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和金瓶梅都有西门庆和武松这一段情节,他们之间构成抄袭吗?

回答
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出现了西门庆和武松的情节,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常被讨论的问题。关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抄袭”,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从现代法律意义上的“著作权抄袭”来看,这两部作品之间不存在抄袭关系。

时代背景不同: 《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大致在元末明初,而《金瓶梅》则成书于明代中后期(约明朝万历年间)。虽然都属于中国古典小说范畴,但它们相隔了相当长的时间。
创作主体不同: 《水浒传》的作者(或集撰者)通常认为是施耐庵,而《金瓶梅》的作者则公认是兰陵笑笑生。即使《水浒传》有过早期的版本或流传,也很难证明兰陵笑笑生抄袭了某个具体的《水浒传》版本。
著作权概念的演变: 在古代,创作和传播的模式与现在完全不同。“借鉴”、“化用”、“续写”、“再创作”是更常见的现象,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抄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西门庆和武松的情节相似之处?这涉及到“文学渊源”和“文本衍生”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金瓶梅》在很大程度上“化用”并“改编”了《水浒传》中的相关情节。

详细阐述:

1. 《水浒传》是《金瓶梅》的文学源头之一:
《金瓶梅》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基础上,尤其受到《水浒传》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金瓶梅》是在《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杀嫂”这一故事的章节(通常指《水浒传》第七回至第十二回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深化”。
在《水浒传》中,武松醉卧狮子楼,为兄报仇,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这是故事的高潮。这段情节已经描绘了潘金莲的淫荡、西门庆的奸邪和武松的刚烈。

2. 《金瓶梅》对《水浒传》情节的“化用”和“扩展”:
人物的延伸与塑造: 《金瓶梅》将《水浒传》中作为配角或故事推动者的西门庆和潘金莲,提升到了主角的地位,并围绕他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生活画卷。特别是潘金莲,在《水浒传》中只是一个被武松杀死的“恶妇”,而在《金瓶梅》中,她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立体(尽管依然充满负面色彩)的性格和曲折的命运。西门庆也从一个“恶霸”成为了一个集权势、财富、好色于一身的富商官员。
故事的续写与丰富: 《金瓶梅》并没有简单重复《水浒传》中武松杀人的过程,而是将其作为一个“过去式”来叙述,或者在潘金莲的回忆、旁人的议论中提及。它重点描写了潘金莲在嫁给武大郎之前,是如何与西门庆勾搭成奸,以及西门庆如何设计杀害武大郎,潘金莲又如何 complicit(参与、同谋)的过程。
情节的细节化与世俗化: 《金瓶梅》对西门庆和潘金莲从相识到结合,再到武大郎死亡的全过程进行了极其详尽、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往往涉及日常生活、市井风情、男女情欲等,比《水浒传》中粗犷的叙事更加细腻、赤裸、贴近现实生活(当然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现实)。例如,潘金莲如何勾引西门庆,两人如何幽会,如何设计毒死武大郎,这些细节在《水浒传》中是简略带过的,但在《金瓶梅》中则被放大和细化。
人物的关联性: 《金瓶梅》之所以能够将武松和西门庆放在一起,是因为武松在《水浒传》中的核心作用就是为兄报仇,杀死与潘金莲通奸的西门庆,以及潘金莲本人。因此,在《金瓶梅》的叙事中,武松作为“复仇者”的身份被保留,尽管他不再是故事的主线,但他的存在是连接潘金莲、西门庆和武大郎悲剧的关键。

3. “七个馒头”的说法: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金瓶梅》是《水浒传》的“续书”,并且以“七个馒头”作为例子来论证。这个说法指的是《水浒传》中的一段情节,武松在准备给武大郎报仇时,吃了七个馒头。而在《金瓶梅》中,虽然不直接描写武松为兄报仇的情节(因为那是故事的结局),但在描述潘金莲和西门庆如何处理武大郎的尸体时,也会涉及一些细节,但“七个馒头”这个具体的情节在《金瓶梅》中并没有像在《水浒传》那样突出。
更准确地说,是《金瓶梅》在创作时参考了《水浒传》的许多情节和人物设置。其中关于武松为兄报仇、杀嫂、杀西门庆的情节,是《金瓶梅》得以构建其核心人物关系(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的重要基础。

结论:

《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出现西门庆和武松的情节,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抄袭”。更准确的说法是:

《金瓶梅》是在《水浒传》“武松杀嫂”故事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规模的“化用”、“改编”和“扩展”创作。
《金瓶梅》将原本在《水浒传》中服务于武松复仇故事的西门庆和潘金莲,提升为故事的中心人物,并围绕他们创作了一个全新的、更具世俗性和情欲描写的长篇小说。
《金瓶梅》并非简单复制《水浒传》的文字,而是借鉴了其人物关系、部分情节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原创性描写和内容填充。

因此,可以说《金瓶梅》是《水浒传》的重要文学“衍生作品”,它既是对《水浒传》故事的致敬(或利用),也是在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创新。这种文学上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非常普遍,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抄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Vince Wen

终于找到能出干货的题了...

