自己断送了。
无组织的单兵作战,是形成不了规模的。而我这类退役头狼,其实已经丧失了调度能力,麾下作者都在别处平台有了10k-100k+的月收入。
还凭什么在知乎写作呢?
知乎竟没意识到它已经是成熟的影视孵化、宣发市场,本可以消化大部分链条。
知乎上上次融资时,讲的PPT大故事是知识变现、流量售卖。从没想过培育趣味性内容,以增加粘性,可能还跟他们设想是相悖的。
周源、张亮,似乎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趣味写作中坚力量已经集体溃逃,再教育成本明显变高,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
至少我自己在当前氛围中,写不出来脑洞了。
科学性方面,唯独见到 @丁香医生 这种外来霸主持续输出趣味性内容。
没有头狼组织,没有平台扶持,纯粹靠写手们野蛮生长。
可以挖掘的运营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由于脑洞、段子、艳俗、科学四大板块的创作壁垒都很高,全都遭遇过兴趣滑铁卢,在用户增涨过速的情况下,呈现出了精品内容极度稀缺的全貌。
以至于,全平台内容被三俗、新闻、娱乐圈板块霸占。
用户大规模半退乎。
知乎给部分作者提供了创作者中心,每个月有自荐的机会,官方寄厚望以此能够成为转机,我觉得想多了...
创作激情是由能突破天花板带来的,当理想不再值钱,爽感全无时,就会被背弃。
3、
知乎并不尊重本土头狼,积极拉拢别的平台领域大咖空降知乎,激发一时流量。只有少数留下了,还是被早期平台文化吸引住的 @跳舞 之流。
缺少头狼这种板块关键人的生态系统,是绝对不够健康的,这是微博、抖音一直在建设的东西,知乎没有,甚至排斥合作和接触。
以为能像微信公众号一样,自我发育成型,可微信公号是很稳定、规则清晰的平台,与算法无关。
板块关键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自身拥有一定实力,凝聚力会很强。在付出了挖掘、培育、组织、激发等很多精力后,团体是很有战斗力的。
长期而质量稳定,产生类似奇葩说的价值。
跟知乎官方编辑被动筛选不同,头狼是更积极主动的规划师。是他们不说无人知晓的幕后推手,极易被低估价值。
并不是文学板块才能这么独特运作,这个机制,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今,已没有新的头狼崛起去运作,去补充趣味属性,平台粘性只能骤降。
知乎数次改动,让作者们在知乎丧失了文学梦想。
我个人其实并不在意,还蛮喜欢写互联网、社会学、经济学之类的感悟小东西。连我在内的数个头狼转型,对其他文学创作者来讲,却是一种伤害。
对此,很有歉疚感。
各种优质答主的消沉与离开,就像是破窗效应,让观众也跟着发了霉,懒得点赞,懒得去写,都赖在了想法里看段子。
使得原来纯粹版本的知乎,仿佛才是最优的算法。
限流。
1,我关注了260人,大部分都不玩儿或者不活跃了,剩下的隔三差五就有人抱怨限流。
2,有人说这是好事,限制了大v,新人才有机会。
3,但我留意到并没有什么出头的新人。以前有人总结过,知乎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每一代都有其代表人物,而现在有快速崛起的用户吗?
4,这本质上是一个「吃大锅饭」的思路,不会有任何人出头,而是会扼杀掉所有人的热情。
5,大v有引流的能力,就会去回答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的新问题,新人跟在后面也可以分到一些流量。
6,大v没有引流的能力,就会去蹭热门,我连看了几个话题,那些新提的问题几乎无人问津,所有人都挤在热门问题下。
7,所谓的「生态」,就是要有树,要有花,要有草,还得有鸟;所谓的繁荣,叫百花齐放。
8,知乎越来越水的意思是:我看不到我想看的,而我不想看的满屏都是。
9,一个问题能上热门,必定已经有了很多答案,一个新人这时想脱颖而出,难!
