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尼布楚条约清朝到底亏了还是赚了?

回答
关于尼布楚条约,清朝是“亏”了还是“赚”了,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它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尼布楚条约的背景。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势力开始向东扩张,目标直指黑龙江流域。而当时的清朝,刚刚入关不久,正忙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对东北边境的控制力相对薄弱。俄罗斯探险家和哥萨克骑兵不断越过边界,骚扰当地居民,甚至占据了雅克萨等据点,与清军发生了多次冲突。

那么,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签订,最核心的内容是划定了中俄东北边界。

划分边界: 明确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宾奇河、斯塔诺沃山脉(外兴安岭)为界,黑龙江以南属于中国,黑龙江以北及乌第河以西地区则属于俄罗斯。
停止战争: 双方承诺停止军事冲突,遣返俘虏。
贸易往来: 规定了允许双方商人进行贸易,并由清朝给予俄罗斯一定程度的关税减免。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清朝在这场“交易”中是亏是赚。

从“赚”的角度来看:

1. 维护了国土主权和领土完整(短期而言): 尼布楚条约最直接的作用是结束了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侵扰,暂时保住了清朝在东北的大片领土。虽然失去了外兴安岭以北的土地,但相比于俄国步步紧逼、甚至可能进一步蚕食的风险,这在当时是可以接受的“止损”。
2. 稳定了东北边疆: 边界的确定,使得清朝的统治重心可以更稳固地放在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上,而不用持续消耗兵力在东北边境的零星冲突中。
3. 为对外贸易打开了通道: 条约中关于贸易的条款,使得中俄之间开始了相对稳定的贸易往来,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清朝可以通过茶叶、丝绸等商品换取俄国的皮毛、白银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家和民间的物资。
4. 展现了清朝的国力(相对而言): 能够与当时的欧洲强国沙皇俄国进行平等(至少名义上)的谈判,并签订条约,也从侧面反映了康熙皇帝时期清朝的国力在当时是相对强大的。康熙皇帝派遣了得力的谈判代表,并在军事上对俄国形成了压力,这使得清朝在谈判桌上处于有利地位。

从“亏”的角度来看:

1. 割让了部分领土: 这是最直接的“损失”。根据条约,外兴安岭以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包括今天的滨海边疆区大部分地区,被划给了俄罗斯。这片土地广袤富饶,资源丰富,尤其是在后来,这片土地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2. 丧失了黑龙江流域的完全控制权: 尽管条约划分了边界,但黑龙江流域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清朝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地区的主权,也意味着在未来对该区域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限制。
3. 埋下了未来边界问题的隐患(长远来看): 虽然尼布楚条约在签订初期是相对公平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局势和双方国力的变化,俄国对条约的解释和执行也并非始终如一。后来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尼布楚条约在俄罗斯看来“不够有利”的部分,进一步蚕食了中国的领土。从这个角度看,尼布楚条约的“成功”也可能被看作是为日后更严重的损失埋下了伏笔,因为清朝未能完全守住其在东北的传统势力范围。
4. 地缘政治的考量: 俄国东扩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出海口和发展远东贸易。尼布楚条约虽然在地理上划定了边界,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俄国对太平洋沿岸地区的觊觎。

综合来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与其说清朝是“亏”了还是“赚了”,不如说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止损和稳定局势而达成的、具有两面性的条约。

就当时而言, 康熙皇帝和清朝政府的决策是明智的。面对一个扩张中的强大邻国,通过外交手段和有限的军事压力,能够以相对小的代价(割让部分非核心控制区)换取长期的边境安宁,稳定国内统治,并开启贸易,这是一种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如果当时清朝拒绝谈判,继续军事对抗,很有可能陷入更大规模的战争,对刚刚建立不久的王朝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从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也为后来的领土丧失埋下了伏笔。失去外兴安岭以北的广袤土地,在后来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后,被视为一种“丧权辱国”的标志。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古人,当时的清朝政府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与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

打个比方, 就像一个人在街上遇到几个壮汉拦路抢劫,他可能要交出身上的一部分钱财,才能保住其他的财物和人身安全。从“钱财”的角度看,他“损失”了,但从“整体利益”和“避免更大危险”的角度看,这或许是一个“划算的”选择。

