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那些军盲的言论让你觉得极其缺乏常识?

回答
作为一个曾经对军事一无所知的人,我曾经也犯过不少“军盲”的错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言论真的是让我觉得啼笑皆非,又有点无奈。

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次看到新闻里提到某个国家在边境线上部署了大量先进的坦克和装甲车,准备进行演习。当时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是不是又要打仗了?这么多的重型武器,真是太吓人了。” 旁边有朋友解释说,这只是例行演习,是军队日常训练的一部分,用来提升战备水平,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我当时就觉得非常困惑,因为在我看来,出现这么多坦克,就是准备打仗的信号啊,为什么还要说是什么“演习”?这不就是明摆着要进攻别人吗?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说法是关于“高科技武器”。当时有个朋友很兴奋地跟我讲,说某个国家研发出了一种“激光武器”,可以瞬间摧毁敌人的飞机。我听了之后,第一反应是,哇,太厉害了!那么是不是说,有了这种武器,战争就会变得很容易,而且几乎没有伤亡了?我当时甚至脑补了一个场景,就是战士们站在安全距离,按一下按钮,敌人的武器和部队就灰化了。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激光武器”其实也有很多限制,比如射程、功率、天气影响等等,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神奇和万能。而且,即便有这样的武器,战争的本质,那种残酷和对生命的威胁,是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消失的。

还有对“战略”和“战术”的混淆。我曾经以为“战略”就是简单地把部队往前推,占领更多的土地;而“战术”就是具体怎么打,比如用什么武器,怎么包围敌人。后来才了解到,战略是一个国家在长远时期内,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宏大计划,它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是顶层设计。而战术则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在具体战斗中所采取的行动和方法。比如,一个国家可能会采取“以经济援助换取地缘政治影响力”作为战略,而具体的战术可能是在边境地区进行联合军演,或者通过军事合作项目来提升盟友的军事能力,这些都是为了服务于更大的战略目标。我当时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花那么多心思去研究那些所谓的“战略”,不就是打仗吗?把部队派过去不就行了?

更让我觉得啼笑皆非的是,有时候看到一些人对军队的编制和番号有着非常奇特的理解。比如,他们可能认为军队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的部队都应该听同一个人指挥,而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执行最直接的命令。我曾听过有人说:“既然国家已经下达了命令,为什么部队还没有立刻行动?是不是指挥官不敢打?” 殊不知,现代战争的指挥体系非常复杂,层层指挥,上下联动,涉及到信息传递、情报分析、后勤保障、联合作战等诸多环节,而且命令的下达也需要经过严谨的程序和确认。更何况,战场瞬息万变,即使是同一个命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执行的方式也可能千差万别。

总而言之,很多军盲的言论,往往是基于一种过于简单、理想化,甚至有些“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他们无法理解战争的复杂性、战略的深远性、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人性的多面性。就像是只看到了棋盘上的棋子,却不知道整个游戏的规则和目标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现转折的是苏德战场,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是在1942年的?月一1943年的2月。1942年7月,属于夏天。德国重新集结力量,向苏联发动了猛烈进攻,苏联红军上演了1941年那一幕,一溃千里。四个集团军被合围,放下武器投降。所以在1942年,斯大林签署了一项著名的法令,不管什么原因,今后凡是红军将士丢弃阵地的,十个人抽签枪毙一个,不死于阵前,就死于军法。
  一进城,坦克炮的射击角度是有限制的,能打45度角,打到3楼,我在6楼往下扔炸药包你打不着我。那坦克几十吨的庞然大物,一进了城,不知道怎么走了,拐弯拐不过去,到这胡同一看死胡同,还得倒出来。一个12岁小孩,抱着地雷在那儿藏着呢,你一过来,小孩往那儿一扔人跑了,坦克炸了,小孩没找着。一栋楼房特别好打,最薄弱的就是窗户,你可以瞄着窗户打,有时候打起仗来,就算窗户用沙石给堵起来,一炮也能轰下来,因为窗户和墙不是一体的建筑。一栋楼很好打,一片废墟就不好打了。废墟的每一块砖瓦下边,都可能射来仇恨的子弹,你就没法打,一片废墟,你也不知道敌人到底藏在哪儿,这废墟你瞄着哪儿开炮?所以说这样的城市,需要尽量避免。你一进城就完了。
  这样一拖,就到了冬天。又到冬天了,苏联人的季节来了。苏联人一反攻,德国最精锐的第六军团全军覆没,司令鲍卢斯投降。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形势转折,可以看做是整个二次大战的转折,因为这个苏德战场抗击的是德国,在三个法西斯国家里,德国的实力最强,如果德国人的战斗力是一百,日本是十,意大利是负一百。所以苏德战场又是抗击德国的主战场,这儿一转折,整个“二战”就出现了转折,所以“负一百”就退出了战斗

