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IJN只造金刚级怎么样?

回答
如果日本海军(IJN)当时只建造金刚级战列舰,那将是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冒险的策略。这背后牵涉到 IJN 的造舰理念、当时的海军战略、技术发展以及整个历史走向的连锁反应。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假设场景,尽量抛开 AI 的痕迹,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的分析。

IJN 当时的造舰哲学:一个“均衡”的帝国海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IJN 的造舰思路一直深受英国海军的影响,并致力于建立一支能与任何海上强国抗衡的“八八舰队”——即拥有八艘主力舰(战列舰)和八艘巡洋舰的规模。 IJN 的高层相信,一支庞大的、技术先进的舰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帝国扩张的基石。

然而, IJN 的舰艇设计从来都不是“一味求全”的。他们非常重视舰艇的火力、速度和防御能力的“均衡”。金刚级,作为 IJN 第一级装备了14英寸(356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在当时无疑是世界一流的。她们速度快,火力猛,具备了相当的远洋作战能力。

只造金刚级?一个“偏执”的赌注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个极端的情况:IJN 固执己见,只决定建造以金刚级为蓝本的战列舰,并且不发展更大型、火力更强的战列舰,也不投入足够资源发展其他舰种。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但为了讨论,我们可以大胆设想:

规模化生产的金刚级: 假设 IJN 能够投入巨量资源,不计成本地大量建造金刚级。可能在时间轴上,她们会比历史上建造的四艘数量更多,例如建造到八艘,甚至十艘。
技术停滞的风险: 问题的核心在于, IJN 的造舰思路并非没有演进。当美国、英国等海军强国开始研发装备15英寸、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时,IJN 也在同步进行“长门级”(装备16英寸主炮)等更强大舰艇的设计和建造。如果 IJN 固守金刚级的设计,意味着她们在下一代主力舰的研发上选择“躺平”。

一旦 IJN 只造金刚级,会发生什么?

1. 舰队整体火力的“短板”:
与美英海军的对比: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海军拥有装备16英寸主炮的依阿华级、南达科他级、北卡罗来纳级等战列舰,英国海军也有装备15英寸主炮的乔治五世级。而金刚级的14英寸主炮,在面对这些对手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在远距离炮战中, IJN 的战列舰可能无法有效地威胁到对方,反而容易被对手的火力压制。
“炮击距离”的劣势: 战列舰的炮击距离是其战斗力的关键。更大的口径通常意味着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穿甲能力。只拥有14英寸炮的金刚级,在同等条件下,将不得不更接近敌人才能发挥最大效力,这会增加她们被击沉的风险。

2. 战术上的“妥协”:
规避与偷袭: 面对火力更强的敌人, IJN 的战列舰舰队可能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回避”和“偷袭”战术。例如,利用她们相对较快的速度,尝试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接近敌舰,进行近距离炮战,或者将她们作为驱逐舰队的支援火力。
航空母舰的“角色”转变: IJN 的航空母舰发展是十分超前的,尤其是在舰载机技术和运用战术上。然而,如果主力舰队的战列舰火力明显不足, IJN 可能会更加依赖航母来承担主要的打击任务。这意味着,当航母受到攻击时,没有足够强大的战列舰能够提供有效的近距离防空和反击。

3. “资源分配”的怪圈:
建造更多不如建造更好: 假设 IJN 能够建造十艘金刚级,她们的总体炮弹储备、舰员数量等等都会增加。但是,如果她们同期建造三到四艘长门级(装备16英寸炮),这两艘长门级在关键战役中的作用,很可能远超多艘金刚级。
“装备升级”的难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刚级的设计会越来越显得陈旧。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例如更换主炮,其难度和成本可能会非常高,甚至不如直接建造新一代舰艇。

4. “心理”影响:
士气与信心: 舰队的实力是海军士气的重要来源。如果 IJN 的主力舰始终在火力上处于劣势,即便她们作战英勇,长此以往,对舰队的士气和作战信心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5. “战列舰”主导时代的落幕?
历史的“岔路口”: 让我们再往前推一步。如果 IJN 执意只建造金刚级,并且未能发展出足够强大的战列舰,那么在海战进入“航空母舰时代”的转型期,她们可能更加被动。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 IJN 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了四艘主力航母,而她们的战列舰未能及时赶到提供有效的支援。如果此时 IJN 还有一支由更多、但火力相对较弱的金刚级组成的舰队,她们在面对拥有强大舰队掩护的美国航母编队时,情况可能依然不容乐观,甚至可能因为火力不足而更早地被边缘化。

IJN 为什么没有只造金刚级?