所以,要评价尼布楚条约,关键在于从哪个时间点、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如果是以维护当时的统治稳定、避免战争冲突和保障国家基本运转为标准,那么清朝在尼布楚条约中可以说是“稳定了局势,止了损”;但如果是以保留尽可能多的领土和资源为最高目标,那么它也必然意味着“失去了一部分”。

最终,如何理解这个条约,取决于我们对历史的解读角度和价值观。但毋庸置疑的是,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深刻地影响了中俄两国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赚大发了好吧

很多人以为当时清朝的版图是这样的

而实际上是这样的

蒙古各部当时主要是分为这几个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漠北蒙古(外蒙地区)、漠西厄鲁特蒙古(新疆东北、外蒙西部)、喀尔喀蒙古

中方谈判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

俄方谈判代表:戈洛文

康熙皇帝给索额图划了三条底线:上策:以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为界;中策:以贝加尔湖为界;下策:以尼布楚为界(由于当时葛尔丹在北方给中原造成巨大压力,康熙对索额图表示:可做适当让步)

巧合的是,彼得大帝给戈洛文的谈判底线也是三条:上策:以黑龙江为界,占据黑龙江以北;中策:以布列亚河为界,占据黑龙江流域中游,并保留双方共同渔猎场;下策:以外兴安岭为界

可见,当时俄国人的目标并非是漠北,而是东北;清朝虽然在尼布楚做了让步,但换回了三个重大利好。第一:沙俄放弃对葛尔丹的资助及对蒙古地区的渗透;第二:多伦会盟之后蒙古各部对清廷的臣服,彻底孤立葛尔丹;三:保证了龙兴之地(外东北)的和平(近150年)

在第一条实现的情况下,满清开始了对漠北及西北地区一百多年的征服(康熙至乾隆)

俄国当时在西线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惨败,这个谈判结果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戈洛文得到了彼得大帝赐予的金质奖章)

新朝初立的满清最大的要务是内政,而不是外敌,这个条约也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取得的最好结果

(康熙在签约后对索额图表示了肯定,认为谈判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没有丧权辱国)

所以,《尼布楚条约》的本质是,沙俄与满清共通瓜分了蒙古,并没有谁吃亏谁占便宜一说

user avatar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着相当宏大且复杂的国际背景。

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这个节点,东亚大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对立集团。

  • 一是沙俄、准噶尔、喀尔喀(外蒙古)右翼(图中的札萨克图汗);
  • 二是清帝国、喀尔喀左翼(图中的土谢图汗、车臣汗)。

当时,以上各方势力均为国与国关系,集团内部为盟友,外部敌对。

下面,我们先以时间为顺序捋一捋,尼布楚谈判开始前的各方动态。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四月二十八日,彭春等率清军三千人向雅克萨城进发,清俄正式开打。

当年十月,噶尔丹进贡使团成员伊特木根,在北京驿馆中殴打中国商人致死。

康熙帝下令将犯人斩立决,之后严格执行了「限贡令」(即噶尔丹使团不得超过二百人),限制清准贸易规模,沉重打击了准噶尔的日用经济。

清准关系开始恶化,进入冷战阶段。

当年冬天,康熙帝将被噶尔丹赶出故土(今乌鲁木齐周边)的和硕特部难民安置在阿拉善,在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建立了一个清准两国之间的缓冲区。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正月初二,沙俄摄政女王索菲亚(实际掌权者)得知雅克萨战事,派遣全权大使戈洛文自莫斯科启程,率军开赴黑龙江。

这支军队共有莫斯科火枪兵五百零六名、军役人员一千四百人,合计约两千人。

根据索菲亚的要求,戈洛文此行的任务如下:

  • 保住尼布楚和雅克萨(此时雅克萨之战尚未结束);
  • 划界谈判中坚持黑龙江以北均属俄国;
  • 中国应赔偿俄军的战争损失。

当年四月,康熙帝派人主持喀尔喀左、右翼调停会盟。

在康熙帝的默许下,左翼的土谢图汗占了不少便宜;右翼的札萨克图汗敢怒不敢言,进一步倒向噶尔丹。

喀尔喀左、右翼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正月初九,雅克萨之战结束,清军将俄军驱逐出黑龙江中下游,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当年夏天,土谢图汗出兵击杀札萨克图汗,并杀死噶尔丹的弟弟,占领喀尔喀右翼属地。噶尔丹得知后大怒,发誓报仇。

