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士期间,大家觉得是应该以发表1篇大文章,还是多篇小文章为目标?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是许多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都会反复思考、甚至有些纠结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简单地说“一篇文章”或“多篇文章”,不如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两种策略背后各自的考量、优势、劣势,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一、 以发表一篇“大文章”为目标:

这通常意味着将研究的精力高度集中在一个核心问题上,希望通过深入、系统性的研究,最终产出一篇具有突破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论文。

目标与逻辑:
深度挖掘: 围绕一个核心科学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可能涵盖理论推导、实验验证、模型建立、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力求穷尽或在一个特定维度上做到极致。
系统性与完整性: 强调研究的完整性,将一系列相关的发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严谨、论证充分的学术成果。
影响力与里程碑: 期望通过一篇论文解决一个重要难题,或者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理论框架,从而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甚至改变某个领域的研究方向。

优势:
高质量的代表作: 一篇高质量的“大文章”往往比多篇“小文章”更能体现研究的深度和科学家的洞察力,也更容易在学术界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成为个人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培养系统性思维: 专注于一个大的问题,能够训练研究者具备长远的视野和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地思考问题。
可能获得更高引用和认可: 如果研究确实突破性,一篇“大文章”带来的引用和影响力可能远超多篇“小文章”的总和。
更容易获得高水平期刊的青睐: 很多顶级期刊更青睐那些能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具有原创性突破的研究,这类研究往往体现在一篇“大文章”中。

劣势:
风险较高: 博士期间的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一篇“大文章”上,一旦遇到难以逾越的瓶颈,或者研究方向出现重大失误,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对毕业和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周期长,不确定性大: 深入研究一个重大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期间可能面临技术难题、实验结果不理想、理论不成熟等各种不确定性。
可能忽视其他重要的科学发现: 过度专注于一个大问题,可能会忽略一些同样有价值但相对“小”的发现,这些小的发现如果及时发表,也能为学术界贡献有用的知识。
对研究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需要研究者具备极强的项目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技术攻关能力以及抗压能力。

二、 以发表多篇“小文章”为目标:

这通常意味着将研究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可操作的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都力求产出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目标与逻辑:
分散风险: 将研究成果“打包”成多份,降低因某个项目失败而全盘皆输的风险。
快速产出与反馈: 较小的研究单元更容易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并及时获得学术界的反馈,这有助于研究者及时调整方向,优化研究方法。
全面展示研究能力: 通过发表多篇论文,可以更全面地展示研究者在不同技术、方法或子领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
积累学术声誉: 持续、稳定的发表记录,能够逐步建立研究者的学术声誉和在特定领域的知名度。

优势:
风险分散,稳定性高: 成功发表一篇论文的概率相对较高,即使其中一篇未被录用,还有其他论文可以补救,毕业的压力相对较小。
更快的学术反馈: 及时将研究成果发表,能够更快地了解学术界的评价,有助于研究者不断学习和改进。
更广泛的研究覆盖面: 能够探索多个相关的研究方向,展示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
更容易积累发表记录: 对于一些毕业有最低发表数量要求的博士生来说,多篇小文章是确保达标的有效途径。
为未来的研究打基础: 即使是“小”的发现,也可能为未来的重大突破积累重要的技术、数据或理论基础。

劣势:
可能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 如果多篇小文章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或者仅仅是对同一个大问题的不同侧面的浅尝辄止,可能难以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体系。
单篇文章影响力可能有限: 单篇“小文章”可能在学术影响力、引用率方面相对较低,难以在短时间内让研究者脱颖而出。
可能导致“碎片化”研究: 过分追求数量,可能导致研究者在每个子课题上投入的精力不够深入,研究深度不足。
部分研究者可能因此“安于现状”: 一旦在发表小文章上获得了“成就感”,可能会失去挑战更重大问题的动力。
学术界对“数量”的警惕: 有些领域或评价体系会警惕过度追求数量而牺牲质量的现象。

三、 如何权衡与选择?

