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拯救大兵瑞恩》用八个人救一个人的做法?

回答
《拯救大兵瑞恩》里八个大兵拼死救一个瑞恩的做法,说实话,刚看完的时候我可能觉得有点“不值当”,但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得分几方面来看。

首先,从现实军事角度来看,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不符合常理。

你想啊,二战战场是什么地方?那是地狱。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战斗力,每一颗子弹都可能要了性命。在这种环境下,一个指挥官为了救一个人,就派出去一支小队,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执行一个看起来“个人化”的任务,这在真实战争中是极少见的。通常情况下,指挥官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作战目标,保护部队的整体利益。牺牲八个士兵去救一个“可能活下来”的人,从纯粹的战术和战略角度来看,绝对是极度奢侈且不明智的。战场上的决策往往是冷酷而理性的,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考虑部队的整体士气和战斗力。如果因为救一个人,让八个人都折进去,这对于整个部队的士气绝对是个沉重打击。而且,其他士兵也会质疑,为什么一个人比我们其他人加起来都重要?

但是,电影就是电影,它有它自己的叙事逻辑和想要传达的情感。

《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这么拍,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正是这些原因让这个做法虽然不现实,但却足够震撼人心:

1. “人性光辉”与“家庭的意义”的极端体现: 电影的背景设定很重要——瑞恩的三个兄弟在短时间内全部阵亡,母亲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痛苦。在那个时代,能够让一个家庭所有儿子都上前线,本身就是一种国家的号召和家庭的牺牲。当三个儿子都战死的消息传来时,军方出于对这位母亲的同情和对家庭悲剧的考量,做出了一个“破格”的决定:让最后一个儿子瑞恩回家。这个决定本身就带有一种人道主义的色彩。八人小队去救瑞恩,就是为了兑现这个“人道”的承诺,是对战争中被磨灭的人性的最后一点坚守。它想说的是,即使在最残酷的战争中,我们也不能完全放弃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关怀。这种“为一个人而战”的姿态,是一种对战争残酷性的反衬,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个体,在宏大的战争机器下,也应该被看见和被珍视。

2. 对战争意义的哲学探讨: 电影通过这个任务,实际上也在拷问战争本身的意义。一个人,真的值得八个人的生命去换吗?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观众在过程中思考。小队里的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家人,他们也都有活下去的权利,但他们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这个看似“荒谬”的任务。这个过程也展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的挣扎、困惑,以及他们如何在命令和人性之间寻找平衡。当他们质疑这个任务时,也在质疑战争本身是否值得他们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这种“质疑”本身,就是电影想要传递的深度。

3. 戏剧冲突与人物塑造的需要: 从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看,这个任务为电影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它可以让观众看到不同性格的士兵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矛盾、信任和牺牲。这八个人的旅程,就是一部迷你版的战争史诗。他们从最初的不理解、抱怨,到逐渐被瑞恩所触动,甚至在关键时刻主动承担责任,这些人物弧光都是在这个任务中完成的。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战斗任务,可能很难展现出如此丰富的人物层次和情感纠葛。

4. “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碰撞: 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个人在战争中的脆弱,但同时也展现了个人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瑞恩之所以值得救,不仅仅因为他是最后一个儿子,更是因为他代表着未来,代表着一种希望。而那八个士兵,他们为了完成这个“拯救”,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牺牲也赋予了瑞恩生命更重的意义——他们用生命为瑞恩换来了一个活下去的机会,也换来了他肩负的责任。这种牺牲,让瑞恩的“活下去”不再是理所当然,而是沉甸甸的。

所以,怎么看?

