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思想中的灭人性存天理何解?

回答
在儒家思想的浩瀚星河中,“灭人性存天理”这句话,初听之下,似乎带着一丝冷酷和不近人情。然而,若我们深入其源头,拨开字面上的疑虑,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与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厘清儒家对“性”与“理”的定义。

“性”:人性之复杂性与局限性

在儒家语境下,“性”并非全然是美好的、纯净的。它包含了人与生俱来的一系列欲望、情感、冲动,以及受到后天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习气。孟子曾言“性善”,强调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善”的种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没有“恶”的倾向。孔子也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种“畏”,既是对外在权威的尊重,也暗示了人内心的某些不安与不足,需要约束和引导。

“人性”之所以需要被“灭”或“克”,是因为它常常包含着:

私欲的膨胀: 人的食欲、色欲、名利欲等,一旦不受控制,便会导向自私自利,破坏人际关系,扰乱社会秩序。例如,过度的贪婪会引发不义之财,损害他人利益;过度的情欲可能导致家庭破裂,人伦失序。
情感的偏颇: 亲疏有别是人之常情,但过度的偏爱或憎恶,会蒙蔽人的判断,导致不公。爱之深,有时会责之切,甚至演变为溺爱;恨之切,则可能化为偏见与报复。
冲动的失控: 愤怒、恐惧、嫉妒等强烈的情绪,若不能得到适度的管理,便可能导致冲动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一时之怒,可能毁掉一生的友谊;一念之嗔,可能招致长久的悔恨。
习气的固化: 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如懒惰、欺骗、拖延等,会束缚人的发展,阻碍其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性”中的负面因素,是阻碍个体实现更高道德境界、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障碍。

“理”:天理之公正与普遍性

而“天理”,在儒家看来,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普遍法则,是人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据,是道德的源泉。它体现在:

至公无私: 天理不偏不倚,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爱,也没有歧视。它追求的是事物最合乎其本然的状态。
自然而然: 天理并非外加的强制,而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是符合事物本身性质的“道”。例如,春生秋长,夏长冬藏,这是天理在自然界的体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天理在人伦社会的体现。
道德的最高准则: 天理规定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它构成了人类道德判断的终极依据。

“存天理”就是要遵循和体悟这种普遍而公正的法则,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天理的规定。

“灭人性存天理”:修身养性,回归至善

因此,“灭人性存天理”并非是要消灭人的本性,而是要“灭”掉人性中不合乎天理的部分,从而“存”养和实现其中符合天理的、更为高尚的部分。 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改造和提升过程,其核心在于:

1. 自我约束与克制(克己): 这是“灭人性”的具体实践。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通过约束自己的私欲、偏情、冲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礼”是“天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规范。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一种具体的“克己”功夫。
2. 涵养德性(存理): 在约束私欲的同时,更要积极地培养和发展人性中本善的成分,如仁、义、礼、智、信等,使之不断壮大,成为行为的主导。“存天理”就是将天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都与天理契合。一个“存天理”的人,必然是理性清明,道德高尚的人。
3. 追求合乎中道的境界: 天理所要求的并非极端,而是“中庸”。“灭人性”并非要人变成无情无欲的木偶,而是要将人的情感、欲望引导到合乎中道的方向,既不放纵,也不压抑过度。例如,爱父母是天理,但爱得失去原则,变成溺爱,就是人性之“私”的膨胀;孝顺父母是天理,但愚孝到不辨是非,就违背了天理。
4. 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和谐: 当个体能够“灭私欲,存天理”,就能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君子。无数这样的君子汇聚在一起,社会便能实现和谐与稳定。个人的修养,最终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理想的价值实现路径。

举例说明:

关于食物: 人有饥饿感,这是性。但如果因为饥饿就去偷盗,那就是人性中的贪欲和失德,违背了“天理”中“不损人利己”的原则。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劳动获取食物,或在合乎规范的情况下接受帮助,这就是“存天理”的表现。
关于亲情: 爱父母子女是天理,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因为偏爱自己的孩子,就不顾原则地为他开后门、谋私利,这就是人性中“爱”的过度膨胀,甚至包含着“偏私”,违背了“天理”中“公正”的原则。一个“存天理”的做法是,既要关爱子女,也要教导他们正直、勤奋,并公正对待他人。

结论:

“灭人性存天理”并非是一种反人性的激进主张,而是一种深刻的道德修养论和人生哲学。它教导人们认识到人性中存在的局限与弱点,并通过自觉的克制与涵养,来彰显和实现人性中合乎普遍道德法则(天理)的更高尚、更理性的成分。这是一种在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寻求精神升华、实现生命价值的艰难而光荣的旅程。它鼓励我们做“有德之人”,而不是被欲望和情感所奴役的“自然之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纠正:是“存天理,灭人欲”,不要篡改成“灭人性”。

