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武松称只要打天下硬汉,为什么血溅鸳鸯楼杀马夫、丫鬟,还寻三个妇女杀了?

回答
《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屠杀马夫、丫鬟及三名妇女,看似与其之前“打天下硬汉”的豪言壮语相悖,但细究之下,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刻的心理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武松的性格特质、事件的导火索、以及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武松性格的形成与“硬汉”的含义

首先,要理解武松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行为,我们必须先认识到他“硬汉”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的童话英雄。武松的“硬汉”体现在:

一身绝技,力大无穷: 武松武艺高强,徒手打虎名扬天下,这是他最直观的“硬汉”表现。
敢作敢当,有仇必报: 他为兄报仇,血溅鸳鸯楼,事后不逃避,坦然面对。
嫉恶如仇,惩奸除恶: 这是他早期行为的主导思想,比如醉打蒋门神,为了揭露蒋门神的恶行。
重情重义,护短: 他对施恩有恩必报,对宋江等兄弟情深义重。

然而,武松的“硬汉”也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并且他并非一个纯粹的道德卫士,他的行为更多是基于个人的是非观和情感驱动。他所理解的“硬汉”,更多是指那些敢于为义、敢于反抗压迫的男子,他并没有将“硬汉”的定义延伸到对所有弱者都必须怀有仁慈之心,或者对所有奴仆都必须宽容以待。

二、血溅鸳鸯楼的导火索与张都监的阴谋

武松在都监府的生活表面上受到优待,但实际上却步步惊心。张都监的真正目的是想拉拢武松,为自己所用,甚至起了将女儿许配给武松的念头。然而,武松本性耿直,对张都监这种“收买”和拉拢心存戒备。

血溅鸳鸯楼的直接导火索,是张都监及其管家、走卒们对武松的陷害和阴谋。在施恩将蒋门神赶走后,张都监的后台张孔目勾结了蒋门神,并策划了对蒋门神的报复。而武松作为蒋门神的仇人,自然也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

当武松生日宴时,张都监的管家蒋忠暗中下毒,意图毒死武松。武松因有酒力护体,加上他本身警惕性极高,及时发觉,没有中毒。随后,张都监和蒋忠等人为了掩盖毒杀不成的事实,又派人去请武松去给张都监的亡母祭奠,名义上是祭奠,实际上是想借机将武松置于死地,并栽赃嫁祸给武松。

在鸳鸯楼,当武松发现张都监府上的仆从们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后事”——将他的衣服、鞋子都放在棺材旁,并已经在准备好酒菜等他去,这已经明确地告诉了他,他已经被视为必死之人,并且有人要对他进行栽赃。

三、武松的愤怒与绝地反击

在这样的情境下,武松的愤怒是爆发式的,是积压已久的委屈和生死威胁的共同结果。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卷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漩涡,而张都监等人并没有将他视为一个人,而是要随意摆布甚至杀死他的工具或敌人。

在他看来,张都监府邸里的马夫、丫鬟、妇女,虽然可能是无辜的,但他们都是这个罪恶集团的组成部分。他们为张都监做事,收取张都监的俸禄,参与了这个阴谋的运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直接执行者或知情者,甚至是积极的参与者(例如送酒、准备祭品等)。

武松此时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一心只求为兄报仇或伸张正义的侠客,他此刻是被逼到绝境的猎人,也成为了捕猎者。他的行为是一种绝地反击和清除潜在威胁的本能反应。

