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央视的纪录片《超级工程》展现的内容,对中国整体的制造业、建筑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来说,有多少代表性?

回答
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系列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精良的制作,确实为观众展现了一批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工程奇迹。这些工程涵盖了桥梁、高铁、航天、港口、超级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无疑是中国在基建、制造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力证明。

那么,《超级工程》所展现的内容,对中国整体的制造业、建筑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来说,有多少代表性?我们可以从 高度代表性 和 一定局限性 这两个维度来分析:

一、高度代表性:展现了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顶尖水平和综合实力

《超级工程》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代表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创新和攻坚克难的能力:
桥梁工程(如港珠澳大桥): 影片展示了中国在超长跨海大桥建设中的技术突破,例如沉管隧道技术、大型桥梁钢结构的研发与制造、复杂海洋环境下施工的控制能力。这些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解决了许多世界级难题。
高铁技术(如复兴号动车组): 《超级工程》中的高铁部分,不仅展示了中国高铁网络的规模,更深入挖掘了中国在高速列车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牵引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和集成能力。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如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化进程的典范。
航天工程(如嫦娥系列、天宫空间站): 航天领域是中国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超级工程》所展示的火箭制造、卫星研发、载人航天技术、空间站建造等,都代表了中国在尖端制造业和工程技术方面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大型装备制造(如深海探测器、盾构机): 影片中涉及的“潜龙”系列深海无人潜水器、巨型盾构机等,都体现了中国在复杂、极端环境下所需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大型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这些装备的成功研制,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装备自主可控的重要标志。

2. 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为“超级工程”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超级工程》展现的不仅仅是单个工程的奇迹,更是中国在特定领域能够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建设的能力。例如,在高铁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制造、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完整产业链,并且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推广。

3. 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配套能力:
许多“超级工程”的背后,是庞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支撑。例如,港珠澳大桥的钢材、混凝土、电力设备、通信系统等,都离不开国内各行各业的协同配合和成熟的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如大型桥梁架设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精密机床、特种钢材等,这些“超级工程”的建设反过来也促进了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

4. 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的推动作用:
《超级工程》所展示的项目很多都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工程,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和长远规划能力。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一定局限性:并非中国整体制造业、建筑业、装备制造业的普遍写照

尽管《超级工程》极其辉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所展示的往往是中国在特定领域、在国家重点支持下的 顶尖水平和杰出代表,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国制造业、建筑业和装备制造业的 整体平均水平或普遍状况。其局限性体现在:

1. “超级工程”的稀缺性和示范性:
顾名思义,“超级工程”本身就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它们往往是投入巨大、技术难度极高、周期极长的国家重点项目。它们的成功是经过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一线工人艰苦卓绝努力的结果,是汇集了国家最优质资源和最顶尖技术能力的结晶。
绝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建筑项目并非达到“超级”的标准,它们可能面临技术瓶颈、成本压力、市场竞争等更普遍的挑战。

2.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
制造业: 《超级工程》中的装备制造业(如高端数控机床、精密仪器、航空航天设备)确实是中国制造业高端化的亮点。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情况更为复杂,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高端材料、基础工艺等方面,仍然存在对外依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很多中小企业中依然普遍存在。
建筑业: 影片展现的宏伟建筑和桥梁,代表了中国建筑业在高难度、大体量工程上的强大执行力。然而,中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依然存在不均衡。许多普通住宅、商业建筑的质量、效率和绿色化水平参差不齐,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此外,建筑行业的劳务工人、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挑战也普遍存在。
装备制造业: 《超级工程》集中展示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突破,如航空发动机、高铁动车组、大型船舶、工程机械等。这确实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数控系统、核心零部件(如轴承、精密齿轮)、特种材料等方面,中国制造的“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许多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有限,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

3.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对比:
“超级工程”更像是“锦上添花”,展示的是中国已经具备相当实力后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而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普遍发展,更需要“雪中送炭”,需要解决基础性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

4. 影片选择的聚焦效应:
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本质是选取具有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内容进行放大和传播。因此,《超级工程》自然会聚焦那些最成功、最令人惊叹的项目,而将那些未能成功或正在遭遇困难的项目排除在外。这种选择性聚焦会强化人们对中国工程技术能力的高预期,但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取舍。

结论

总而言之,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在部分关键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和尖端科技应用方面的顶尖水平和崛起实力。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拥有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能力,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建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宏伟工程。