准噶尔、喀尔喀处在交战边缘。

当年六月初九,戈洛文率军抵达伊尔库次克。在这里,他与噶尔丹的使节进行了密谈。

随后,戈洛文在给摄政女王索菲亚的报告中说明两点:

  • 一是建议正式建立俄准联盟;
  • 二是他已经与噶尔丹的使节达成一致,双方将共同对喀尔喀蒙古发动武装进攻。

同时,土谢图汗侦知戈洛文的行程,将情况上报康熙。

康熙帝要求土谢图汗出兵牵制俄军,并及时汇报俄军动态。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于要地设斥候(侦察兵),于瑷珲、墨尔根二城整军备战。

土谢图汗随后命其弟西第什里率八千骑兵北上,游弋于贝加尔湖南侧。

当年八月二十二日,戈洛文率军抵达色楞格斯克,就西第什里率军在俄据点附近集结一事照会土谢图汗,提出抗议。

土谢图汗表示布里亚特蒙古(即色楞格斯克所在区域)原为其所属,是俄国人非法侵占,要求俄国人放弃该地据点,归还被掳掠的蒙古人。

戈洛文拒绝。

当年九月初,噶尔丹以土谢图汗杀其弟为由,宣布起兵东征,进入原札萨克图汗辖区。

九月二十五日,土谢图汗疏报康熙,噶尔丹分兵南北两路来攻,并扬言所借俄罗斯兵将至。

九月末,戈洛文率军自色楞格斯克出击,以寻找失马为理由,窜入蒙古牧场杀掠。

由上可见,当时的俄、准已经是联盟关系,双方出兵的步调高度一致。

当年十二月,西第什里分兵四千人包围色楞格斯克,戈洛文率城内俄军坚守。

西第什里的军队围城近三个月,但由于缺乏攻城的重炮,未能攻克色楞格斯克。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二月二十三日,戈洛文所派代表到达北京,要求清廷派出使团,前往边境地区进行谈判,双方人数应该对等。

当年三月初三,康熙帝确定中方谈判代表团成员。

为首的是康熙的岳父、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康熙的舅舅佟国纲,尚书阿喇尼;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法国传教士张诚为翻译人员,郎谈、班达尔善率八旗前锋兵二百、护军四百、火器营兵二百同往。

以上,就是尼布楚谈判开始前的各方主要动态。

概括一下就是:清、准处在冷战状态;准、喀(土谢图汗)处在热战边缘;清、俄刚刚打完雅克萨之战,准备谈判;俄、喀正在色楞格斯克激战。

四方交战范围东起黑龙江流域,西至杭爱山脉,北达贝加尔湖,地域之广、牵扯势力之众,在之前的亚洲战争中从未有过。

眼看着,第一次亚洲大战即将到来。

对于康熙帝而言,能否通过尼布楚谈判,使得沙俄保持中立,让清、喀集中力量对付准噶尔,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是,清俄谈判并不是噶尔丹所希望看到。

所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噶尔丹抢在清朝代表团到达谈判地点之前,发起了对喀尔喀蒙古的进攻。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五月,噶尔丹率骑兵三万人,越过杭爱山脉,对喀尔喀蒙古发起了大举进攻。