对张都监的愤怒转移: 张都监是罪魁祸首,但武松无法直接面对张都监,于是将他的愤怒倾泻到了所有与张都监相关的人身上,尤其是那些为他效力,构成了他迫害网络的人。
清除“证人”和“爪牙”: 从武松的视角来看,这些府邸里的仆从都目睹了他的到来,也知道他即将面临的命运。为了不留下任何痕迹,避免日后被追查,清除他们是“斩草除根”的策略。他们是张都监罪恶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帮凶。
对奴仆身份的看法: 在那个时代,等级森严,奴仆的地位低下,他们的生命在主人眼中可能微不足道。虽然武松本人出身低微,但他并不因此对所有奴仆都抱有特别的怜悯。他更多的是看重一个人是否与恶势力勾结,而这些仆从,无论是否自愿,都属于“恶势力”的庇护下,为他们服务,也就等同于与虎谋皮,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复仇情绪的极端化: 经历了兄仇家恨、阳谷县打虎成名后的武松,其心性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更加孤傲,更加不容忍任何对自己的侮辱和陷害。在鸳鸯楼,他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玩弄和被羞辱的极致,这种情绪的爆发,让他对身边的一切人都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和宽容。

四、三个妇女的杀戮

至于那三个妇女,她们的身份可能是张都监的妻妾、女儿或其他女性亲眷,或者甚至是府里的女仆。她们的被杀,同样可以从以上几点来理解:

与张都监的关联: 她们是张都监的家人或亲近之人,因此被视为张都监罪恶体系的一部分。
可能存在的参与: 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描写她们是否直接参与了阴谋,但在武松看来,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她们也是知情者,甚至可能是默许者。
“斩草除根”的彻底性: 为了不留下任何后患,武松选择了最极端的手段。

总结

武松血溅鸳鸯楼的行为,虽然看起来与他“打天下硬汉”的初衷有所偏离,但并非是毫无缘由的。这背后是:

1. 武松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性: 他的“硬汉”更多的是指男性之间的豪情和反抗,他对女性,特别是与敌对势力相关的女性,并没有特别的保护义务。
2. 张都监的阴险陷害: 武松是被逼到了绝境,对方的毒计和栽赃让他失去了理智和退路。
3. 极端环境下的自我保护: 在生死关头,武松选择的是最直接、最彻底的清除威胁的方式。
4. 对“恶势力”整体的清算: 武松将张都监府邸中的所有人都视为其罪恶体系中的一部分,并进行了连带的清算。

《水浒传》中的人物,尤其是像武松这样的核心角色,都不是扁平化的道德符号,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局限和冲动。武松的血溅鸳鸯楼,正是其性格复杂性、所处险境以及那个时代残酷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极端而又符合逻辑的体现。他虽然杀戮过重,但也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血腥和决绝,塑造了他“打虎英雄”和“梁山好汉”的鲜明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仔细研究作者是如何设计这场杀局的,会非常有意思。

武松回到孟州城,是为了报仇。

他来到张家花园,当然不能从正门进入,但如果翻墙跳入的话,一是不容易,二是动静太大,会惊动花园里的人。

不妨来看一下武松是怎么做的。

1

他先来到了张府花园墙外的马院,此时马夫不在。

正在观望之间,马夫回来了,给马上好了草料,脱衣上床睡觉。

在飞云浦杀蒋门神两个徒弟的时候,武松已经从其中一人的口中得知,蒋门神和张团练都在张府的鸳鸯楼上吃酒。

但武松是极其精细的人,他需要进一步确认,以防止别人骗他。

他找的确认对象就是这个马夫。

但马夫在院里,他在院外,此时是一更四点,不可能直接把门撞开或者用刀劈开。

还是那个问题,不能动静太大。

所以,只有让马夫主动开门,放他进去。

这事听上去比较荒唐。

到底怎样才能让马夫做到呢?

武松又不能开口说话,否则别人听见他的声音,更不会开门了。

他采取的策略是用手推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马夫以为有贼来偷自己的衣服,于是骂了几句,表示自己还没睡着,想把贼吓跑。

可武松还是不断地推门:

把朴刀倚在门边,却掣出腰刀在手里,又呀呀地推门。

这下,马夫火了。

他被吵得没法睡了。

于是从床上跳起来,拿了根搅草棍,拔下门栓,准备开门打贼。

结果,武松顺势一把推门进来,将马夫劈头抓住。

马夫刚张嘴要喊,明晃晃的刀在他眼前一亮,最后只叫出一声:“饶命!”

