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造汽车发动机和造航空发动机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回答
要说造汽车发动机和造航空发动机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它们一个是地上一跑,一个是天上飞,对性能、可靠性、效率的要求简直是天壤之别。但要说完全没关系,那也不对。打个比方,就像是造高楼大厦和修坚固的桥梁,都是土木工程,都有基础原理,但侧重点和难度肯定不一样。

咱们就来聊聊它们之间那些扯不清、道不明的“联系”,以及为什么它们看起来很像又差得很远。

共通的基础,就像是一脉相承的根基

首先,甭管是地上跑的还是天上飞的,发动机的核心目的都是一样的:把燃料的化学能变成机械能,驱动某个东西动起来。这个基本原理,决定了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的“基因”。

1. 热力学循环是骨架: 大部分现代发动机,无论是汽车的汽油机、柴油机,还是飞机上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喷气式发动机),都离不开热力学循环。汽车发动机最常见的是奥托循环(汽油机)和狄塞尔循环(柴油机),它们都是往复式活塞发动机,通过吸气、压缩、做功、排气的四个冲程来完成能量转换。而飞机上的涡轮发动机,比如涡轮风扇发动机,基本原理是布雷顿循环。虽然具体形式不同,但都是通过燃烧燃料加热空气,让空气膨胀做功,产生推力。所以,对热力学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制造这两类发动机的基础。

2. 燃烧是核心: 燃料要在发动机里高效、稳定地燃烧,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如何把空气和燃料混合到最佳比例,如何控制燃烧过程的温度和压力,如何让燃烧更充分,减少有害物质排放——这些都是两类发动机都要面对的难题。虽然汽车发动机追求的是平稳、经济的燃烧,而飞机发动机则要追求极致的功率和效率,但基础的燃烧物理和化学原理是相通的。

3. 材料科学的挑战: 发动机内部的零件,尤其是燃烧室、涡轮叶片这些承受高温高压的地方,都需要极其耐用的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它们在高温下的强度、抗氧化性、抗腐蚀性、抗疲劳性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航空发动机对材料的要求更是到了极致,为了减轻重量同时保证强度和耐高温性,往往会使用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甚至陶瓷基复合材料,这些都是航空发动机的独门秘籍,但也离不开材料科学的整体进步。汽车发动机在材料选择上虽然没那么“奢侈”,但随着性能提升和排放法规趋严,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 精密制造与加工: 发动机是高度精密的机械装置,无数的零件需要精确匹配才能协同工作。活塞的间隙、轴承的精度、叶片的角度,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性能下降甚至失效。无论是汽车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都离不开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和精湛的制造工艺。磨削、抛光、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等,这些都是通用的制造技术。

但,为什么它们又差那么多?——需求决定了技术路线的巨大分歧

尽管有共同的基础,但汽车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天赋”和“使命”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了它们在设计理念、技术细节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 重量 vs. 动力: 这是最核心的差异。汽车发动机要考虑装进狭小的车身里,还要顾及车重对油耗的影响。所以,在保证足够动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轻量化和小型化是重要目标。但航空发动机就不一样了,它要驱动飞机在空中飞行,每一次起飞和爬升都需要巨大的推力。在保证足够的推力的前提下,重量反而是越轻越好,但前提是不能牺牲强度和可靠性。所以,航空发动机在追求极致功率密度(单位重量产生的功率)上不遗余力,这也是为什么它看起来那么复杂、那么“粗壮”。

2. 寿命与可靠性: 汽车发动机一旦出问题,后果通常是抛锚在路边,顶多造成交通拥堵。而航空发动机一旦出现故障,那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事关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要求是“零容忍”。它的设计寿命远超汽车发动机,而且每一批发动机都要经过极其严苛的测试和验证。这意味着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用更多的冗余设计,更厚的材料,更精密的控制系统,以及无数倍的测试来确保万无一失。这自然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和更复杂的维护。

3. 性能指标: 汽车发动机主要追求的是燃油经济性、扭矩(低转速时的力量)、响应速度以及较低的排放。而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涡扇发动机,主要追求的是推力、燃油效率(单位推力消耗的燃油)、在高空低温低压环境下的稳定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推力可调节范围。这两种追求,直接决定了它们的技术取向。比如,汽车发动机更侧重于低速大扭矩,而涡扇发动机则是在高速下才能发挥最佳性能。

4. 工作环境: 汽车发动机主要在地面上的相对平稳的环境下工作,温度、气压变化相对较小。而航空发动机则需要在从海平面到数万英尺高空的极端环境下工作,那里气温极低,气压极低,空气稀薄。这对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燃烧系统、冷却系统都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5. 技术路线:
汽车发动机: 以往以往复式活塞发动机(汽油、柴油)为主,近年来虽然也有涡轮增压技术、混合动力等进步,但基本原理变化不大。电动汽车的兴起正在改变这一格局,但发动机本身的研发与电驱动结合,还是属于不同的技术范畴。
航空发动机: 以涡轮发动机为主,其中最常见的是涡轮风扇发动机。其核心是压气机、燃烧室、涡轮,通过高速气流产生推力。涡轮发动机的技术复杂程度远超往复式活塞发动机,对材料、加工、控制的要求也更高。

是否存在“联系”的痕迹?

