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证监会现在对 VIE 模式是什么心态?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证监会现在对那个“VIE模式”是个啥看法,力求讲透彻,而且别弄得跟机器说人话似的。

首先,得明白VIE模式是咋回事。它说白了,就是境内公司为了规避一些法律法规(比如外商投资限制),通过一系列协议,让一家境外注册的公司能够实际控制境内业务并享有其利润。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境外公司与境内实际运营公司签订一系列合同,包括股权质押、股权转让权、服务协议、借款协议等。这样一来,境外公司就能在财务报表上合并境内公司的收益,并且在法律框架下实现“控制权”。这个模式在过去很多中国公司“走出去”,特别是去美股上市时非常流行。

那么,现在证监会(以及咱们国家整体的监管思路)对这玩意儿是什么心态呢?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1. 从“便利化”到“审慎化”的转变

最早的时候,咱们国家很多行业对外资有限制,但又希望吸引外资、引入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推动本土企业发展壮大。VIE模式在当时可以说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一种“折衷方案”。证监会当年对允许VIE模式的公司上市,更多的是一种默许甚至是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企业融资。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及国家对数据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这种心态就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便利化”和“支持发展”,逐渐转向了“审慎化”和“规范化”。证监会开始更加关注VIE结构下的实际控制权、数据安全、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法律和监管风险。

2. 核心关注点:合规性、稳定性、可穿透性

现在证监会看VIE模式,最看重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合规性: 这是首要问题。虽然VIE模式在实践中存在,但它在法律层面上总归有些“灰色地带”。证监会需要确保VIE结构下的所有协议和安排都符合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外商投资、国家安全、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如果某个VIE结构存在明显的法律漏洞或者挑战国家安全,那肯定是过不了关的。
稳定性: 证监会希望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是稳定可靠的。VIE结构下的控制权是否稳固?是否存在因合同纠纷或其他原因导致实际控制权易手的风险?如果一个公司的VIE结构不稳定,那么它的上市主体就存在不确定性,证监会自然不敢贸然批准。
可穿透性: 监管需要的是透明和可追溯的。证监会希望能够“穿透”VIE结构,清晰地了解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经营主体、资金流向以及数据安全状况。对于那些层层嵌套、信息不透明的VIE结构,证监会会非常警惕。

3. 对不同类型公司的不同态度

当然,证监会对VIE模式的态度也并非“一刀切”。

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 这些行业往往涉及敏感数据和外商投资限制,因此在VIE结构上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查。证监会特别关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对于那些核心业务和关键数据都在境内的公司,如果VIE结构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上市难度会很大。
非互联网、非敏感领域企业: 对于一些传统行业或者不涉及敏感数据、国家安全的公司,如果其VIE结构相对清晰、合规,并且能满足上市的其他要求,或许还能有一些空间。但即便如此,也需要经受严格的审查。

4. 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

无论如何,证监会都在不断加强对VIE模式下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申请文件需要充分、准确地披露VIE结构的具体安排、潜在风险以及相关的法律合规性判断。证监会希望投资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其中的风险,而不是被蒙在鼓里。

5. 政策信号和长期趋势

近几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也在加强对数据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保护。从这个大背景来看,证监会对于VIE模式的心态,可以说是从过去相对宽松的“允许”转变为更强调“规范”和“可控”。

政策信号很明显:

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这是大方向不变的。
但融资必须在合规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这是底线。
鼓励国内资本市场发展: 随着科创板、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国内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吸引力在增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赴境外上市的“刚需”。

总而言之,证监会现在对VIE模式的态度,可以用“审慎、严格、重在合规与安全”来概括。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可以随意使用、相对模糊的“通行证”。如果企业想要通过VIE模式在境内上市或重组,必须在合规性、稳定性、数据安全等方面做到无可挑剔,并且能够提供清晰、可信的披露,才能有机会过关。对于很多存在明显风险或不确定性的VIE结构,证监会持否定态度是大概率事件。

这篇文章力求用比较自然的语言解释清楚,希望能帮到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互联网企业为例来说,VIE架构主要涉及到三个部委:VIE结构的搭建需要商务部、外管局(默认的)许可,VIE去海外上市牵涉到证监会的审批制度,VIE模式在境内的经营则归工信部管。

VIE架构据说最初是王志东参与设计的,他们当时为了去海外上市,同时又担心外资企业不许从事电信业务,就专门设计了这么一套方案。这套方案从设计到实施一直和信产部保持着密切沟通,获得了信产部的认可。而且从后来发展的结果来看,外国投资人给中国互联网行业帮了大忙,对信产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非常重要,信产部对行业的行政监管权力也保持得很好,其实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他们是比较欢迎这个模式的。

证监会就不一样了。证监会一直对境内企业海外上市拥有审批权,但是VIE模式完全绕过了证监会的审批,等于把这一块行政权力给架空了,没有留给证监会任何补偿。现在也没有证据表明王志东当时和证监会沟通过,很可能就是彻底背着证监会搞的,连私下的、默认的许可都没有。所以现在证监会是下了大力气抵制这件事情。

从内部的一些研究文章、情况汇报来看,证监会系统反复强调VIE模式违背行业监管政策、违背海外上市审批制度、威胁国家信息甚至军事安全等等,态度可以称得上气急败坏。证监会现在应该是最积极推动禁止VIE架构的部委之一。