武松就这样进入了马院!

并且从马夫嘴里,确认了二张一蒋此时仍然在鸳鸯楼上吃酒。

多么了不起的情节设计!

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2

接着,就是要如何处置这个马夫。

如果圣母心爆棚,作者可以这样写:

武松找到破布或稻草,塞进马夫嘴里,再找条麻绳,将他捆个结实,撇在马院里。

然而,这不合情理。

首先,情急之下,哪里能一下子弄到破布、麻绳?

其次,寻找的过程中,万一马夫跑了,喊人来捉你,怎么办?

再次,一个满脑子想着复仇的人,居然还有心思考虑要保全别人的性命,这未免太奇怪?

意志坚定的复仇者,在杀向仇人的道路上,任何障碍都将被清除。

武松道:“恁地却饶你不得!”手起一刀,把这后槽杀了,砍下头来,一脚踢过尸首。

这是必然的情节走向。

补充:

感谢 @张小生 @劳格 的提醒——

马夫之必死,还有其它原因。

他也参与(至少是知晓)陷害武松的计谋。

武松抓住马夫后,问了一句:“你认得我么?”

之前在飞云浦,他问蒋门神徒弟的是“你师父蒋门神今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武松一开始认为,这个张家的马夫或许是个置身事外的人,和自己与张、蒋的仇恨无关,甚至可能根本不认识自己。

但却没想到,马夫答非所问:

后槽听得声音,方才知是武松,便叫道:“哥哥,不干我事。你饶了我罢!”

这个马夫不仅一下子就听出了武松的声音,而且还说“不干我事”!

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他暴露了自己不仅认识武松,还知道张、蒋等人针对武松的阴谋。

张家连区区一个马夫都知道主人要陷害武松,那么这个花园里还有谁是无辜的?

于是,武松用计套出了马夫的话:

武松道:“你只实说,张都监如今在那里?”

等马夫说出实情后,武松却说“恁地却饶你不得”。

此处所谓“却饶你不得”,不是针对马夫说出了张都监所在这一点,而是指他之前知晓(或参与)了主人的阴谋。

3

接下来,还有更绝的。

怎样才能从马院进入张家花园?

马夫从张府出来的时候,府里的人已经从内侧关上了角门。

后槽提着个灯笼出来,里面便关了角门。

这是豪门大户夜间的常规做法。

《水浒》每处细节都不遗漏。

那么,现在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围墙进去。

怎样才能翻墙而过,又不惊动别人?

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写?

让武松有一身轻功,飞檐走壁而入?

让墙边恰好有一棵树,武松攀爬上去,再跳入院内?

《水浒》全没这么写。

来看一下武松的神操作。

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却闪将出来,拿了朴刀,从门上一步步爬上墙来。
武松从墙头上一跳,却跳在墙里。

原来,武松是拆下了马院的门,把门当成梯子,架在墙边,拿着刀走上来的!!!

能想出这一招的作者,请收下我的膝盖。

4

再后来,跳进张宅的武松:

便先来开了角门,掇过了门扇,复翻身入来,虚掩上角门,拴都提过了。

这是在干什么?

这句话里,武松做了两件事:

一是打开角门,再回到马院,把两扇当作梯子的门又移走了;

二是重新回来,把角门虚掩上,再把门拴藏了起来。

第一件,当然是为了防止被发现。不然,万一有人经过,看到门扇立在墙边,一下就能猜到花园里进了人。

第二件,是武松在为自己安排退路,他已经想好了等会儿仍要从这里离开!