在我看来,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需要根据 个人情况、导师指导、研究领域特点、期刊要求以及未来职业规划 来综合权衡的策略问题。

1. 看研究领域与项目性质:
理论性强、需要系统性论证的领域: 例如数学、理论物理、哲学等,一篇“大文章”可能更能体现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
实验性强、容易产生多个独立发现的领域: 例如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分解成多个子课题,发表多篇“小文章”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一些跨学科领域: 可能需要通过多篇“小文章”来展示在不同领域内的贡献。

2. 看导师的学术思想与风格:
鼓励“深耕”的导师: 可能会支持并引导你完成一篇“大文章”。
注重“稳扎稳打”的导师: 可能会建议你先发表一些“小文章”来积累经验和成果。
与导师充分沟通,了解其期望和建议至关重要。

3. 评估个人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
如果你对某个重大问题有深入的思考,且具备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难题的毅力, 那么挑战“大文章”是值得的。
如果你在博士初期对研究方向尚不明确,或者希望快速积累发表经验, 那么从“小文章”入手,逐渐找到突破口,最终可能也能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如果你对风险比较敏感, 那么采用“多篇小文章”的策略会让你更有安全感。

4. 关注期刊要求与毕业门槛:
不同学校、不同学院对博士毕业的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
有些顶尖期刊确实更青睐具有突破性的“大文章”。
在制定目标时,要结合这些硬性指标。

5. 理解“大”与“小”的相对性:
“大文章”不等于“长篇大论”: 而是指研究内容具有突破性、系统性、影响力。一篇短小精悍但观点新颖、论证严密的论文,也可以是“大文章”。
“小文章”也不是“拼凑”: 即使是“小文章”,也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方法、清晰的研究逻辑和一定的创新性。

更理想的状态:

在我看来,最好的情况是,能够 以发表“大文章”为长远目标,但过程中产出多篇有价值的“小文章”作为阶段性成果和保障。

“大文章”是你的“王牌”: 它代表了你的核心贡献和学术实力。
“小文章”是你的“铺垫”和“积累”: 它们可以验证你的想法,锻炼你的技能,积累你的发表记录,甚至为你的“大文章”提供数据和方法的支撑。

举个例子:

假设你的研究是关于一种新型催化剂的开发。

“大文章”的目标 可能是:开发出这种新型催化剂,并全面阐述其催化机理,证明其在某个重要反应中具有颠覆性的效果,并提出未来应用方向。
“小文章”的产出 可以是:
一篇论文详细介绍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表征结果。
一篇论文分析该催化剂在A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与现有催化剂进行比较。
一篇论文探讨该催化剂在B反应中的应用潜力,虽然B反应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
一篇论文专注于某个关键的实验技术或分析方法的创新。

通过这样“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策略,既能保证毕业的顺利,又能最大化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总结:

博士期间,无论是追求“一篇大文章”还是“多篇小文章”,其核心都是 产出有价值、有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 选择哪种侧重点,更像是在不同的风险收益曲线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博士生涯中,保持好奇心,坚持科学精神,不断学习和探索,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灵活调整策略,最终的成果一定会是你努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向的观点是,博士期间的第一目标是毕业。先搞清楚毕业要求,再做选择。

你所说的NCS及其子刊,从数据准备和投稿返修,应该周期会比较长,博士能有几年给你折腾心里要有数。

倒不如,满足了毕业要求之后,有了一定的数据积累和文献积累,再冲一下好的。屁股决定脑袋,老板想的不见的完全符合你的利益。

所以,先做一个能毕业的博士,再考虑做一个优秀的博士。

user avatar

小文章,甚至不惜水文章也要先达到毕业标准。什么高标准严要求非一区不发都是忽悠萌新呢,拿不到学位都是空话。

学生沉没成本太高,按人均寿命75岁的话,一般人是在拿自己6~7%的寿命去换博士学位。这个比例很可怕的。博士生不顾一切去水大文章几乎等同于兵法里的背水一战,失败了就彻底game over。老师可没那么多沉没成本,少一个博士生还有千千万万个博士生等着来呢。

个人建议是先想尽办法达到毕业最低要求,稳住退路。如果还有余力去搞大文章什么的才比较科学。这算是进可攻退可守,所谓的不败之地。

总有人说文章水多了科研圈的都看不起你,大哥,你要先进到科研圈才能让科研圈的看不起你是不是。就好像有人跟我说别买100万以下的车,土豪们会看不起你……

20191110更新

看了以下评论区还有其他几个回答的评论区......觉得很失望。当下一些博士们已经退步到连充分必要条件都不会看了吗?

比如说某回答下的评论这么说“好文章都是不断积累的,积累的多了好文章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敢问你是疯了吗?好文章确实是不断累积的,但不断累积就一定有好文章?你这逻辑哪怕高中生都能看出来有问题啊?

