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IJN的防空能力真的如网上部分人所说的那么烂吗?

回答
关于日本海军(IJN)的防空能力,网上确实存在一些说法,认为其“烂”得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历史资料和技术细节,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也不能简单地用“烂”字一概而论。

不能否认的早期优势和后期的困境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日本海军在舰艇设计和装备方面,尤其是在重视海战和舰载航空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在防空方面,早期也并非毫无建树。

早期舰艇的防空配置: 像“大和”级战列舰这样排水量惊人的巨舰,自然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防空。她们装备了大量的舰炮,包括高射炮(如12.7cm高平两用炮)、25mm机关炮等,旨在对抗来自空中的威胁。早期的驱逐舰和巡洋舰也配备了相应的防空武器。从数量上看, IJN 的战列舰和大型巡洋舰的防空火力密度,在设计之初,甚至比某些西方海军的同类舰艇还要密集一些。

理论上的重视: 日本海军内部对于航空兵的威胁有过相当的认识。他们也曾设想过舰队在遭受空袭时的应对战术,例如利用舰载机进行拦截,以及通过舰炮进行点防御。

然而,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IJN 的防空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可以说是“落后”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这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

1. 技术上的代差与不足

火控系统是硬伤: 这是许多批评 IJN 防空能力的核心原因。早期的防空炮射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的瞄准和射击。 IJN 在舰载防空火炮的火控系统方面,与同期美国海军存在显著的差距。美国海军在战争后期大力发展了先进的测距仪、弹道计算机以及雷达控制的炮塔。这些系统能够实时计算目标距离、速度和方向,并精确引导炮火,形成连续密集的弹幕。相比之下, IJN 的火控系统在精度和反应速度上都显得落后。例如,早期的大口径高平两用炮,虽然有不错的射程,但其火控系统的限制导致其在对抗高速、低空突袭的飞机时效率大打折扣。

雷达技术的起步晚和发展慢: 雷达在二战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能够探测来袭的飞机和舰艇,为防空提供预警和目标指示。日本在雷达技术研发方面起步较晚,而且由于技术基础薄弱、研发资源不足以及对雷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其装备的雷达性能普遍不如盟军。 IJN 在战争前期装备的雷达数量和性能都有限,这使得她们在应对大规模空袭时,常常处于信息劣势,难以有效组织防空。虽然战争后期有所改进,但仍无法弥补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弹药的质量与弹道: 除了火控,舰炮本身使用的弹药也有讲究。盟军使用的近炸引信弹药(proximity fuze)对防空作战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这种炮弹在接近目标时,依靠雷达探测目标,并在预设距离上自动爆炸,产生大量的破片,覆盖目标区域,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IJN 在战争期间并未有效掌握或批量生产近炸引信弹药,他们的炮弹仍然以传统的定时引信或撞击引信为主,在打击密集的编队攻击时效果大打折扣。

2. 战术思想的局限性与资源分配

“决战”思想的阴影: 日本海军的战术思想长期受到“联合舰队决战”理念的影响,即通过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来决定战争的胜负。这使得他们的资源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在主力舰艇的建造和装备上,如战列舰、航空母舰等,而对舰艇的次级系统,如防空,投入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对航空威胁认识的转变与不足: 尽管早期对空军的威力有所认识,但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航空兵的打击能力和战术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偷袭珍珠港之后,航空母舰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 IJN 在战术层面上未能及时、充分地调整其防空策略。例如,在舰队防空时,并没有像美国海军那样,将防空巡洋舰或驱逐舰组成专门的防空分队,提供集中的、多层次的防空火力。更多的是依靠单舰的自我防卫,分散且缺乏有效的协同。

人员训练的不足: 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也需要熟练的操作人员。战争中 IJN 人员损失严重,许多经验丰富的炮手和军官在早期战斗中丧生,新兵训练难以弥补这种差距。而且,防空训练的强度和实战模拟的频率,可能也无法与盟军相比。

3. 战争的消耗与资源枯竭

工业生产的瓶颈: 日本的工业基础远不如美国,其在飞机、舰船、武器装备以及关键零部件(如雷达和弹药的电子元件)的生产能力上存在巨大劣势。随着战争的深入,资源的枯竭使得 IJN 难以大规模生产和更新装备,包括性能先进的防空炮和雷达。

人才和技术的流失: 如前所述,战争的消耗使得 IJN 在技术人才和生产能力上都受到严重打击。很多时候,即使技术上有所突破,也因为产能不足而无法装备到足够的舰艇上。