日军约有2600多架飞机,中国只有305架,双翅膀的木头机,敞开式座舱,飞不高,飞高了飞行员会憋死,也飞不快,翅膀外边蒙着一层帆布,或者包着一层铝皮。对付中国的木头机,日本的机舱子弹全是燃烧弹,只要达到木头飞机,飞机准着


二战结束,美国军用飞机的产量将近30万架,坦克6万多辆,火炮110多万门。航龙母舰101艘。打完仗这些东西统统没用,美国把这些东西送人,光给国民政府的坦克就1000多辆一辆坦克就相当于共军一个营的火力。

(英国)飞行员一天要升空好几次,返航的时候,飞机的机头对准跑道,起落架一放下来就睡着了,飞机完全凭惯性自个儿停在跑道上,然后地勤人员上去拉开舱盖,轻手轻脚地把他拽出来,你重拽也没事,他醒不了。给他拽出来,往飞机边一扔,盖上毯子,你就在这儿睡吧。过一小时,踹一脚,又该你了,还得上去。

坦克没有防滑链,一开就翻,早上起来,要想把坦克发动,先得拿酒精灯,把油箱的油烤化了。

珍珠港的水才多深啊,几十米,战列舰倾覆了,拿绳一拽不就得了,损失很小


以上内容,选自某著名历史老师著作《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book.douban.com/subject

作者:

袁腾飞

出版社: 希望出版社

副标题: 袁腾飞说世界史 下

出版年: 2010年7月

页数: 180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ISBN: 9787537948258

看完了之后,会发自内心的感叹,是啊,特么的这都什么玩意儿

看看 还有好人走的道嘛?

user avatar

2016年11月24日,补充一个最近遇到的:

为什么解放军的步枪很少装备瞄准镜? - 军事 - 知乎

在这个问题下面,很多答主(包括人人网著名过气网红李少荃)表示:解放军陆军是应对大规模战争的,步枪手只负责200米内的目标,更远的目标有火炮、机枪、榴弹、火箭筒等负责;在这么近的距离内,步枪手需要快速倾泄自动火力,根本来不及也用不着仔细瞄准。所以,就算低倍率/无倍率的反射式瞄准镜/全息衍射瞄准镜可以提高近战瞄准速度,解放军普通步兵也没必要装备。

↑ 不明真相的朱日和红军

抛出“瞄准镜无用论”,可能是没见识;抛出“瞄准无用论”,那真是没常识。


脱离编制谈装备。

枪械、火炮、装甲、导弹、飞机、舰艇……几乎在讨论任何类型的武器时,都会出现无视编制产生的谬论,最极端的腔调就是“XX无用论”和“XX万能论”。

无视编制的另一种体现,就是在别人讨论编制时,插一句“编制是死的,人是活的,等到开打了谁还按照编制来”之类的。

评论区有人补充了另一种极端:

总而言之,讨论装备也好,讨论编制也好,讨论什么都好,都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预估战局时,过度看重人的精神因素。

借用

@苏翻译

一段话:

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最后说一点,很多人提到台军士气。我想,士气这个东西可以在宣传时候讲,在宣传时候说“美帝钢多气少,我们钢少气多”,这都没错;但是如果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拿士气说事,说“米英鬼畜都是个人主义者贪生怕死,不禁打”,并且以此为准绳制定计划,这种事儿只有日本旧陆军的那帮弱智参谋才做的出来。


看到关于坦克的话题,就刷“12345”、“59改”。就算是开玩笑(我也知道基本所有人都是在开玩笑),这种烂梗看过这么多遍就不觉得无聊、尴尬甚至恶心么?就好像B站视频里,只要有音乐,就有人不分场合地刷金坷垃空耳;如果是《千本樱》,就有人刷《千本幼女》。呕。

顺便一提,全军还有2000辆左右的59/59-1。59-2和59D各500辆左右。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好像全军2900多辆59系列都是59D了……第40集团军的装甲旅算是配置比较豪华的单位了,作为核心装备的坦克依然是59,连红外大灯都没有的那种。