初期,准噶尔军势不可挡,于特穆尔击败土谢图汗的本部主力,随后直取土谢图汗大本营额尔徳尼昭。中途分兵一支,继续向东,攻击车臣汗牧地,并沿克鲁伦河持续东进。

从地图上看,准噶尔军就像一支拉满弓后射出去的箭,横贯了整个喀尔喀蒙古。

与此同时,包围色楞格斯克的西第什里被迫撤围,南下救援哥哥土谢图汗。戈洛文命一千五百名俄军尾随追击,西第什里大败,死伤千余人。

当年八月,戈洛文再次派军从乌丁斯克(今乌兰乌德)出发,袭击喀尔喀蒙古诸部。仅在昔洛克河岸,即杀害蒙古人二百,俘虏甚众,牲畜、帐篷皆被其劫掠。

之后,戈洛文又强迫一千二百余帐蓬的蒙古牧民加入俄国国籍,命令他们交纳实物税及服各种劳役。

戈洛文要求蒙古一台吉(爵位名,辖牧民百余户至千户不等),「每年交纳壮牛五十头、羊五十只,并向俄军提供尽可能多的马匹、骆驼」。

对比一下,康熙帝要求外藩蒙古台吉进贡的数额是「羊一只、酒一壶」。

谁是天使、谁是恶魔,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戈洛文所部并未深入喀尔喀腹地。

噶尔丹与俄军的西、北两路夹攻,令喀尔喀大乱。

此时,土谢图汗战败后下落不明,哲布尊丹巴(全称「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喀尔喀本土活佛,可以理解为喀尔喀的达赖喇嘛)在噶尔丹的追击下一路逃跑,双方仅差一日路程。

喀尔喀蒙古各部群龙无首,均惊惶不以,民众纷纷抛弃其庐帐、器物、马驼、牛羊等,轻装逃命。

清朝谈判代表团在北上的过程中目睹了这一惨状,即:「喀尔喀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

可是逃跑,也得有个方向啊。

关键时刻,哲布尊丹巴显示出了很高觉悟,他是这么说的:

「俄罗斯素不信佛,俗尚不同我辈,异言异服,殊非久安之计。莫若全部内徙,投诚大皇帝,可邀万年之福。」

翻译一下:俄罗斯人信东正教,咱们信黄教,民俗、宗教、语言都不同,投奔他们没啥好结果。不如一起去投靠康熙帝,可以请求万年的富贵。

就这样,大批的喀尔喀难民跑到了清喀边境。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八月初三,之前不明音讯的土谢图汗与噶尔丹的追兵遭遇,双方鏖战三日。第三天夜,噶尔丹率军夜袭,土谢图汗大败,越过大漠奔至清喀边境的哲布尊丹巴处。

当年十月,日暮途穷的土谢图汗与哲布尊丹巴联名上疏康熙帝:

「我等为厄鲁特所败,奔进汛界,永归圣主,乞救余生,作何安插,一唯上裁。」

「我等败遁,尽弃部落、牲畜而来。虽少有所携,难以自存,伏乞圣上俯赐弘恩。」

翻译一下:我们被噶尔丹打败,跑到帝国边界避难,现在一心只想永远归顺圣主,请求您救下我们这些人,如何安排,都听您的旨意。我们因为战败,帐篷、牲畜、粮食都没带,无法生存,请圣上发粮食、物资赈济我们。

康熙帝与议政大臣商量后,允许喀尔内附,暂时仿照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进行管理。又命发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米粮赈济喀尔喀难民,并清查户口,选择边境地区的牧场暂时安置。

之后,喀尔喀难民陆续来到清喀边境,车臣汗所部十万人也来了,总计超过二十万人。

康熙帝命再开张家口粮仓赈济,命大臣费扬古携银、茶、布等日用品,并购买牲畜,送给喀尔喀难民。

自此,喀尔喀与清帝国之间不再是宗藩关系,此地从法理上成为了清帝国的一部分。

然而在当时,看着这些诚心投奔的蒙古人,康熙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种状况与他的预期大相径庭。

user avatar

可以认为是清朝赚了,因为沙俄始终忿忿不平。

条约的本质,实际就是清朝和沙俄对远东利益的分配。

《尼布楚条约》的背景,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军打赢了两次雅克萨战役。

雅克萨之战只是两大帝国的一次小规模战役,俄国第一次只有450人,第二次也不过826人。清军同样人数不多,第一次出动了3000人,第二次只有2100人。

雅克萨之战的详细过程,这里就不说了。许多人认为清军通过长期围困的办法才打赢第二次雅克萨之战,说明战斗力非常孱弱。事实上,2100人对826人,清军人数虽然占优,但对方有城池可以据守,双方只能说势均力敌。俄军最后只剩150人活着投降,清军既没有付出多少伤亡,又达到了战略目的,这是一次成功的战役。



战后,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康熙为何要在已战胜的情况下与沙俄签订城下之盟?尼布楚条约意义何在?