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个人救一个人的做法,看作是对战争残酷性的一种极端反讽和对人性价值的一种极致讴歌。它不是在教导现实中的军事策略,而是在用一种放大镜式的艺术手法,去触碰战争深处的人性和伦理困境。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愿意去相信生命的重要性,去坚持一些看似不合逻辑但却充满温情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是一种艺术的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戏剧效果和情感冲击力。在真实的战场上,这样的事件发生概率微乎其微,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关于生命、关于牺牲、关于战争的意义,却是真实而深刻的。

它让我更愿意去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即便在野蛮的战争中,也努力保留住那一点点属于人性的东西。或许,正是这种“不划算”的做法,恰恰证明了我们还没有完全被战争吞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不是用八个人的命换一个人的命。他们只是用八个人的小分队去寻找到瑞恩,让他回家。这个任务不一定会死人。

小分队执行拯救瑞恩任务期间意外支援了了守卫大桥的任务。他们死于与德军的英勇战斗,而不单纯死于瑞恩。

瑞恩感恩一生是应该的,但作为旁观者,却不能把八个人的死都放到瑞恩身上去。那是抹杀了他们在孤军奋战时可歌可泣的牺牲和杀伤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卓越功勋。

我们继续想一层,瑞恩真的特别重要?

不,小分队全员牺牲恰恰是因为瑞恩没那么重要。

假如我们把瑞恩替换成美国总统、国防部长、爱因斯坦、原子弹专家……小分队会选择留下守桥吗?

不,他们会选择把拯救瑞恩的任务放在最高优先级,立刻,马上把瑞恩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恰恰是因为瑞恩的价值,不高于他们中任何一个人,同时远远低于守住大桥的价值,他们才会选择集体支援守桥。守桥的价值高于千千万万个瑞恩,所以他们把瑞恩的安危放在次要位置上。

坚守阵地之时,瑞恩也在战斗。小分队对瑞恩的保护是,只要小分队还有一人活着,就会保证瑞恩安全。但是,假如援军没来呢?援军晚一点来呢?假如瑞恩也战死了呢?

恰恰是因为瑞恩没那么重要,所以小分队富余的责任感使他们一路都在执行各种各样支线任务,并为此牺牲。

我们再想一层,任务的关键点其实不是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政治,意味宣扬战争中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士兵。这个任务,救瑞恩比救瑞恩成功重要。

在八人小分队踏上拯救瑞恩之旅的那一刻起,无论是毫发无损带回瑞恩,还是全员牺牲,瑞恩没找到,或者瑞恩也战死,这个任务的战略意义都已经达到了。

如果瑞恩死了,官方可以这样回复一个母亲,“……您的儿子不愿离开战场,他英勇无畏,坚守大桥至最后一刻。很遗憾我们不能将他带回您的身边,但他永远与我们同在……”

瑞恩活着,他一生就是活的宣传材料。

这个意义非凡的任务在马歇尔下令的那一刻已经成功。反倒瑞恩本人,没那么重要。

瑞恩只对他母亲特别重要。

user avatar

战争中从来不是单纯凭人数来衡量军事行动的意义的。

1943年9月12日,德国出动100多个人营救一个人,而且还是高度危险的滑翔机突击。被营救的那个人甚至都不是德国人,而是个意大利人:

user avatar

偷换概念

光看美军死,不看美军杀人。

那八个人宰了多少德军。。。从交换比来看盟军赚翻了

还有力的支援了守住大桥的任务,消灭了德军的反扑,怎么看都是赚的。

这是战争,不是过家家,不是用八个玻璃球换一根棒棒糖


看了一些答案,居然有人说是愚蠢的战术,是失败的战术。。。

哪里失败了?

以一只8人的轻步兵,和部分步兵残部摧毁了包含一辆虎式坦克(滑稽)在内的数辆装甲车辆,消灭了包含敌军狙击手在内的数倍于几的敌人,有力的支援了数只部队的行动,最后还有力的鼓励了友军,如果不是这只小部队到达支援,很有可能最后守不住。。。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叫战术胜利,什么叫战术胜利?

8个换一个?