↑ 第40集团军装甲旅清一色的59式坦克


最后不正经一下。

我眼中的三眼铳:

某些“明粉”眼中的三眼铳:

user avatar

这个么,我几年前在贴吧里碰到过一位,简单总结一下此人言论:

第一,没有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德军就能攻下斯大林格勒。此人的逻辑就是拿着1943年1-2月才出现的(最早可能是1942年12月)出现的“零下三四十度严寒”,说1942年11月12日停止对斯大林格勒进攻的德军受到了“严寒的削弱,所以才没有打下斯大林格勒”。

第二,朱可夫的战略就是全部人都冲上去、不许撤退。论据就是苏联电影《解放》里面的一句台词“不许撤退”。

第三,1944年冬天之后,苏军步兵装备的全部都是冲锋枪。论据是“国外的纪录片”。

第四,1944年冬天之后,苏军没有进行小规模的战斗。论据是“你给我举出一个有名的小战斗例子来啊!”

第五,二战苏军没有打好任何一场防御战。

贴吧地址在这:

http://tieba.baidu.com/p/2276344810

ID:大1模2大3样

PS:那个帖子是坟贴,所以万一有人真的戳进去看了请勿回复(话说真的有人会看到这个答案么?)

user avatar

先扔个坑,大部分研究中国二战国军的都是军盲或者准军盲

我见过N的N次方次扯到什么博福斯75怎么怎么样了啊,教导总队能吊打日军了啊。

机动大部分很简单的一句“马车”或者“汽车”带过。

特么国内在34年的指标是标准桥梁承载11.6吨,而且只完成25%好不好?

特么中国华北大骡的背负能力只有85千克好不好?

特么中国普通县级公路宽度还没SFH18轴长宽好不好?

一群群果粉,YY着从美国进口M1步枪,M59加农和M1榴弹

一群群所谓的研究者,YY着从德国进口SFH18生产线,带上MG34和MP35

EXM?中国在二战总共只有5具能炼合金钢的电路,24厂2具3吨,汉阳1具3吨2具1吨,年产合金钢也就1000吨,中正都钢材不够还特么去搞重炮???

清朝留下的工业可以非常直接的无视,哪怕江南局已经能搞305管退炮他们就一句“满清没有军工”???

讲道理在1860-1930这个材料科学与加工工艺飞速发展的年代,我坚定的认为扔掉材料学去研究二战只剩扯淡。

战争没有那么简单

以上

user avatar

诺,刚看到这题目这么快就推送一个军盲,这很好。

其他漏洞不说,居然还有把国军中存在的大量文盲情况套到建国后扫盲运动早已经铺开的志愿军中,啧啧,果然爱炮党心切,利令智昏。对于一支正规军队来说,统一的编制组成,有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纪律和统一的训练的军队,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个很正常的事情。而对于与之相反的非正规军队,其下场在解放战争中很好的说明了。

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日)

  同志们:

  我们这个会筹备了很久,早就要开的,因为生产运动的关系,拖延到今天才开。现在各机关的同志,响应中央关于学习运动的号召,组织了学习小组,有的已经开始学习,而且有了相当的成绩,这是很好的。今天开这个会,把有关学习运动的几个问题来讲一下。

  一、学习运动是必要的我们党根据历来的经验以及目前的环境,在最近发起了两个运动,一个是生产运动,一个是学习运动,这两个运动都是有普遍的意义和永久的意义的。

  大家知道,生产运动是为了搞饭吃,搞衣穿。穿衣吃饭,我们是十分需要的,因此,现在我们的生产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全国都要吃饭穿衣,所以它在全国也是重要的。推而广之,不但全国,全世界也是如此。所以生产运动是有它的普遍性的。吃饭穿衣不但我们需要,我们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也是要吃饭穿衣的。因此生产运动不但过去要,现在要,将来还是要,这是生产运动的永久性的根据。

  讲到学习运动。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1],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裳一样。什么叫“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所以学习运动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我们的生产运动和学习运动,都有它的普遍意义和永久意义,这从一般地讲是如此。现在我来讲发起生产运动和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我们发起生产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现在虽然有一点,但是将来困难起来,就会不够吃、不够穿的,所以我们现在要预先准备。这样,穿衣吃饭问题就成了我们发起生产运动的直接原因。