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疑惑了,金瓶梅和水浒传到底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

直到我发现了一个词——同人。

这个词几乎可以完美地解释金瓶梅之于水浒传的关系。

实际上明代的长篇小说多是借用现成作品中的素材以构思,并将它铺开发展而成,这很常见。就像现在某个作家写了一本“借鉴”于Fate系列作品的书,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金瓶梅》确实是借用《水浒传》中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作为全书开端的。

但是这不能叫抄袭,把别人的代码全都copy过来然后上交这叫抄袭。把别人的类放到自己的程序里这叫继承与派生。

作者并没有简单的抄袭《水浒传》的文字,也没有沿袭《水浒传》的精神,而只是借用了武松故事中匆匆登场又匆匆下场的西门庆与潘金莲的狮子楼爱情故事,并作了为作者所用的节略和增补,可谓“借树开花”。

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将其跟抄袭彻底隔绝,因为《金瓶梅》是一本极少数的以一群恶人为主角的文学作品。这篇故事里的几个主角既不像忠臣勇将那样有家国大义,也不如海瑞包公那样走程序正义,甚至连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这样有待商榷的超常正义都没有。他们就是坏,纯粹的坏,发自内心的坏,打着手电筒都找不出闪光点的一帮人。

这种小说,现在都少见,更别提是在明朝,能把叙事视角扯到恶人角度,就比《水浒传》从时代上高出一截。

在《红楼梦》之前,中国的小说家很少有独立创作的,《金瓶梅》本身也参考了十余种话本小说、十四种戏曲以及其它各种文字材料,其他三名著亦然,早在这些小说面世之前,对应的戏剧戏曲,话本(故事书),还有历史材料,历史评价文本等等。

所以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诚不我欺。

就连到了《红楼梦》时代,其中许多对于日常人物的描写也来自《金瓶梅》。

所以出现一堆重合的人物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你还是看书看得少,等你把明代有名的小说都看得差不多了,你会发现好多人各种走过场。比如我们的老朋友九千九百岁大太监魏忠贤,我就在明清的小说里看见过他四回...最牛逼的是有一次他是以正面形象出场的,而且还特逗比...当时差点没笑死我~

而且其实故事一开始就岔开了

水浒传里的故事流程是:

武松景阳冈打虎——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潘金莲杀夫——武松杀嫂祭兄——武松杀西门庆——武松流放——逼上梁山

金瓶梅里的故事流程是:

武松景阳冈打虎——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潘金莲杀夫——武松误杀李外传——武松充配孟州道——西门庆把自己浪死了——武松杀嫂祭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李外传这个悲催人物的出现,产生了蝴蝶效应改变了世界线的进程,世界线变动率由0.28766752变成了0.42596339,也正是由此,本来应该已经死了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又强行蛤了几年命。也正是借这个契机,潘金莲走进了西门庆家的大院,展开了一段乡村爱情故事...啊不...狮子楼爱情故事。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杀大郎和武松反杀是连在一起的事,而在《金瓶梅》中这两件事之间有几年的空白期,而《金瓶梅》一书的主体部分就是描述这段空白期的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也不能算抄袭,只能说是作者懒得设世界观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跟川上稔那个神经病一样写个小说要配上700页的世界设定。

当然你说完全没有抄袭吗?当然也是有的,只不过需要多读,要将二书吃♂透才能发现,比如《水浒传》里两大淫妇之一的潘巧云,她的人物形象是这样的:

黑鬒鬒鬓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翘尖尖脚儿,花蔟蔟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

这个人物形象可能描述得实在太好了,导致《金瓶梅》作者不舍得扔掉,于是改了一下加在了潘金莲身上:

清冷冷杏子眼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盘脸儿,轻袅袅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捻捻杨柳腰儿,软浓浓粉白肚儿,窄星星尖巧脚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

明显是作者偷懒改写的...