不是8个换一个,是8个换nx8+坦克装甲车。。。

这个账算不明白吗?

user avatar

宋朝有个姑娘,母亲病逝之后,被贪财的叔叔卖给了一个老光棍。

姑娘也是贞烈,无奈之下,决定杀死老光棍。

一天夜里,她就手起刀落——砍断了老光棍一根手指。

姑娘敢作敢当,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本来案情清晰,谋杀亲夫依律当绞刑。

但其中回旋余地颇多,比如按新律罪不至死,婚姻本身不合法,案犯主动投案自首等等。

知县判死刑,

知州许遵改了判,

上报到大理寺审刑院,还是认为该判死刑。

许遵继续上诉到刑部,

刑部同样认为该判死刑,

许遵坚持阿云不该死,

御史台上奏弹劾许遵,徐遵建议把案件拿到到翰林院讨论。

之后,这个案子皇帝、宰相、刑部、御史台、中书省,翰林院,枢密院……全都参合了进来。

为了救一个普通的姑娘,皇帝宰相和数百名高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

最后姑娘终于被救了下来,众多高官因此被贬,丢了饭碗。

这就是著名的阿云案。

阿云的命本身并不重要。

但是阿云案牵扯到旧例和新法,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立场问题。

牵扯到两个官僚集团的利益。

这才是大人物们的动机。

瑞恩(虽然是虚构的)和阿云一样。

救下瑞恩可以换更多的战争捐款,能赚大钱,那就去救那个小兵。

如果总统不想打仗,耽误赚大钱,那就把总统杀了。

在利益集团面前,总统和小兵都是一条贱命。

user avatar

首先,电影中的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其次,如果我是这个虚构故事中的马歇尔,我也会做出一模一样的决定:这不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而是政(gong)治(guan)上的考量啊!

军方为了保住为国尽忠的瑞恩家族的最后一支独苗,由参谋长直接下令,不惜代价前去营救云云,这是多好的新闻素材。

老百姓看了这样的新闻,才会放手买战争债券,才会放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服役。

不是拿八个士兵去救一个,而是拿八个士兵去换民心。

值吗?太值了。

毕竟美国参与二战的性质跟苏联、中国不同,民众对战争没有直观的认识,没有背水一战的紧迫感,他们对战争的关切,与其说是通过新闻知道美军正在“解放”一些从未听说过的城市或岛屿,不如说是自己的孩子们在未知的远方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能不能活着回来。

据说瑞恩的原型,就是101师一名叫弗里茨·尼兰德的士兵,然而“保护”他的过程很平淡,没有惊心动魄的营救,大兵尼兰德拿到一纸调令就回家侍奉老母了,《兄弟连》某一集呈现了这个“小插曲”。

对于《拯救大兵瑞恩》电影来说,制造“八个换一个”的情节,肯定会引起观念的冲突,何况这简直就是一个逆向的电车悖论:这边轨道上绑着一个忠烈遗孤,眼看要死了,而另一边轨道上绑着八个,也是爹生娘养的,要多大的力量才能驱动你去扳这个道闸?

可有冲突是好事啊!有冲突才会有话题,有话题才会有传播,你看就是因为设计了这个冲突,电影上映那么多年以后,我们还在知乎上瞎吵吵么不是。

顺便说一下这个“拯救大兵”故事的两个背景,其中一个很重要,但电影中并没有提到。

那就是在诺曼底战役的两年前,也就是1942年的瓜岛战役中,随着美军的一艘巡洋舰被击沉,五个在该舰服役的同胞兄弟全部阵亡,这就是著名的“苏利文五兄弟”,他们的死成了舆论焦点,总统和梵蒂冈教皇都去苏利文家慰问,这一事件也推动了战后美军“仅存者政策”的出台。所以,电影中军方决策层对瑞恩一家表示的关注和焦虑,不是那么无缘无故的。

另一个是电影中多次提及的,林肯写给南北战争中北军烈士家属的一封信——慰问一个在战争中痛失所有儿子的母亲。

亲爱的夫人:
我看到了一份由马萨诸塞州参谋主任委托国防部递交的报告,得知您就是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五兄弟的母亲。我深知任何语言也无法解脱如此巨大的损失带给你的悲痛,但我抑制不住。我要向您表示我中心的慰问,以及他们为之捐躯的国家对您的感激之情。我恳求上帝抚平您失去爱子的哀伤,心中留下对英烈们珍贵的记忆,以及您当之无愧的为自由而牺牲的神圣的自豪感。
您最最忠诚的:亚伯拉罕·林肯