总结来说, IJN 的防空能力并非一开始就“烂”,而是在战争进程中,技术、战术和资源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显露出巨大的劣势,并最终被盟军航空兵所压制。

与其说是“烂”,不如说是:

起步晚,技术发展跟不上: 在关键的防空火控和雷达技术上, IJN 明显落后于盟军。
战术协同不足: 舰队防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同,多为单舰自保。
资源分配不当: 过分侧重主力舰艇,对防空装备的投入相对不足。
战争消耗的后果: 工业生产的局限性和人才技术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防空能力的短板。

因此,当我们评价 IJN 的防空能力时,需要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技术演变,而不能简单地用“烂”来概括。虽然与盟军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在某些方面,她们也曾展现过积极的改进和努力。只是在残酷的战争机器面前,这些努力最终还是未能挽回其在防空能力上的颓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的是很烂,纵观太平洋所有海战,日本机动舰队可圈可点,但是舰队防空确实是差劲,就没好过。这主要是科学技术的问题,美帝虽然没有导弹,但是技术优势也是接近数量级的,主要是引信和测距方面。最后逼得460管子喷霰弹。

神风不去说它,能精确投弹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那是太平洋海战双方最宝贵的财产,是A+++ 级别的重要战争资源,如同足球队重金挖来的明星前锋。这些飞行员在投弹时最大的对手就是高射炮,是互相大眼瞪小眼直接面对的。实际上日本轰炸机一旦扔掉炸弹,其机动性是可以和战斗机一拼的,至少是可以逃回去,下次再出动那就是赚了。但是为什么日本这些精锐损失那么大而美军损失相对小,很大部分责任就是防空火力代差。这方面消长长期被忽略掉了。大家都盯着击落多少架次的王牌飞行员,击落舰爆的高射炮手的贡献被忽视了。其实俯冲轰炸这种东西,就算飞行员水平再高,最后投弹阶段,也要保持稳定,这意味着,身价一亿的前锋金童和平庸的后卫清道夫,被强行处在一个公平的交换体系内,那还不铲死他?留着过年?你想想把范巴斯滕铲瘸的不知名后卫,下半辈子得多得意?给你机会,你没本事搞死他,他马上嗡嗡嗡又来灌你几个球,这是多可怕的此消彼长?对于整个战争战略层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所以,高射炮能打下一个舰爆(1943年前从航母上起飞的那种老鸟),意味着消灭了一个最可怕的能临门一脚的飞行员,那比击落几架零式意义大得多,在这场交换中,日本亏太大了,最后用神风也是大西终于想明白了交换比。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人问毛子的二战防空,那我多说一句:

毛子,是有,租借,法案的。

防空炮是37版的博福斯,对空搜索,基洛夫都给换上了英制281,291搜索雷达,对空火控也跟整上了282雷达,

那问题来了,这个防空水平和英美又有多大区别呢?


烂的抠脚。

ijn防空火器最大的问题是火控上的,能追的上mk33/37(看过几种不同说法,但总归来说是“堪用的”)的94高射机总产量还不到100部,rpc炮座比例也小的可怜。

总不能真不靠火控就靠铁环目力防空罢。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经典日吹,最吹不动的就是昭和人的身管防空。

作为几大海军强国里最后面的后起之秀,火控方面的落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蝗军在火炮升级和射击训练方面的莫名其妙是令人震惊的。

首先是大口径防空炮的问题。89式127作为一个和5in mark 12同时代的产品,性能上是完全落后的。射速,初速,转速,杀伤力,全面不如同期英美同类火炮。制造难度上升的同时,总体性能相对于上一代的十年式120(1926年入役)的提升却非常之有限,以至于蝗国在1942年又重启了十年式120的生产线,并且产量迅速超越了89式127,短短3年的产量甚至超过了89式127总产量的百分之一百六十,以至于给人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研发89式的感觉。

这里顺带提一嘴炮弹的问题。日本人认为整装弹可以提升射速,从而直接导致炮弹整重超过30公斤(十年式120:33.5KG / 89式127:34.36KG),但是昭和猛男认为上限应该为35公斤。作为对比,美国红脖认为,为了保证防空炮的战斗射速,单件弹药的重量应当保持在25公斤左右,因此mark12的各种弹头的重量都保持在25公斤或以下(除了雷达干扰弹,稍微重一点点),并且药筒和弹头分离。其实这里就已经能看出很大的问题了,而让病情更为严重的是,蝗国的设计时常不考虑弹药提升井离炮位的距离,很多情况下弹药提升井并不直接位于炮位附近,有时候甚至有30多米远,对于战斗射速(89式和十年式的理想持续战斗射速均为8发/分钟)的影响可想而知。《男人们的防空炮》(《男人们的大和》)里就有一幕,负责炮弹搬运的组员在转运炮弹时体力不支将炮弹砸在了炮座地板上,吓傻了一整个炮位的人,可以从侧面看出这样的设计有多莫名其妙。

