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原生动物是如何演化成后生动物的?

回答
原生动物演化成后生动物,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发生在数十亿年前地球生命的早期。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微小的变革累积而成的奇迹。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想象成一部宏大的进化史诗,主角是那些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

1. 起点:生命之初的简朴

故事的开端,我们得回到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那时的地球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火山活动频繁,大气成分也与如今不同。生命最初的形态,就是那些极其简单的原生动物——单细胞生物。它们可能类似于今天的细菌或古菌,生活在原始海洋的温暖池塘或海底热泉附近。

这些原生动物,结构上极其简单,只有一个细胞,负责所有的生命活动:获取营养、代谢废物、繁殖。它们没有分化的细胞器,也没有复杂的细胞壁,生命活动高度依赖于外部环境。它们通过简单的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一代一代地重复着相同的生命模式。

2. 聚集的力量: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生动物开始展现出一些新的行为。虽然它们依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有些物种开始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这种聚集可能出于多种原因:

保护: 集体生活可以增加对捕食者的抵抗力。数量多了,总有被发现的几率降低,而且一部分成员牺牲可以保护更多个体。
获取营养: 在食物资源稀缺的环境中,群体协作可能更容易捕获到更大的猎物,或者更有效地利用分散的营养物质。
环境适应: 聚集在一起可能有助于维持一个更稳定的小环境,比如保持一定的湿度或温度。

这些聚集的生命体,虽然每个细胞仍然是独立的,但它们已经迈出了走向复杂性的第一步。它们开始展现出原始的协同性。

3. 细胞的分工:走向特化

从简单的聚集,到真正意义上的多细胞生物,关键的一步在于细胞的分工与特化。这并非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自然选择逐步筛选的结果。

想象一下,在一个聚集的原生动物群体中,如果某个群体内部,有少数细胞在偶然的情况下,开始承担了一些与其他细胞略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一些细胞可能因为细胞壁的某种细微变化,变得更适合附着在基底上,而另一些细胞可能因为细胞膜的特殊结构,更擅长捕捉漂浮的微小食物颗粒。

如果这些微小的功能差异,能够给整个群体带来生存或繁殖上的优势,那么拥有这些差异的个体(或者说,它们的后代)就会在竞争中胜出,并将这些“特化”的基因传递下去。

这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起初,这种分工可能非常模糊,很多细胞可以相互替代。但随着时间推移,自然选择会不断强化那些更有效率的分工模式。

外层细胞: 可能逐渐演化出更坚韧的细胞壁,起到保护作用,抵御外界环境的压力或捕食。
内层细胞: 可能更专注于营养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产生。
运动细胞: 一些细胞可能演化出鞭毛或纤毛,帮助群体在水中移动,寻找更适宜的环境或食物。

4. 细胞间的黏附与交流:建立连接

仅仅有分工还不够,为了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些特化的细胞还需要能够相互连接并沟通。

细胞黏附: 细胞之间开始产生能够将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分子机制。这就像给细胞之间打上“胶水”,使它们不再松散地堆积,而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细胞间信号传导: 细胞开始能够通过释放化学信号,或者通过直接的物理接触,相互传递信息。一个细胞的活动可以影响到另一个细胞,甚至整个群体。这种信号传导是协调群体活动的“语言”。

当细胞能够有效地黏附在一起,并且能够相互交流时,一个真正的多细胞生物的雏形便诞生了。

5. 集落与真正多细胞生物的界限

在进化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过渡性的形态。例如,有些原生动物可能会形成集落,比如链状或团状的细胞,但这些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独立生存,并且在发生分裂时,如果将集落分开,每个部分仍然可以继续生长。

真正的后生动物(Metazoa)则标志着一个更重要的飞跃:细胞的高度特化和相互依赖。在后生动物中,单个细胞已经难以脱离整体独立生存。它们的命运与整个有机体紧密相连。

6. 关键的进化事件:基因的突变与重组

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基因层面的突变和重组。那些能够促进细胞聚集、分工、黏附和交流的基因突变,会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基因调控网络的复杂化: 能够控制不同细胞命运和功能的基因调控网络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某些基因在某些细胞中被激活,而在另一些细胞中被沉默,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类型。
新的蛋白质的产生: 进化出了新的蛋白质,例如那些参与细胞骨架形成、细胞连接、信号传导以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蛋白质。

