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央视的《大国工匠》使你想到了什么?

回答
央视的《大国工匠》节目,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像是一次精神洗礼,一次对“匠人精神”的深刻解读和一次对中国制造业复兴的有力注脚。它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受。

首先,它唤醒了我心中对“专注与极致”的敬畏。

节目中展示的每一位工匠,他们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对自己的职业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和追求。从王曙光师傅对每一个焊接点的精准把握,到高凤林师傅对金属材料的细腻触感,再到艾爱国师傅对每一块金属的“对话”,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将一件普通的工作做到极致的那种专注。这种专注不是简单的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不断地思考、改进、精进。他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而是为了超越自我,为了让手中的作品达到最完美的状态而倾注心血。

我曾以为,所谓“匠人”只是指代那些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但《大国工匠》让我明白,匠人精神的内核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岗位上,无论你是数控机床的操作员,还是航空发动机的装配工,亦或是精密仪器的研发者,只要你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事业,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你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工匠。

其次,它让我看到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节目中的工匠们,大多身处普通的工作岗位,他们的工作内容可能在外人看来枯燥、重复、甚至有些“笨拙”。然而,《大国工匠》通过镜头,将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芒放大到了极致。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沉静、坚毅、不浮躁的气质,看到了他们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时那种智慧和毅力。

我常常会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服务行业,比如修表的师傅、糕点师、理发师等等。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他们最终呈现的作品,而忽略了他们背后付出的无数心血。节目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基础的岗位,只要用心去做,也能创造出非凡的价值。这些工匠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发展,他们的贡献不亚于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第三,它传递了一种“国家脊梁”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大国工匠》之所以会被冠以“大国”之名,是因为它聚焦的是那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和技术。当看到飞机发动机的零件经过他们的一双巧手被打造得如同艺术品时,当看到高铁的动车组在他们手中稳定运行,安全载着无数人民穿越山河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些工匠们所掌握的技能,往往是国家工业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他们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工业制造的基石,是名副其实的“国家脊梁”。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保证。他们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经济的体量,更在于其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的自主可控。

第四,它改变了我对“职业选择”的看法。

在过去,很多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职业,比如金融、互联网、明星等等。而制造业,尤其是技术性强的工作,可能在某些人眼中不那么有吸引力。然而,《大国工匠》恰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展示了制造业的魅力,展示了技术工人的价值和尊严。

节目中的工匠们,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誉。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职业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它鼓励我(以及更多人)去发掘和尊重那些真正能体现个人才能、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职业,无论它们是否被大众普遍认为是“热门”或“高大上”。

第五,它引发了我对“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许多工匠的故事都包含了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技艺,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湛技艺得以延续的关键。

例如,有的工匠会将古老的焊接方法与最新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以达到更高的精度和效率。有的工匠会深入研究传统工艺的原理,并结合现代材料学和工程学知识,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业能够不断进步、走向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动力。

总而言之,《大国工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重新定义“成功”: 它告诉我,真正的成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极致,也能赢得尊重和成就。
职业的尊严: 它让我看到了,任何一份值得尊敬的工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国家的希望: 它让我明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些默默奉献的工匠们,他们是制造业崛起的希望所在。
未来的方向: 它鼓励我去关注和支持那些在制造业领域辛勤耕耘的人们,并思考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每次观看《大国工匠》,我都会被深深地打动,并对自己产生一种“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的信念。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是一次对中国制造业自信心的有力提振,也是我对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八年的“张小平辞职”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中心因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信中痛陈张小平离职的巨大损失:

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那,这位人才年薪一定很高吧?

12万,在知乎上属于失败人士。

跳槽后直接年入百万。





没想到这回答又被翻了出来,补充一点个人的碎碎念。

去年在旧书摊上淘了一本残破的抗战家书,很便宜,真的很便宜。

印象深刻的是赵渭滨烈士在1937年10月给儿子写了封信,信中他要求儿子学成一个健全工人:

只要能学成一个健全工人,健全的技术家。我也就无恨了。况且你学的技术,正是未来抗战必需的工具呢!