新一代(38年设计40年投产,其实也不太新)的98式100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整装弹药的重量降低到27.15公斤,和德国105L65大致一样,但是98式一样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射速,尽管98式的炮塔设计和美国人一样将炮弹转运室放在了炮塔正下方,缩短了换装时间,但是从炮弹转运室到炮座的过程还是需要人力传递,并且在传递到炮座之后和89式127一样还需要转运手将炮弹递给站在装填平台上的装填手。这一套操作流程简直和甲板炮座没有区别,加上炮塔内部拥挤,实际持续射速和德国人的105甲板炮没有多大区别(15发/分钟),算是勉强赶上口径大了一圈的5in mark 12(mark 12甲板炮的射速为12-15发/分钟,炮塔的射速在正常供弹下为15发/分钟,炮弹转运室内的备弹用完前为25发/分钟)。不过残念的是,回旋速度依然没有能够赶山5in mark 12,俯仰速度甚至低于89式127(不过作为后起工业国,在电机/液压上的技术储备不足,这一点尚且还算可以理解)。哦对顺带一提,在已经投产四年的1944年,这玩意儿的年产量也不过62门,最后总产量仅196门。

小口径防空炮的问题就更大了。35年日本人开始仿制髪国Hotchkiss设计的25毫米自动炮(96式25mm防空机炮)后彻底抛弃了25年引进的早期40毫米砰砰(故障率较高并且初速也较低),然后就开始了10年的96神炮的传说。在35年那个时间段,Hotchkiss的炮性能算是比较优异的(髪国海军尽管没有第一时间采纳Hotchikiss的设计,后来在38年也还是采用了),同时期美国人还在使用28毫米芝加哥钢琴(不是打字机),而英国人则还在努力改进40毫米砰砰。然而,开战后美国人买了博福斯的专利开始装备40毫米博福斯,英国人将40毫米砰砰改出了花,加初速加射速等等,改到了性能接近40毫米博福斯的程度,昭和猛男却还在用着35年的96神炮,只是将纸面最大射程一改再改,从1500米硬生生拉到了3500米,至少在纸面上可以匹敌博福斯,供弹方式依然是15发弹匣,毫无变化。最大的改进可能就是搞出了三联装炮座,至于看起来很美的LRP瞄准器是当时和炮一同引进的,依然不是日本人自己的发明。

在战争即将结束前,面对越来越抗揍的美国飞机,日本人终于想起来了被自己丢弃的40毫米砰砰,并又生产了一些(数量不明)。如果当年日本人没有放弃砰砰而是对其加以改进,想必也比死抱着25毫米96神炮要强。

如果说炮本身就很落后了,那昭和人的对空射击训练就更落后了。31年第四战队的妙高级进行了昭和史上第一次对空射击训练,当时的射击标准是,自舰航速15-18节(战列舰15节,巡洋舰18节),敌机速度60-70节,平均距离3000米,高度1500-2000米。33年进行了修订,改为战列舰和老式空母12节,巡洋舰和新式空母20节以上,敌机速度80-90节,高度2000,距离5000-7000,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改过了……

这个数值在当时看来是合理的,但是那个时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巡航速度在一百节以上的战斗机种很快就遍地开花了(比如美军主力俯冲轰炸机SBD的巡航速度在150节以上)。特别是实战中敌机不会坐以待毙,自舰也不会坐以待毙,当敌我双方都在进行剧烈机动的情况下,这样的训练简直和没有一样。

即便是在这样的训练条件下,射击效果依然不理想。训练条件下的命中率一直在3%左右徘徊,高的时候能达到9%低的时候仅0.9%。而防空机炮的射击成绩就更惨了,在38-40年,自舰航速14-21节,敌机航速85节,距离2000上下,高度500-1000的情况下,96神炮在训练中的命中率无限接近于0(仅有1发命中)。