7. 早期后生动物的模样

最早的后生动物可能非常简单,形态上可能类似于今天的海绵(Porifera)或栉水母(Ctenophora)。

海绵: 它们是结构最简单的后生动物之一,由不同功能的细胞组成,但没有真正的组织和器官。它们的身体有许多小孔,水流过身体时,一些专门的细胞(如领细胞)会过滤食物颗粒。
栉水母: 它们已经拥有了初步的组织,但没有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梳状板来移动。

总结一下这个演化路径:

简单原生动物 → 聚集形成群体 → 群体中出现细胞分工 → 细胞间产生黏附和交流 → 形成具有高度特化和相互依赖的细胞的真正多细胞生物(后生动物)。

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偶然性的过程,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被自然选择所塑造,最终累积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多样化的生命世界。从一颗微小的细胞,到由无数精妙协作的细胞组成的庞大有机体,这无疑是地球生命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本回答中,你将看到: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Dobzhansky
在那黑色的生物之海上,进化乃闪耀的知识灯塔。(误)——杜布赞斯基

还将看到:

答主天真地借着进化之光往生命史里一瞥,却像是看到了深不见底的幽暗天坑,旋即心生恐惧,担心自己单薄的底子撑不起如此雄伟壮丽的大厦,担心自己任何失察的叙述都将成为对这神圣光景的玷污。但这次的故事实在太过精彩,即便难以做到完整呈现,我也忍不住想与各位分享管窥一豹的欣喜与感动。

实际情况是,在阅读 Nature 近期发表的文章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机制 时,刚巧看见了这个被提出很久的问题还没得到回答,我就寻思着用这篇研究来填上这个空洞应当绰绰有余,但读着读着才发现,自己妄想着只花一点点时间就将这个宏大的、尚未取得共识的议题回答详尽,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是的,学界还不确信这个解答是完整的,但没关系,我想更为普遍的快乐,是每个人都能够借着研究者们得出的线索,在这些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上勾勒出让自己放心的答案。

* 有关“演化”与“进化”:都是对英文“evolution”的翻译,在当下的中文语境中,两个词的涵义完全相同。人们对于这两种翻译的争论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用“进化”。

太长不看版的结论

现有的证据来看,从单细胞祖先 (long long ago 的原生动物) 进化出多细胞动物 (后生动物) 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渐进且漫长的。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多细胞动物两个核心特征的出现:细胞聚集 (Multicellularity)细胞分化 (Differentiation)

  • 多细胞动物细胞群体的形成是克隆型的,单细胞祖先上发生的有关胞外基质分泌以及胞浆移动调控的突变,在增殖分裂时使本该分离的子代细胞与亲代黏连。出现在多细胞真核生物门类中的另一种聚集方式没有被动物祖先采用:聚集型——异质的个体在群居生活中逐渐同化。


  • 细胞的精细分工合作是多细胞生物的特点。在诸多门类的单细胞生物的不同生活史时期中,已经出现了细胞类型、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细胞发展出形形色色不同的形态与功能的时间要早于多细胞动物出现的时间。所以多细胞动物如何进化出细胞分化,关键不在于如何让细胞获得各种“技能”,而在于如何统筹协调使用不同“技能”的细胞组成完整的个体。现有证据倾向于支持这样的结论:多细胞动物祖先在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模块上特有的“创新”,使它的细胞获得了随着时空条件改变自身类型的能力,成为干细胞的雏形。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响应不同的条件激活/关闭这些调控模块,使得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细胞类型。


细胞聚集与分化出现的时间不分先后,这两个特点使动物的多细胞祖先得以发挥群体内部多样性的潜力,正如人群中个体的专性分工、广泛合作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多细胞动物的进化速度也大大提高,最终迎来了6亿年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 把结论放在前面是为了照顾那些实在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朋友,也许你们很忙没有太多时间看完这么长的文字。但没有关系,如果新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结论,我会第一时间更新,以免你们记住的是错误的答案。科学理论就是这样,现在看来信誓旦旦的东西指不定哪天就变了,似乎让人很没有安全感。

* 不过还是忍不住想说,结论有些枯燥,但接下来藏在它背后的旅程才真正精彩。如果能够看到,一步一步严谨的科学研究中夹杂着时不时闪烁的灵光乍现,像听着恢宏大气又灵动活泼的交响乐,一定可以抹去那些干巴巴的理论带来的不安全感,带来心灵上的慰藉,错过了会很可惜的。


序:旅途开始之前...