马歇尔当众把这封短信念了一遍,然后下达了“救人”的命令。

最后,旁白还念了马歇尔写给瑞恩母亲的信,不仅致哀,而且“报喜”:

亲爱的瑞恩太太:
我满怀欣喜之情通知您,您的儿子,列兵詹姆斯瑞恩平安无事。 此刻,他正在从欧洲战场返乡的途中。 来自前线的报告表明, 在他得知三个哥哥在这场为铲除独裁和压迫的世界大战中,不幸牺牲的消息后,仍以非凡的勇气和赤诚之心履行了他的职责。 我很荣幸的,以最高统帅和全军将士,以及对您充满感激之情的全国人民的名义 祝您,在詹姆斯瑞恩的陪伴下,幸福,安康。 任何事情,包括您的爱子归来,都无法弥补您以及千百万美国家庭在这场灾难性战争中所饱受的巨大损失。 我想分享一段在我悲伤绝望之时一直支持着我的话:“恳求上帝抚平您失去爱子的哀伤,心中留下对英烈们的珍贵记忆,以及您当之无愧的为自由而奉献的神圣的自豪感——阿伯拉罕·林肯”
您最最忠诚的: 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

你看,写得多好啊,跟林肯的那封信遥相呼应:人民精忠报国的精神薪火相传,国家也不辜负人民的牺牲!林肯没做到的事咱做到啦!国家是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它效力的个体的!国家是不会让你家断子绝孙的!

接下来请移步我的另一个回答:

user avatar

也不算让小队送命,一开始不救抱小女孩,直接跑路,没伤亡,即使死,也是伞兵死。然后打雷达站,直接绕路就完事。最后找到瑞恩,强行拉走,也是无伤亡。这个任务本质上就是一个轻轻松松逛公园一样的跑腿活动,是战士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导致了小队的死伤。

而这些人参加二战,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爱国主义和对纳粹暴行的宣传下参战的,那么不管有没有这个行动,他们都会奋不顾身。所以上层下令没问题,是士兵自行决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

这是电影要表达的两层含义,一个是美军高层要救人,避免瑞恩家庭绝后。这是领导人的光辉。而8人小队,救瑞恩本可以一路苟过去,但是却主动清理了德国雷达站,避免了后续部队的大伤亡。并且配合伞兵部队守住了大桥。这都是凸显美军士兵大无畏精神和集体意识的,上尉原本是教师是个普通美国人,现在他依然为别人考虑。这就是电影要表达的,士兵思想境界高。

还有那个救小女孩,被狙击手打死的。他想起了自己的侄女。他充满爱心,和那些纳粹战争机器完全不同,他是个人,有人性的人。 这也是电影要表达的。

这就是美式主旋律里的政治宣传,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没有一句爱国的话,没有一句正经话,也没有那么多大义。可表达出的都是大义,都是正义凌然的事情。

高层决策救瑞恩和士兵行动救瑞恩是两件事!表达的两个层面的东西。救不救,是高层的事。而怎么救,是基层的事。所以这个问法和思路是错的。救人绝对是值得的,因为救援小队用不着死,这不是简单的8换1。

士兵伤亡,是因为他们爱国,主动给自己加戏,境界太高了!就如同战狼2,军队无法救人,吴京一个人去,吴京万一死了呢?那不能说军队不顾他安全啊。还有红海行动最后夺取黄饼,也是没有上层指示的情况下,士兵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你不能说军队草菅人命,让士兵管闲事。因为是士兵自愿的。

user avatar

98洪水的时候,二十多个当兵的连成人墙去救洪水中间一棵树上的一人一猫,不知道美国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估计就是“这种事情就是没人权,我们美国人从来不做这么傻X的事儿,只有独裁、强权的政权才会让人们失去人性”