把门拴提过,是预防可能有丫鬟或仆人来检查,发现角门没上拴,也许重新再栓了一下。

现在门栓都没有了,大半夜的,找起来也不容易,或许就等天亮再说。

果然,后来武松杀完十五口人,仍然通过角门,回到马院,再从这里离开:

武松道:“走了罢休。”撇了刀鞘,提了朴刀,出到角门外来。
马院里除下缠袋来,把怀里踏匾的银酒器,都装在里面,拴在腰里,拽开脚步,倒提朴刀便走。

古代的府衙通常是前衙后宅,后花园是生活区,多女眷,前宅则住着亲兵,书中提到有“外面当直的军牢”。

所以,武松绝对不能从正大门离开,在杀死了玉兰之后,他甚至还特意“走出中堂,把拴拴了前门”。

这是预防亲兵们万一被惊动,如果破门进入花园后宅的话,还要费一翻周折。

5

其实,武松在马院里做的事还不止这些。

他还在这里换了衣服,穿上施恩送的新棉衣,又用马夫的被子包了施恩送的碎银子,装在缠袋里,挂在门边。

为什么做这些事?

当然是因为随身带着衣服包裹,杀起人来施展不开手脚啦!

挂在门边,是为了离开的时候,随手拿了就能走。

前一回中写到,施恩送的东西里有棉衣、碎银和麻鞋,此处提到了前两样,后来武松离开孟州城时,在护城河边涉水而过,再从包裹里取出麻鞋,重新换上。

全不遗漏。

6

然后就是两个丫鬟。

如果留着这两个的命,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她们在往鸳鸯楼上端茶送水时,可能会撞见武松。

事实上,后面他杀完二张一蒋,准备下楼时,恰好就撞见了张夫人和两个亲随要上来。

在复仇任务没有完成之前,武松不会让自己的计划有一丁点儿偏差。

他是孤身一人闯入虎穴,三位仇家中有两位武功高强,府中还有众多的亲随和仆人,这种情况下,对他人的丝毫仁慈都会带来毁灭性打击,万分之一的疏漏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这时候还在讲仁义道德的圣母编剧,估计会被观众喷为“无脑”吧。

7

等到杀完了张都临、张团练和蒋门神,武松已经一口气杀了六个人,还不算飞云浦的四个。

此时,张都监的两个亲随上楼来了。

武松等于是被堵在了楼上。

这两人既然能担任都监的亲随,肯定身怀武功。

以一敌二,武松虽然能胜,但至少也要和对方过上几招。

这一来,动静就大了,楼下还有张夫人在,一打起来,她必然会跑出去再叫其它人。

如果你是作者,要如何处理这个局面,才能让剧情继续往下走?

迎面撞上去,一刀一个?

从楼的另一侧纵身跳下?

都不好。

迎面冲过去,别人会掉头逃跑,你就只能追上去杀。

凭你两条腿,怎样也不可能同时追两个人。

从楼上跳下,万一摔伤了自己怎么办?

武松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一个职业杀手的成熟:

武松在黑处让他过去,却拦住去路。
两个入进楼中,见三个尸首横在血泊里,惊得面面厮觑,做声不得。
急待回身,武松随在背后,手起刀落,早剁翻了一个。
那一个便跪下讨饶。
武松道:“却饶你不得。”揪住,也砍了头。

不从正面攻击,却截断退路,等对方见到尸首,惊慌之下转身欲走时,突然冲出来,一击得手。

对付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在短时间内受到两次惊吓,除却内心极度强大的人,通常情况下肯定失去反抗能力了。

“血溅鸳鸯楼”的整个过程,武松都是速战速决,杀戮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没有给对手以逃脱、搬救兵的机会,甚至连大声呼叫都来不及。

屠杀完成,住在张府前宅的亲兵根本没有被惊动!