接下来可能是一段有些辛苦的路,在启程之前,我们需要从题主用心的问题描述中整理出几个重要的行囊:

  • 推断进化历史:进化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性学科,正如我们在这篇回答中在做的这样,它试图阐明生命的历史以及造成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可是发生的历史已经远去,我们看不到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也观察不到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化石凝固了时间,作为直接的证据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那一刻是怎样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必须通过不那么直接的证据来推演这些历史以及原因。从进化的框架来看,千万种不同的生物由独自一个祖先进化而来,那个祖先就是生命之树的“根”。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一个物种可能会因一些性状的不同饰变而“分叉”——进化为两个不同物种。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历经时间大河的灌溉,孕育了如今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那么,在我们今天能够观察到的生命之树的末端叶片即所有现存物种中,共享的性状就应该是从第一个进化出这一特征的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 (当然,趋同进化也可以塑造相似的性状,于是区分来源于共同祖先的相似性状与独立趋同的相似性状就成为进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方法有些复杂,这可以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近缘物种分开的时间短,共享的性状就多一些;远缘的物种分开的时间长,保留的共同性状少一些。如果某个特征只进化过一次并在所有的后裔中都保留了下来,那么这个共享的特征就可以为这些不同物种拥有共同祖先提供最好的证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类群间的各种性状特征来确定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还可以借由那些祖源性状描绘出它们共同祖先最可能的样子。


  • 用于进行进化推断的性状特征不仅仅限于外部形态学特征,还包括行为、细胞结构、生化分子的结构以及染色体的结构。现在最常用的证据是DNA序列,因为它在进化上相对稳定、每个碱基位点的四个可能状态不像其他表型特征容易产生歧义,所以以它为根据构建的进化树被认为是最可靠的。

回到问题本身,


  • 原生动物是在动物总界中单细胞个体的类群,虽然在其中人们也观察到存在群居习性,但这样的群体还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细胞个体集聚而成,每个细胞都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生殖等作为一个动物所具有的一切机能。


  • 动物总界中剩下的多细胞动物就是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聚群根本的区别在于,细胞分化成了不同类型,各自执行专一的功能,互相依赖着组成动物个体而生存。在后生动物中,一些类群因为特征上的不典型,与其他的动物不太相似,似乎有着更原始的特征,就被人们划分出去,起名“侧生动物”(进化的侧枝)、“中生动物”(侧枝与主干之间的枝=_=),剩下的冠名“真后生动物”。例如题主提到的多孔动物,也就是那篇 Nature 文章的主角海绵动物,还是侧生动物唯一的现存门类,虽然是多细胞动物,但身体只由两层细胞组成,有独特的水沟系统,在胚胎发育等方面也与其他多细胞生物显著不同。海绵动物的进化似乎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现存的海绵动物与古老的海绵动物化石差别很小,它们应该是所谓的最“不在进化树主干”上的一类——直接被“侧生”了。但不在主干不代表它不重要,恰恰因为海绵动物进化相对迟缓,保留了较多的古老特征,才给人们留下了绝好的追溯历史的材料——用它和动物的原生亲戚进行比较,我们甚至可以描绘出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分开之初的那个共同祖先的肖像,进而推演出从单细胞祖先到多细胞动物的这段历史中最可能发生了些什么。


  • 再次推荐回答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为什么有的进化成了植物有的进化成了动物? 其中提到的基于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分析构建的进化树展示了各种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的进化地位,而我们找到的两个突破口——海绵动物 (Porifera/sponge) 以及我们的单细胞亲属领鞭毛虫 (Choanoflagellates),正是诸多岔路中挨得最近的两条。