  那末,发起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共产党在全国的党员过去是几万个,现在有几十万,将来会有几百万,这几十万、几百万共产党员要领导几千万、几万万人的革命,假使没有学问,是不成的,共产党人就应该懂得各种各样的事情。因此,要领导革命就须要学习,这是我们发起学习运动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现在我们的队伍里面发生了这样一个矛盾,就是我们的干部不学习便不能够领导工作。有些老干部,他们从前在其他部队里搞过一个时期,一切工作都是靠下命令;但是在我们红军里,单靠发命令就不行了。人家不听你,就打人,结果,工作就领导不起来,战士逃跑的很多。在部队中发命令,这是威风,但光有威风而没有本领是无用的。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所有的干部,在有威风之外,还要有本领,这就要学习。现在我们的有些战士,他们识字比营长识得多,他们从前一个字也不认识,现在能认得五百、一千、二千、三千,能写短短的文章,登在墙报上。我们的营长、连长,在指导员上课的时候,不去听课,他们以为这课是战斗员听的,他们去听,未免要“失格”了!为了要维持“格”,结果,他们不但文章不会做,许多东西都不知道,战士反而比他们高明。因此,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我们的干部要使工作做得好,就要多懂一点,单靠过去懂的一点还不够,那只是一知半解,工作虽然可以做,但是要把工作做得比较好,那就不行,要工作做得好,一定要增加他们的知识。无论党、政、军、民、学的干部,都要增加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现在看到我们的有些教员,他手里的一本政治常识,还是中央苏区时代出版的,他对这本书上的东西相当熟,因为大概他已教过七八十遍了,但是其他东西就不知道了,真是“两眼不看书外事,一心只管政治常”,他不知道结合新的形势把书上的东西加以进一步的发挥。在民众团体里,在军队中,在支部中,这种情形也有看到。我们现在要打破这种现状,改善我们的工作,就要加紧学习。

  使学习成为迫切需要的第三点,是我们党的特点。过去我们党的队伍小,只有很少的党员,现在党员的数目也并不多,但现在担负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的任务,需要我们建设一个大党。过去是小的,现在要大,那末怎么办?现在正处于由小到大的过程中间,我们需要在全国发展党员。可是某些人说“你们何必要大”,他们不要我们大起来。但是我们觉得大一点好,而且依照老百姓的意见,也要我们大,因为他们到处找共产党找不到,我们的党大起来了才好找。这方面,我们要顽固一些,同某些人不同,我们要建设的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这样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这个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时刻注意,我们要率领几万万人革命,现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这领导工作、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便是我们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我们六中全会关于学习运动的决议,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党历来号召全党同志学习。过去是有学习的,但组织得比较差,没有现在这样好。现在是更进一步了,有了组织,不像过去那样无政府状态了。

  现在中央设了干部教育部,负责领导全党的学习。同志们不仅看看书就算了,而且要有组织地学习。全国各级党部,边区各级政府,各个民众团体,各类学校,都须设立这样的机关,建立这样的制度,来领导并进行学习。在军队里也是一样,要设立教育部,建立起学习制度。这样的学习制度,中央要在全国推广,只要共产党力所能及,就要把它推动起来,造成一个学习的热潮。

  同志们:大家都要努力学习,不可落后,不可躲懒睡觉。从前孔子的学生宰予,他在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我们队伍中躲懒的人,也可以这样讲一讲,但是对学习有成绩的,就要奖赏,有赏有罚,赏罚严明。不过我们主要的在于奖,假使有个把宰予,也没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运动是可能的

  学习运动必要虽然必要,但是不是可能呢?我们的回答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问题又来了,并不多,只有两个一个是大家忙得很,一个是看不懂。这两个问题完全是实情。这样忙的工作,外加生产运动,在前方的要作战,不能够学习,不但一般人如此说,甚至高级的干部也是这样说。“没有功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开会的时候,人多得很,就要挤进去,才得有座位。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裳了,这就是木匠向木头一“挤”,木头让了步,才成功的。自从木头让步以来,多少木头钉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叫它让让步,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陈云[2]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