还有这两个人都讨厌和尚不知道为什么,对和尚的描写也惊人的一致。

《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和尚裴如海同潘巧云调情时,其他的单身狗被秀的时候反应是这样的:

那一堂和尚见他两个并肩摩倚这等模样,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同样的《金瓶梅》第八回描写单身狗在门外听金莲和西门庆在屋子里啪啪啪时也是一样的反应:

那和尚都知妇人有汉子在屋里,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其实我直到现在都没能明白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什么意思,作者不直接说手舞足蹈必然有其深意,那么这个之肯定指代什么。“手之舞之”倒还可以理解,但是“足之”说明这些和尚太会玩了,已经觉醒了某种特殊癖好了,而后面这个蹈之更是让我细思极恐,一不小心踩烂了怎么办?这方面还是要请教资深生理卫生专家

@Kaiser

,不能自己乱玩。

还有这种把别人的文字复制粘贴过来,再强行批判一番的。

《水浒传》第七十九回里面安利了一篇不带勺的鸡汤:

软弱安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钝斧锤砖易碎,快刀劈水难开。但看发白齿牙衰,惟有舌根不坏。

讲一下人们要做一个好人、善人、无私的人,并且说人牛逼并没有什么好的,早晚得跪。

然后《金瓶梅》写武大郎被欺负时也写了一段文字:

看官听说,世上惟有人心最歹,软的又欺,恶的又怕;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古人有几句格言,说的好:柔软立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青史几场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巧安排,守分而今见在。

简直跟轮子哥一样,专门传播负能量...