现在来问八个人救一个人怎么看?用眼睛看呗。

还有,上次那个为了救火救人,从楼上不幸摔下遇难的消防员烈士有句MMP,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这些烈士我一个名字都记不住。烈士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

曾经我去过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里面有一块地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牺牲在公安战线上的烈士纪念碑,一块好长好长的石碑上,每一个名字都清清楚楚的刻着,还有他们的生日和牺牲的日期,我那天一直看到晚上快七点钟,大致把每个人都看了一遍,后面都是用手机电筒照着看的,因为是冬天,天黑的太早了。

绝大部分都是二十到四十岁的,那些牺牲时才二十三四岁的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们,有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

现在问怎么看八个人救一个人的电影?只能说,能用眼睛去看,就已经很给面子了。

08年512的时候,前期刚进去的那些当兵的,碰上了多少危险?还有,后期那些进去支援的天使们,因为没有牺牲,所以就不伟大了么?

——————————————————

还有,那天我在雨花台,虽然是冬天,七点钟我一个人在陵园里面,周围除了暗暗的灯光,就是黑漆漆的了,但是我一点都不害怕,相反的,那天是我独自在某个陵园里面最安心的一次经历,觉得很踏实、很安心。

看着那面冰冷的、刻满了人名的墙,反而觉得暖暖的。

user avatar

最早看这个电影时候我还是小学,觉得很不错。

我是说战斗场面很不错,确实非常逼真。但是所谓拯救大兵瑞恩这点,我始终没有太理解。


按照马歇尔的说法是,瑞恩的三个哥哥都战死了,不能让一个母亲失去全部孩子。所以,派了八人小组就救瑞恩。

但这个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作为中国人,肯定很多人都读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信陵君在窃符成功,要和秦军作战之前,下的命令是“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

看到怎么避免“一个母亲失去所有儿子吧”,你得战前就这么做啊。战前你让兄弟几个哪怕回去一个,不就好了?战场上枪炮无眼,谁知道一个流弹过来,谁都得挂呢?瑞恩是运气好,撑到了救人小组来,如果没来时候刚好碰住个德国人的地雷呢?既然战争中都能甄别出瑞恩兄弟几个战死剩一个了,那怎么就做不到早早让强令瑞恩干后方工作,这样也剩了八个人去冒险?两千年前魏公子都知道的办法,两千年后工业强国都不会用?


所以本质上,没有人真正在乎避免让一个母亲失去所有儿子。对于马歇尔来说,如果想避免,早早就会在征兵过程中做出信陵君那种要求;对于八人小组来说,这是上级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们是贯彻执行这项任务,何况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还打了不少支线,彼时也没有担心晚到一分钟瑞恩就多危险一分钟。

真正需要的是,只是让国民相信,国家不会让任何一个母亲伤心


当然我不是说谁不对

马歇尔做的不算错,瑞恩兄弟们是自愿参军抵抗法西斯的,并不是拉壮丁绑来的,马歇尔并没有劝退他们的义务。在这种战争年代,满门忠烈的家庭有不少,瑞恩家只算其中之一。所以瑞恩兄弟们一起参军,三个哥哥战死的事,是他们觉悟高,是法西斯残忍,而马歇尔并没有责任。

八人小组更是英雄,他们服从命令,完成了命令,还额外完成了保卫大桥的任务以及其他支线任务。他们是英勇的士兵,也是抗击法西斯的优秀战士。


我觉得别扭的,是电影的主旨,即无限度的拔高了所谓的人文精神

本来战争危机时候,为了保家卫国,涌现出瑞恩这种满门忠烈的例子,是值得宣扬歌颂的。

八人小组排除万难完成任务,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超额完成任务,也是标兵,值得赞扬的。

甚至马歇尔拯救大兵瑞恩的计划,至少可以起到对国民很好的宣传作用,让大家相信国家的负责,这种关怀也是值得宣传的。就算你说他作秀,也是战争时期必须的一些秀。

这些行为都是战争时期必然存在的,无论马歇尔、八人小组还是瑞恩一家,做的都对。

但回头恰恰来一通吹捧这种八人救一人的人文精神,是什么鬼?