同理的逻辑还有当有的答主说“先成为一个能合格毕业的博士在去想成为优秀的博士”居然就能被“优秀的博士自然都是能合格毕业的”这种话怼了......你是不是该重新找高中老师补一下充要条件了......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需要在一点上达成共识:读博士,第一要义是毕业。

理想有多么丰满,现实就有多么骨感。

我们看几个方面:

假设大文章的难度是A,小文章的难度可能是B。那么without loss of generality,A>>B。因此,一般来说,一篇大文章的写作难度大概等同于多篇(>=3)以上小文章的写作难度,但远远不止这些。大文章需要更多的工作量,更久的自闭时间,更长的代码行数,更新颖的研究问题,更完善的实验设计,更合理的模型构建,更突破性的结论,更有耐心的投稿人,更善良的审稿人,更发慈悲的编辑,以及更好的运气。那么,显而易见,大文章的刊出时间要很久,至于要有多久,很难说。但是,如果到了博士高年级手上还没有文章,导师不慌自己也慌了。喃喃:毕业要紧、毕业要紧之后,小文章真香。

小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保你毕业,大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在领域中被人所知。人应该有追求,但是这不是根本需求。大文章是一种博士的自我实现,小文章则是一种对于未来的保障。我当然不会推荐大家放弃对于高水平期刊的追求,但是现实一点来说,小文章更有用。你有了文章,可以出去开会,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大文章也可以,但是未发表的大文章交流起来总会有些蹑手蹑脚);你可以申请博士的各种奖学金;你可以更方便的申请出国交流联陪的机会;你可以更早地体会学术科研圈里的生活(google scholar理看看h-index,ResearchGate里面交流,审稿等等);你可以有更多的底气顺利毕业;你可以有更大的资本和机会去追求大文章。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薛兆丰教授在他的经济学奖及里面如是说道,“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博士阶段其实是一个选择和博弈的动态过程,一共有两个参与人:博士生和毕业标准。遗憾的是,这不是一个无限期博弈问题,身为博士生的我们受着时间、毕业、家庭的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和毕业标准的博弈中始终需要一个先机。小文章是先机,是一个对于大多数人可实现的均衡解。但小文章不是帕累托最优的解。

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小文章积累经验,达到毕业标准,在小文章的均衡实现后开始帕累托改进(尝试大文章),并最终有所得。

希望大家~大小文章兼收并蓄。

user avatar

很多老板都追求发大文章,这一点我是理解也支持的,毕竟一篇大文章发出来,不管对老板对学生的好处都远大于几篇小文章。

但千万记住,作为学生的你,跟老板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在同一数量级。

老板不止一个学生,你失败了,还有别人续上。但是憋大招失败对你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假如你憋了五年最后憋出来一坨翔,那么你大概率会面临延期,到手的offer也自然就飞了,很可能还会三天两头的面临来自父母/对象的灵魂拷问:文章怎么样啦?啥时候毕业啊?工作找好了没?说句不好听的,不少博士就是这么跳楼的。

