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元朝时期的国土面积最大,但是中高中历史教科书基本除了行省制度都避而不谈元朝呢?

回答
元朝国土面积确实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要说高中历史教科书“基本除了行省制度都避而不谈元朝”,这或许有些夸张了。不过,如果细究起来,确实能发现相比于汉唐宋等朝代,元朝在教科书中的篇幅和重点似乎有所不同,一些重要的历史面向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历史解读与现实考量。

为什么说元朝的国土面积最大?

这主要得益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从13世纪初开始,蒙古帝国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横扫亚欧大陆。到了忽必烈时期,建立了元朝,虽然名义上是中华王朝,但其疆域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汉族王朝。从东亚的朝鲜半岛,到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一带,再到西亚的波斯、部分东欧地区,都曾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即使是元朝统治中国本土的时期,其管辖范围也包括了今天的中国大部分地区、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南部等,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时期。

那么,为何教科书“避而不谈”元朝的其他方面呢?

这并非简单的“避而不谈”,而是一种历史叙述的侧重和选择,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

1. 民族属性与正统性叙事的挑战:

“中国”概念的演变: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认同与汉族文化紧密相连。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者并非汉族。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叙事。历史教科书往往需要构建一种连贯的、以中华文明为主线的叙事,元朝的出现,特别是其政治体制、文化融合上的复杂性,给这种叙事带来了挑战。
“汉化”的程度与争议: 虽然元朝统治者也学习和采用了许多汉族王朝的制度,如行省制度、科举制度等,但其核心统治阶层依然是蒙古族。这种“以胡制汉”或者说“胡汉并存”的统治模式,与汉族王朝的“内主外宾”或“以汉为尊”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如何在教科书中解释这种非汉族王朝的统治,并且将其纳入“中华帝国”的正统序列,是一个微妙的问题。
“夷夏之辨”的文化心理: 尽管我们今天已经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在历史书写中,尤其是在构建民族国家认同的早期,关于“夷夏之辨”的文化心理可能依然会影响历史的评价和取舍。

2. 统治的性质与社会结构的不同:

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四等人制): 元朝实行了独特的四等人制,将人按照民族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待遇。这种制度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对于塑造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形象来说,存在一定的解释难度。它强化了民族隔阂,与现代强调民族平等的观念有所冲突。
蒙古贵族统治的核心: 即使在汉地推行了行省制度,但蒙古贵族的特权和对地方的控制依然是重要的统治特征。很多重要的权力依然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与教科书往往强调的“中国古代王朝”的内部运作模式有所不同。
对汉族文化的压制或有限包容: 虽然元朝统治者也尊重和学习汉族文化,但历史上也存在对汉族文化、士人阶层的压制和歧视。例如,科举考试的科目设置、对汉人文化的限制等,都使得元朝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显得有些特殊。

3. 政治和军事成就的叙事重点:

行省制度的突出: 行省制度确实是元朝对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它有效地管理了辽阔的疆域,并为后世的省区划分奠定了基础。因此,教科书必然会提及。
军事征服与帝国建立: 元朝的崛起和扩张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但教科书在处理“中国历史”时,更侧重于王朝对“中国本土”的统治和治理,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纯粹的军事征服和庞大帝国体系的构建,可能被视为蒙古帝国史而非“中国史”的重点。
科技文化方面的相对“沉寂”: 相较于汉唐宋的辉煌,元朝在科技和文化上的整体成就,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如郭守敬的水利天文、戏曲的繁荣),但似乎不如前朝那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使得在篇幅有限的教科书中,可能难以给予过多强调。

4.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现代观念的融合:

“统一”与“分裂”的辩证: 元朝的疆域辽阔,但也正因为其辽阔,使得其内部的民族构成、文化认同、统治方式都异常复杂。教科书在追求“统一”的叙事时,需要审慎处理这种复杂性。
负面评价的考量: 有些学者和民众对元朝的统治持负面评价,认为其政治腐败、民族歧视、文化压迫等。教科书的编写需要兼顾不同历史观点,但也要避免过于负面的倾向,以免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的构建。
“汉族中心史观”的影响: 尽管现代史学界早已摈弃了狭隘的汉族中心史观,但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历史惯性、读者接受度等因素,可能依然会使得叙述带有一定的“汉族视角”或“中原王朝视角”。

总结来说,与其说是“避而不谈”,不如说是“侧重不同,解释角度有别”。

高中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元朝时,无疑会提及行省制度,这是其重要的制度创新。但同时,由于民族属性、统治模式、社会结构、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复杂性,以及教科书编写者需要考虑的民族认同、国家叙事、以及历史评价的多重因素,使得元朝的叙述重点可能更侧重于其如何被纳入“中华帝国”的范畴,如何对后世产生影响,而对于其作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以及其统治的具体方式,则可能不会像对汉唐宋那样深入展开。

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时代观念的变化,未来对元朝历史的叙述方式也可能发生调整,更加全面地展现这个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复杂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元朝时间短