你吹八人小组忠于职守,夸瑞恩兄弟保家卫国都行,哪怕事后你圆一下说马歇尔知错能改意识到以前考虑不周今后禁止兄弟全部参军,也算说的过去。

但是,偏偏把马歇尔的一个当时有必要但依然是一场作秀的行为,上升成“不能让一个母亲失去所有孩子”,还捧这种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虚伪了。

觉得这是人文情怀的,还是建议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真正不想让一家兄弟几个全死的方法,两千年前的古人都知道了,只不过,实用的方法,没有作秀这么悲壮感人。

user avatar

是的,没有人知道我参军前的身份,下面几个小兵还甚至因此打起了赌。虽然我是一个还算挺会打仗的上尉,却也是一个在杀戮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冷酷机器。八天前的登陆战中,我还没意识到这点,但战栗的手似乎想告诉我些什么。其实不是我刻意隐瞒自己的老师身份,而是每当老师身份的场景浮现时,就会很限制我在战场中的表现。


很快,我接到了一个新任务,这个任务击碎了我的生活,它不是去杀人而是去救人。天,我哪会救人,还要让我带着八个战友,去救一个陌生人。当我寻找旧部下准备出发时,霍瓦特中士对说,战争中找人很难,更何况是去敌后。翻译厄本听说自己要上战场,也吓得惊慌失措,这个胆小鬼上战场以来还没有开过枪。


刚出发大家就不停开始抱怨,是啊,冒着牺牲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值得吗?我还没有答案,但天却下起了雨。下雨天总有坏事发生,当壮汉卡帕佐抱走小女孩后被德军狙击手射杀后,我对此更加深信不疑。尽管我声嘶力竭地大喊:“救女孩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救瑞恩”,但卡帕佐没听。也许对卡帕佐来说,异国小女孩和瑞恩都是陌生人。但为救一个陌生人而牺牲自己,真的值得吗?


我也挺可笑,为了救一个人,而要去杀死更多人,这真就正确吗?还没来得及思考,现实就给出了它的答案——即便是为了救人,杀戮却总是会导致失败。


那天下午阳光很好,当我们以为找到了瑞恩,完成任务可以撤退时,才知道认错人了,同名的瑞恩了解一下。无助之际,一个断腿的空降兵给了我们新的线索,我们决定休息一晚后去他们的集合地点碰碰运气。


当我们到达空降兵的集合地点后,发现了很多伤员,军医韦德迅速展开了救治。我本想说:“救伤员不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救瑞恩”,但看到韦德认真的样子,没说出口。


也许对韦德而言,既然这次任务是救人,那么多救一个算一个。果然好人有好报,我们在散兵游勇中遇到了一个聋子,他告诉我们瑞恩在守一座桥。这一刻真是我们的恩宠时刻。老天爷开眼,本以为要失败的任务,竟意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韦德并没有因为救治伤兵不是此行任务而袖手旁观,他的行为让我意识到:只有善良和救赎才能带来希望——“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救瑞恩,而是救助一切需要的人”。


在前往那座桥的路上,我们发现了藏在一个雷达站下面的德军埋伏点。我认为既然发现了这个暗哨,就应该予以铲除,这样会救更多同僚的命。但团队内部发生了分歧,大家认为我们的任务是找到瑞恩,不应该节外生枝。我突然意识到,卡帕佐和韦德其实才是真正善良的人。这一刻,我文学老师附体,脑海中突然冒出一句话:“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救助一切需要的人,而是救赎我们自己的灵魂”,看了看左右都是大老粗,算了不说也罢,只能不由分说身先士卒先去拿下一血。


现实又一次教育了我,韦德攻打雷达站时被击中肝部,注在射了三针吗啡后喊着“妈妈”死去。当所有队友都要手刃幸存的德国兵为韦德报仇时,那声“妈妈”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我的妻子,以及我的过去。用一味的杀戮无法换回真正的和平,因为在仇恨和暴力中,人都变成了没有感情的杀人机器。