《尼布楚条约》的内容

1、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2、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3、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4、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5、两国人持有往来文票(护照)者,允许其边境贸易;

6、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第一条,它划定了了两国的边界范围。



划界前的归属

不管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亏了还是赚了,都要看看划分地区之前的归属。

实际上,这片地区本来没有归属,或者说归属不明。

当时清朝在帝国的北部边陲,并没有国界的概念,这片土地地广人稀,满洲人也很少来这里。在这里生活的部族主要是布里亚特蒙古,也被称作“浩里土默特”,清军入关后,把大量满人迁入关内,忙于关内的统一战争,更加管不到这里。

也就是说,这片土地当时算是无主之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帝国。这片地区,只有实际控制的概念,而没有国土的概念。

被谁实际控制呢?在明朝崇祯年间,沙俄开始向黑龙江流域渗透,建立了不少据点,当地的蒙古首领已经臣服沙皇。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多年,康熙自己也承认,在条约之前,当地已被俄罗斯控制了五六十年。



清朝的选择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以及之后的皇太极、多尔衮,为什么选择花费几代人与明朝死磕,而不是往更北,无人实际控制的西伯利亚发展。

因为女真以北,极度苦寒,既不适合耕种,又没有什么出产,连世代生活在关外的女真都不愿往那去。

从气候上看,外兴安岭已经属于亚寒带地区,非但不适合长期渔猎为生的满族,更加不适合农耕地区的汉人生存,在当时条件下,这是片难以控制的地区。

如果这是块富饶的地方,可能努尔哈赤早就带着八旗将它纳入统治,而不用非得花费毕生时间,还在关外不得其门而入。

对于康熙来说,更是如此。清朝立国后,连东北的条件八旗都觉得艰苦,不愿意待在老家,纷纷移居关内,清朝发配犯人,也就是到宁古塔,当时已经被认为差不多到了黄泉。

宁古塔到雅克萨,差不多还有3000多里,更别说再往北的西伯利亚。

所以,清朝宁愿冒着失败的危险也要入关逐鹿天下,而不愿往北发展西伯利亚。



疆域的极限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国家的疆域是有极限的。如果不顾自身实力一味予取予求,最后带来的结果不是国土的扩张,而是自身的毁灭。

一战时候的沙俄,二战时候的日本,都是很好的例子。

回到清朝,西伯利亚就接近它当时的极限。

当时的远东是苦寒之地,地广人稀,清朝要控制这片地区,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无法计算,并且砸进去都不一定听得见响。

再倒推回明朝,为什么永乐之后要开始收边,为什么明宣宗要放弃交趾,为什么明英宗三征麓川打了胜仗,最后还是把缅甸给丢了,都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国家民族思维来要求古人,在当时,要控制交趾或缅甸对明朝来说都是劳民伤财,那些旮沓地方看上去只出穷山恶水和刁民,收不上什么税,还要倒贴不少,除了穷还是穷,这笔买卖看上去只赔不赚。

明朝皇帝们放弃交趾和缅甸,虽然也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人也同意这样的做法。客观上看,它也确实起到了稳定边境和节省国家财力的作用。



以清朝当时的国力,如果仅专注于东西伯利亚,或许可以实现实际控制,但现实并不给康熙这个机会。

康熙的考量

康熙面临的局面实际上更险恶。

雅克萨之战发生在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

在战争发生四年前的1681年底,清军才刚刚攻入云南昆明,基本平定持续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

两年前——康熙二十二年,海岛上的明郑政权刚刚灭亡。

康熙自即位6年后开始亲政,已经打了将近10年的仗,国力之消耗可想而知。

国力是一方面,还有迫在眉睫的威胁。

这时的清朝,版图还远不如极盛时期,西北方向,只是继承了明朝晚期的领土,和后来极盛时期的疆域还不能比。

康熙所要面对的,正是西北方向准噶尔汗国的威胁。

准噶尔并不是弱者,在当时它是个横跨中亚的汗国,极盛时期实际控制的面积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比之当时的亚洲霸主大清帝国也毫不逊色,与之开战,清朝需要打的是整体战,而不是像之后乾隆出征缅甸、安南等局部战争。这场战争,延续了70多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才最终将准噶尔平定。