但是,它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制造业、建筑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平均水平或普遍状况。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中,仍存在结构性问题、技术短板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因此,在肯定《超级工程》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其局限性,保持客观审慎的态度,继续推动中国工业体系的全面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普通工程也能体现出高水平和高效率。

《超级工程》是起点,也是标杆,它激励着整个行业向更高标准迈进,但它不是终点,更不是全部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问题内的回答高票的都在围绕造船业说事儿,我也凑热闹聊几句。本回答不讨论其他几位朋友的回答,不打口水仗。

本人从事船舶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案设计和部分详细设计工作。从业10年。

观点:从央视的《超级工程·超级LNG船》来看,该节目确实 反映 了中国造船界的最高水平,是一期非常精彩的节目。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虽然该节目代表了中国造船界的最高水准,但中国的造船水平(包括管理、工艺、QC、供应链、设计优化、配套等)与日韩水平的差距明显,这是不争的事实,中船重工最近一期的转换造船模式学习材料里给出的差距是“12年”,私以为差距在20年以上。

中国造船界目前在国际上的位置:

目前中国造船界业订单总量位列世界造船总量的前三甲(去年曾经一度第一或第二),这是基于载重吨位计算的,比如一艘超大型的油船可以拉30万吨的货物,一艘超大型的矿砂船可以拉40万吨的货物,一艘散装货物运输船可以拉20万吨的货物,这些货物基本上都是原油、矿砂、煤这些初级的生产资料,要不然也没有这么多货要拉的。这种类型的船是之前20年我国大型船企的主要船型或主要出口船型,技术含量低,价格当然也低,大家可以参考公路运输的货车做比较,类比解放大卡车或东风大卡车。一般造船业国企的年收益率大约在3%左右,这个可以通过中国船舶或中国重工股票的财报上看到些端倪。但是!但是日本船企也在生产同样的船舶却很赚钱,人工比中国贵很多,却仍然赚钱。这就是差距所在了。

大约20多年前,造船大国不是中日韩,而是美国、英国和西欧,随着经济发展,造船这种人工密集型而且连带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第一批丢弃的行业,慢慢将低附加值的船型制造向东转移,本国仅制造军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战后一直憋着劲发展造船业的日本就欢天喜地的引来了大批订单,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造船是吸引外资的好产业,可以带动大批的连带产业,产生几倍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后来韩国、新加坡和中国拼命发展壮大造船业的原因之一。举例来说,去年我国船舶出口337.2亿美元,钢厂等一大批制造业会产生连带效益。

上世纪90年代初船舶行业开始发力,本世纪初迎来了新一轮的造船界高速增长,这和世界贸易的走势一致,欧美和中日韩造船界都有发力,但用力的方向各有不同,欧美主要制定规则和引导规则,致力于船舶设备,大赚特赚;日本在低附加值的船型上优化,类似丰田模式,压缩建造成本,号称比原来的设计节约40%。韩国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例如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以及各种高精尖的海洋工程,同时尽量缩小低端货船的订单。而中国过去10年在欢天喜地的接单、建造、交船,鲜有人在整理总结降本增效和技术钻研。我觉得这十年是拉大我国和日韩差距的十年。船舶界和其他行业不同,从设计到工程示范船要经历至少4个春秋,每一个技术的改革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检验,这也是为什么技术革新缓慢的原因。另外,国企的体制也是制约技术发展的原因,技术革新势必需要冒风险,鲜有人愿意出来承担风险,尤其是可能会丧失政治生命的。

当然,高技术船舶也不是没有,只是技术没有日韩那么高精尖,例如LNG船,LPG船、万箱集装箱船,化学品船,客滚船,海工辅助船,汽车船等等,但大都低日韩一个或几个档次,沪东的LNG船引进了GTT公司薄膜舱室的专利,可以说和韩国站在了同一高度上,而且有实船交付使用几个航次了。这是我说的为什么这期节目代表了中国造船界的最高水平。

简单说,目前的中国船舶业,做大了,没做强。

中国造船界和日韩的比较

造船效率上,每修正总吨(可以简单理解为载重吨),中国需要23~30个工时,韩国需要17个工时,日本仅需要8.1个工时。

管理上,中国船厂的计划是自上而下的,日本船厂确是由下而上的提计划,领导只负责指方向。(引自转模学习材料,不是我的一手资料)