10,所以,知乎现在在讲这样一个故事:想成为大v很难,成了大v没用。这就像一个人千辛万苦找到了宝藏,结果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一个典型的反乌托邦的故事,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故事,但不愿待在这样的故事里。
11,以上言论皆可用一句话反驳:「知乎不缺会写字的人。」
做内容、运营,花费了太多精力
吃力不讨好。忙着给用户灌输“正确”的观念,用各种人工干预的手段筛选内容传播,所谓“限流”,阻碍了信息流动,破坏了时间线,牺牲了作者的创作热情。逼格玩的太过,突然发现在装逼下去马上要出局,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只要赚钱,什么广告都往上加。
真正该把产品做好的事情,没有去做
时间线被弱化,话题功能依然是废物,平台没有多少实质性改进,反而把从Quora借鉴来的好架构越改越残。
“限流”,极端的算法过滤,把知乎向一滩死水方向发展,信息不再流动,信息也不会再产生。除了垃圾内容,没有几个人愿意在知乎上输出优质内容。好好一个平台被搞残。不知道把信息流动限制住,对知乎有什么好处。
几乎每个能输出内容的作者,很久就开始贴自己的公号,公号那么垃圾一个封闭式平台,知乎作者为啥还贴呢?因为公号至少你的消息能传播到粉丝哪里。知乎你写个文章,十有八九被知乎算法都给过滤掉了,粉丝基本看不到。
很多几百k粉丝的大v写的东西0赞或者寥寥几个赞。我认为知乎根本就没有把这些内容推送到粉丝的时间线,知乎的解释“没有限流”,是扩散-传遍算法,其实就是跟快手、抖音差不多,先扩散给几个粉丝,然后如果没人点赞或点赞太少,就判断内容太差,停止扩散。不过朋友,人家抖音是全网扩散的,你这个时间线是人家粉丝定制的,要求接收的,你还过滤一遍是啥意思嘛?替粉丝做决策?那还有什么信息能传播的?那这个平台连定制信息都接收不到了,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了,这个平台还有意义吗?
完全的迷失了。
设身处地,说说知乎不好的与好的有哪些。
一,待遇不公平。
维基百科型科普用户给加V加认证,粉丝数赞数是他们几倍几十倍的有鲜明观点与思想体系,有人格IP,粉丝粘度更高的用户,不加V,不给优秀答主的认证,中秋春节没有礼物,答案也不被收录。
二,创作者的商业天花板很低。
我这个体量(创作者中心显示:每篇回答平均阅读量超过20万),经常有人3,4000块找我写回答发布,太CHEAP,不写,对不起。
三,想法和回答的体系还是不是很通,想法发的很频繁但增粉效果也一般,对于自媒体创作者来说降低积极性。
四,对人格型创作者缺乏尊重与保护。
观点与人格型大V经常被攻击,挫伤创作积极性,知乎小管家不处理,反而看热闹。
最近一篇点名骂我“极度缺乏家教”的匿名回答,给 @知乎小管家 反馈,竟然说没有违反社区规定,给@知乎管理员 反馈,说严重符合规范给我删除了。
同一个回答投诉,两个管理员竟然如此相左的意见,请问 @知乎小管家 要骂我们骂到家人死的地步的言论才算违反规定才会处理吗。
五,内容微博化。
热榜和推荐里影视娱乐类,游戏类的贴子占比过高。
六,待续
知乎做的好的:
一,用户数据干净透明,不像其它内容平台的数据那么水,全是刷粉的
二,开放大气,对自媒体引流态度正面
三,还没想出来,待续
没有掌握知乎用户的需求和实现方式。
如果说知乎2亿年轻人的用户规模是真实的,那么就有一个很尴尬的情景出现:真正能输出高质量回答的人,就那么多,输出的产能就那么多。
但是这个量远超出了个体的检索和阅读量。
而知乎的用户画像模型仍然很老土,匹配出来的东西很难让人高潮。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下述的矛盾点:
1,知乎想打造一个点对点的网络,看客与写客的点对点。
2,用户不care点对点,care的是我漏了哪些我感兴趣的内容没有。
这两点是根本上的区别,一个网络经营模式,一个是内容经营模式。在打开推荐关注人名单的时候,我看了他们的特征:被关注人多,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输出量,但是很多人已经不是活跃用户,连动态都是N久之前的某一个动作。这能算活跃用户吗?