根本原因在于, IJN 的造舰战略并非僵化不变。她们是一个在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海军,追求的是“与时俱进”的强大。

长门级是必然: 随着各国战列舰火炮口径的升级, IJN 必须研发装备更大口径火炮的舰艇,以保持舰队的战斗力。长门级的出现,标志着 IJN 进入了16英寸主炮时代,这是海军力量发展逻辑的必然。
“大舰巨炮”的思维惯性: 在航空母舰崛起之前,战列舰一直是海军的“绝对主力”。IJN 同样深受这种“大舰巨炮”思想的影响,她们会不遗余力地追求拥有最强大的战列舰。
技术进步的竞赛: 海军强国之间就是在不断进行技术竞赛。谁能设计出更快的船体、更强大的主炮、更坚固的装甲、更精密的火控系统,谁就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IJN 无法脱离这个大环境。

结论:风险与回报的不匹配

总而言之,如果 IJN 只建造金刚级,并且就此止步,那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赌博。虽然金刚级本身是非常出色的战舰,但她们的火力在后来的海军强国主力舰面前,终究会显得“力有不逮”。这会导致 IJN 在与主要对手的长期军备竞赛中处于不利地位,并在关键战役中面临巨大的火力劣势。 IJN 最终发展出长门级,以及后来更强大的战列舰,是她们在生存和发展逻辑下的必然选择。只造金刚级,就像是决心只用一把锋利的但尺寸有限的刀去面对一把更大、更重的战斧,风险太大,回报则难以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BB党开心死了,刷战绩不要太容易。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

红色计划并非军方认真投入的计划,而是彻头彻尾的“缺乏政治理智”(NWC自己评语)的幻想。

这个计划本身只是体现出美国内部一些人在幻想对英战争,而这是非常正常的,加拿大军方也偶尔会有对美战争的热心人,UK也会有对法计划,甚至今天Commonwealth内部绝对不乏希望武装干预HK的人。(有很多)

核心是,这是幻想。红色计划首先是Unthinkable,无法想象的选项,其次才是一个选项。其最大价值是“NWC居然有人认真讨论这么无法想象的东西”而不是“美国认真在如此计划”。

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来这有多么离奇的点是RN和RCN几乎没有任何反制预案。理论上讲,“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正在策划一次全面侵略”,足以让任何人认真准备防御。但是27年以后,军事反制细节在回忆录或者解密文件里几无提及。鲜明对比的是,战后在澳新的要求下,BPF集结了相当庞大的舰队进驻了远东作为牵制力量。虽然这不是“防御美国入侵”,但是仍然有一点可比性。

华盛顿条约事实上宣告了日英便宜同盟的终结,日英对美作战还是交给睿智的P社玩家YY吧。红色计划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冷战期间在解密后在Commonwealth内引起了震动:在1927年这个英美大和解的年代里,在34年这个美国荧幕上充斥着不列颠英雄的年代里,美国居然有人在策划一次全面入侵,而且入侵的对象还不是UK而是联邦国家,而且还讨论得绘声绘色,可以想象这在舆论中是何等震动。

人总要恰点烂钱嘛。



可能会让其暴毙时间提前个几年。

我们假设题主不是要在20或者30年代开工1910年的老式舰艇,那么如果在11-18年级继续建造,且不说到了20-30年代是否仍然有足够的资金把这些舰艇升级到30节,一个最直观的结果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大概率不会按照现在的样子签订

