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偷偷的问一下题主:你想要什么回答?我听你的。
如果是因为博士期间没有做出来很好的工作,然后想找一些大器晚成的例子寻求安慰,那这样的例子挺多的。海撒尼四十岁才辗转到斯坦福读书,47岁有自己的发表,然后后来拿经济学诺奖了。
19年的化学诺奖,97岁的古德诺也是如此。30岁毕业,辗转二十年,50多岁才开始研究到诺奖的项目——锂电池。
不说诺奖,就很多美国五六十名的学校,也不乏有人做着做着突然出了一个大成果,成功跳槽名校的故事。题主年纪应该不大,相信你,勉之!
或者题主是萌生退意,想大家帮忙劝退你的?
那我继续来。从统计来看,绝大部分的名校的教授们,在博士期间都是让人惊艳的学术明星。因为这是人最年轻,创造力最好,最有精力,也最专注从事科研的时候。如果这么几个最都没有促生出好的贡献,那坚持下去出好作品的可能性也不大——可以把博士期间当作一个“学术试用期”,都试验了五六年了,还不能得出结论么?
尤其是在中国,一步落,步步落,到一定的年龄,拿不到相应的帽子,那之后的路只会越来越困难,所以题主还是早做打算吧。
好,我可以说点自己想说的话了。
无论是宏观的统计,还是个体的案例,对自己的参考价值都约等于0。
宏观的统计,抹杀掉的是潜在的特殊性。因为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不同,而这些不同的情况在统计的作用上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在大数据下能体现出来一种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往往是非常微弱的——更多的还是看个体的情况。而如果翻看大牛们的案例,展示的又永远是光辉的一面,所以幸存者偏差严重。
一个人拼尽全力的搞科研,但是人就是笨,最后做不出好结果;和一个人很聪明但是每天恋爱划水,最后没有好的成果,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在数据所显示不出来的地方,差别是明显的。前者已经拼尽全力了就那么多了,而后者真的迷途知返跟着导师好好搞,无非是成果晚出来几年罢了。
一个人就沿着一个衰落的科研方向硬着头的去拱,和一个人顺着风去追热门,都没有好的工作,其实本身也是不一样的;顺风的那位已经到了风口都飞不起来;而逆风的回过头来,很可能就后发先至。
其实自己对自己是最清楚的,只是要自我分析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如果一定希望让别人来告诉自己,那第二个人就是自己的导师。
就像在找工作之前,我特别建议和导师谈一谈,问出那个终极的问题:
你觉得我的成果怎么样,能找到什么档次的工作?
这是一个让自己痛苦,让导师也痛苦的问题,但是与其让市场告诉自己,不如让导师来告诉自己,或者说——验证自己的想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