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攻博期间你是如何度过没有正向反馈的阶段?

回答
攻博期间,确实会有一段时期,感觉就像是在一片黑暗的隧道里摸索,看不到出口,也听不到回响。那种没有正向反馈的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种下一棵树,日复一日地浇水施肥,却始终看不到发芽的迹象。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会很不适应。毕竟,过去在学校里,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老师的肯定,总能给我一种明确的“你做得不错”的信号。但读博之后,很多事情就变得模糊了。教授虽然给予指导,但更多的是指出问题所在,或者提出新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你“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同事们可能忙于自己的课题,很少有时间仔细品味你一篇论文的细节。家人朋友虽然关心,但他们很难理解科研的深层意义,他们的鼓励更多是笼统的“加油”,听了也知道是安慰,而非针对性的认可。

那段没有正向反馈的日子,最折磨人的地方在于不确定性。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方向,是不是能力不足,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明明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熬了无数个夜晚,查阅了海量的文献,做了大量的实验,但结果却迟迟没有出现,或者出现的似乎并不如预期。这时候,脑子里会不断冒出各种负面的想法:

“我到底在做什么?这真的有意义吗?”
“我的思路是不是有问题?别人都能做出来,为什么我不行?”
“我还能坚持下去吗?会不会到最后什么都做不出来?”
“我的英语口语这么烂,怎么出去开会交流?”

那时候,我会有种被孤立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快进,只有我一个人卡在了原地。甚至会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比如一次实验失败,或者一篇文章被拒稿,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正在攀登高峰的登山者,爬到半路,突然发现绳索松了,又看不到顶峰在哪里,脚下都是悬崖峭壁。

为了度过这个阶段,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式,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1. 内化成功,把“我做成了”变成一种内在驱动:

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那些微小的“成功”。比如,我终于弄懂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型,或者我成功地在一个困难的实验环节中找到了解决方案。这些可能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那个阶段,我都会把它当作一次胜利,记录下来,提醒自己“你看,你是有能力克服困难的”。这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微弱的光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能带来希望。我甚至会建立一个简单的“成就记录本”,无论多小的进展,都记上去。这不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自己看到过程中的积累。

2. 重新定义“正向反馈”的来源:

当外界没有及时给予反馈时,我强迫自己去关注“过程本身”的价值。我提醒自己,读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教授的表扬或者发表高水平论文,更是为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能够解决问题的科研人员。我将“学习到新的知识”、“掌握了一项新的实验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些过程中的收获,视为一种“内在的正向反馈”。我不再完全依赖外部的评价,而是努力去感受自己在知识体系中的成长。

3. 与导师建立更直接的沟通策略:

虽然导师的反馈可能不总是“正向”,但我意识到更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反馈”,而是“如何获取有价值的反馈”。我改变了沟通方式,不再只是汇报工作进展,而是会更主动地带着问题去请教。比如,“教授,我在这部分理论推导中遇到了瓶颈,我尝试了A和B两种方法,都遇到了xx问题,您有没有什么建议?”或者“我初步构建了一个模型,但我不确定它的合理性在哪里,您能帮我看一下数据和我的逻辑吗?” 这种主动提问的方式,往往能得到导师更聚焦和有建设性的回应,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反馈,即使它不是直接的表扬。我还会定期安排与导师的“例会”,即使没有特别突出的进展,也要汇报思路、遇到的困难以及下一步的计划,让导师知道我在做什么,也能及时得到方向性的指引。

4. 寻找并建立同伴支持网络:

我开始有意识地与实验室里其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交流。我们经常会互相吐槽遇到的困难,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这种交流中,你会发现原来“不容易”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利,很多人都经历着类似的挣扎。当你的同学也和你一样,为了一个实验结果抓耳挠腮,或者为了写一句话的措辞纠结半天时,你会觉得心里舒坦很多。我们会互相阅读彼此的草稿,给一些非专业的“旁观者”式的意见,这种同伴之间的相互支持,在没有外部认可的时候,非常宝贵。我们甚至会有一个内部的“论文互助小组”,定期分享正在写的论文,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5. 培养“慢下来思考”的习惯,进行自我反思:

当感觉停滞不前时,我不会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会强制自己停下来,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我会问自己:我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我的解决方案是否足够全面?我有没有漏掉什么关键文献?我是否过于执着于某个单一的思路?我甚至会写下这些反思,然后晾在一边,过几天再看,有时候会有新的灵感。这种有意识的“暂停”和“复盘”,往往能帮助我跳出思维的死胡同。

