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因为,汉语拼音的 r 根本不是 r。
或者说得详细点,我们所误认作 r- 的这个发音,本来在西方人的音感里是个更像一般欧语中字母 j- 所表达的音。
底下图001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的《西儒耳目资》,看看他列的辅音,完全没有 r。j
则用来表达今天汉语拼音 r 的功能。
图002是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的《语言自迩集》,肉拼作 jou4而不是 rou。
图003是1925年的一本汉英字典,今天汉语拼音r-开头的他全用 j- 开头表达。
当然,汉语的日、若这类字开头的辅音,确实发展到音感与现代英语 r 稍稍近似(英语 r
的这个发展在欧语其实也是个例外),也因此汉语拼音为了充份利用拉丁字母,在把 j 拿去另作他用的情况下(汉语拼音的 j 其实与一般欧语的 j
差别也不小),就改用 r 来表达这个辅音了。这样也恰好让 r- 头与 -r 尾有所一致。
但在一般欧语中,r 与 l 是一对流音。在一般欧洲人的感觉是,汉语有 l- 欠缺 r-,而日本语则更像是有 r- 而不太有 l-(这里的
r- 不是英语那个 r)。总之各缺一个,因此在音译上,至少是当初,汉语是拿 l- 的音来混充 r- 的音,日本语则反是,拿 r- 的音来混充
l- 的音。可是今天我们受了汉语拼音外加英语的误导,就误以为欧语(不是英语)甚至其他语言的 r- 该用汉语 r-
来音译了。这其实是有点问题的。
先上图,明朝时期的《坤舆万国全图》(1608年版本)
这一份图片应该是日本人后来带回去标注过的版本,这里是图中的欧洲部分
图中右下部分的大圆圈圈着的就是亚平宁半岛,图中的「意大里亞(イiタtaリriアa)」的左边靠着海岸线的就有这俩字儿:
「羅馬(ロroウuマma)」
这里的“罗马”,对应的就是拉丁语/意大利语的Rōma/ro:ma/;片假名连长音都标出来了。
由于现在日本的“羅”读らra,所以可以确定图中的「羅馬」和「ロウマ」是两种语言。「羅馬」是明朝官话、「ロウマ」是日语对拉丁语/意大利语的直接音译。
那么我们就把“罗马”一词的出现最晚设置在1608年,最早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中古末期的“罗马”二字,应该读作:罗马/lɑ mɻa/;这跟/ro:ma/简直天差地别。
那么可能性也就只有近古早期,罗/lɑ/元音高化成/lɔ/、马/mɻa/介音消失成/ma/。也就是元朝时期,就用元朝的《中原音韵》成书的时间1324年作为确认时间的点。
1324年~1680年这356年里(元明时期),声母(日)的读音大概在/ʒ~ʐ/这个范围。比今天的声母(日)更像擦音,哦不,就是擦音本音还是龈后/卷舌的音。
所以当时选择和/r/同位的/l/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且在声母(日)变成近音之前,古代的汉语对舌冠部位的颤音都喜欢用声母(来)/l/代替。比如:
阿修罗:Asura/ɐsʊɽɐ/(梵语)
哈拉和林:Karahorum/kɑrɑxɔrʊm/(古蒙语)
现在也是,颤音和闪音
乌拉:Ura/ura/(俄语)
欧拉:Ora/oɺä~orä/(日语)
英语的r是一个奇葩发音,刚好汉语里面也有这个音,但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里r表示的都不是卷舌音..
当我们说 r 的时候,我们发的是什么音?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全球各种语言日益增长的拉丁/罗马化文字创制需要和拉丁字母系统本身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在IPA(国际音标)详尽划分出的语音列表中,辅音有140种左右(这还只是计数了肺部气流音),元音有33种左右。尽管一般情况下,一种语言只会涵盖其中一少部分语音,而且还会把一些近似的语音视作无差别的(也就是同位异音现象,几种接近但不同的语音合并成一个音位看待),但事实往往是A语言包括这些这些语音,B语言却包括那些那些语音,C语言里又有些AB语言里都没有的新语音……打个不恰当的比方,IPA是个圆形的大坑,语言是呼啦圈,现在坑里面是一百八十多个呼啦圈(只算常用语言。算一切语言那就是七千多个),但是根本就没整齐地摞在一块,而是散布得极其混乱,极其!而这一百多年以来却一直有人试图用区区26个拉丁字母和几个附加符号搞定这一切?!(手动狗头)
拉丁字母可能是世界上赶场最多最频繁的书写系统了,又要给英法德西各种欧洲语言自己用,又要表示汉语拼音,又要转写假名谚文阿拉伯字母,还要充当IPA本身,然后还要去非洲美洲新几内亚,拉丁字母到底做错了什么,人们非要逮着这一只小绵羊的毛往下薅(手动狗头×2)
而且由于上面说的,各个呼啦圈都错开来套不到一起,放任世界各民族语言随便演化的大自然根本不给人类讲任何道理的机会。体系简洁(字母限量而充分使用)、发音规则(严格一字母对一音)、全面覆盖,这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它本身就是一个几乎无解的世界性难题,哪怕回滚人类史重演100次,人类被迫交出的依然还会是IPA这样庞大臃肿的妥协产物(手动狗头×3)
这直接导致了,如果不说清楚什么具体语境就直接甩一个字母让人念,那念不对才是稀松平常的。
c g j q r x这些尤其是重灾区。题主问的是r,那就暂且只说r。
在IPA系统本身里(国际音标r)[r]叫齿龈颤音。这个辅音普通话里没有,英语里没有(也许个别地区方言里有),日语里也没有。
英语里的r(英文字母r),对应的国际音标是[ɹ]齿龈近音。
日语中的r(日语罗马字r),对应的国际音标是[ɺ]齿龈边闪音。这个音普通话里没有,听感上容易被听成汉语拼音声母 l *。事实上日语罗马字有三种,但它们的差别不在这里,不管哪种,ら都是转写成ra。知乎上有问题专门讨论这个我就不赘述了
* l 这个拉丁字母在不同语言中的发音一致性还是不错的,大多数情况下就是[l]齿/齿龈边近音。此外知乎上另有问题专门讨论dark l 这一现象
普通话里的r(汉语拼音/声母r),对应的国际音标是[ɻ]卷舌近音。(有时也会被我们念成、或者被学者识别成[ʐ]浊卷舌擦音,这样的话和其他语言中的r的偏差就更大了)
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的情况可参考下图。
具体到楼主的问题,那就是,拉丁语中字母r的发音为普通话中没有的[r],而普通话“柔”字的声母r发音是[ɻ]甚至是[ʐ]——同它们相比,反倒是声母 l 的听感和[r]更接近一点儿。那干嘛不选 l 呢?
因为按拉丁语发音那就类似罗不类似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