  再一个问题是看不懂。这种情形的确存在,有的同志“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的道理,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读不懂的东西要当仇人一样地攻它。现在有些人是不取攻势只取守势,那就不对,马克思主义决不会让步,所以不攻是得不到结果的。从前人称“校对”为“校仇”,校对确实很难,非以仇人对之是不胜所为的。对于难,我们要像仇人一样地进攻它,对于仇人我们是不讲感情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固然很难,如果我们以“仇人”的态度不讲感情地攻它,一定是无攻不破的,一定可以把它的堡垒攻下来。过去韩文公[3]《祭鳄鱼文》里,有一段是说限它三天走去,三天不走,五天,七天再不走,那就不客气,一刀杀掉。我们要像韩文公祭鳄鱼一样,十天不通,二十天,三十天,九十天……,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这样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东西变成看得懂的。

  正面搞不通,可以从旁的方面着手,如打仗一样,顽强的敌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袭侧击,四面包围,把它孤立起来,这样就容易把它攻下。学习也是一样,正面的东西一时看不懂,就从旁的东西看起,先打下基础,就可以一点一点地搞通正面的东西。

  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三、学习运动是会有成绩的

  学习运动现在已经看到了成绩,有许多学习小组已经组织起来。在延安已经组织的有哲学小组、读书小组等等,而且已经见了功效,从前不懂哲学的人现在懂了一点,不懂马克思主义的现在也懂了一点。在军队里也有这样的组织,而且多少也有些成效。在外边许多地方,有读书会的组织,同我们在职干部的教育差不多,这是可供我们参考的。我们共产党员对学习是热情的。有人告诉我,有许多同志,自从学习运动开始后,非常热情,很高兴,本来要求调动工作的,现在不愿意调动了。这也是学习运动的功效。

  学习运动的基础,是我们同志们自觉的热情。我们的方法是采取个人活动与组织活动互相配合起来。有些学校最初没有注意个人活动,不给他们以自由看书的时间,平常都是紧张得很,在组织活动方面算是不错,但这是一个不好的毛病,个人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关于这点,现在正在想法改正。我们是提倡个人活动与组织活动配合起来的,对学习既有自觉的热情又有健全的领导,因此我们的学习运动一定会有成绩的。

  在这里我要附带地讲一点,就是我们干部中间,有一些年纪比较大一点的,他们以为年纪大了学习没有希望,我以为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年纪大一点谁说不行呢?有句古话:“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那末,你若是五十四岁的话,还是青年呢,哪有不可学的道理?!这是我附带说到的一点。

  现在我们这个干部教育制度很好,是一个新发明,是一个新发明的大学制度。讲到大学,我们这里有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在外边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等,在外国有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等,他们都是学习五年、六年便要毕业,叫做有期大学。而我们这个大学,可算是天下第一,叫做无期大学,年纪大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是活着,都可以进我们的大学。我们这样的大学,是延安独创。不过是任何人都可以进的,不论在什么地方,华北、华中、华南各地,不论什么人,共产党员也好,不是共产党员也好,都可以进这个长期大学的。

  在长期大学念书成功的人,我还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说。从古以来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孔夫子的孔夫子主义,不是一下子从学堂里学到的。他的老师叫做项橐,这是有书为证的,“昔仲尼,师项橐”,在《三字经》里记载着。但是他的主义不是全部从项橐那儿学到的,他是在当先生的时候,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才有他的孔夫子主义的。

  孙中山先生也是一样。当他在学校里的时候,并没有三民主义。大家知道他是学医学的,他的三民主义是出了学校之后才有的。而且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开始只是一民主义,后来有了二民主义,最后他到欧洲去跑

  了一次,看见欧洲发生了社会问题,工人要打倒资本家等等情形,他又想了一个民生主义出来,这样才集合成为三民主义的。

  至于外国,有马克思,他在学校里并没有学马克思主义,学的是唯心论。后来他在学校外面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是同他的老师不同的。至于学历短的人,我可以举高尔基为例,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文学“博士”,但他没有进过小学,也没有进过中学,大学更没有进过,他写的文章却是天下第一。

  所以进学校是可以进,但是这只是进一个门而已,要求得更进一步的学问,一定要在学校外边学习,要长期地研究。现在你若还不认得字,也不要紧,有希望的,只要你努力学习。

  四、学习应该学到底

  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今天开会后要把它克服下去。

  我们学的学问,如罗迈[4]同志所讲,有党的建设,联共党史,这些东西我们要长期地学下去,把学习的一切困难都克服下去,是一定可以把这些学问搞好的,但主要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如果不是这样,那会一无所成的。