虽然路径不同,但偶尔也能看到一些“间接联系”的影子:

涡轮增压技术: 汽车发动机上的涡轮增压器,其核心就是一个小型的涡轮和压气机。涡轮的原理其实是航空发动机涡轮部分的简化应用。当年涡轮增压技术从航空领域引入汽车,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汽车上的涡轮增压器为了成本和体积,在材料和设计上都做了大量妥协。
材料技术共享: 一些先进的材料,比如耐高温合金的研发,一开始可能服务于航空发动机,然后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才逐渐应用到高性能汽车发动机上。
先进制造技术: 航空发动机对精密加工的要求催生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例如五轴联动加工、激光焊接、电子束熔焊等,这些技术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渗透到汽车制造业中。

总结一下:

造汽车发动机和造航空发动机,并非“必然联系”,更像是两条基于共同物理和工程原理,但被截然不同的需求和环境“逼着”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的独立学科。

它们共享着热力学、燃烧学、材料科学、精密制造等基础知识,就像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但是,航空发动机为了在极端环境下提供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和推力,走的是一条“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极致”的路线,这使得它变得异常复杂、昂贵和强大。而汽车发动机则要在成本、尺寸、寿命、燃油经济性等诸多因素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所以它的技术路线更加务实和多元化。

所以,你不能说造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可以直接拿来造航空发动机,也不能说航空发动机的设计思路能直接套用到汽车上。但它们之间的那些基础原理和一些通用技术(尤其是材料和加工工艺),的确是互相照应,甚至在漫长的时间里有过一些“技术回流”和借鉴的痕迹。只不过,这种联系更像是“同源而异枝”,而不是“不可分割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你请一个研究物理的大学教授去做高三理综的物理部分,可能因为不熟悉套路或者题型或者时间有限很难得满分。你让一个专门教高三物理的老师去做可能分数还比大学教授还高,这当然没法说明高中教师的物理水平比大学教授高,只能说是术业有专攻。