假设你是男的,你在路上看见一个美女,想和她发生性关系,这就是作为雌雄异体动物的基本欲望。但是你顾及法律的制裁,或者自己的名声,都没敢亲她一下。结果是美女在大街上走不会被骚扰。这个社会秩序,就是天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儒家思想的浩瀚星河中,“灭人性存天理”这句话,初听之下,似乎带着一丝冷酷和不近人情。然而,若我们深入其源头,拨开字面上的疑虑,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与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厘清儒家对“性”与“理”的定义。“性”:人性之复杂性与局限性在儒家语境下,“性”并非全然是美好的、纯.............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个核心概念,其含义广泛,涵盖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社会秩序乃至宇宙运行的法则。它并非简单的礼仪,而是构建社会结构、维系人际关系、塑造个体品格的基石。理解“礼”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需要剖析其正反两个层面,并尽量避免空泛的理论,用更贴近实际的视角去阐述。“礼”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 回答
    在当代中国,儒家礼乐制度中的“雅乐”并非一个广泛为人所知的概念,它的传承与实际生活关联甚少,更像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偶尔在特定场合才会显现一丝痕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雅乐在儒家礼乐制度中的定位。它绝非简单的音乐表演,而是承载着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的载体。雅乐追求的是一种庄重、典雅、和谐的美.............
  • 回答
    在我的理解里,儒家的“君子”并非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追求内在德行的实在之人。他就像一块温润的玉,乍看平凡,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光泽与韧性。首先,君子的根本在于“仁”。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君子做事,无论大小,都想着对.............
  • 回答
    “儒家就是工具论”——这句口号,在不少关于儒家历史评价的讨论中,就像一把出鞘的剑,总能被一些“儒粉”拿出来,用来“切割”儒家与历史上某些负面现象的联系。他们似乎想借此宣称,儒家本身是无辜的,是后人将其“异化”成了压迫的工具,就好比刀,本身是用来切菜的,但也可以被用来杀人,责任在使用者,而非刀本身。那.............
  • 回答
    周礼中的“儒”与儒家的“儒”,表面上看都是“儒”,但细究起来,其内涵、社会角色以及历史渊源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要把这说清楚,得先从“儒”这个字本身讲起,然后再一步步剥开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一、“儒”字的本义:一个最初的模糊概念我们先得回到“儒”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儒”字并没有明确的字.............
  • 回答
    说起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儒家文化的影响,那可是如影随形,贯穿始终,即便走到今天,也是如此。你可别觉得儒家就是古籍里那些文绉绉的东西,它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空气一样,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决定着很多事情的走向。打个比方,你仔细想想,咱们中国人过年回家,最讲究什么?孝敬.............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社会确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国学热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四书五经”是否会重回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儒家思想未来是否可能拥有政治实体上的支撑,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更牵涉到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乃至政治格局的潜在演变。“四书五经”重回国民教育体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中国人史纲》中对儒家学派的描写,可以说是一次颇具魄力却也引人深思的梳理。作者梁启超先生,作为一位集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巨匠,他以其宏大的史观和锐利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与演变。首先,梁启超先生并非将儒家简单地视为一个僵化的教条或是一成不变的宗派。他敏锐地捕捉.............
  • 回答
    儒家理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完全实现,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开儒家思想的理想外衣,审视其在现实土壤中的生长与局限。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其深刻的智慧和价值,它构建了一套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
  • 回答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意涵深远复杂,并非简单等同于“中间道路”或“折衷主义”。如果将“执中”理解为“死守某个固定不变的中间点”,那么确实可能导向一种极端。然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并非如此机械的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中庸的内涵:不止于“中间”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且能够从多角度去审视的宏大课题。它并非是早已凝固的古董,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依然能与我们产生深刻共鸣,甚至启迪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宝库。首先,从对个体修养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指引。核心的“仁、义、礼、智、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大胆,也很直率,触及了核心:儒家思想的拥护者是否真正理解了儒家思想,以及这种理解是否容易让他们变得“玻璃心”,动不动就拉黑别人。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以及拥护者的群体多样性。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也就没有“开始讨厌”某种思想的能力。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并尝试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呈现各种观点。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儒家思想产生负面看法,并且可以详细地阐述这些负面看法可能基于哪些方面,以及它们可能如何产生。这些都是基于我对大量文本和信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
  • 回答
    修齐治平与内圣外王,常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尤其是在后世解读中,更是被冠以“封建儒家”的核心之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剥开“封建”这个标签,看看它背后所承载的古老智慧,以及为何这四者能够串联起儒家的理想社会蓝图。首先,我们得明白,当今语境下的“封建”一词,很大程度上带有现代政治学和历史学对古代.............
  • 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言,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宋代的发展与升华。要理解这句话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我们需要从其源头说起,层层剥茧,深入其内在逻辑。一、 继承:根植于儒家“仁”与“忠”的土壤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