我需要的不是知乎明星,而是活跃度,加大我感兴趣的内容的检出率。
目前为了达到这类效果,我需要猎犬,是的,就是把活跃度很高的一些用户点关注,成为我的猎犬,在动态中给我陈列出来我漏掉的感兴趣的内容。
这类猎犬,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代理商,他们去寻品,选品,列品,我呢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
这个又跟贴吧不一样,我不想要那种粉丝群,因为灌水太多,内容检出率也很低。
所以知乎的用户画像不能仅仅使用一个模型,对于猎犬模型的加入,要趁早。
比如该问题下的张小北先生,就是我的知乎猎犬之一,因为他的体力好。ᶘ ͡°ᴥ͡°ᶅ
个人以为知乎最“致命”的弊端是——核心用户群体结构过于单一,且商业价值极低。
结合知乎官方和民科调研的数据,目前注册用户数目接近2亿,日活跃用户数目超过2千万;注册用户中有回答有赞的用户占比约7%,即约1400万;用户的职业以学生和城市中产阶级为主。
学生和白领的具体占比没有公布,但可以从官方公布的年龄和学历情况大致推断:“24岁以下的新新人类和25-35岁的社会中坚,则分别占比22%和61% ”“高学历人群占比达到80.1%,硕士及以上人群比例高于总体水平,近两成用户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如果假设24岁以下全部为学生,再加上硕博、海外留学等高学历背景,可以大致推断出:知乎的约2000千万核心用户群是学生和城市白领为主,二者的分布占比约为1:1。
学生群体总体比较类似,但城市中产阶级却是个很大的概念,这5亿中产阶级涵盖了从一线城市净资产5000万的金领和三线城市月收入3000的小白领等各个层次,那知乎的用户属于哪一类呢?虽然不可能逐个调研每个用户,但如果假设每个领域的“大V”代表知乎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的话,那可以从知乎的“大V”情况窥探一二。
注:即使某些领域有比“大V”们更牛的人上知乎,但如果从来不答题或者就匿名露了个脸,那对于知乎用户而言也毫无意义,所以还是看“大V”水平靠谱些。
以我个人经验观察,知乎的“大V”分布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不赚钱的领域(例如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大V”在现实生活中的所处层次越高,越是赚钱的领域(例如房地产、金融等)的“大V”所处层次越低。例如在数学领域,很多清北的数学大神(包括我n个本科室友)都常年驻扎知乎,基本可以代表国内的一线人才水平;但在金融领域,几乎所有的所谓投行、PE“大V”都是国内一些中小券商、PE的中层人员或者外资投行“非主流员工”,在业内看来基本是三线人才,最多勉强算二线的水平;等到了房地产领域就更扯了,答题的基本都是各种营销号和很多压根没在一线城市买卖过房子的小年轻,压根连业内人士都算不上。
注:仅以我个人了解的领域推断得出,至于互联网等我不懂的领域欢迎指正。
不赚钱领域的“真大V”和赚钱领域的”伪大V“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穷“。综上,可以得出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知乎的核心用户是学生和中低收入中产。至于知乎上流行的什么”年薪百万“遍地的观点,个人深表怀疑,至少据我观察,实体企业高管和金融领域基本没有(别拿李开复那种明星用户引流的说事),估计也就互联网领域有那么几个。
个人以为知乎的用户群体特征带来很多方面的弊病:
1)商业化极难:“穷书生”是互联网企业最难伺候的群体,既没法收智商税(卖什么P2P、网红产品等),又没什么消费能力(卖房、卖车、卖移民),还对内容要求特别苛刻(就想看干货,不愿意看软文和硬广告,从底下的高赞答案就可以看出),这让互联网企业怎么生存?我其实很好奇知乎除了卖些很廉价的“live课程”“知乎大学”外,还能靠什么盈利?
2)与金钱相关的领域内容质量很难提升:因为前述大V的情况,在很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例如房地产、投资理财、职场发展等,知乎的内容质量很难提升。这些领域的牛人都属于金领或者富人阶层,即使他们想干副业写点文章,知乎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卖几十块钱的“live课程”?知名微信公众号的一篇广告费用就是几十万,很多微信小谜圈的入会费就是几千块/年/人,但知乎上准备半天的“live课程”估计就挣个几千到几万块。
3)社会、情感类问题观点过于“稚嫩”:因为知乎上的主流用户都是“三观正”的小年轻,说的直白点,就是经历的和见识的都比较少,总觉得事事都有非黑白之分,根本不考虑题主的现实情况,于是就经常出现什么小女生指导家庭妇女要不要离婚,小男生批判女生该不该找“大叔”等一些很可笑的高赞回答。
因为2)和3)的因素,导致知乎很难拓展高收入的中产以及40岁以上的中年人人群,毕竟大部分人是每天操心“家事”“房事”,没法永葆“好奇心”去讨论些“深海有哪些可怕的动物”之类的话题。
不过,虽然说了那么多弊端,个人还是很喜欢知乎的,往小了说知乎提供了一个高学历年轻人的交流平台,往大了说对提升整个国民素养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广大三四线城镇和农村的年轻人能把刷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的时间改成刷知乎,估计至少全国高中毕业率都能提升几个百分点。
知乎可以算是互联网时代的一股清流,走了一条很有意义但很难走的路,有点像拍摄初期的《流浪地球》,看到最近知乎“大裁员”的消息有些唏嘘,希望能和《流浪地球》一样最终凤凰涅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