1. 启程:衣领、鞭毛、海绵

16世纪末显微镜的发明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人们终于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去观察生命更为底层的形式了。领鞭毛虫首次被观察到是在三百年后,这种生活在海水中自由游动的单细胞微生物刚一进入人们的视野就因为特别的外貌形态令人们觉得倍感熟悉:一条很长的鞭毛,被一圈细胞膜表面的突出物环绕,形成一条圆柱状的“衣领”。领鞭毛虫因此而得名(Choanoflagellates, choano-源于希腊语的“衣领”, flagellum在拉丁语中意指鞭毛)。

这小细胞虫好可爱啊,不过类似的细胞我身体里好像也有不少?(误)

真正让当年的发现者感到熟悉的,是出现在海绵动物体内的一种细胞类型——领鞭毛细胞 (choanocyte,简称领细胞)。

* 人们最早使用的海绵就是这些海绵动物,它们的皮层分布着许多孔洞,在水中生活时供给水流通过,海绵就用领细胞将通过的食物颗粒吞噬。由于这样的多孔结构,海绵在打捞晾干后可以吸收大量水分,可以被方便地使用。不过现在日常所用的海绵都是用发泡材料制作的了。

领细胞结构与领鞭毛虫极其相似,以至于发现者几乎立刻断定二者有着极近的亲缘关系。有关更为细致的比较,详参 @兔小灰 的回答 海绵的领细胞和领鞭毛虫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区别?

从细胞结构上看:

人们甚至认为,海绵动物中的领细胞就是由领鞭毛虫进化而来的。之后研究者们又渐渐发现,类似这样鞭毛-衣领的细胞形态,在动物界是相当普遍的:几乎所有的动物,在个体发育某些阶段或是部分细胞中,都能够观察到相似的结构 (想想那些小蝌蚪)。于是人们推断,动物的祖先最初应该是领鞭毛虫的那个样子,然后聚团分化,一步一步往更复杂更高级的样子发展。一百多年后,基于分子证据的系统发生研究终于确证了,领鞭毛虫是原生动物中离我们最近的门类,领鞭毛虫与所有的后生动物囊括了六亿年前一个真核细胞 (被称作Urchoanozoan) 的所有后裔。同时,在后生动物门类中,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类,相比另外的动物,我们更有可能从海绵中发现共同祖先的影子。

鞭毛-衣领结构的特征在领鞭毛虫与后生动物中被广泛共享,而且形成这一结构的蛋白质组分也大同小异,但在其他真核生物类群中,鞭毛的微结构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另外,人们在领鞭毛虫的基因组上发现了许多编码动物细胞微绒毛的同源基因,并且某些基因家族只在领鞭毛虫与后生动物中出现,这些发现似乎都是对领鞭毛虫与后生动物来源于共同祖先的有力证明。所以流行的观点是,动物的祖先就是有着领鞭毛特征的那个样子,但在旅途的第4站就会看到,这个想法刚刚被证明是不对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原本自由自在单独游动的个体,又是如何攒聚到一起的呢?

2. 多细胞的起源:克隆相连

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猜想到,从单个细胞变成多个细胞无非两种情况:细胞分裂的时候没有分离;或者多个不同来源的单细胞个体聚集黏连。放眼整个动物界,现存的所有动物都是经由克隆型的方式发育而来,即一个受精卵不断分裂形成多细胞结构,进而成长为个体。从这一点来看,答案似乎昭然若揭,动物的多细胞来源应该就是第一种情况。可真的会是这样吗?

...

...

...