这一刻,差点发生兵变, 怀疑论者莱宾甚至要宣布离开。但我心中比任何时候都坚定,我大胆公布了之前一直不愿向任何人提及的战前教师身份,此刻我不再觉得教师身份会影响我的任何发挥。韦德的死,给了我勇气,我通过他,看清了自己,我要将他和我共有的这份善良保留下去。于是我力排众议,放走了那个可怜的德国兵。我想,若不是战争,没准他也和我一样,是一个文学老师呢。


也许是善举起了作用,我们在一片美丽的花海中偶遇了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瑞恩。金羊毛的任务就要完成了,却出现了路旁的苹果:瑞恩拒绝跟我们回去,因为他不愿离开自己的战友而独活。


霍瓦特中士把我一个人拉到桥边,问我怎么办?面对老部下,我很坦率的说,我也不知道。的确,要我是他,我也不能走,因为走了以后,再得知战友们死死伤伤,那此后半生该怎么度过?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老部下霍瓦特也是受到了之前几件事的启发,“救别人就是救自己,将来回忆的时候会发现,这是在混账战争中唯一的好事”,于是我们决定留下来,和瑞恩及他的战友一起守桥。


此时我发现,比起“找到瑞恩”而言,更重要的是“找到我自己”;比起“救赎瑞恩”而言,更重要的是“救赎我自己”。是的,这一刻起,我发现战争并没能改变我的本心:我不是一个杀人机器,也不是一个完成任务的士兵,我是一个要把善良和救赎传递下去的普通人。


由于我是现场最高军衔,大家很快在我的安排下完成了排兵布阵。大战到来前,胆小鬼厄本用留声机放了段歌剧,可惜我没有找到啤酒,不然这就太惬意了。瑞恩聊起了和哥哥们以及他们的女朋友的有色故事,犹太人梅利和疑惑鬼莱宾,这两个老司机甚至开起车来。大家好像都忘记了自己是杀人机器,这一幕是我在整个战场中所经历的最温馨的一幕。


美好总是稍纵即逝,第一批敌人就来了好几辆装甲车和坦克,以及五十个步兵,而我们只有十几个人。我们借助地形的优势很快就被德军的重型机枪打破,先是狙击手被坦克从钟楼上击中,我甚至听到了他临死前还不忘记救人,在喊身边的战友趴下。接着是犹太人梅利因为没了子弹而在肉搏战中被杀。接着在组织大家退回最后防线,准备炸桥时,老部下霍瓦特也被流弹打中胸部。


我身中数弹,已无力爬向炸桥的引线,而德军的坦克正超我开来。当我向大家承认自己之前就是一个文学老师后,之前总是发抖的手不再颤抖。我不是杀人机器,我希望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和平。我举起不再颤抖的右手,一枪、两枪、三枪……那辆向我驶来的坦克居然在轰鸣声中炸成了废铁。


巨大的轰鸣声从天空划过,是我军的飞机,增援终于来了,德军见势不好纷纷逃窜。远处一直被吓软而无法行动的翻译厄本,这时居然拿着枪冲了出来,他看到了之前我们在雷达站放走的德国兵又加入了战斗。这是厄本参战以来开的第一枪,这次那个德国兵没那么走运了,我希望这也是厄本开的最后一枪。


我身上的水壶已经漏光了里面的清水,开始往外渗出血水,我知道时间无多。当我把瑞恩拉到耳边时,只说出了一句话:“别辜负,别辜负大家。”其实我还想说:“善良和救赎才能来带新生。”


不信你们看,我们一行八人出来执行任务,最后活下来的反而是胆小的厄本和怀疑论者莱宾。其实这并不是偶然,这是老天爷的安排。活下来的两个人,是身上杀戮味最少的人,他们应该更好的活下去。