嘛,至少纸面上写了3500米的最大射程不是【狗头】。

user avatar

IJN防空是烂,但是这个烂不是说96神炮烂造成的,或者说目力防空造成的。IJN防空拉胯是一个综合因素。

  1. 为人诟病的96神炮其实本身作为一款25mm高平2用炮自身的素质在服役初期是相当优秀的。射速一流,弹速,弹重和毁伤效果也都是不错的。让96神炮拉胯的是配套的其他东西,诸如回转机构,供弹系统,减震,瞄具等等。有这些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英国pompom炮的可靠性问题比这大多了,美国博福斯初期一样有回转机和震动问题。再加上二战初期大家都是目力防空,所以96神炮那时并不算拉胯。造成96神炮被订上耻辱柱的原因是战争后期美英把那些问题都解决了,打神风开心的不要不要的。而日本后期研发能力不足,开战初期存在的问题到后期基本上都还在,才拉大了差距。
  2. 127炮也是和96神炮同样的问题,只是更严重。因为在IJN眼中127炮是以对水面为主要目的的,能防空只是一个附加功能。因为以对水面为主要设计目标,所以同样弹速弹重毁伤甚至精准度都是在同行里相当优秀的存在。同时因为双联装设计,所以即使稍慢的射速对比起美国的单装127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同一时期英国的120炮甚至只具有理论上的防空能力。但是作为防空武器来说,127炮射速的问题就相当严重了。同时因为装弹角度的限制,以及缓慢的俯仰机构,放大了射速的缺陷。
  3. IJN防空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中程防空。美军的飞行员只要没有运气差到脸接第一发黑云,基本上就可以确保畅通无阻的闯入96神炮的防空圈。然后因为96神炮的供弹问题,除了第一波冲上去的飞机面对的火力可能比较密集以外,之后的飞机能被打下来那真的是靠实力接炮弹。(这里说的不是菊水的大和,而是更多时候的驱逐舰防空。大和舰体相对稳定,换弹速度勉强还行。在驱逐舰那摇晃的舰体上一边保持平衡一边抬头看来炸你的飞机一边换弹,那效率简直不敢看。)

综上所述,IJN的防空至少在开战初期来说,虽然有一些缺陷,但是还算不上如网上所说那么拉胯。或者说当时大家都很拉胯,所以没啥很大区别。把IJN防空的印象分拉低的更多的是后期研发能力不足,在美国弄出雷达火控,近炸引信等等黑科技,并且解决博福斯炮一系列问题的同时,日本人除了弄出来一个相当不错的长10炮以外(甚至因为产能不足而没有派上大用),可以说是毫无改进。