如果你真的想憋大招,务必先水几篇小论文保证毕业。

有文章兜底的话,不管憋啥你不也踏实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是许多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都会反复思考、甚至有些纠结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简单地说“一篇文章”或“多篇文章”,不如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两种策略背后各自的考量、优势、劣势,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一、 以发表一篇“大文章”为目标:这通常意味着将研究的精力高度集中在一.............
  • 回答
    读博那几年,确实像一场孤独又充满惊喜的远征。除了埋头于论文和实验,那段时光也让我解锁了不少“隐藏技能”,培养了一些颇有意思的爱好,甚至阴差阳错地搞出了一些别人看来挺“怪”但自己乐在其中的事情。听风吟,绘星轨:一个科研狗的“天文”副业我的专业是大气物理,整天跟各种数据、模型打交道,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字跳.............
  • 回答
    博士期间同时做两个课题,这绝对是一场硬仗,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我认识不少师兄师姐,也有过自己亲身的体会,这就像是要在两个不同的擂台上同时进行高强度的比赛,而且这两个擂台的规则和对手都不尽相同。首先,从 时间和精力 的角度来看,这是最直接的挑战。博士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投入海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一个课题.............
  • 回答
    我的导师,张教授,是国内985大学里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在我的博士求学生涯中,他给了我许多细致入微的培养,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为我铺就的留校任教之路。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锤炼,更是一种人生方向的指引,至今想来,仍然觉得受益匪浅。早在博士一年级,张教授就找我深谈了一次。他没有直接谈留校的.............
  • 回答
    漫威官方微博就未能满足粉丝期待一事公开致歉,并承担全部责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致歉本身的行为是积极的,也是必要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粉丝与品牌之间的互动空前紧密,粉丝的意见和感受对品牌的声誉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漫威作为全球最知名的.............
  • 回答
    济南公安在“辱母杀人案”发酵期间发表“大巴与驴”这条微博,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且极具争议性的举动。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什么是“辱母杀人案”?首先,要理解济南公安的微博为何如此敏感,必须先了解“辱母杀人案”本身。这起案件涉及一名母亲(吴某某)因不堪高利贷公司人员的长.............
  • 回答
    说实话,要是《赛博朋克2077》实打实地端出来,结果跟玩家们心里预期的那套差距太大,那可真是太热闹了,而且“热闹”这个词,在这里绝对是贬义。 CDPR肯定得经历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而整个游戏界也会因此受到不小的震动。首先,最直接的,预售和发售初期的销量肯定会受到重创,甚至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大家都知.............
  • 回答
    当然可以,博士期间的发明专利完全可以以个人名义进行申请。这并不是一个禁忌,反而是一种很常见的操作,尤其是在学术界。让我来给你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门道和注意事项,让你对整个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个人专利”。其实,专利的申请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比如公司、大学、研究机构等)。.............
  • 回答
    博士期间,除了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还有很多途径可以让你自身的实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让你的博士生涯不虚此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一直觉得,博士不仅仅是获得一个学位,更是一个自我修炼、能力爆发的黄金时期。一、 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视野科研固然重要,但它往往是某个细分领域内.............
  • 回答
    博士期间的工作表现,确实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潜力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它并非是决定你未来学术道路的唯一且绝对的因素。博士期间没有做出“很好的工作”,并不直接等同于你以后也“很难做出好的工作”,但它确实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博士期间“没有做出很.............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棘手,涉及到学术诚信、人际关系以及你对博士阶段科研的期望。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利弊,并给出一些建议,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问题的核心: 你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这篇论文。 论文的研究方向与你导师的长期研究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你想知道.............
  • 回答
    女性在博士期间生娃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复杂的决定,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权衡和平衡。这个问题涉及到学术追求、职业规划、个人生活和家庭责任等多个层面,需要非常详细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提供一些平衡的策略:一、 深入理解读博期间生娃的挑战与机遇挑战: 学术压力巨大: 博士研.............
  • 回答
    哈哈,聊到这个话题,可真是有点意思。我认识的一些当年在读研读博的时候,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附体一样,拼了命地往外发论文,尤其是那种“灌水”的,审稿周期短、接收率高,但内容嘛……就那么回事。现在几年过去了,他们这些人,混得可真是五花八门,不能一概而论。第一类:运气好,踩上了风口,小小的“灌水”也让他们在.............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而漆黑的森林,起初你带着一腔热血和对未知的好奇,手里拿着一张“地图”,上面画满了宏大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你相信只要按照地图的指示,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最终就能抵达那片叫做“毕业”的阳光明媚的空地。然而,森林远比你想的要复杂。地图上的标记,那些曾经在你脑海里清晰无比的“.............
  • 回答
    博士期间最重要的事,在我看来,并非某一项具体的技能训练,也不是仅仅发表几篇论文。它更像是一个自我塑造、深度探索和独立思考能力飞跃式提升的过程,是为未来人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让我细说,我会从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展开:一、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是博士的“根基”。博士不是简单地学.............
  • 回答
    读博这段日子,说实话,最让人憋屈的,不是论文卡壳,也不是实验失败,而是那种日复一日,好像在原地踏步,却又被推着前进的无力感。还记得我刚进组的时候,满腔热血,想着要做出点名堂来。导师给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课题,我兴致勃勃地扎进去,看了无数的文献,设计了各种实验。一开始还挺顺利的,数据也慢慢出来了,感觉离.............
  • 回答
    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个人时间是否“充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答案,因为它实在太因人而异,也因学科、导师、个人投入程度以及生活规划而大相径庭。但我可以很详细地给你讲讲,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时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的状态,让你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要明确一点:博士学习,尤其是在美国,本质上是一.............
  • 回答
    作为一名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往往非常广阔,无论是深耕学术界,还是闯荡工业界,都充满了机遇。然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博士期间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埋头做研究,更需要有意识地规划和积累。下面我将结合我的理解,详细地聊聊博士期间可以做哪些准备,让毕业找工作更有底气.............
  • 回答
    好,来聊聊在清华做兼职辅导员这档子事儿,咱们实话实说,把那些AI范儿的东西都踢出去。这体验,怎么说呢,一半是磨炼,一半是收获,还挺拧巴的。先说说为啥会有这念头,以及怎么上的岗:我读硕博那会儿,学校里挺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岗位。主要原因嘛,我觉得是学校想借着研究生们在学术.............
  • 回答
    齐冲冲教授在中南大学的经历,尤其是在三年博士期间发表 40 篇 SCI 的成就,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事件,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尽量剥离掉那些可能让分析显得生硬、缺乏人情味的“AI痕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试想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