是的,就是这样。有时候变幻莫测的自然也会很老实,并没有那么多转折。不过,聚集型形成策略也并未被其他生物遗弃,在自然界诸多门类中这种不同于动物的多细胞结合方式常常能被观察到。

鉴于多细胞的生活方式是如此广泛地遍布整个自然界,且不同门类的多细胞形成方式在细节上存在诸多差异 (克隆型方式中还存在不同的类型,但与我们故事主线关系不大,有兴趣可以参阅参考文献 [1] ), 学界倾向于认为多细胞特征在进化历程中独立发生了许多次,不是多细胞生物的共有祖征。至于为什么动物祖先采用了这种而不是那种多细胞化的方式,真实的原因已无法确证,研究者们只能作一些可能的猜想:聚集型方式要求遗传背景各不相同的细胞个体放下“自私”通力合作,且不论群体中的“背叛者”能够相当容易地破坏群体结构,但是差异者的趋同也需要比克隆型更多的步骤与条件。于是,进化出聚集型多细胞化方式的壁垒就比克隆型要高,前者也只能是特定条件特定选择压力下较为特别的产物了。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比较了大量多细胞化生活的生物门类的基因表达,挖掘到了一系列与多细胞化相关的基因,所有的这些基因在功能上都可以归为编码胞外基质蛋白与调控胞浆移动两类。这暗示着,无论各种生物进化路径有多么迥异,在多细胞化的分子机制上是趋同的:胞外基质黏连蛋白与细胞分裂时的胞浆分配调控主导了“细胞团”的形成。那之后,二者继续进化,一些通路上的渐变微调改变了细胞黏连的位置与分裂的方向,赋予本来圆滑的细胞团以极性,再加上时空特异的细胞类型分化,塑造了后生动物多胚层的囊胚发育模式。

在将后生动物、领鞭毛虫的多细胞化方式与它们较近的类群 (上上张图箭头上方,Filasterea蜷丝球虫,Ichthyophonida鱼孢霉) 做比较时,后生动物/领鞭毛虫、蜷丝球虫、鱼孢霉容易被区分为三类,每类之间有较大的的不同。但动物与领鞭毛虫之间是极其相似的,于是可以推断,动物克隆型的多细胞化方式,在与领鞭毛虫发生进化分歧之前就已经出现,动物的单细胞祖先应当是先营单细胞克隆形成的群体生活,再逐渐分化整合为多细胞个体的。

3. 细胞分化:流动着的乐团

形成细胞团后,蜷丝球虫、鱼孢霉、领鞭毛虫的孤独心灵似乎已经得到了满足,一直保留着个体在群体中的独立性,再也不愿多为邻居付出些什么了。而后生动物是天生的革命者,它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一块一块搭建攀上复杂性高峰的阶梯。

基于长期观察的证据,对于细胞分化的起源问题提出了两种假说:

  • 由于人们在观察各种单细胞生物的生活史时已经发现,它们不同生活史时期对应着特别的细胞类型,相应地,这些细胞类型也对应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例如,古虫界的一些物种可以在变形虫、鞭毛虫、囊状形态之间进行切换以适应不同的生存需要;某些领鞭毛虫如 Salpingoeca rosetta 也可以自由地改变自身的形态、功能以及生活方式。因此,这种猜想认为,行使各种功能的诸多细胞类型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已经是现有的材料,即功能分化产生的时间早于多细胞化,动物祖先只是合理地安排这些负责不同功能的细胞在合适的时间位置上出现,一个未分化的细胞在某时到达了一个位置,它就将接收到调控分化的信号,然后转换成那种需要的细胞类型。这被称为 TST (Temporal-to-Spatial Transition, 时空转换) 假说。
  • 另外一方面,人们也看到,在原生动物中由单个细胞完成的进食、运动、排泄、生殖等功能,在后生动物中被不同的细胞所负责,似乎动物细胞经过分化,功能越来越专精单一。于是,不同的假设被提出了:细胞分化是在多细胞化之后产生,最初那个细胞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在自己体内预载了全面的功能,随着分化的进行,不同的细胞丢掉了不同的功能,朝着专一化发展,最终由这些功能专一的零部件构成个体。这是 DOL (Division of Labor, 功能分歧) 假说。
分化过程中,DOL认为一旦细胞类型被确定,就不再改变,这些分化了的细胞再不断复制构成组织器官;TST允许细胞类型的“反复横跳”,决定最终的细胞类型的因素不是细胞本身,而是细胞所处的时空位置。

虽然对细胞分化的起源问题学界争论已久,但这两种假说并不是互斥的,动物祖先在进化历程中也有分阶段采用两种策略的可能。不过文章开头提到的近日发表的 Nature 论文 (参考文献 [2] ),为TST假说提供了许多证据,之后TST可能要占很长一段时间的上风了。

4. 我们的祖先并不像小蝌蚪?