“为一个人牺牲八个人值不值得”,这根本不是我的故事;我的故事是:“残暴和杀戮导致恐惧和死亡,善良和救赎来带勇敢和新生。”

user avatar

那你得看看黑鹰坠落,那还是真事(或者从真事改编)

一个空降兵摔伤——救援直升机被击落——地面部队强行冲点救飞行员,冲破头都没到——为了支援地面部队又被击落一架直升机——狙击手自愿守卫第二坠机点寡不敌众阵亡——大量牺牲和被困人员最后靠当地正规军和联合国维和部队才救出来

为啥,因为救之前也不知道会死这么多人啊

user avatar

题主能这么问,我就放心了,这说明题主是真没看懂这部电影,好莱坞这波洗脑在题主这,没起作用!

八换一,明显不值。

但是这两者不是等值对比的关系。

别说8个人,就算80个人,800个人,甚至尸横遍野也是值得的。因为这8个人不是去救一个战友,而是用行动,用生命去守护整个美国的价值观!

一直都说好莱坞电影洗脑,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从电影里反应出来的这种普世价值观。

我们美国,为了不让一位妈妈的后半生心如死灰,出动军队去为她留住最后一个儿子,多慷慨大义,多么的以人为本。

如此精心设计的情节,感人的故事,要的只是希望题主说一句,美国真好!

但是,他们失败了!

题主牛逼!

user avatar

美式爱国主义宣传片的顶级作品。

在全球相关题材中可以排到第二。

排名第一的是苏联的《解放》

八个救一个就是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影片制作单位功底深厚以外,更是因为90年代的美国如日中天,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

如果说二战胜利奠定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那么冷战胜利则是将美国真正推上了王座。

胜利者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

从宏大叙事到精雕细琢注重刻画普通士兵,这是盛世下的自信。

宏大叙事往往出现在一个国家处于奋斗阶段向顶峰冲刺的过程中。

而精雕细琢局部的作品,是自我宣布已然登顶的寂寞。

这种事情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出现过。

昔日秦帝国奋七世之余烈,一统中华,建立秦朝。

军事强盛,但是人心未平,各地依然有反抗思想,被征服人民并未服膺,政权基础不牢。

胜则胜矣,然而危机四伏。

彼时秦朝就没有精雕细琢的心思,全力刻画的就是宏大叙事。

秦兵马俑之恢弘,之气势不凡,就是在昭示万方,大秦必然无敌于天下。

而后汉朝接过了秦朝的大一统江山,经过高祖的奋斗,文景之治,到武帝取得对匈奴战争的伟大胜利,四海降服,汉朝登顶了。

宏大叙事算不了什么,汉朝的丰功伟绩无需多言。

《封燕然山铭》

石刻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偏西南杭爱山一支脉(当地称此山为Inil Hairhan,北纬45°10′403″,东经104°33′147″,海拔1488m)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摩崖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内容非常了不起,汉帝国的强盛和自信,喷薄而出。

然而记载这么伟大事迹的石刻却非常小,宽1.3米、高约0.94米。雕刻于群山之中,毫不在意载体是否相配。

当时代的墓葬陶俑再没了秦朝时期的宏大,而是注重刻画生活细节,展现平凡人。

小人物成为了主题,歌乐舞蹈代替了金戈铁马。

从容而自信。

美国也是这样一个历程,60年代拍摄《最长的一天》和《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背景一样。

一个宏大叙事,一个刻画细节。

从奋斗到登顶,体现了美国人民自豪与自信。

90年代的美国,举目四望,只看得见自己。

《最长的一天》将星云集,影片中也是超强阵容,明星荟萃。

《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国陆军参谋长就读了一封信。剩下的只有最普通的士兵演完全部。

历史的轨迹就是这样,如何展现强大,思路都差不多。

只是美国的姿势还是差了些。

所谓的登顶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于描写二战的影片就很少出现和其他国家的战士并肩战斗的镜头。

《拯救大兵瑞恩》如此,《兄弟连》也是如此。

不过是贪天下之功于己身。

八个救一个是一个故事,胜利者都喜欢讲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