8

这两个亲随直接参与了对武松的陷害。

武松却闪在胡梯边看时,却是两个自家亲随人,便是前日拿捉武松的。

其实,不光是这两个,张夫人、玉兰和张府里的所有人,都参与了对武松的构陷。

张都监在中秋夜设下的圈套,需要府中上上下下的配合,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对武松动过恻隐之心。

当然,我们可以说,所有人只是畏惧张都监的命令,大家是奉命行事、奉命陷害、奉命杀人。

毕竟都在张家讨生活,而武松和他们非亲非故,没有义务为了一个陌生人,牺牲自己的饭碗。

从法理上讲,武松连伤十九条人命,当然是大恶。

但是,如果反过来,假设这些人都不死,死的只是武松一个,他没能走出飞云浦的困局,在那里丢了性命。

那么,这些人当中,会有人感到愧疚吗?会不会有人因此产生负责罪感?

显然不会有。

在这个晚上,大家都认定武松已经死了,而这对他们的生活毫无影响。

马夫关心的是自己的衣服会不会被偷;丫鬟抱怨的是客人为什么还不走,让她们一直服侍到深夜;张都监等人得意于自己计划的周密;张夫人担心的是丈夫和客人们喝得太多;亲随和玉兰也是该干啥干啥。

大家的生活一切如旧。

甚至武松被关在牢里的这两个月中,大家也当他是个迟早要死的人。

张团练的心腹看见施恩给武松送酒食,还要向上汇报。

武松这条性命在他们的眼中轻如鸿毛。

最最重要的是,没有人会因为武松的死而受到惩罚。

可万万没想到,武松居然活着回来了,而且,亲手实施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9

为了复仇,连小孩也不放过,武松肯定犯下了极大的恶行,要被追捕、通缉,这没问题。

但张都监、蒋门神伙同官府,指使全家和手下陷害、暗杀武松,却不用受到任何制裁,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如果不用暗杀、灭门的方法,不以恶制恶,以暴制暴,那么,究竟要怎样才能让这些人受到惩罚?

《水浒》的作者认为,没有。

通过小说,我们看到,之前没有任何人可以制止这个花园里的恶行(张都监肯定不是第一次做枉法、害人的事),而现在,武松做到了。

又及:

张都监在诬陷武松时,骂他:

张都监看了,大骂道:“贼配军,如此无礼!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象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

要知道,武二郎一向自诩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现在,张都监分别将他也归入了这类令人不耻的烂人之中,英名尽毁。

这对于武松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张都监和张府上下人等所伤害的,不仅是武松的性命,更是他极为看重的名声和荣誉,此仇不报,真是誓不为人了。

10

最后要说的是:

“复仇者的道德困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曹禺先生的《原野》,对此都有深入探讨。

《水浒传》在这方面遵循的价值取向是“民间正义”以及“游侠精神”,和现在所说的“法律正义”存在偏差,对于复仇行为的善恶界定也与今天的主流价值观有所不同。

这是在阅读古典作品时,需要去理解的一点。

如果武松活在现代,大概类比曹禺先生的《原野》中,那位以“复仇之神”形象出现的仇虎。



2021.11.25

user avatar
“专打天下硬汉,不明道理的人”

这句话并不是武松说的,也不在《水浒传》中。

原文是这样说的:

你众人休猜道是我的主人,我和他并无干涉。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也不怕!

这是武松醉打蒋门神后,

一面叫不着伤的酒保,去镇上请十数个为头的豪杰,都来店里替蒋门神与施恩陪话。

当着大家说的。

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

明道德的人,武松不打;不明道德的人,那就是武松的敌人。

“专打天下硬汉,不明道理的人”

是谁说的呢?

答案:

这是金圣叹在点评中说的。

金圣叹认为武松专打天下硬汉,武松没有这样说过,施耐庵也不曾这样写。

就这个问题,难道金圣叹算是《水浒传》的作者?

金圣叹不过是远古时期的网友,他讲再多,也不能算是这本书的内容。

从来没有人把金圣叹当成作者。

前提错了,后面的问题,算是白问。

鸳鸯楼里,哪一个是明道德的人?一个都没有,都该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