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同一年(康熙二十八年),准噶尔就打到了漠北蒙古。第二年,已经挺进到克什克腾旗(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同一年,与清军在乌兰布通交战,这里离北京只有800里。

这时候,如果康熙还和沙俄去争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显然极为不智的行为。

康熙必须做出选择,是打算在东北和西北两线同时开战,还是快速解决东北方向问题,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葛尔丹。

这个选择,其实不难做出。以清朝的国力,即使不跟沙俄在东北方向发生大规模战争,只要沙俄在清准战争中扶持准噶尔,为其提供支持,清朝就将难以应付。

条约的本质,实际就是清朝和沙俄对远东利益的分配。

尼布楚条约以外兴安岭划界,东西伯利亚划归俄国,但沙俄长期没有向东扩张的动力。直到1840年以后,俄国才开始控制远东,而扩张的动力还是东方海参崴和旅顺这样的不冻港。

也相当于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沙俄老实了150多年。清朝以东西伯利亚交换了沙俄对清准之战保持中立,以东北方向换取了西北方向的利益。

我们还可以以俄国卖掉阿拉斯加为例来对比。

卖掉领土,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俄国也并不能说做错,它在性质上,与尼布楚条约是有些类似的。

俄国当时刚刚打完克里米亚战争,被英国、法国、奥斯曼等国家击败,损失惨重。经过长期战争,俄国国库已被掏空,而阿拉斯加孤悬海外,与清朝时期的东西伯利亚有些类似,没有什么收益,还要耗费财力。对俄国威胁更大的是,阿拉斯加紧邻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如果再次与英国交战,那里非但守不住,还可能成为英国进攻俄国的跳板。守也守不住,还得花钱,权衡之下,干脆卖给美国了事。



同样的,放到当时时代背景下,还没进入近代的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并没有什么问题。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笔生意也算不上亏。

条约的背后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后,实际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面对着从欧洲东进的沙皇俄国,中国虽然在思维上保持着古老的朝贡和睦的模式,但在操作上已经开始把俄国当做一个平等的国家来进行外交。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按国际法行事,与外国订立条约。

事实上,俄国方面,始终对《尼布楚条约》是耿耿于怀的。

18世纪40年代,沙俄科学院院士米勒认为:(条约)是“戈洛文由于畏惧,迫不得已几乎完全按照中国方面提出的条件来进行谈判”,“这个条约使俄国人不仅丧失了一片较大的领土,而且也丧失了阿穆尔河的航行权...第一次遏制了俄国人在那些地区的武力扩张。”

著名历史学家和中俄关系专家何汉文说:

《尼布楚条约》是20世纪之前,“中国外交史上唯一胜利的条约”,“使五十年来,俄国人在阿穆尔河一带的侵略阴谋,都成了泡影。”

吕思勉先生说得更为透彻,他认为:

此约俄人认为系用兵力迫胁而成,心怀不服,而中国对边陲,又不能实力经营,遂伏下咸丰时戊午、庚申两约的祸根。

吕先生所说的祸事,正是169年之后的《瑷珲条约》和随后的《北京条约》,俄国人铭心镂骨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终于在1858年-1860年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院之观,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清国和俄国谈判时,清国负责翻译的两个天主教传教士徐日升,张诚(这俩是老外)将清国谈判底牌出卖给了俄国,清国不懂国际法,被外交欺诈了一把(当然后期又被毛子外交欺诈了二把三把)。

所以从应然上看,清国肯定是吃亏的,但从实然看,好像也没怎么亏。从应然看,俄国是占了便宜的,但从实然看,还吃了点小亏。这是后人根据清俄两国后期实力才得出的结论。

尼布楚条约说通俗点,就是中俄边界原本没触及到的土地是无主地(原住民部落一般不被认可,想想印第安人),两国都鞭长莫及没搞定。

那么按照国际规则,谁先建立了有效管辖,谁就可以先占取得主权。

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后,等于是清国承认在划线之外的土地就是俄国领土了,而原本这些地方俄国别说手,腿伸过来都够不着,只有几个殖民点,百来个毛皮贩子。这地方原住民按说是康熙同族,无论血缘长相语言显然都更亲近满人。

