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水浒传》里武松断臂后不愿意去朝廷听封?

回答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一举成名,后又杀了潘金莲、西门庆,被发配孟州。在孟州道上,他杀了蒋门神,夺回快活林,又因为血溅鸳鸯楼,惹上了官司,最终被张都监设计陷害,险些丧命。经历了一番生死考验,武松终于逃脱,投奔了梁山。

在梁山好汉聚集的这段时间里,武松也算是一展身手,为梁山立下了不少功劳。尤其是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武松的表现尤为突出,虽然在此过程中他断了一条胳膊,但依旧勇猛异常,最终活捉了方腊。

然而,就在梁山众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准备为大宋效力的时候,武松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不愿意去朝廷听封。

为什么武松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并非一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对朝廷黑暗的深刻认识与失望

武松虽然不是一个读书人,但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发配孟州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从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官员,到那些仗势欺人的恶霸,都让他对当时的官场深恶痛绝。

他曾经被张都监这样看似忠厚实则阴险狡诈的官员陷害,差点丢了性命。这种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在这样的朝廷里,即使有功之臣也可能被小人陷害,正义得不到伸张。

而梁山好汉们之所以啸聚山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朝廷政治黑暗的无奈和反抗。当梁山接受招安,意味着他们要重新回到那个让他们深恶痛绝的体系中去。武松,作为一个经历过太多黑暗的人,对于这样的“回归”自然是心存疑虑和抵触的。

二、梁山事业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梁山泊虽然是以“替天行道”为号召,但本质上是一种江湖的、草莽的集结。在这里,人们遵循的是江湖道义,凭的是个人本事和兄弟情义。武松作为一名好汉,他在梁山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他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武艺,保护那些受欺凌的人,并且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们并肩作战。

然而,朝廷的招安,意味着将这种江湖的自由和自在,转化为官场的束缚和规矩。梁山好汉们的身份将从“义士”变为“臣子”。他们需要遵循朝廷的等级制度,接受朝廷的调遣,做那些可能与他们初心相悖的事情。武松对于这种转变,心理上难以适应,也觉得没有了那种酣畅淋漓的自在。

三、个人经历造成的性格烙印

武松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血腥。他为了替兄报仇,血溅鸳鸯楼,从此踏上了亡命天涯的道路。他的性格也因此变得更加孤傲、野性难驯。他习惯了自由自在,不喜被束缚,更不愿被朝廷的条条框框所约束。

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他虽然身负重伤,断了一条臂膀,但依旧坚持战斗。这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对朝廷招安的态度上。对他而言,即使失去一条胳膊,他依旧是那个顶天立地的武松,不需要朝廷的封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自在和尊严。

四、对招安前景的悲观看法

梁山好汉们接受招安,虽然名义上是为了报效国家,但许多人也心知肚明,这其中充满了政治的算计和不确定性。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文官集团对武将的排挤,都让这次招安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武松亲眼见过太多官员的嘴脸,他深知朝廷的复杂性。他可能预见到,即使接受招安,梁山好汉们也未必能得到善终。很有可能最终会沦为朝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者被边缘化,甚至遭到猜忌和迫害。这种悲观的预期,也让他不愿意去冒险进入一个他认为充满陷阱的体系。

五、对“身残”的自尊心

武松在征讨方腊时,虽然英勇无比,但毕竟断了一条胳膊。对于一个以武力著称的英雄来说,身体的残缺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打击。他可能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完整的武松,再去朝廷听封,面对众人的目光,接受那些他认为并不真正认可他的封赏,会让他感到不自在,甚至是一种屈辱。

他宁愿选择一种更加超脱的方式来度过余生,而不是在朝廷的体制内,带着残缺的身体去扮演一个他不愿意扮演的角色。他选择在六和寺出家,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回应,也是一种对世俗功名的彻底看破。

总结来说,武松断臂后不愿意去朝廷听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朝廷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失望。
对梁山江湖情义的留恋和对官场束缚的抗拒。
由经历塑造的孤傲、自由的性格。
对招安前景的悲观看法和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识。
以及身体残缺后,对自我尊严的一种维护。

他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命运,这恰恰体现了他性格中那份不屈不挠的独立精神和对自由、尊严的极致追求。他宁愿在寺庙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也不愿在繁华的朝堂上,带着遗憾和屈辱去扮演一个并非完全属于自己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小说里讲鲁智深活捉了方腊,但在苏杭一带,武松独臂擒方腊的传说流传非常广,说明这个不是央视版的编造,肯定是有某个失传版本还留下一鳞半爪。