额,然后IJN就可以提前二十年面对宿命了。


华盛顿海军条约中的取舍很有意思,我们先来看条约中明文规定所保留的第一批舰艇:

一个可以观测的事实是:华盛顿海军条约中,高速主力舰的远远低于之前四十年里几乎每一年里海军一等巡洋舰和主力舰的数量比。

举一个例子,简单地计算一下军备竞赛和大战中RN&RAN&RNZN&RCN的比例:

BE第一批无畏舰总计建造1+3+3=7艘,而相应的第一批战列巡洋舰为3艘;
第二批无畏舰总计建造1+2=3艘,战列巡洋舰建造3艘;
第三批无畏舰总计建造4+4+4=12艘攫取3艘,战列巡洋舰建造2+1+1=4艘;
QE/R级总计建造5艘QE,5艘R,R级2艘改为BC,而QE的BC版本订购4完工1。


而华盛顿海军条款里的取舍是这样的:

USN的保留选择:
16寸炮标准战列舰:马里兰级1艘;
非16寸炮的标准战列舰:田纳西级2艘,新墨西哥级3艘,宾夕法尼亚级2艘,内华达级两艘;
非标准战列舰的超无畏舰:纽约级2艘;
非超无畏舰的无畏舰:俄怀明级2艘,佛罗里达级2艘,特拉华级2艘。
下面将拆掉2艘第一批无畏舰,级特拉华和北达科他,完成西弗吉尼亚和科罗拉多。
RN&CN.N/H.M.N的保留则是:
15寸炮快速战列舰:QE级5艘;
15寸炮超无畏舰:R级5艘;
非15寸炮超无畏舰:铁公爵级4艘,旧KGV级3艘,俄里翁级1艘;
BCS:胡德反击声望虎
下面将拆掉非铁公爵级的全部超无畏舰,完成纳尔逊罗德尼。

注意,华盛顿海军条约的保留舰艇中,除了俄怀明和佛罗里达这两级舰艇以外,第一批无畏舰成建制地从英美海军中退役。而俄里翁1+3和KGV搭配的原因则是因为KGV在战争中出现了1艘战损,因此抽取半姊妹舰补充。而战巡在整个战列舰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我们统计21年前后航速超过21节的“快速主力舰”:

BCS:不屈,不挠,新西兰,澳大利亚,狮,公主,虎,反击,声望,胡德
QE:巴汉姆,QE,厌战,英勇,马来亚
光荣级:光荣,勇敢
船台上有:列克星敦,萨拉托加,星座,游骑兵,宪法,美国

18艘美国战列舰没有一艘会为快速主力舰报废腾出吨位,而22艘英国主力舰中只有4艘是战巡,不到五分之一的比例。2艘大型巡洋舰和2艘在建的战巡将被改造成航母,其余建造计划一并废弃,10艘战巡中只保留4艘。


之所以大规模废弃高速舰艇的第一原因是燃料,第二原因是较小的敌快速舰队威胁,第三则是英美之间的不信任。但是说到底,仍然是存在的威胁较小。在战争之后,英国急于寻求更稳定的国际秩序,但21年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在外交上略显幼稚的国家··· ···面对潜在的海军威胁(主要是日本,其次是意大利,日本对美英和意大利对英法的矛盾是几乎不可调和的),美国海军竟然优哉游哉地提出“十年假日”(并且厚颜无耻地泄露给了媒体,这一点德国人在丘吉尔大嘴巴胡说八道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潜在恶果了)。

对战争前景过于乐观的美国人提出:

···stop the construction of warships of over 3000 tons and 15 kts speed for a decade··· ···American newspapers had found the ban far too attractive.
12年间停止3000吨以上,15节的战舰的建造··· ···美国报纸发现这一禁令极有吸引力。