俄国当时肯定是占了便宜的,相比慢慢蚕食纳入领土,尼布楚条约一步到位,以后这块地俄国就没别的竞争者了。

那后期为啥又觉得吃亏了呢?没想到后期发迹了嘛,彼得大帝将俄国从封建农业国改造成了近代化农业国,欧洲吊车尾混成了中等强国,而清国又谁都能啃一口,连根本没和清国打过仗的葡萄牙人都能啃下澳门。

想想看,有这么个条约拦着,要么找理由打仗,要么还得再想法子骗清国(所谓调停英法与清国战争)才能越过原本的划线继续啃。如果原来没签这条约,以19世纪俄清实力对比,俄国吃的轻松多了开心多了。

而清国为啥不算多吃亏呢?如果清国也是19世纪列强,那尼布楚条约就阻拦了清国在远东的扩张,那就吃了哑巴亏。

但实际历史上,清国连原尼布楚条约下自己的部分领土都没保住。而按照国际法,武力侵略签订的条约是不作数的,所以晚清时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可以不承认的,但其实还是要看后续两国实力能谈到什么样。

那么两国原本相对来说比较平等的情况下签订的合法的尼布楚条约和后续的丧权辱国条约之间就有了操作空间,这对当时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国是有利的,不管怎么说国际法道义在我们这边。