武松墓在杭州,这是世界线的收束,所以你就算放他回朝廷,最后还是得找个由头再把他编排到杭州。

user avatar

谢谢!因为《水浒传》里生擒方腊的不是断臂后的武松,而是坐化前的鲁智深!电视剧里这种神化武松的情节纯属瞎搞,不可当真!所以题主在“描述”中陈述的各种理由根本就不能成立。

退一万步说,即使方腊真的是武松生擒的,武松也不会进京请赏的,这是武松的性格和当时的心境所决定的。武松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他不愿入朝后奸臣们看他独臂的惨状,更不能容忍文武百官看他那或怜悯或幸灾乐祸的讽刺眼神。其次此时的武松见梁山兄弟死伤惨重,所余不多,早已心灰意冷;加之他对所谓功名利禄本没有什么兴趣,所以他不可能入朝忍受白眼甚至受气。看看他对宋江怎么说的吧:“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宋江非常清楚武松的性格,也懂得武松此时的心情,知道武松说的是真心话,所以只说了一句话:“任从你心”!这四个字不是冷漠,而是尊重和保护,免得武松入京后因受到白眼或嘲讽而一怒之下惹出大祸。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宋江纵有千言万语,也不好出口,无从说起,武松可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人啊。

讨论名著的问题应该就书论书,从文本出发,而不是依据二次解读的电视剧!电视剧反映的是导演的理解和意图,而不是作者和作品的本意!

user avatar

当下宋江看视武松,虽然不死,已成废人。


武松: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宋江:兄弟你单臂生擒方腊,如何能舍弃天大功劳?如此不好!


武松:哥哥糊涂,不是鲁大师生擒的方腊吗?


宋江:老鲁这人不好,跟俺们不是一系,如何容他得功?


武松:可朝廷会查啊!


宋江:放心,你哥哥在朝廷上有人,殿前司的宿元景,枢密院的赵副枢密,御街上厅行首的李师师,我都打点好了,就等着“咔”把功劳往上面一报。


武松:江兄,跟你聊天,心里边敞亮!


宋江:你知道为什么敞亮吗?


武松:咱心里边干净!只想着争功!不想是非!


宋江:咱心里就没自己,只有打虎英雄!