十年内不建造任何3000吨以上战舰意味着战前英(美)在无畏舰时代积累的造船工业毁于一旦,同时英国庞大的巡洋舰队则无法得到任何更新,帝国要在10年内把整个贸易安全交给USN新式巡洋舰能够彻底压倒IJN新式巡洋舰的可能性上。可以想象当英国代表团听到美国同僚热情洋溢地胡说八道并且已经对键盘侠广而告之的时候的错愕。

RN的技术军官们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警告:

Power on the sea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cruisers than to battleships.
海上力量转移到了巡洋舰而非战列舰手中。

小型巡洋舰队虽然能够应对日本此时老旧的巡洋舰队,但是金刚级的存在意味着在西太平洋,日本将掌握快速舰队的绝对优势。针对这一点,向下,对小型巡洋舰,RN希望各国的巡洋舰能够设定技术数据上限,同时保持5-5-3的吨位比例,并且在此基础上为BE提供额外限额。1921年11月,贝蒂和海军部在此时上达成了相对一致,并且获取了法国的一定支持。如果这一计划成功,英美法对德日意的巡洋舰比将达到两倍以上。如果不计算意大利,英美则对日达到三倍以上。因此遭到了毫无疑问的反对——最终只有8寸炮和10000吨排水量保留了下来。

而向上,对BC,8寸主炮和10000吨排水量有效地把任何可能的条约重巡洋舰的战斗力限制在了战巡之下,于是又回到了高速主力舰的议题上。此时高速主力舰的保留与废弃主要评估对象即为金刚级。

在有效地限制了巡洋舰本身的排水量和战斗力之后,两艘光荣级不再有作为重巡洋舰的敌手的必要性,被送去改造。而除去第一代第二代老式战巡,在船台上和舰队中仍然有:

胡德(高速战列舰,超过单舰吨位限制),反击声望(较小的新式战巡),虎,狮,RP
列克星敦级6艘。

而他们的对手:

4艘金刚级。

这是绝对的过度击杀。

所有间战早期对快速舰队的裁军全部都基于这种过度击杀上。

而如果考虑对日战争的增援方向第一个是从地中海、大西洋水域向东开动。第一批抵达的英军增援应该来自埃及,直布罗陀,南非,而第二批大西洋的英美舰队则应该穿过直布罗陀抵达地中海,再同样经红海向东,在斯里兰卡和悉尼集结,之后前往新加坡。美军将从本土向珍珠港集结,如果菲律宾没有沦陷,则抵达菲律宾。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时间。

建立在“最终将有压倒性优势的舰队抵达对日作战”这一基础上,庞德甚至提出,巡洋舰队可以进一步压缩主力决战的能力,专注于为主力舰赢得集结的时间,放弃一部分主力战能力的巡洋舰将可以:

At least one such ship would have to operate continuously somewhere between Hong Kong and Japan, the ends of this notional cruiser patrol line 1920 and 2300nm from Singapore. At 16kts a cruiser would steam from Singapore to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line in six days. She would spend at least five days on patrol at 16kts, then return to Singapore, steaming a total of 6520nm over seventeen days. She would spend at least two days between patrols in at Singapore, fuelling and making good defects, so she would spend five days on patrol out of every nineteen.··· ···it would therefore require a total of three cruisers to have one permanently on patrol.
至少一艘舰艇(万吨条约巡洋舰,或者说郡级)将在香港到日本中间水域持续活动,这艘巡洋舰的巡逻线路距离新加坡1920到2300nm。香港极有可能无法提供燃油供给,因此巡洋舰应该以16节航速从新加坡前进6日到巡航线路北端,之后以16节航速巡航5日,再返回新加坡。17日内航行总计6520nm,在巡逻至今在新加坡停留2天,补充燃料和物资。··· ···每19天中舰艇有5天处于巡逻状态··· ···总计需要3艘巡洋舰来保证至少1艘舰艇永久性处于巡逻中。

这些舰艇将袭击日军交通线,迫使日军集结搜捕力量,从而延缓其南下的时间。而这些舰艇的设计规则则是卡斯厅斯早在13年就对大型巡洋舰定下的基础,卡斯厅斯告诉DNC:

··· ···no acceptable sized vessel could carry sufficient thickness of armour to withstand assault from heavy AP projectiles while also possessing reasonable speed and armament.
没有任何大小合适的舰艇能够在装备足够厚的能能防御大型穿甲弹的装甲的同时保持合理的航速和火力。

而最终需要的,“击沉敌军主力舰”,则是少有的海军各派能暂时妥协的东西——因为舰队优势让这种最终决战胜利看起来比较必然。这几乎就是1912年重现,10年时威尔森和费舍尔针对主力交战和非常规交战有激烈辩驳,:

····unconvinced that economic warfare would be sufficient to bring a continental foe to terms··· ···this could be achieved only by sinking their fleet.··· ···Fisher and everyone else failed to appreciate, however, was that Wilson was prepared to accept a level of risk that the majority of admirals regarded as lunatic.

而最终这种辩论终结于1912年,恰恰就是因为主力舰队已经更够对敌形成绝对压制。1921年的条约签订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既然主力舰终于会占据优势,那么主力如何决战,是否是“lunatic”就没有纠结的必要,应该先专注于其他领域。高速主力舰在条约系统下正式寿终正寝与1912年以后超无畏舰建造速度急速减慢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优势已经达成。


如果,金刚级并非4艘,或者说“最终英/美(英美)将有能力集结起占有压倒性优势的主力舰队”这一点不再成立——那么上文中一切的上层建筑自然全部倒塌。英美重巡洋舰不会再将续航性和适航性放在第一位,因为在香港,马尼拉和日本之间游荡本身就变成了自杀行为;而相反,主力舰队也就不会如果高速地废弃高速舰艇。