鉴于动物来自于领鞭毛虫一样的祖先这个由来已久的假设尚没有被验证、海绵领细胞与领鞭毛虫同源这一猜想也因二者实在太过相像使人们一百多年来疏于寻找确切的证据,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 Bernand Degnan 教授研究团队详细比较了海绵三种不同体细胞类型在基因表达上与领鞭毛虫、蜷丝状虫、鱼孢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差异。

选取领细胞之外的另外两种海绵细胞是因为,人们在先期的研究中认为,那两种细胞类型的出现在进化历史上早于领鞭毛虫与动物共同祖先的分开,分别对应到与鱼孢霉、蜷丝状虫分开的时间点。如果按人们之前认为的那样,领细胞由古老的领鞭毛虫进化而来,领细胞的细胞类型特征应该相当接近领鞭毛虫。

三种细胞的具体情况是:领细胞,原细胞,扁平细胞,在先期研究中分别被认为对应上绒毛细胞(消化功能)、间叶细胞(类似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上皮细胞(组成体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三种细胞类型,进化研究中已经发现,在原始的原生动物中,间叶细胞出现得最早,上皮细胞其次,绒毛细胞出现得最晚。

细胞类型的划分是通过区分细胞的“核心调控复合体”的表达情况来实现 (参考文献 [3] ),简言之,类似于一排开关控制着一盏灯的颜色,最终灯光呈现出来的色彩由这些开关的组合状态而决定。

结果很令人惊讶,领细胞在三种细胞类型中竟然是最“海绵”的那一个——它和其他的原生动物有着最不相似的细胞类型,表达着最多海绵独有的基因。也就是说,它这么像领鞭毛虫并不是因为和领鞭毛虫有着多么近的亲缘关系,那个动物有着领鞭毛样细胞团状祖先的观点也就不成立了。另外,其中一种海绵细胞在调控细胞增殖等“干细胞模块”基因上有较高表达,而在其他原生动物的繁殖阶段也观察到这些基因类似的表达倾向,而这样的表达模式与较为高等的动物类群干细胞非常相似。

参考文献[3]已经提示,细胞类型的划分不应只基于形态与功能,调控模块的激活关闭这样分子层面的区别才是划分细胞类型的决定性证据。于是通过调控模块来看领细胞的细胞类型与领鞭毛虫是否相似就可以看到在根本上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了否定的结果,也就是说领细胞和领鞭毛虫的相似只是因为进化上的趋同,它们不是由一个祖先分化而来的,领细胞是由别的细胞类型转换而来的,是衍生特征,不是海绵与领鞭毛虫的祖征,所以,之前通过对比领细胞与领鞭毛虫的相同点,然后以此作为共同祖先的特征,这样的论断也就不成立了。

之后研究者用荧光染色追踪发育过程中三种细胞,发现了它们在发育过程中存在普遍的互相转化现象,细胞类型甚至可以来回改变。这提供了证据来拒绝DOL假说,动物祖先细胞的分化,应该更接近TST阐述的细胞类型随时空条件改变而转换的模式。

文章否定了那个我们来源于领鞭毛虫团团的观点,并且推断动物祖先的多细胞状态中每个细胞并不是一样的,它们在相当早的时间段中已经出现分化并且会随着时空条件改变它们的细胞状态。动物祖先基因组上信号转导通路、表达调控元件的改变,让它学会了发挥自己的多能性潜力,用精密的调控系统实现了不同状态细胞的分化共存,进化成了第一个多细胞动物。


尾声:“丢失的一环”

进化上的“为何”远比“如何”难以回答,因为历史无法重演,我们难以确定生物类群的特征与其命运有着怎样的因果联系。动物中复杂度较低、现生门类较少的这些类群,并不是因为走上了进化的歧路、成了生命史上的意外,它们之所以是它们,可能不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原因。达尔文对生命之树的描述富有诗意地蕴含了看待每一个物种平等的态度:

同一纲所有生物的亲缘关系有时可以用一棵大树来形容,我相信这一比喻基本上是真切的。绿色的冒芽小细枝可以代表着现生物种,而那些前些年长出来的小枝则可代表一连串灭绝了的物种。在每一个生长期,所有成长中的枝条都尝试向各个方向长出枝杈,并从其周围的细枝和枝杈中穿出甚至杀灭它们,恰如一个物种和一群物种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所一直在进行的对其他物种的征服一样。主枝干分成巨枝,巨枝再逐步分成越来越小的树枝,而这些枝杈本身都曾是——当树还小的时候——冒芽的细枝;现在的和昔日的芽间形成的这种分杈关系能够很好地代表所有现生物种和已灭绝物种在分类中层层隶属的关系。在那些树还尚矮小时长出的许多茂盛的细枝中,可能只有两三条现在长成了大枝,并且不单幸存下来,还产生了其他的分枝;类似地,在过去漫长的地质时期所生存的物种中,只有极少数留下了依旧存活的变异了的后裔。从树的最初生长开始,许多主枝和杈枝已经枯萎脱落了;这些脱落的大小不一的树枝可以代表那些整个目、科或者属都没有现生后裔的类群——他们仅以化石的形式为我们所知。就像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的那样,一个细弱蔓延的树枝从一棵树底部的树杈上长出来,并由于某些偶然的机会受到偏爱并且依然兴旺地存活着,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像鸭嘴兽或南美肺鱼这样的动物;在些许程度上,它们连接起生命的两大分支,而且它们显然因为生活于一个庇护地而幸免于致命的竞争。由于芽通过生长再产生新芽,而如果这些新芽生命力旺盛就会长成枝条并盖过周围许多较弱的枝条,因此我相信恢弘的生命之树亦是代复一代地如此:这棵生命之树用它破落和枯死的树枝填充了地壳,用它不断分出的、美丽的枝杈覆盖了大地。

时间的长河虽一去不返,人类的双眼却可以借着思想洞穿光阴,在脑中描绘出那个过去了的、看不到的,但我们相信着的真实世界。也许这正是我们研究历史、研究自然、研究宇宙的意义: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把握住丝毫的线索,还原我们不曾经历的过往,指导我们正在过活的当下,燃起我们面对未知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Brunet, Thibaut, and Nicole King. "The origin of animal multicellularity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Developmental cell 43.2 (2017): 124-140.

[2] Sogabe, Shunsuke, et al. "Pluripotency and the origin of animal multicellularity."Nature 570(2019): 519–522