设计重量上,低端的货船,日本较中国设计轻约5%~10%,举例来说,20万吨散货船,空船重量3万吨左右,目前价格约3.2亿人民币,日本可以较中国轻2000吨,大约成本较中国船厂少2000万人民币,约6%。这仅仅是结构重量上的差距,设备选型和工艺上的差距更大。

船舶配套钢材方面,目前我国的特种钢行业只能说刚刚兴起吧,比如船用不锈钢和5镍钢、9镍钢,主要靠进口,LPG和罐式LNG船的主要设计公司GTE公司要求所有的国产液罐必须进口钢材。常规的钢材倒是自给自足无虞。

这些都是存在差距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我也没有解决办法。大家可以类比手机行业吧,iphone、三星和国产手机的比较。当山寨久了,也会出现小米和魅族这样的品牌了,但总要有个过程和节奏。

这些不是抱怨,只是客观的现状而已,我们也在努力做好,但过程很漫长。

user avatar

看了@

莫伟智

的答案,情不自禁来回答一下,大部分转自我另一个答案。

只想说一个问题,追赶是在你比人家快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的中国制造业,比人家已经是小孩比大人的差距,没有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你只比人家跑的越来越慢,何来追赶。

就像我在原来答案里的观点,全球供应链下的今天,中国的模板会是美国,而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德国日本。

=====================

原因下面几个,

1.教育结构:任何产业,归根到底都要说到人,有足够的人才,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德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强大的工程师阶层。很抱歉,中国没有,而且未来也很难会有。你可以仔细了解下现在毕业的走势,

首先中国没有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工程师教育,德国有专门的应用科学学校,一般没有博士学位,6-7年毕业,然后直接进入奔驰大众博世等制造业公司做学徒,培养一个成熟的工程师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中国曾经也有技术科学学校或者传统的理工科学校,但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真的耐下性子愿意在工厂里待下去的不超过一成,你可以知道扩大出来我们和德国的差距有多少。

P.S. 说实在的,在这点上我更看好印度,印度有专门的工程师大学,在印度,毕业生头上顶个enginner的title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的eng经过4年左右大学教育之后还要读2-3年的研究院,然后再工厂里面做学徒3-5年之后出师。(有误差请指正,这段描述来源于印度同事,所以我想准确度颇高)

这部分可以看下

@艾自由

的答案,我觉得挺具体。

2. 教育投入:有印象的人应该记得,中国教育投入达到GDP 4%的时候教育界人士人欢欣鼓舞,这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来到的地方,我大概做一点简单的数据统计,所有数据来源于网上,如有不符,请指正。

“据报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上网得知,2001年,世界上教育经费投入最多的国家是丹麦为7.71%,其次是韩国为7.03%。1998年日本已达到6%,连菲律宾也达到4.2%”

美国常年教育投入7%以上(我认为这个部分还要更高,因为这7%只指国家投入,而实际上美国的私立教育我想应该最少占他们的一半以上,所以他们实际一年的教育投入应该在14%,同样,欢迎大家指正)

大概算一下教育投入:

中国: 0.24万亿美元

美国: 2.04万亿美元

日本: 0.33万亿美元

德国: 0.33万亿美元(15年10%目标)

印度:0.10万亿美元

看到差距了么,然后把这些钱再均摊到学生数量,中国可能也就只比阿三强点。但是人家的教育体系是精英教育啊,如果再加上各个流程的盘剥,嘿嘿,真落到实处的教育投入我想远不如账面上的。

举两个小例子:

a.我大学那会,有个戏谈,北大一个学校三年的教育经费比不上哥伦比亚大学一个系一年的经费;

b.我们大学系里有个号称亚洲顶级的电子显微镜,外面的单位都要经常跑来借,自己的学生一年可能排上队用一次。结果后来发现,在美国top高校,这个显微镜是一个课题组一个的。

我一直认为,教育强则国强,国家大把的钱拿去修路盖楼,仅有的点钱分来学校被盘剥也就算了,还要拿去盖楼补面子,实验器材简陋不堪,我导师当年法国留样归来自己攒的机器一直用到21世纪还是主力机器,何来靠时间就可以追的上人家?