无论是威尔森为代表的老牌军官,费舍尔代表的革新派和丘吉尔为代表的经济派能够在海军条约上和USN达成妥协的最核心的一点还是针对舰队力量的信任,虽然这种信任是建立在美国的天真之上的。如果IJN敢于在20年代就撕破这种信任,那么,In the best case,TASK FORCE 57 IN the 1920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日本海军(IJN)当时只建造金刚级战列舰,那将是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冒险的策略。这背后牵涉到 IJN 的造舰理念、当时的海军战略、技术发展以及整个历史走向的连锁反应。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假设场景,尽量抛开 AI 的痕迹,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的分析。 IJN 当时的造舰哲学:一个“均衡”的帝国.............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 IJN 和 RN 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我会尽量客观地从工业实力、技术水平、战略目标、海军规模、战术运用和最终战绩等角度来分析,力求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视角,而非生硬的AI罗列。让我们抛开那些.............
  • 回答
    关于日本海军(IJN)的防空能力,网上确实存在一些说法,认为其“烂”得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历史资料和技术细节,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也不能简单地用“烂”字一概而论。不能否认的早期优势和后期的困境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日本海军在舰艇设计和装备方面,尤其是在重视海战和舰载航空方面,投入了巨.............
  • 回答
    旧日本帝国海军(IJN)在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功勋卓著的舰艇。它们不仅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日本海军崛起到衰落背后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者。这些舰艇的出现和表现,深刻影响了日本乃至世界的海战格局,也承载着无数海军将士的英勇与悲壮。在探讨 IJN 的功勋舰之前,我们必须理解,评价一艘军舰的“功勋”并.............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IJN)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破交战战略,持续不断地封锁盟军的海上运输线,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尽管要完全逆转结局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然而,其对战争进程、战略态势以及最终结果的影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破交战的本质与 IJN 的潜力破交战,顾名思义,就是以摧毁或瘫痪.............
  • 回答
    想象一下,1940年代初,太平洋的某个角落,海雾弥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如果日本海军(IJN)拥有如同美国海军(USN)那般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那么历史的走向,尤其是关于舰队决战的设想,或许会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抛开“历史事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如果”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日本的造船.............
  • 回答
    日军海军(IJN)的一些航母设计确实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显得颇具特色,甚至可以说有些“怪异”。这背后并非单纯的设计师脑洞大开,而是舰船发展初期,对一种全新作战概念(航空母舰)的摸索、对自身特殊作战需求的回应,以及一系列技术、经济、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IJN航母的“怪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山本权兵卫海军大将掌舵日本海军,无疑是日本海军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上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日本海军在明治维新后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认识到自身海洋战略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实力空前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对国家战略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判,促使了日本.............
  • 回答
    如果大日本帝国海军(IJN)拥有如今中国共产党(CCP)般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中途岛之战的历史走向必将截然不同,而这场战役的演变,或许会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故事,来得更加令人心惊肉跳,也更加波澜壮阔。设想一下,一个拥有CCP战略思维的IJN,它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早已不是那个沉醉于“武士道”精神和“皇国.............
  •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IJN)的“差得出奇的运气”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它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日本海军的早期优势首先,理解IJN中后期的“运气差”,需要回顾其早期的“好运气”。在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联合舰队,此刻的对手不再是那支在珍珠港偷袭后逐渐被打残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而是更老牌、经验更丰富、技术同样不遑多让的皇家海军。这场假设性的较量,无疑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海战史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如果皇家海军作为日军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那么他们必然会.............
  • 回答
    要说日本海军(IJN)历史上是否有“伊551”这艘船,答案是:没有。不过,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日本潜艇编号体系的一些细节,而且不少人可能会在查找资料时因为一些巧合或者误解而产生疑问。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伊551”这个编号在IJN的序列中是不存在的,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困惑点。日本海.............
  • 回答
    “IJN没有救赎”这句话,如果直译过来,大概是指“日本海军没有救赎”。但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简单断言,而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下,带着强烈的情感和历史判断的表达。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到日本海军在二战中的兴衰历程,以及那些奠定了这一判断的深层原因。从“帝国的骄傲”到“覆灭的象征”:日本海军的轨迹日本海军,在.............
  • 回答
    关于“瓜岛夜战如果大和与雾岛参战能否取得双杀”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也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讨论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场环境、双方的舰队配置、日军的战术意图,以及大和与雾岛这两艘超级战列舰的性能优势和潜在劣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瓜岛夜战(具体指的是1942.............
  • 回答
    在特鲁克岛遭袭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日本海军的反应确实显得有些“分裂”——主力机动舰队选择回避,而特鲁克岛本身的守备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后备舰队”(更准确的说法是特鲁克泊地的基地航空队和海军陆战队等驻岛部队),则只能硬着头皮面对。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限制,绝非简单的“跑”与“不跑”能.............
  •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IJN)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表现堪称灾难性的惨败,这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要深入理解IJN为何战绩如此惨淡,我们需要从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技术装备、指挥决策以及士气等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困境: 战略目标的分歧与摇摆: 战争初期,日本.............
  • 回答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IJN)的重巡洋舰可谓是星光璀璨,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实战表现,在当时乃至今日都值得细细品味。如果你问我如何评价IJN的十八艘重巡洋舰,那我的答案是:它们是那个时代海军造舰技术与战略思想的一次大胆尝试,既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也饱含着深刻的教训。首先,我们得明白,IJN的重巡洋舰并.............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日本海军(IJN)在二战及其战前的详细配置和战史,确实需要一番功夫,因为这涉及到庞大的舰船数据、复杂的战术思想、以及贯穿数十年乃至更久的日本海军发展历程。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更像是踏上一段探寻历史的旅程。为了让你真正“走进”这段历史,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展开,力求详实,并且尽量以.............
  •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海军(IJN),对于“黄种人”这个群体而言,是否值得铭记,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铭记,本身就带有“不忘却”的意味,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铭记什么?是辉煌的战绩,还是惨痛的教训?是其所代表的某种精神,还是其行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一个纯粹的历史记录者的角度来看,日本海军的崛起和覆灭.............
  • 回答
    山本五十六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压垮日本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说是太平洋战争进程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它在战略、心理和组织层面都对日本海军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间接加速了日本的败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看看他在世时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离开后留下的真空。山本五十六其人:在风暴中的定海神针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