就好比开学时美国考12分,英国考10分,日本也考了10分,这完全不算学渣吧。但是期末考试的时候美国考了80分,英国考了75分(抄了美国至少20分),日本考了20分。所以才会造成日本学渣,IJN防空拉胯的印象。(不过防空主要还是靠CAP,防空炮在VT引信发明之前基本上属于气氛组。1941年在不考虑飞机性能差异,只比CAP指挥能力的话,英国能有70分,日本40分,美国20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海军(IJN)的防空能力,网上确实存在一些说法,认为其“烂”得不可思议。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历史资料和技术细节,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也不能简单地用“烂”字一概而论。不能否认的早期优势和后期的困境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日本海军在舰艇设计和装备方面,尤其是在重视海战和舰载航空方面,投入了巨.............
  • 回答
    想象一下,1940年代初,太平洋的某个角落,海雾弥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如果日本海军(IJN)拥有如同美国海军(USN)那般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那么历史的走向,尤其是关于舰队决战的设想,或许会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抛开“历史事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如果”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日本的造船.............
  • 回答
    日军海军(IJN)的一些航母设计确实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显得颇具特色,甚至可以说有些“怪异”。这背后并非单纯的设计师脑洞大开,而是舰船发展初期,对一种全新作战概念(航空母舰)的摸索、对自身特殊作战需求的回应,以及一系列技术、经济、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IJN航母的“怪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山本五十六的死,与其说是直接压垮日本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说是太平洋战争进程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它在战略、心理和组织层面都对日本海军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间接加速了日本的败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看看他在世时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离开后留下的真空。山本五十六其人:在风暴中的定海神针首先.............
  •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海军(IJN),对于“黄种人”这个群体而言,是否值得铭记,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铭记,本身就带有“不忘却”的意味,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铭记什么?是辉煌的战绩,还是惨痛的教训?是其所代表的某种精神,还是其行为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一个纯粹的历史记录者的角度来看,日本海军的崛起和覆灭.............
  • 回答
    1981年的美国海军(US Navy)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巅峰时期的日本海军(Imperial Japanese Navy, IJN)在综合作战能力上进行比较,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双方在那个特定时代的战略、技术、组织结构以及作战理念上的差异。简单地说,1981年的美国海军在综合作战能.............
  • 回答
    关于珊瑚海海战和圣克鲁兹群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IJN)舰载机损失远超美国海军(USN)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并抛开那些过于机械、生硬的表达,让分析过程更加自然流畅。首先,得承认, IJN 的舰载机在早期是相当优秀的,它们的飞行员也经过了严苛.............
  • 回答
    如果大日本帝国海军(IJN)拥有如今中国共产党(CCP)般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中途岛之战的历史走向必将截然不同,而这场战役的演变,或许会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故事,来得更加令人心惊肉跳,也更加波澜壮阔。设想一下,一个拥有CCP战略思维的IJN,它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早已不是那个沉醉于“武士道”精神和“皇国.............
  •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IJN)的“差得出奇的运气”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它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日本海军的早期优势首先,理解IJN中后期的“运气差”,需要回顾其早期的“好运气”。在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的.............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日本海军(IJN)在二战及其战前的详细配置和战史,确实需要一番功夫,因为这涉及到庞大的舰船数据、复杂的战术思想、以及贯穿数十年乃至更久的日本海军发展历程。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更像是踏上一段探寻历史的旅程。为了让你真正“走进”这段历史,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展开,力求详实,并且尽量以.............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联合舰队,此刻的对手不再是那支在珍珠港偷袭后逐渐被打残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而是更老牌、经验更丰富、技术同样不遑多让的皇家海军。这场假设性的较量,无疑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海战史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如果皇家海军作为日军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那么他们必然会.............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 IJN 和 RN 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我会尽量客观地从工业实力、技术水平、战略目标、海军规模、战术运用和最终战绩等角度来分析,力求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视角,而非生硬的AI罗列。让我们抛开那些.............
  • 回答
    旧日本帝国海军(IJN)在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功勋卓著的舰艇。它们不仅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日本海军崛起到衰落背后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者。这些舰艇的出现和表现,深刻影响了日本乃至世界的海战格局,也承载着无数海军将士的英勇与悲壮。在探讨 IJN 的功勋舰之前,我们必须理解,评价一艘军舰的“功勋”并.............
  • 回答
    如果日本海军(IJN)当时只建造金刚级战列舰,那将是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冒险的策略。这背后牵涉到 IJN 的造舰理念、当时的海军战略、技术发展以及整个历史走向的连锁反应。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假设场景,尽量抛开 AI 的痕迹,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的分析。 IJN 当时的造舰哲学:一个“均衡”的帝国.............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IJN)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破交战战略,持续不断地封锁盟军的海上运输线,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尽管要完全逆转结局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然而,其对战争进程、战略态势以及最终结果的影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破交战的本质与 IJN 的潜力破交战,顾名思义,就是以摧毁或瘫痪.............
  • 回答
    山本权兵卫海军大将掌舵日本海军,无疑是日本海军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上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日本海军在明治维新后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认识到自身海洋战略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实力空前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对国家战略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判,促使了日本.............
  • 回答
    要说日本海军(IJN)历史上是否有“伊551”这艘船,答案是:没有。不过,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日本潜艇编号体系的一些细节,而且不少人可能会在查找资料时因为一些巧合或者误解而产生疑问。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伊551”这个编号在IJN的序列中是不存在的,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困惑点。日本海.............
  • 回答
    “IJN没有救赎”这句话,如果直译过来,大概是指“日本海军没有救赎”。但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简单断言,而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下,带着强烈的情感和历史判断的表达。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到日本海军在二战中的兴衰历程,以及那些奠定了这一判断的深层原因。从“帝国的骄傲”到“覆灭的象征”:日本海军的轨迹日本海军,在.............
  • 回答
    关于“瓜岛夜战如果大和与雾岛参战能否取得双杀”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也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讨论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场环境、双方的舰队配置、日军的战术意图,以及大和与雾岛这两艘超级战列舰的性能优势和潜在劣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瓜岛夜战(具体指的是1942.............
  • 回答
    在特鲁克岛遭袭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日本海军的反应确实显得有些“分裂”——主力机动舰队选择回避,而特鲁克岛本身的守备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后备舰队”(更准确的说法是特鲁克泊地的基地航空队和海军陆战队等驻岛部队),则只能硬着头皮面对。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限制,绝非简单的“跑”与“不跑”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