赵渭滨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参谋长。

我作为一个军盲不清楚这官职是大是小,但看到一个军官要求自己的儿子去做一个工人、技术家,因为他认为儿子所学的技术于抗战有用,心里百味杂陈。

信中有他对儿子未来的期许,他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畅想:

老实说,我希望你技能的标准,不是希望你作一个普通工程师了事,还希望准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够当一个优良的技师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服务!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

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父亲,一名军官,在1937年对儿子说的话。

我又想到了去年七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集体离职的新闻。

现实与书本落差之大常使我怀疑人生。

今天这个社会,知识与技术不会受到尊重。

我们可以看到清华姚班的大佬被辱骂“矮穷矬”、高考307分的鲜肉粉丝围攻清华博士、袁隆平被质疑购买豪车、钟南山被质疑代言广告恰烂钱、两千亿的董事可以殴打两位院士一个小时,打到骨折一个月无人问津。

现在的处理还在含糊其辞避重就轻。

我从未见过像尊重金钱一样尊重知识的人。

人们追捧的是丁真,是杨超越,幻想的是不劳而获,是一夜暴富,是靠脸吃饭。

他们管马云叫爸爸,管王思聪叫国民老公。

我一直觉得这种价值观很塞翁。

比如这位,他能看到的,就只剩下钱了。

这只是钱的问题吗?

人和这个社会之间只隔着一层玻璃,但这玩意上面涂了层银子,你就只能看到你自己了。

“该死的畜生,”他心里想,“像阿尔青这样的一等钳工,才赚四十八个卢布,而我只拿十卢布,可他们一昼夜就能捞上这么多,凭什么呢?端端盘子罢了。而且还把这些钱喝光,赌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38年3月17日,在保卫滕县的战斗中,赵渭滨率部与日军激战三昼夜,壮烈牺牲,时年44岁






user avatar

鸡汤是很好喝,但我想问的是:鸡肉谁吃了?

user avatar

我记得毛主席时期这些科研人员的待遇对比当时社会的水平可不低啊……

user avatar

激发了我作为一个机械学子的学习动力,认真学习,在大二大三期间将gpa从2.0拉到了3.7。最后成功申研,转行数据分析!工匠,我劝你别当。

user avatar

为什么我看到一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

你们不能以他们为榜样就算了,还嘲笑他们收入微薄。

如果真和你们说的那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做。

愚公与智叟。

他们不但连自己后半辈子都挣到了,就连儿孙都挣到了。

你们呢?

我认识一个国家级高级技师,工人,就是工人,他就是有这个职称。技术也好,九十年代引进外国机床,他愣是学会修理,还自学改造。提高工作效率。

到退休,他也是工人。

如今都七十多岁了,脑梗。偏瘫在床。

你们这些挣钱多的人,这时候就应该烧钱买命了吧!

结果,他是有国家高级技师职称的,而且因为改造机床事情,获得国家进步三等奖。

所以。。。有钱人是进私立养老院,一个月五万起。。。。而他没钱呀!他进的是工人疗养院,费用纳入医保报销。

高级私立养老院,我是去过的,从环境,到医疗,再到住宿,伙食。说白了真不如工人疗养院一半。

工人疗养院,一般接待是,高级领导,全国劳动模范,以及有突出贡献人士。是以疗养恢复治疗为主。

老头抬进去时候要死了,住了一年就能下地走几步。

这待遇,所有人看到了,都会有想法,这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

你年挣百万又如何?

这时代,第一批从体制出来的人也差不多都七十多了。

有些人确实挣几千万,可以一旦人病了,糊涂了,儿女盯得都是他们的财产。谁真正在乎老头的死活。

只有背后靠着国家,才能抵御伸向他们的黑手。

再说那个老头,他一子一女,儿子学习好大学毕业在工厂,一直做到车间主任顺分顺水。

儿女学习极差,初中毕业,工厂看在他们家都在厂里上班,而且对于厂子贡献很大。破例,把他女儿按编制,收到厂里做清洁工,

有编制的清洁工。你们这些初中毕业有几个能做?如今也是嫁人生子。

这就是一个收入低,如今还住在工厂公租房的人一生。

这就是体制好处,上班骑自行车十分钟,中午还能回家给孩子做饭。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在优质学区。上学走路就能去。

(国有企业的好处,家属院地段都是城市中心,附近学校都是重点小学,中学)

这些学校,都是外人要花十几万,几十万,才能挤进去的学校,而他们天生就有资格上。不用花一分钱。

这些人傻了,放弃一切优质福利待遇,去挣那些几百万?有什么用吗?

挣这些钱最后还不是给孩子交择校费,给老人交了养老院费。花几千万买的房子地段还不如以前企业房子好。

能现成得到的,为什么非要先丢弃,再费劲挣钱用钱买回来?