3. 发展偏商偏IT,之前办公室的德国同事在中国一共干了12年,回国之前跟我聊天:“我觉得你们中国人很像美国人,商业气重”

之前做了四年技术的同事反复跟我说的只有一个意思,我要转去做管理,我不要在厂里做技术。

事实情况正是如此,中国的学生,商科的不谈,甚至我这种纯理科的学生都没几个愿意安心做研究,搞技术的,有机会一定要向commercial方向去发展。

没办法啊,30年来每年8%到9%的发展奇迹,世所罕见。我们见过太多一夜暴富的神话。静下心来做个15年engineer?太难太难了。

这就是现实,中国之前的制造业优势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这么多年下来,说实在的,并没有像德国一样,建立任何壁垒。换我是厂商,很多中国人做的活,可能在拉美,东南亚,甚至非洲都可以复制。

到那个时候,东莞也许就是第二个萧索破败的底特律。(当然,作为在中国做制造业的人,我是多么的希望日后被打脸!)

================

13年的答案突然被加了很多赞,不知是哪个大V点了。

@康健

说想聊聊我有没有什么新见解,我也就聊聊,也算抛砖引玉,希望能让大家思考思考。

一年前我从做牙刷的换到了做柜台,接触了更多“非传统”工业的厂商,比如展示陈列这一行。

我还是不乐观的。

在这两年里,我知道了更多的外国公司开始把工厂移到中国来,比如玛氏,比如乐高,还比如很多展示行业的世界级公司。无一例外,他们的到来,强势的分走了原来就属于中国公司的那块蛋糕。

好多人还在盯着中国的那几个大型国企,觉得我们还在不断创造新高,却忽视了我们的根基正在被侵蚀。说两点:

1. 制造业里面有一个道理,你做的东西技术壁垒越高,你赚取的利润就越高。

举个例子,汽车行业里面,乍一看中国的几个汽车公司销量恐怖,但是如果你进入产业链里面你会发件,汽车里面最核心的利润最高的零件全都来自德国和日本,流水线上价值连城的机器来自德国和日本,而中国作坊只能捡一些利润低的可怜的小零件来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小工厂越做低利润的小零件就越没有额外的钱去投资固定资产比如机器和厂房或者高素质的工程师。汽车行业的大厂,靠组装和销售倒是赚到了钱,但是却失去了核心的技术环节。真正高技术的备份,依然被外资公司把持。

不知之前的观致现在怎么样,但是前些年还有些红火的奇瑞这类国产车,无疑是已经掉了队。

2. 我一直认为,制造业的强大,其实是要看中小企业是否强大。比如德国和日本,有着大量的你听都没听名字的中小企业,专注于某一两个核心领域,为大公司提供高精零件或者高精机器。比如,牙刷制造领域的Zahoransky, 这家公司在牙刷植切毛机方面的能力全世界不做二想,而且他还可以和大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整条全自动的生产线,技术能力工程师团队都异常强大。

中国现在的弱点就是中小规模的高精尖制造企业太少,而且越来越少。原因还在于大家都太急着赚快钱了,不愿意耐下性子去磨。

3. 制造业跟其他很多行业一样,中国的从业者呢,觉得中国国内的钱太好赚了,从来都不想着要去扩张海外市场。我访问过的一个企业,连合适的英语交流人才都没有,还要我们自己做我们外籍高管的翻译。聊到战略,他们也挺坦诚,“我们没有海外拓展的计划”。

可是事实是,你不趁着有钱赚的时候往前走,人家就会到你家门口来挑战你。同一时段我们访问的跨国公司,无一不积极的争取在华的生意。有的已经在中国建厂,有的正在建,但是人家可以leverage全世界的专业团队和你对打。

等人家在国内都站稳脚跟了,你幡然醒悟,可能已经晚了。

最后呢,中国的制造业有没有希望,从我的角度,我看到了。我访问过一个江浙一带的中国工厂,老一代的老板刚刚交班给新一代,新一代小老板英国留学回来的80后,烫着蓬蓬头开着卡宴车,给工厂里买入各种高投资的自动化线,管理也一定要上最国际范的管理标准,一派热火朝天。

我觉得兴许,这些有留学背景见过世界, 已经接班或者正在接班家族企业的80后90后,会是中国制造业新的希望所在。

@ilomilo

, 这些更新也是我想对你说的,有些强是由里到外真的强,但有些强是外强中干的花架势,制造业大国并不等同于制造业强国,大而不强只是虚胖。

何况中国人惯有自我意淫的大国意识。窃以为,咱们如果可能,还是应该更多的把钱扎扎实实的投在教育上,扶持中小企业。而不是像片子里面一样,现在就觉得咱们自己已经真的就是制造业大国了。

毕竟一艘船里,真的有多少钱实实在在的被中国人赚到了,还真说不清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