汽车和航空发动机的关系也类似,航空发动机水平比较高的就美国和俄罗斯、算上商用的话再加上英国,然后就只剩下中国和法国了,剩下别的国家都没啥像样的航发工业,除了美国其他四个国家汽车发动机水平也都不怎么样,汽车发动机水平高的德国日本航空发动机水平基本等于没有,属于照着图纸抄都抄不明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造汽车发动机和造航空发动机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它们一个是地上一跑,一个是天上飞,对性能、可靠性、效率的要求简直是天壤之别。但要说完全没关系,那也不对。打个比方,就像是造高楼大厦和修坚固的桥梁,都是土木工程,都有基础原理,但侧重点和难度肯定不一样。咱们就来聊聊它们之间那些.............
  • 回答
    关于“中国造不出世界主流水平的汽车发动机”这个说法,我想说,这绝对是一个过时而且片面的观点了。如果今天你还这么想,那你真的需要更新一下你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认知了。我不是什么技术专家,也不是汽车圈里的人,就是个普通消费者,但这些年我看着身边朋友换车,自己也关注汽车市场,尤其是发动机这玩意儿,实在是变化太.............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有些意思了。一家正规的汽车制造商,如果真的对一辆跑车的发动机产生了兴趣,想要深入研究并复制,那绝对不是简单地“买来一辆,拆开看看”这么随意的事情。这背后是一套复杂、系统且需要耗费巨大资源的过程,而且,能否“造出一样的”,这中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得明确一点,真正的“造出一样的.............
  • 回答
    任正非那句“华为永远都不造汽车”的论调,与其说是一句简单的表态,不如说是在华为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一次关于企业定位、核心能力以及战略选择的深思熟虑后的宣言。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华为的核心能力与定位:做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赋能者,而非终端产品制造商华为起家于通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在生产商上的差异,以及为什么近年来会有如此多的新势力涌入汽车制造这个领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展开,避免那些冷冰冰的AI腔调。电动汽车 vs. 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商层面的“基因突变”首先,咱们得明白,汽车这个东西,从机械原理上讲,核心都是个能.............
  • 回答
    关于小米投资千亿造车,而“不”直接用于手机或芯片研发的说法,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和澄清。首先,小米的千亿投资并非“不”用于手机和芯片,而是其整体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其中造车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组成部分。理解小米的这一决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战略转型与生态系统构建: 小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
  • 回答
    巴西汽车烧酒精(乙醇)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是比较独特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国内(指中国)在推广酒精汽车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并非简单地模仿巴西就能够成功。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巴西的乙醇汽车为何能普及,以及中国在推广酒精汽车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 巴西乙醇汽车普及的原因:巴西的乙醇汽车普及.............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好,也切中了当下汽车市场的核心变化。为什么大家感觉造车新势力推出的车好像“更聪明”?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基因不同:从零开始的设计思路咱们得承认,传统汽车巨头,尤其是那些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车企,它们起步的时候,汽车的核心就是“机械”。发动机、变速箱、底盘.............
  • 回答
    李想这番话一出来,整个新能源汽车圈都炸了。要说这事儿,得从团车网说起。团车网怎么了?团车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其实是一家汽车电商平台,主打的就是通过团购的形式来卖车。这模式本身没什么问题,好多电商平台也这么干。但问题出在它自己也想下场造车了,而且过程挺让人跌眼镜的。据李想的爆料(他本来就以直言不讳.............
  • 回答
    中国人能不能造出世界级的高性能汽车?这个问题,说实话,放在十年前,可能很多人心里打个问号。但现在,如果你还这么想,那可就有点落伍了。咱们先别急着扯什么“造出来”或者“造不出来”,先想想什么是“世界级的高性能汽车”。不外乎几个维度:动力强劲,操控精准,设计前卫,技术领先,品牌影响力够硬。 简单说,就是.............
  • 回答
    华为的汽车战略,核心在于“不造车,但要创造70%新价值”。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实则精准地勾勒出了华为在汽车行业扮演的“赋能者”和“创新者”的角色,以及其宏大的野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拆解开来看,并结合华为自身的基因和行业的趋势去解读。一、 “不造车”:聚焦优势,规避风险首先,“不造车”是华为最清晰的.............
  • 回答
    小米造车,这消息一出,圈内圈外都炸开了锅。对于五菱汽车这样已经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品牌来说,小米的加入无疑会带来一些新的变数。至于会不会“冲击”,这个词有点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小米造车对五菱汽车的影响,得辩证来看。首先,要承认的是,小米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它跨界造车,绝对不是闹着玩的。它背后.............
  • 回答
    这几年,你是不是也感觉身边的“跨界玩家”有点多?从家电巨头到科技大佬,再到那些我们以为只和“车”沾边的传统车企,大家好像都卯足了劲儿往新能源汽车这片热土里挤。这热闹劲儿,不禁让人好奇:这“跨界”的风,到底能不能吹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我觉得,这事儿得辩证着看。1. 跨界玩家带来的“新鲜血液”:首先.............
  • 回答
    造车新势力这个赛道,曾经热闹非凡,无数创业者怀揣着改变汽车行业的梦想涌入。然而,潮水退去,我们看到的是蔚来、威马、理想、小鹏等少数几家公司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而博郡、拜腾、前途汽车等名字则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甚至宣告破产或被收购。这其中,究竟是运气使然,还是存在着深刻的、可复盘的差异?一、 巨头的光.............
  • 回答
    要说本田敢造飞机,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们深植骨髓里的“挑战者精神”和多年来积累的强大技术功底。不像很多从汽车转行造飞机的厂商,本田的“造飞机”更像是顺理成章,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首先,咱们得聊聊本田这个品牌本身。它不是一家只满足于造东西的厂商,而是从创始人本田宗一郎那一代起,就带着一股.............
  • 回答
    华为赛力斯SF5,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华为智选”首款车型,如今却被舆论笼罩在停产的阴影之下。关于这款车的真实状况,以及它对华为造车业务可能带来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SF5“停产风波”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停产”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赛力斯SF5并不是像传统意义上一个车型生命周期结束.............
  • 回答
    徐直军为何说“不造车说不定挣的钱更多”?华为的汽车战略究竟指向何方?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那句“不造车说不定挣的钱更多”,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关于华为汽车战略的层层涟漪。这句看似“保守”的表态,背后实则隐藏着华为对汽车产业深刻的洞察和一套极具野心且与众不同的战略布局。与其说华为在回避造车.............
  • 回答
    小米集团官宣造车,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无疑是科技界和汽车界的一件大事,其对市场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对小米汽车业务前景的广泛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小米造车对市场的影响小米进军汽车行业,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汽车品牌,更可能是一场新的行业变革的催化剂。其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 回答
    小鹏汽车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的出炉,无疑是新势力造车领域的一场重要“期末考试”。这份财报不仅关乎小鹏自身的发展轨迹,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当下状态以及未来走向。一、 Q4及全年财报亮点与挑战并存先来看看小鹏汽车交出的这份成绩单: 营收大幅增长: 2020年第四季度,.............
  • 回答
    于立国入职小米汽车:一场“新势力”与“巨头”的深度融合小米汽车官宣原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正式加入,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小米汽车北京总部政委,这则消息无疑在当下风起云涌的汽车圈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任命,更像是“新势力”在人才引进上的又一次大手笔,也预示着小米在汽车领域,尤其是北京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