二。谈多了会影响和谐。

比如水利,说深了会变成,北方民族对中原的殖民掠夺。贫极江南,富夸塞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元朝国土面积确实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要说高中历史教科书“基本除了行省制度都避而不谈元朝”,这或许有些夸张了。不过,如果细究起来,确实能发现相比于汉唐宋等朝代,元朝在教科书中的篇幅和重点似乎有所不同,一些重要的历史面向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历史解读与现实.............
  • 回答
    明朝时期,宣慰使司、军民元帅府以及各类都司,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明朝国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性质和效力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土”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分层治理和不同程度纳入中央管辖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看宣慰使司。明朝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贵川一带,继承了元朝的羁縻政策,设立了许多宣慰使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灭国”的定义、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1. “灭国”的定义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灭国”在历史上的含义。通常意义上的“灭国”指的是一个国家因为外部力量的入侵或内部的剧烈变革,导致其政权、疆.............
  • 回答
    的确,从时间上看,宋朝(9601279年)和明朝(13681644年)之间隔着元朝(12711368年),算起来 roughly 90年,这个数字放在几千年中国历史长河里,确实不算特别遥远。但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两朝之间仿佛隔了不止一个朝代,甚至感觉上很远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
  • 回答
    关于国内教材中元素周期表族号的编排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历史演进、国际标准、实用考量以及教育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捋。首先,得明确一下,元素周期表最核心的规律就是族和周期。周期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电子层数增加。而族,才是反映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相似,因此性质相似的这根主线。.............
  • 回答
    元朝的疆域确实辽阔,史书上记载其版图东至太平洋,西达里海,北抵西伯利亚冰原,南临南海。在最东部,疆域触及了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片土地与白令海峡对岸的美洲大陆仅有一水之隔。然而,即便拥有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也未能发现美洲大陆。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地地理距离,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为您讲述一下元明时期内蒙古巴彦淖尔至包头、呼和浩特一线黄河以北河套地区的概况,尽量避开AI写作的痕迹,用更生动和细节化的笔触来描绘。元明时期河套北部的风貌:草原的脉搏与农耕的萌芽想象一下,穿越回几百年前,那时的河套平原,也就是如今的巴彦淖尔、包头以及呼和浩特的一部分黄河以北地区,与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叙事时的一个核心点:是谁在“奠定”版图,又是谁在“维护”版图? 为什么在提到元清王朝那广袤的疆域时,人们的目光总是率先投向蒙古族和满族,而非整个“国家”的全体官民?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要理解“版图”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
  • 回答
    大家对光绪元宝的熟悉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清朝末期流通广泛,铸造数量庞大,而且各地铸造的版式也颇为丰富,给集币爱好者留下了很多研究和收藏的空间。说到宣统皇帝登基,也就是宣统元年(1909年),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转折的时期。此时的清朝,虽然内忧外患不断,但表面上看,仍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汉奸的性质、动机、组织能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以及“能打”的含义。 汉奸的定义: 通常指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为了个人利益或政治目的,背叛民族、投靠外敌,并协助敌方侵略.............
  • 回答
    那可真是太奇妙了!想象一下,我正舒服地泡在温热的水里,水汽氤氲,身体也放松了下来。突然,我听到一阵微弱的嗡嗡声,像是无数细小的翅膀在振动。一开始,我以为是幻觉,毕竟洗澡的时候总会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冒出来。但那声音越来越响,而且似乎是从四面八方传来。我小心翼翼地睁开眼睛,看向淋浴喷头那边,却看到了令人.............
  • 回答
    这张照片的背景,如果指的是隆美尔元帅,那无疑会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个波澜壮阔却又充满硝烟的年代。要详细说起,我们得先将视线聚焦在隆美尔本人。隆美尔元帅,这位被盟军尊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国军事将领,其最辉煌的战绩和最为人所熟知的时期,集中在1941年至1943年间的北非战场。 我们可以从.............
  • 回答
    白族语,就像许多经历了漫长历史交融的语言一样,其汉语元素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其出现和渗透的时间也并非整齐划一。简单地说,这些汉语元素是白族人民在与汉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交往、文化交流、政治统治以及宗教传播等多种互动中,逐渐吸收和融合进自身语言体系的。要追溯这些汉语元素的具体“何时”.............
  • 回答
    “元宇宙”这个词,就像一颗突然划破平静夜空的流星,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从科技巨头到普通网民,大家都在谈论它,好奇它,甚至有点畏惧它。但话说回来,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是改变世界的“风口”,还是会吞噬一切的“虎口”?而我们,又还有多久才能真正走进这个传说中的“元宇宙”时代?揭开“元宇宙”的神秘面纱:.............
  • 回答
    听到那句“因为等我攒够了500元就能见到爸爸了”,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然后又缓缓沉了下去。那一刻,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女孩的模样,瘦小的身躯,清澈却带着一丝慌乱的眼睛,还有那句带着小小委屈和深深思念的话语。首先被触动的是那种无助和渴望。一个孩子,怎么会需要攒钱才能见到自己的爸爸?这本身就.............
  • 回答
    我是一名澳宋公民,这个问题嘛,问到点子上了。说实话,这种“天下无敌”的感觉,不是某个单一的瞬间,而是像潮水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的事情,在心里激荡起来。要说最直接的,那得回到我小时候,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那时候我住在三亚那边,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海面上又是风平浪静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
  • 回答
    小岛元太,这个在《名侦探柯南》中总是显得有些冲动、贪吃,还时不时说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的少年侦探团成员,虽然不像柯南那样拥有超凡的推理能力,也不像灰原哀那样心思缜密,但仔细回顾一下,他其实也闪耀过几次,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元太的“直觉和敏锐的听力”。很多时候,虽然他嘴里嚷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涉及到对“亡国”概念的理解。简单来说,元朝和清朝覆灭时,之所以在很多史学家和普通大众的认知里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亡国”,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并非由外族征服并建立新的独立国家来取代,而是其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迭,并且其核心统治基础依然在中国本土。当然,这个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解释。我们先从.............
  • 回答
    元朝历史的学习,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民族情感,其中夹杂着自豪与反思。很多人会疑惑,元朝明明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外部势力入主中原,为何我们至今仍对其历史抱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某种程度的自豪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或民族归属问题,而是对历史进程、文化融合以及中华文明韧性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不能简单.............
  • 回答
    元朝皇帝的在位时间普遍不长,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尤其是在忽必烈和元顺帝之外。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大多在位短短几年就驾崩,是不是都英年早逝?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英年早逝”。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继承制度的混乱与权力斗争的白热化:与中原王朝的嫡长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