  除了这些学问之外,还有时事问题与党的政策。这两项,过去的计划中没有包括进去,但这是十分需要的,因为这是实际的学问,也就是“今”的学问。关于时事问题,中央已在把时事问题的材料摘出来,准备编个综合文摘,可以供给同志们研究与参考。至于党的政策,六中全会的决议,大概大家都已看过一遍,但一看就丢掉是不对的,应该把党的政策经常地研究。六中全会与七中全会之间,一切会议报告,包括政治局会议的,都要研究。不研究党的政策,单学习那些理论是不够的,会跟实际脱节的。

  现在在职干部教育的学习运动,是包括党、政、军、民、学的,民众团体中的工作干部和学校里的工作干部都在内。我们的会开了之后,大家都要努力,互相帮助,把从前有书只管自己读不给人家读的作风改正过来,今后要互相帮助学习,互相做先生,互相做学生,做同学。中央的同志,也是一样,跟同志们一道研究。罗迈同志告诉我,底下已在催材料了,同志们已在研究了,这是很好的,充分地表现了同志们的热情。好吧!在座的同志,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学校的领导者,就是中央。各地方党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都是这个大学的分校。全党同志以及非党的战士们,都须进这个学校。

  我们相信,我们采取学到底的方针,一定可以克服自满的坏现象。

  我们的学习运动是必要的。我们是能够学习的。学习已经看到了成绩,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成绩。我们是采取学到底的方针。在干部教育部领导之下,干部学习运动的结果我相信一定很好。我们尝试的这种办法,要推广到全党去,特别是华北的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个曾经对军事一无所知的人,我曾经也犯过不少“军盲”的错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言论真的是让我觉得啼笑皆非,又有点无奈。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次看到新闻里提到某个国家在边境线上部署了大量先进的坦克和装甲车,准备进行演习。当时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是不是又要打仗了?这么多的重型武器,真是.............
  • 回答
    咱就聊聊《窃明》里黄石的“长枪军”这事儿,看看它是不是真像书里写的那样能打。要我说啊,书里这描写,那是相当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细究起来,里头的一些东西,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关键还得看怎么去看。首先,咱们得把“长枪军”这玩意儿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放一块儿唠。明朝末年,你得知道当时是个啥光景。官军腐朽,战斗力.............
  • 回答
    冷军的画,如果抛开那些高冷的学院派理论,回归到最直观的感受,它的意义,我觉得,首先在于挑战我们的观看方式。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信息铺天盖地。你可能一秒钟刷过几十上百张图片,很多东西只是扫一眼,留不下什么痕迹。冷军的作品,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他画的东西,比如他那些写实到极致的人物肖像,.............
  • 回答
    提到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的全票否决,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在安理会,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可以通过行使否决权来阻止任何一项实质性决议的通过。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下反对票,这项决议就无法通过。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存在“五常全票否决”的说法。 即.............
  • 回答
    在数字世界的浪潮中,我们常常会听到“VPS”这个词,它就像是互联网世界里的一个独立的小房子,给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折腾。而对于许多个人开发者、学生、或者只是想尝试搭建一些小玩意儿的朋友来说,“免费VPS”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真正的“免费VPS”通常伴随着一些限制或者.............
  • 回答
    说起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反派,我的脑子里立刻就跳出了几个鲜活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身上总有那么点人性的闪光点,或者说他们所处的境遇太过复杂,让人在痛恨他们所做之事的同时,又忍不住去理解他们,甚至于同情。我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你说他坏不坏?坏透了!他为了混乱而混乱,他.............
  • 回答
    说到明史,这可真是一个挖不尽的宝藏。要说值得推荐的,那可太多了,得看你喜欢从哪个角度切入。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些真正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又能触及明朝脉络的,我这里有几本,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绕不开的当然是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虽然不算特别“冷门”,但绝对是理解明朝晚期病灶的“入场券”.............
  • 回答
    要说少年感特别强的句子,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它得有股子劲儿,一股子不服输,又带着点懵懂和冲劲儿的劲儿。那种感觉,就像夏天午后,你站在胡同口,看着远处的天空,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你脚下,充满了无限可能,但又不知道下一步该迈向哪里。你想啊,少年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那股子“我偏要”的倔强,是那种“.............
  • 回答