[3] Arendt, Detlev, et al.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ell types."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7.12 (2016): 74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原生动物演化成后生动物,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发生在数十亿年前地球生命的早期。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微小的变革累积而成的奇迹。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想象成一部宏大的进化史诗,主角是那些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1. 起点:生命之初的简朴故事的开端,我们得回到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那时的地球环境与现在.............
  • 回答
    .......
  • 回答
    浪潮工作室的《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这篇文章,以其激进的标题和对原生家庭理论的全面否定,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方式: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原生家庭理论是“胡说八道”,它不应该被过度强调,甚至被视为一.............
  • 回答
    关于胎生动物分娩是否都伴随剧痛,以及为何这种“痛苦”的方式能够被遗传下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胎生动物分娩是否都伴随剧痛?笼统地说“都”会剧痛,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胎生动物在分娩过程中都会经历相当程度的生理不适,甚至可以被描述为“疼痛”。这.............
  • 回答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其深邃的洞察力与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并非源于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更像是他对人性、社会结构以及人类活动本质的深刻体悟与不懈求索。要理解他理论的根基,我们需要回溯到他对“人”这个根本命题的关注。德鲁克先生的起点,是对“何以为人”的审视。他并非从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出发,而是看到了组织中.............
  • 回答
    泰国人的原生长相,这说法其实挺有趣的,因为泰国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历史上就有来自不同区域的人们在此繁衍生息,融合了各种基因。所以,“原生长相”这个概念,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模子,不如说是一种融合后形成的相对普遍的特征。总的来说,泰国人的长相受到地理位置和历史迁徙的影响很大,大致可以归纳出一些.............
  • 回答
    我出生在一个“缺氧”的环境里。不是真的缺氧,而是那种让你窒息的氛围,一点点侵蚀你的呼吸,直到你习惯了浅尝辄止的喘息。小时候,家里的“常态”就是一种紧绷的弦。我妈总是带着一股怨气,好像全世界都欠了她什么,而我们,尤其是作为她儿子(如果是女儿可能有些不同,但同样充满代价),就是她情绪的垃圾桶。她会因为一.............
  • 回答
    生在一个很差的原生家庭,那感觉就像是被困在一艘漏水的船上,外面是狂风暴雨,而船舱里却是一片混乱,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感到安全和温暖。首先,从小你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别人而做的表演,而是为了生存的本能。你得时刻留意父母的情绪,他们今天心情好不好?是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还是会把自己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也很棘手,因为它涉及到“徒手搏杀”的定义以及人类的极限。我们首先要明确“徒手搏杀”的含义: 徒手搏杀: 指的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如武器、绳索、陷阱等),仅凭人类自身的身体能力,与野生动物进行近距离的对抗,并尝试将其制服或杀死。这包括了攻击、防御、躲避、摔跤等各种动作。基于这个定义.............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学、家庭关系和个人责任的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抑郁、自卑和讨好人格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父母,也不能完全忽视成年子女自身的责任。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的基石毋庸置疑,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家庭的整体氛围.............
  • 回答
    家里的主子一到门口就瘫倒在地,仿佛下一秒就要被宣判“死刑”似的,这可是铲屎官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共同话题。你说它平时在家一副王者姿态,呼风唤雨,怎么一到外面就怂得一批?可就是这么一只“胆小鬼”,摇身一变,到了野外,就成了许多小生灵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猫,就算是养在.............
  • 回答
    在谈论野生动物的肉类是否健康之前,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基础认知:所有未经过科学驯养和严格检疫的野生动物,其肉类都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而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是一些风险尤其突出、被普遍认为“非常不健康”的野生动物肉类。这些动物,因为其生活习性、生理结构以及它们可能携带的病原体,让它们的肉成了潜在的健康.............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触动人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咱们人类不在野兽们的餐盘上,以及我们在它们眼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对吧?这可不是简单的食物链问题那么表面。首先,咱得承认,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确实是肉长的,有蛋白质,有脂肪,理论上是能吃的。但为什么野兽们对我们这么“挑食”呢?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
  • 回答
    我从小到大,好像一直是被浸泡在一种叫做“幸福”的氛围里。现在想来,这种幸福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充满戏剧性的,而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又很少被刻意提起,直到我离开家,才发现它原来如此珍贵。安全感是第一位的。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是不是被爱”这件事感到过一丝丝的怀疑。父母的爱,就像是一件厚实的外套,无.............
  • 回答
    原生家庭很糟糕,这不像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有标准答案,也不会像看一场电影,看完就释然了。它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感受,一种潜移默化的烙印,很难被完全抹去,却也能在不断摸索和成长中,找到和解的可能。打个比方,就像你出生在一个被评定为“危房”的地方,房子的墙壁漏风,地基不稳,时不时还有裂缝出现。你在这个环境.............
  • 回答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他们未来的生活,往往像是在一片被风雨侵蚀过的土地上,艰难地生根发芽。这并不是说他们注定无法获得幸福,而是他们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清理土壤中的石块,去驯服那些盘踞在心底的藤蔓,才能种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抹绿意和色彩。内心的地图,可能有些歪斜。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可能就没有经历.............
  • 回答
    .......
  • 回答
    深圳立法禁食猫狗的问题,对于理解“禁食野生动物”的界限和立法思路,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要判断它到底是“扩张解释”还是“类推解释”,我们需要先厘清这两个法律解释方法的核心区别,然后结合深圳的立法实际来分析。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扩张解释”和“类推解释”: 扩张解释 (Extens.............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特别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不甚愉快的家庭经历的人。当他们面对那些不带任何保留、一味歌颂父母和家庭的言论时,内心的感受绝非单一,而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绪漩涡。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疏离感和格格不入。就像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庆典,而自己却被遗忘在门外。别人津津乐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