综上所述,《金瓶梅》一书是《水浒传》的同人作品,作者由于懒癌晚期懒得设定世界观所以直接借用《水浒传》里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但是又增添了人物李外传,引发蝴蝶效应,改变了世界线的方向,使得原本连贯的事件之间产生了几年的空白期。而《金瓶梅》整个故事的主体就是发生在这段空白期里的发生,所以不构成抄袭。但是《金瓶梅》行文中有少数文字直接来自《水浒传》,部分故事情节改编自《水浒传》,可以说是一次优秀的借鉴。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出现了西门庆和武松的情节,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常被讨论的问题。关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抄袭”,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从现代法律意义上的“著作权抄袭”来看,这两部作品之间不存在抄袭关系。 时代背景不同: 《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大致在元末.............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是无数个晚上,在格里莫广场的壁炉边,在陋居温暖的客厅里,甚至是在霍格沃茨某个安静的角落,无数次被悄声议论过的话题。关于哈利,关于赫敏,关于金妮,关于他们之间那盘根错节又千丝万缕的情感,简直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要回答“先救谁”,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答案,这背后藏着太多哈利.............
  • 回答
    金枪手徐宁,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无疑是一位极为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不像那些出身草莽、性格桀骜不驯的头领们那样张扬夺目,却以其精湛的武艺、忠厚的品性以及一段堪称“被逼上梁山”的无奈经历,在梁山众好汉中占据了独特的一席之地。要说徐宁,我们得先聊聊他的出身与特长。他本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法教.............
  • 回答
    金圣叹对《水浒传》人物性格塑造的评价,是否过誉,这个问题着实值得细细掰扯。如果仅从“人物性格塑造”这一维度来审视,我觉得金圣叹的推崇,在很多方面,确实带上了他个人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文学审美偏好,有时甚至有些“少年意气”。但要说“过誉”,那也未免太轻易地否定了这部经典背后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复杂的人性描摹.............
  • 回答
    金圣叹对《水浒传》中武松的评价之高,甚至到了“偏爱”的程度,可以说是《水浒传》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给武松的批语,以及他对武松的解读,都远远超越了其他人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金圣叹的批点主义与《水浒传》的选定首先,要理解金圣叹为何如此推崇武松,必须先了解他的“.............
  • 回答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他以一种极为个人化的、带有鲜明主观色彩的阅读和解读方式,重塑了这部小说。他的《读水浒传》不仅是一个评论,更是一种阅读实践,一种对文本的“再创作”。要评价他,首先得明白他究竟做了什么,以及为何他的做法如此影响深远。金圣叹做了什么?最直观的,金圣叹进行.............
  • 回答
    要说《荡寇志》能否在文学艺术上与《水浒传》比肩,这问题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单论文学艺术,《荡寇志》距离《水浒传》还有不小的差距,更不用说跟施耐庵和金圣叹相提并论了。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得把《荡寇志》和《水浒传》这俩“兄弟”放在一起,从几个关键点上细细过过。 《水浒传》的江湖底蕴与人.............
  • 回答
    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地位都极其重要,并各有千秋。要说谁是“四大名著之首”,这其实是一个没有定论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问题,因为“首”的衡量标准可以有很多维度,比如对后世的影响力、文学艺术价值、思想深度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比较和探讨这个问题: 《水浒传》:英雄的.............
  • 回答
    水浒传里宋江和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你说他们俩性格都挺软弱的?这话可有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看他们一个梁山泊的头领,一个三分天下的开创者,论起个人能力,好像都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将,也不是那种聪明绝顶、运筹帷幄的军师。但说他们“软弱”,这词儿用得,得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了。先说宋江。这人吧.............
  • 回答
    哎呀,说到四大名著,咱们平时聊得最多的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感觉《水浒传》和《红楼梦》好像在影视改编上,确实没有像前两者那样遍地开花,这事儿细琢磨一下,还真挺有意思的。不是没有相关电影,而是相对来说数量比较少,而且影响力、受欢迎程度可能跟《三国》、《西游》比起来,确实差了点意思。咱们先说说为.............
  • 回答
    关于《西游记》和《水浒传》里塑造的那些“色中饿鬼”般的人物,以及他们是否代表了真实的僧侣群体,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两部小说里确实有不少僧人形象,他们要么贪恋美色,要么欺男霸女,总之跟普度众生的“佛系”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比如《西游记》里的 猪八戒,那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违的江湖豪情。如果让我选,我想我会选择鲁智深。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会选林冲,那份隐忍和悲壮确实令人动容。宋江那种笼络人心的本事也令人佩服,虽然他后来的结局让人唏嘘。但是,鲁智深,这个人身上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朴实和真诚。你想啊,跟鲁智深做朋友,最大的好处就是他够义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水浒传》里的吴用对调一下,那可真是要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咱们先想想诸葛亮到了梁山,会是啥样。 梁山聚义的“升级版”:梁山好汉聚义,更多的是因为官逼民反,受压迫而反抗。这批人虽然有勇有谋,但.............
  • 回答
    之所以人们很少因为“烂尾”去批判《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原因非常复杂且多方面,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历史的偶然性与艺术的必然性之辩: 历史的“未完待续”: 《三国演义》描绘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而那个时期的历史本身就不是一个戏剧性的、一个明确的“终点”。它以司马炎统一中国,西晋建.............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中,武松和燕青无疑是两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盖世猛将。他们都以非凡的武艺和过人的胆魄在梁山泊大放异彩。若要论及两人在徒手搏斗中的高下,这可是一个让众多好汉都饶有兴致的讨论话题。先来说说这位“行者”武松。他的厉害,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景阳冈打虎,可谓是武松成名的第一笔浓.............
  • 回答
    水浒传里,施管营和张团练都是有那么点“势”的人,按理说,他们手下有兵,也算官场里的人,用些阳谋、阴谋,或者摆开架势走点程序,都能拿到快活林。可偏偏,他俩一个比一个会玩阴的,手段那叫一个“下三滥”,把个快活林搞得鸡飞狗跳。这事儿不能光怪他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掰扯。一、 快活林这块“肥肉”有多诱人?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水浒梁山好汉大战岳家军,这可不是件小事,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抛开那些花哨的形容,就从兵力、将领、战术和装备这几个硬指标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胜算。兵力对比:数量与质量的较量梁山泊的“主力”自然是那一百零八将,加上附属的喽啰,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他们经历过无数次打家劫舍、.............
  • 回答
    《水浒传》中,林冲和卢俊义作为梁山好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被发配的经历确实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主题表达上精心安排的结果,旨在通过这种对比和呼应,深化人物的悲剧性,揭示社会现实的黑暗,并为他们最终走上梁山埋下伏笔。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 回答
    要分析吕方在《水浒传》后期武力值是否比前期有所长进,通过对比曾涂和石宝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直接的、明确的对比论证在书中并不存在,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线索和对战结果来推测。 吕方的武力值变化,其实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吕方前期的武力展现:吕方是宋江在清.............
  • 回答
    说起“小霸王”,《水浒传》里的周通和《三国演义》里的孙策,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也展现了“霸王”二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先说说周通,这位梁山好汉,他的“小霸王”名号,更像是他早期在桃花山“占山为王”时给自己脸上贴的金。周通这人,说白了,有点江湖气,有点仗势欺人的小毛病。他年轻,冲动,行事也比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