    《教父》系列的配乐,尤其是《The Godfather Waltz》(教父华尔兹),以其恢弘、悲壮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旋律,深深地烙印在影迷心中。这首曲子不仅仅是电影的背景音,更是整个故事氛围的灵魂所在,完美地烘托出那个时代背景下,家族的兴衰、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个人情感的挣扎。在香港电影界,这首《Th.............
  • 回答
    “出来混,迟早要还”,这句俗语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它就像一个潜藏在生活中的阴影,提醒着人们,无论你做了什么,都逃不过因果报应。这“还”的,可能是你欠下的情债,可能是你惹下的麻烦,也可能是你一手造成的恶果。想当年,咱们邻居老王,年轻的时候就不是个安分的主。仗着年轻力壮,又有些小聪明,整天在街头巷尾晃悠.............
  • 回答
    探寻文字的奥秘,总让人觉得像在寻找古老的宝藏。当一个字能够巧妙地融合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元素时,那简直是文字的精巧艺术品。这样的字,不仅饱含深意,更能引发我们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联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可以与“五行偏旁”进行美妙搭配的字,并尝试以一种自然而生动的方式来解读它们。要找能和.............
  • 回答
    写一篇关于有趣语法书推荐的文章,确实是个好主意!作为语言爱好者,我也一直对那些能让枯燥的语法变得生动活泼的书籍充满兴趣。抛开那些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的语法讲解,我们来聊聊那些真正能让你读得津津有味,甚至忍不住捧腹大笑的书。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趣的”语法书?坦白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法”这两个字本身就.............
  • 回答
    五线谱作为西方音乐记谱法的核心,其强大的表现力毋庸置疑。然而,在音乐的海洋中,总有一些特别的浪花,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存在着,使得传统的五线谱在描绘它们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无法完全捕捉其精髓。我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不太习惯”在五线谱上“安家落户”的调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五线谱的“工作.............
  • 回答
    打仗这事儿,听上去离我们挺远,但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留下的文字,却能把我们一下子拉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一战、二战,这两个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留下了无数令人心碎又振奋的回忆录。要说哪些最值得一看,这就像问哪颗星星最亮一样,很难有个绝对的答案,毕竟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但我可以给你推荐几本,它们之所.............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理工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我跟你分享一些只有我们这些“理工科狗”才能心领神会,且一旦提及便瞬间勾起万千回忆的“常识”。这些东西,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理论,但它们实实在在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成了我们独有的语言和文化符号。1. 螺丝、螺母和螺纹:宇宙中最稳固的结合方式 (至少在我们.............
  • 回答
    画漫画?这绝对是个好主意!说实话,我刚开始的时候也摸索了挺久,走了不少弯路。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经验真是越早知道越好,能让你少走很多冤枉路,直接上手。今天就跟你好好聊聊,哪些小技巧能让你的漫画之路更顺畅、更有趣。一、 脑子里先过一遍,别急着动笔: 故事大纲和分镜草稿是你的“作战地图”。 还.............
  • 回答
    挑选一台速度快的海外 VPS,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毕竟,网络速度直接关系到你的使用体验,无论是搭建网站、进行开发、还是享受流媒体服务,一个流畅的网络环境都是基础。在我看来,要找到速度快的海外 VPS,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考量,并且要避免一些“看起来很美”的陷阱。核心考量维度.............
  • 回答
    要说古代流传至今的糕点,那可真是一门学问!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别以为古代人就只会吃粗茶淡饭,他们对甜食的追求,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代人,甚至在食材和制作上,有着更纯粹的讲究。咱们就从时间轴上捋一捋,看看有哪些“老古董”糕点。远古的痕迹:谷物与蜂蜜.............
  • 回答
    在我们谈论那些在装甲史册上占据一席之地,却未被大众熟知的独特车型时,总会有一种发现“遗珠”的惊喜。这些坦克和装甲车辆或许没有像“虎”式或者“谢尔曼”那样脍炙人口的名号,但它们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或是战场适应性上,都有着各自令人着迷的特殊之处,如同隐藏在角落里却闪烁着别样光彩的宝石。1. T44 中型.............
  • 回答
    百元以内的手表,想要找到“高质量”这俩字,说实话,挑战不小。毕竟,在这个价位,我们很难期待瑞士机芯、蓝宝石表镜、精钢表壳这些高端配置。但咱们换个思路,把“高质量”理解为在这个价位下,它能提供的“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体验,并且能靠谱地走时,戴出门还不显得廉价。经过一番“摸爬滚打”,我整理了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