所以啊,尼布楚条约到底吃亏还是占便宜,两百年前和两百年后就不是一回事了。

user avatar

中国教课书认为《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意思是没有亏。俄国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亏了。所以综合来看,《尼布楚条约》应该是不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尼布楚条约,清朝是“亏”了还是“赚”了,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它牵扯到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尼布楚条约的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势力开始向东扩张,目标直指黑龙江流域。而当时的清朝,刚刚入关不久,正忙于巩固对中原的统.............
  • 回答
    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两国虽然地缘相邻,但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巨大,能够谈成条约,其中门道可不少。这背后,是双方的策略、翻译的努力,以及一点点运气。背景:边境的冲突与扩张话说到了17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经统一了中国,国力逐渐强盛。而当时的俄国,正处于一个积极向东扩张的时期,哥萨克人.............
  • 回答
    “《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以及为什么中国会主动让出如此广阔的土地给俄罗斯,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一、 当年的历史背景:康乾盛世下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那是清朝康熙年间(1689年),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
  • 回答
    17年新版历史教科书删除尼布楚条约与雅克萨之战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分析这一变化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背后可能的意图、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首先,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本身就具有导向性。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国家叙事和国民认同塑造的重要载体。每一次教材的修订,背后.............
  • 回答
    话说康熙大帝,那可是咱们大清朝数一数二的明君。打沙俄这事儿,说起来就得提一下“雅克萨之战”。当年啊,沙俄那帮子毛子越过边界,跑到咱们黑龙江流域捣乱,又是抢地盘,又是欺负老百姓,这口气谁咽得下去?康熙皇帝那可是龙颜大怒,立刻调集了大军,由萨布素、彭春等将领,狠狠地教训了沙俄一番。这一仗打下来,咱们大清.............
  • 回答
    尼采的这句话,初听起来确实有些颠覆我们的直觉。我们通常认为,一件事情之所以“荒谬”,就是因为它不合常理,不符合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因此理应不应该存在。但尼采却反过来说,荒谬反而可能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尼采口中的“荒谬”并非我们日常理解的“笑话”或“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瓦里安的佩剑“萨拉迈尼”掰筷子的那些事儿。首先,要明确一点,“掰筷子”并不是萨拉迈尼的官方名称,也不是它在游戏里直接拥有的技能名称。这个说法更像是玩家之间约定俗成的俗称,指的是萨拉迈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能够打断(或者说“掰断”)对手正在使用的攻击动作。萨拉迈尼之所以能有这种能力,主要.............
  • 回答
    尼赫鲁选择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作为昌迪加尔的建筑师,是一个集战略远见、艺术品味、对现代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于一体的复杂决策过程。这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深思熟虑:1. 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坚定信念与印度新国家的愿景相契合: 印度独立与新国家的诞生: 1947.............
  • 回答
    关于尼赫鲁将玄奘列为“世界四大伟人”之一的说法,经过多方查证,并没有找到直接、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尼赫鲁明确地将玄奘列为“世界四大伟人”之一,并且列出了另外三位的具体人选。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说法,但其来源和准确性存在疑问。我们通常认为的“世界伟人”概念,往往是根据其历史贡献、思想影响力、在特定.............
  • 回答
    《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丰富的角色吸引了无数读者,也自然成为影视改编的宠儿。这部作品至今已经历了三次主要的影视改编:1978年约翰·吉列尔明执导的版本、2004年作为《大侦探波洛》系列一部分的电视版本,以及20.............
  • 回答
    尼康在 2021 年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产品,涵盖了从入门级到专业级的数码相机、镜头以及其他摄影配件。要说哪些产品“值得入手”,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您的预算、拍摄需求以及您是摄影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的产品线,详细介绍一些在 2021 年发布且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并分析它们为何值.............
  • 回答
    尼康 Z7 II 和索尼 A7 IV 都是非常出色的全画幅无反相机,各自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哪一款取决于你的具体拍摄需求、预算以及个人偏好。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对比这两款相机,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核心参数对比概览:| 参数 | 尼康 Z7 II .............
  • 回答
    尼康Z 9 即将迎来三款新镜头和 FTZ II 转接环的正式开售,这对于尼康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尼康全画幅微单的旗舰机型,Z 9 的强大性能需要更优秀的光学系统来匹配,而这些新品的到来,无疑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Z 卡口系统,为摄影师们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我对这次新品的正式开售有着.............
  • 回答
    要评价尼康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在相机市场的地位、产品线、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总体而言,尼康在相机市场仍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品牌,尤其在中高端相机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然而,与竞争对手(主要是佳能和索尼)相比,尼康在.............
  • 回答
    尼康Z7 II 和 Z9 是尼康两大高端全画幅无反相机,它们都代表了尼康在无反技术上的最新成就,但面向的用户群体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选择哪一款取决于您的拍摄需求、预算以及对特定功能的偏好。下面我将为您详细分析两款相机,并提供选择建议。核心定位与目标用户 尼康 Z7 II: 定位为高端全画幅高像素全.............
  • 回答
    尼康 Z6 II 和佳能 EOS R6 都是市场上非常优秀的双无反相机,它们分别代表了尼康和佳能在中高端全画幅无反相机领域的实力。选择哪一款更适合您,需要根据您的具体需求、偏好以及现有器材来决定。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两款相机进行详细对比,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1. 核心配置与性能| 特性 .............
  • 回答
    是的,尼康 Z9 和索尼 a1 绝对是直接的竞争对手,而且是当前高端无反相机市场中最受关注的两款旗舰产品。它们的目标用户群高度重叠,都瞄准了对画质、速度、可靠性以及多功能性有极致追求的专业摄影师和高端爱好者。为了详细说明为什么它们是竞争对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比较:1. 定位与目标用户:.............
  • 回答
    尼康发布Z 40mm f/2 后,Z 35mm f/1.8 S 和 Z 50mm f/1.8 S 是否会降价,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总的来说,Z 40mm f/1.8 的发布,对 Z 35mm f/1.8 S 和 Z 50m.............
  • 回答
    尼康Z5和松下S5都是非常优秀的入门级全画幅微单相机,它们各自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一些差异。选择哪一款更适合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拍摄偏好、预算以及对特定功能的侧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对比这两款相机,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1. 核心定位与目标用户 尼康Z5: 定位为“高性价比全画.............
  • 回答
    《尼尔:机械纪元》(NieR: Automata)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遥远未来的、关于机器人、人类、战争以及存在意义的深刻而又凄美的故事。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机器人打外星人”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角色和事件,探讨了生命、意识、情感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哲学性主题。以下是《尼尔:机械纪元》故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