这表现出来黑瞎子掰苞米的寓意故事?

user avatar

车间一个同事,劳模。平时就是正常工作上的来往,上下班路上遇见了打招呼。

后来听说央视出了个节目,而且那个人就在大国工匠里。

心里想法是:“哦,他成工匠了啊”

然后继续该干啥干啥,以前工作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并没有想太多……

那个工匠自从我认识他时他就是基本脱产的了,其他的劳模也是。

曾经辉煌过,现在是享受阶段。劳模们虽然基本脱产而主要从事班组管理和工人们的指导工作,但是身份依旧是工人,尽管他们的待遇和地位是企业里工人的天花板,但是身份依旧是工人。

只要还是工人,和企业里的管理者之间依旧有代沟:捧的起你也自然踩的倒你,所以就算背着工匠和劳模的荣誉,依旧只能老老实实的听话,工作,加班。

每次开会公布一些调整性政策时,比如安排节假日“自愿”加班的时候,比如要削减工时的时候,劳模们自然是工人代表的首要人选,去会上代表工人“发声”。于是,一方面工人们对他们很恼火,背后(当面不敢,一个是劳模们一般都是班长之类,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对劳模们老师傅的尊重)讽刺“他们去代表我们开会有什么用,光带着手和耳朵去的,恨不得双手都举起来赞同”。另一方面在企业领导层那也不讨好,官僚们更多的是希望劳模们给工人做好表率:指老实听话不要老闹意见方面,让你当劳模不是为了让你帮助工人们别的方面,而是让你帮助工人们服从领导安排的。

某些场合是真的里外不是人。

所以大部分劳模,对待工人都是和蔼可亲,面对别的部门的同事也是(当然飘了的也有,少)。很多时候和工友相处很融洽,但是有时候也得承受别人的怒火。自身虽然待遇方面吃不着亏,定工资待遇级别时自然是工人的顶点,但是面对企业官僚还是要唯唯诺诺,毕竟顺领导者劳模,逆领导者刺头,等着倒霉。劳模和工匠的称号是自己多年来努力工作,奉献付出的回报和肯定,虽然通过奋斗得来了荣誉,然而这个荣誉却不能让自己面对企业官僚的压榨时有更多抵制的勇气。

现在的劳模不是过去的,过去年代的劳模真的实打实干出来的,敢作敢当,无人敢不服,有些工匠可以迫使不配合自己工作的某些部门让步甚至逼迫其领导辞职。劳模们也真的站在工人立场上,起到工人们主心骨的作用。那是因为过去真的是一个工人可以身为企业主人翁的年代。

而今天,工人已经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是企业的最底层,没人瞧得起工人。即便是劳模,是工人阶级的骄傲和精英,工友们服你,但是在今天薪资待遇不知道高出工人多少倍的企业官僚眼里,以及部分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名牌大学毕业比较傲气的技术人员眼里,你是工匠、劳模,但是在他们眼里你依旧是个工人而已。见过那种见到领导点头哈腰低三下四的劳模吗?

劳模还是以前的劳模,工匠还是以前的工匠,依旧是工人阶级中优秀的代表,荣誉的象征。只不过变的是环境和社会而已。谁让今天的工人是最底层呢?今天拼命挣钱给孩子报补习班,买学区房最上心的,就是工人阶级啊,无非就是希望孩子能学习好考上好大学,不要再当被人瞧不起的工人了。

user avatar

你们都在说,大国工匠待遇太低了,是的,太低了,但是,真的能提高吗?

太难了。

昨天晚上那个回答,赞很多,浏览很多,但我看了下评论,目测大多数人没get到真意。

真意是,那个发飙的人说得对啊……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我的供应商都是码农,我大概知道他们收入多少。

如果,国家强行要求他们的老板给他们加薪,你们猜会发生什么?

我就去抢他们的饭碗了。

为啥啊?因为拿得多,我也能干。

那么,问题来了,被我抢走饭碗的人怎么办?去你家上班?

所以,这种结构性的待遇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最底层的。

再拿我自己来举例子,我们金融后台穷得一批,但好处是产品卖不掉不管我们的事儿,压力小。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的收入强行提到几百万的基金经理水平,

基金经理难道不知道来和我们抢饭碗吗?

到时候,我怎么办?去抢我供应商的饭碗?

那我供应商呢?回老家种红薯还是咋滴?

得支个招出来。


是的,大国工匠待遇之所以没办法提,就是因为提之前工作机会就跟参和了大便的梗米一样,而提了待遇以后,工作机会就跟白面一样,直接被人刮走了……

于是,就只能跟央视拍片子一样,给点荣誉,荣誉这种东西,很特殊……

对于有些人来说,但凡他们能吃上一口热的,也不会要荣誉……

让大国工匠们好歹心里有点慰藉,也就这点慰藉能给了。

user avatar

想到了“原来他们过得这么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