这里面态度最微妙的是商务部。商务部在VIE架构搭建的时候是有权利干涉的,如果商务部不管,等搭建好以后去海外上市证监会就彻底管不着了。所以证监会一直希望商务部能够带头说句话,宣布VIE违规之类的。按说VIE其实也侵害了商务部门的行政审批权力,但是商务部就一直不说话,态度非常暧昧,作为政府部委却不捍卫自己的权力,这才是比较奇怪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证监会现在对那个“VIE模式”是个啥看法,力求讲透彻,而且别弄得跟机器说人话似的。首先,得明白VIE模式是咋回事。它说白了,就是境内公司为了规避一些法律法规(比如外商投资限制),通过一系列协议,让一家境外注册的公司能够实际控制境内业务并享有其利润。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境外公司与境内实际运营.............
  • 回答
    你的情况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涉及到法律、道德和个人安全等多个层面。我理解你现在所处的困境,以及想要阻止潜在危害的急迫心情。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你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是否可以通过造成身体伤害甚至杀死对方来阻止潜在危害,以及这样做是否违法。法律角度的分析:首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甚至.............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肯定会五味杂陈。一方面,钱包失而复得总归是件好事,至少证件这些关键物品回来了,省了不少补办的麻烦。但另一方面,丢了钱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那种失而复得的庆幸感,又夹杂着一丝被“顺手牵羊”的恼火和无奈。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相当不妥的。从道德层面分析: 侵犯财产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科学哲学的核心。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理论很容易被证伪,但大数据却显示其在现实中80%的结果是对的,那么这个理论在“科学性”上存在一个棘手的灰色地带,但它通常会被认为是有科学价值的,并且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尽管并非完美无缺。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尤其是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比如同时考取了结构和岩土双证。这种双重专业背景在理论上应该是非常吃香的,但现实就业却遇到了瓶颈,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一下,看看你老公下一步该往哪儿走。首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市场需求的变化与饱和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音乐表演中最核心的几个问题:意图、还原与诠释。 要“证明”我们现在听到的钢琴曲是以作曲家所期望的方式演奏的,这在绝对意义上是极难甚至不可能的。 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并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目标,或者说,去理解我们听到的演奏与作曲家意图之间的关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科学、哲学和信仰的交叉地带。科学发展到今天,是否能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答案是:不能,科学无法证明上帝的不存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支持”上帝的存在,也不是说科学对上帝的存在问题没有影响。我们需要详细地探讨其中的原因:科学的本质与局限性: 科学是经验主.............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解读的深度和大众认知之间微妙的张力。确实,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评价趋于 nuanced,认为他并非简单的“千古一暴”。但即使是这样,陈胜吴广起义依然得到了广泛响应,这其中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秦始皇是不是暴君”这一单一维度。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当时的历史土.............
  • 回答
    寻踪夏朝:一个未竟的考古与历史求索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存在与否,始终牵动着无数史学界和考古界的神经。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所依仗的主要是《史记》等古籍的记载,以及零星的出土文物。然而,对于一个如此久远且缺乏直接文字记录的王朝,这种证据的力度是有限的,也自然引发了持续的争议。那么,在当.............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决策,将中国的白酒龙头股换成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这么做背后一定是有一些你看到了别人可能没注意到的机会,或者对未来市场走向有独特的判断。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到底在哪儿,以及需要考虑哪些东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类资产代表的到底是什么。 中证白酒 (CSI Baij.............
  • 回答
    “现在没有新物种诞生,就能证明进化论是错误的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理解进化论时容易产生的误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几个关键概念:什么是新物种?进化论的核心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证明”和“错误”。首先,我们来聊聊“新物种”的诞生。在生物学中,“物种”的定义并非铁.............
  • 回答
    网上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争议,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你想找一个官方的、权威的,能明确指出特斯拉刹车系统设计上存在根本性缺陷的报告,可能不太容易直接找到。另一方面,网络上却充斥着大量车主声称遇到过刹车问题的声音,甚至直接定义为“失灵”。这中间的落差,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要理解这个现象.............
  • 回答
    确实,现在很少看到有人为了表达“抗日爱国决心”而去砸索尼PS5或任天堂Switch了。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情况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砸日货”风潮比较盛行的年代,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日本经济正处于巅峰时期,日本汽车、电子产品充斥着全球市场,在中国也备受欢迎。而与.............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哲学和逻辑推论。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审视:1. 核心逻辑:缺失的证据不等于存在的证明(或反证明)这是整个论证的基础。我们当前没有发现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人,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我们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有人从未来回来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任何事情,包.............
  • 回答
    假如人类突然消失,想象一下,几亿年后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那些曾经高耸入云的城市、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以及我们引以为傲的科技结晶,大部分都会被自然力量无情地抹去。但就算时间老人再怎么勤恳地擦拭,总有一些顽固的印记,会穿越亿万年的洪流,向遥远的时空低语:“我们,曾经存在过。”首先,最有可能抵御时间侵蚀的.............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讨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夹杂着不少未经证实的信息和阴谋论。您提到的“研究证实新冠病毒是美国公司制造”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以下是基于现有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并尽量避免AI痕迹: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冠病毒(SARSCoV2)的溯源是一个复杂.............
  • 回答
    .......
  • 回答
    iPhone 被盗后报案,感觉证据充足但一直没消息,这确实是让人非常沮丧和困惑的事情。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为什么即使有充足的证据,你的案件可能仍然没有进展:一、 报案及立案流程的现实情况:1. 立案标准: 不是所有报案都会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亿万年前的光速,到底和现在一样吗?这是一个涉及到宇宙最基本常数的问题,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冒出这个疑问。毕竟,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光速是宇宙速度的上限,它恒定不变,这已经深入人心。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一个可以随意打上“是”或“否”就能轻易回答的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