················


太乙院题本,奏请圣旨,将方腊于东京市曹上凌迟处死,武松假充首功,亦被凌迟示众,二人俱剐了三日示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一举成名,后又杀了潘金莲、西门庆,被发配孟州。在孟州道上,他杀了蒋门神,夺回快活林,又因为血溅鸳鸯楼,惹上了官司,最终被张都监设计陷害,险些丧命。经历了一番生死考验,武松终于逃脱,投奔了梁山。在梁山好汉聚集的这段时间里,武松也算是一展身手,为梁山立下了不少功劳。尤其是在征讨方腊的过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水浒传》中一个颇具争议的层面,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英雄”概念的理解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掰扯一下,为什么武松在很多读者心中依然是英雄,尽管他确实有“打女人”的行为。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当时.............
  • 回答
    李逵这个角色的确是个迷人的矛盾体。你说他武艺不高,这话倒也不是全然错的,但比起卢俊义、呼延灼这种“万人敌”级别的猛将来说,李逵的功夫确实算不上登峰造极。可为啥这伙计反而比那些枪马娴熟的头领更让人津津乐道呢?我觉得这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咱得聊聊这“武艺不高”的说法。李逵的本领,你说他是绣花枕头.............
  • 回答
    在《水浒传》中,西门庆不惜设计害死武大郎,强娶潘金莲,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想“买下”潘金莲做长久夫妻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西门庆的性格与地位: 权势欲与占有欲极强: 西门庆是阳谷县数一数二的富户,又是当地的官僚爪牙,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他习惯于用.............
  • 回答
    武松能打赢蒋门神,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武松过人的本领、精明的头脑,以及一点点运气在起作用。咱们这就细细道来。首先得说说蒋门神这个人。他既然能“坐”上快活林的头把交椅,肯定不是个寻常角色。书中说他“有万夫不当之勇”,身边还养着一帮能打的好汉,可见他在江湖上也算是薄有声名。他仗着人多势众,又在这快活林做了.............
  • 回答
    《水浒传》里,武松在景阳冈下,进了那家最大的酒家,向店家要酒喝,说:“有酒且筛来!” 这“筛”字,可不是一般随意的叫法,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也体现了武松当时的心境和对这家酒家的态度。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筛”字在古代酒家里的意思。在那个年代,酒不像现在是过滤得干干净净的。酒是要经过发酵、酿造的,里面难免.............
  • 回答
    《水浒传》为武松安排一个相对狼狈的出场,从蜷缩烤火的避难者形象入手,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精心设计,旨在通过强烈的反差和伏笔,为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奠定坚实的人物基础,并巧妙地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核心。一、 首要目的是塑造反差,凸显英雄本色:我们都知道,武松在读者心目中,往往与景阳冈打虎、斗.............
  • 回答
    金圣叹对《水浒传》中武松的评价之高,甚至到了“偏爱”的程度,可以说是《水浒传》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给武松的批语,以及他对武松的解读,都远远超越了其他人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金圣叹的批点主义与《水浒传》的选定首先,要理解金圣叹为何如此推崇武松,必须先了解他的“.............
  • 回答
    《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屠杀马夫、丫鬟及三名妇女,看似与其之前“打天下硬汉”的豪言壮语相悖,但细究之下,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刻的心理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武松的性格特质、事件的导火索、以及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武松性格的形成与“硬汉”的含义首先,要理解武松为何会做出如此.............
  • 回答
    聊到《水浒传》里的王进啊,那可真是一位颇有看头的人物,尽管他出场不多,但身上带着一股子“官府背景”和“真传绝学”,让不少好汉都觉得他是个硬茬。要说王进的武功水平,我觉得可以这么看:一、出身不凡,武学渊源深厚。首先,王进可不是街边随便捡来的路人甲。他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这头衔可不是闹着玩的。禁军.............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水浒传》里凌振的这门“炮”,在冷兵器时代的地位,跟咱们现在打仗用的哪些玩意儿能对得上号。首先得明白,《水浒传》里的“炮”,虽然叫炮,但跟咱们现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的那些轰隆隆、射程几公里、能把碉堡炸飞的现代炮弹,那可不是一个路子。凌振的炮,更像是那个时代最早一批的投射性火力,有点像.............
  • 回答
    在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武力高低时,认为《三国演义》武力“一定”更高的观点,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理由,使得大多数读者在第一印象上会倾向于这种判断。这主要源于两部小说在创作意图、人物设定、描写侧重以及读者群的普遍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创作意图与背景设定.............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武松的武力,那绝对是顶尖梯队,甚至可以说是有数的几个能站在梁山泊巅峰的人物之一。别看他不是天生神力,像鲁智深那样一禅杖能扫一片,也不是李逵那样抡板斧不要命,但武松的武力,是一种糅合了过人天赋、刻苦磨练、实战经验以及冷静头脑的全面型武力。首先,天生骨骼惊奇,反应敏捷。武松的身高体格本身.............
  • 回答
    《水浒传》中的各位好汉,虽然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义薄云天、替天行道的英雄,但若放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审视,他们的行为无疑触犯了多项法律条文。以下将选取宋江、武松、鲁智深、林冲四位具有代表性的主角,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详细分析他们可能面临的罪名和刑罚。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理论性的法律分析,基于小说情节进行.............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的朱武,这哥们儿确实有点冤枉。你说他哪里不好?聪明才智有,谋略计策也不缺,关键是,在梁山泊这帮人里,他算是比较正面的角色了。可偏偏,这朱武身上就好像沾了点“容易被黑”的体质,仔细掰扯掰扯,可能跟下面这几点脱不了干系:一、 出场太晚,存在感相对薄弱,成了一个好摆布的“背景板”朱武是后来.............
  • 回答
    说到《水浒传》里的辽国第一上将,兀颜光,这员猛将的武力值,确实是书中描绘得相当有分量的一笔,但要说他具体是个什么水平,还得结合他几次出场和对阵的对手来细细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兀颜光在梁山军面前,无疑是辽国阵营里最能打的那一个。你想想,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为了灭梁山,那是倾尽国力,调集了多少精兵强将,.............
  • 回答
    说起《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那股子豪爽劲儿,可不仅仅体现在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上,也渗透在他们的饮食习惯里,尤其是那份对牛肉的偏爱,简直可以说贯穿始终。这可不是巧合,仔细咂摸咂摸,里面门道还挺多,既有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人物性格的投射,还有点古人的饮食智慧。首先,得说说为啥牛肉在当时算得上是“好汉”的.............
  • 回答
    《水浒传》作为一部描绘北宋末年绿林好汉传奇故事的小说,其兵器谱的设置确实与人们想象中的武侠世界有所不同,最显眼的便是剑的相对稀少。要深入探究为何《水浒传》里“基本上没有用剑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军事习惯、人物塑造以及小说本身的创作倾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水浒传》所处的历.............
  • 回答
    《水浒传》中,大户人家的形象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没什么好人”,这并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借此深刻批判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官商勾结以及人性的腐朽。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阶级压迫与剥削的根源: 土地兼并与财富积累: 大户人家之所以能成为“大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细致,也很有趣。确实,在《水浒传》原著小说和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中,关于“双枪将”董平的武器设定存在差异。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原著小说《水浒传》中的董平:双枪,且是长枪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小说中,董平的绰号是“双枪将”,这表明他使用两根枪作为武器。关于这两根枪的具体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