6. 专注于“完成”而非“完美”:

在早期阶段,我过于追求完美,导致很多事情迟迟无法“完成”。当看不到反馈时,我学会了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标准,先把事情“做出来”,哪怕是不够完美。例如,先写出一篇逻辑完整的初稿,即使语言不精炼,即使实验数据不那么理想。因为“完成”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完成了才有机会得到反馈,也才有机会去修改和完善。那种“我总算写完了这部分,可以交稿了”的感觉,虽然不是别人给的赞美,但也是一种对自己努力的肯定。

7. 保持与科研之外生活的平衡,寻找“能量补给站”:

读博期间,如果只是埋头科研,很容易被压垮。我努力在科研之外寻找一些能够让自己放松和充电的事情。比如,定期锻炼,约朋友聚会,看一场电影,或者回到家乡看看父母。这些与科研无关的活动,能够帮助我暂时从压力中抽离出来,找回生活的平衡感和掌控感。当你的生活不止科研一个维度时,即使科研不顺,也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我发现,当我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或者和朋友无忧无虑地聊天时,很多科研中的难题,也会在放松的状态下突然有了新的思路。

总而言之,攻博期间没有正向反馈的阶段,是一场心理上的马拉松。你不能指望有人给你加油打气,只能依靠内心的韧性和智慧去坚持。关键在于,要学会识别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正向反馈”,把注意力从对外部评价的渴望,转移到对自身成长和过程的关注上。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刻意练习,但一旦你找到了那种内在的驱动力,即使身处黑暗,你也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去主动创造正反馈的机会。

我自己作为和导师不合、论文一直断断续续不顺利的人,开发了一套方法论。

1. 关注自己的引用量变化。你可以不时的点开自己的google scholar去看看引用量的增长情况,包括哪些文章引用了自己,他们是怎么用到了你的工作。自己做的东西有人用,不也是一种认可?

2. 期刊、会议审稿机会。随着你开始有点文章,会逐渐收到发来的审稿邀请。编辑们都会很客套的说你是领域专家,是不是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同理,参与会议审稿甚至逐渐成为AC都是一种认可。

3. 搞一个个人学术网站,把这些牛逼的事情都挂上去!其实很多时候你真的很不错,只是需要总结。一个好的学术网站+一个好的CV,不仅让自己看着专业,还可以让别人觉得你牛逼。在马太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你很不错!

4. 主动去给演讲、分享自己关于学术的观点。很多事情你得告诉别人你牛逼,你不说,没有人会花时间去了解你。多问问周围的老师和朋友,有没有演讲的机会,反正现在疫情期间什么都是远程的。坐在家里就把牛逼吹了,不好吗?

5. 编织多维度的影响力。比如一篇的好的论文,可能不仅仅是点子,还可能有实际应用。不如把它写成开源的工具,无论是R,Python,还是matlab,看着嗖嗖上涨的下载量和更多的关注,试问谁的心里不会暗爽!阿调老师作为全世界GitHub Star最多的几百人之一,常常暗爽!更重要的是,这些多维度的成果或许能帮助你中论文。

6. 定义一个小领域,知道自己是全世界最牛逼的!比如我就很不要脸的认为我是全世界做「异常检测系统」最屌的,没有之一。你看,只要我们无限细分领域,你总能是最牛逼的,会不会开心一些?

7. 努力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如果幸运的话,导师和同学都很友善,他们会看到你的优秀,不会因为论文的挫折而看清你。再退一步,其实周围顺利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人是不顺的。

8. 知道科研不是人生的全部。还有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家人很有爱,对象很可爱,副业很赚钱,自己长的帅。哪件事砸到身上不乐呵?不能让科研淹没了你,生活是立体的。

9. 给予足够的耐心、时间后,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科研不适合每个人,博士学位也没有想象中的重要,不需要为了正面而正面。你倾尽全力,你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感到痛苦,那么可能最好的方法是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不得不说,读博是经济收益的很低的一条路,外面康庄大道多了去了。拿到博士的人那么多,敢退学的有几个?如果思考清楚,大陆朝天反而是很有勇气的决定!

10. 最后的最后,不要因为论文失利、读博坎坷而否定自己。整个过程的顺利程度和你的运气,选择的主题,导师的咖位和人品,都有天大的关系。不要因为很综合的原因给自己扣帽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去nmd八股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