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IJN在山本上台后改变了战略?

回答
山本权兵卫海军大将掌舵日本海军,无疑是日本海军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上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日本海军在明治维新后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认识到自身海洋战略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实力空前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对国家战略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判,促使了日本海军战略的调整,而山本权兵卫正是这一调整的关键推手。

战前战略回顾:陆权至上下的海军副角

在山本权兵卫上台之前,日本海军的战略定位深受陆权思想的影响。甲午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陆军在朝鲜半岛的强大攻势,而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支援陆军的登陆作战和切断敌军的后援。日俄战争则是一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经典案例,海军在对马海峡的胜利为陆军在陆地上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对陆军的过度依赖: 海军的战略似乎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陆军展开,未能充分发挥海军作为独立战略力量的潜力。
海军力量的局限性: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日本海军的造船能力、技术水平和战略思想与世界顶尖海军(如英国皇家海军)仍有差距。尤其是在远洋作战和战略物资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
国家战略的模糊性: 当时日本的国家战略更多地集中在“富国强兵”和在东亚确立霸权,对于如何利用海军力量实现更长远、更广泛的国家目标,缺乏清晰的规划。

山本权兵卫的上台与“大海军”的梦想

山本权兵卫(18521933)是一位深具远见的战略家和改革者。他在海军中经历了从海军兵学校学生到舰长、再到海军大臣的历程,深刻理解日本海军的优势与劣势。他坚信,作为一个岛国,海军才是日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国家战略的重心必须从陆地向海洋转移。

在他担任海军大臣期间(第一任期19081913年),山本权兵卫力推《旧海军舰船补充计划》以及后来的《新海军舰船补充计划》(也称“八八舰队计划”的早期雏形),旨在将日本海军建设成为一支与日俱增的国力相匹配的、拥有强大远洋作战能力的“大海军”。

战略调整的核心方向

山本权兵卫上台后,日本海军的战略发生了几个关键性的转变:

1. 从“辅助陆军”到“独立战略力量”:

改变思路: 山本不再将海军视为陆军的附属,而是强调海军在国家战略中独立的、核心的地位。海军的作战目标不再仅仅是支援陆军登陆,而是要能够独立进行海上决战、封锁敌国海上交通线、以及在远洋地区投射力量。
战略目标扩展: 国家的战略目标被重新解读。如果说之前是“确保陆军在亚洲大陆的优势”,那么山本的战略则更倾向于“通过强大的海军,确立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并保障国家的海上生命线”。这包括了对潜在对手(尤其是美国)的海上力量的制衡。

2. 发展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决战舰队”思想:

借鉴英美经验: 受到英国海军理论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关于海权论的影响,山本权兵卫深刻认识到拥有强大的主力舰(战列舰)对于赢得海上霸权的重要性。他坚信,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海域与敌方主力舰队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海战(“决战思想”),是夺取制海权最有效的方式。
“八八舰队”的构想: 尽管“八八舰队”计划在他担任大臣后正式提出并实施,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他早期对海军建设的设想。这个计划的目标是组建一支拥有8艘战列舰和8艘主力巡洋舰(当时称为“巡洋战舰”或“装甲巡洋舰”)的强大舰队,以期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当时世界最强的海军之一——美国海军相抗衡。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这一计划的提出和部分实施,标志着日本海军战略的雄心勃勃和长远规划。

3. 重视远洋作战能力与后勤保障:

应对大洋作战: 随着舰队规模的扩大和战略目标的延伸,日本海军需要具备在广阔的太平洋进行远洋作战的能力。这意味着需要更强大的补给舰、油料补给能力、以及更可靠的无线电通信和情报收集系统。
建立战略预备: 山本也认识到,即使拥有强大的舰队,也需要充足的资源和人力来支撑长期的海上作战。他开始推动建立更为完善的后勤体系,并重视海军航空兵的初步发展(尽管在早期阶段,海军航空兵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4. 战略对手的明确化与对美制衡:

美国因素凸显: 随着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的增强,以及美国与日本在华问题上的潜在冲突,美国逐渐成为日本海军战略的重点假想敌。
“钻石计划”与“舰宁协约”的背景: 山本权兵卫积极参与了日美海军力量的对比研究,并深受“舰宁协约”(海军军备限制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影响。他虽然在条约中被迫接受了与美国海军在主力舰上的比例劣势(5:5),但在此之前,他通过《旧海军舰船补充计划》和后来的“八八舰队”计划,试图在条约生效前尽可能提升日本海军的实力,为未来的潜在冲突做准备。他深知与美国直接对抗的风险,但他也坚信,通过建造更强大的舰船,可以在未来的对抗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战略调整带来的影响与局限

山本权兵卫的战略调整,极大地提升了日本海军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日后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的辉煌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战略也埋下了隐患:

军备竞赛的风险: “大海军”计划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推高了双方的战争成本和紧张关系。
资源的过度倾斜: 为了建造庞大的舰队,日本国家资源被大量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可能挤占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判不足: 尽管山本是改革者,但他仍然主要围绕着战列舰决战的思路进行战略规划。他对航空母舰和其在未来海战中的颠覆性作用,可能尚未完全预见到其真正的潜力,这为后来的珍珠港偷袭和中途岛海战的失利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在山本上台之初,航空母舰的战略地位尚未成熟)。

总而言之,山本权兵卫上台后日本海军战略的改变,是对日本国家发展需求、国际局势变化以及军事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回应。他将日本海军从陆军的附庸,转变为一个追求独立战略目标、力图在太平洋地区拥有主导权的力量。这一转变标志着日本海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其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导向了激烈的战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反映了日本海军对自身角色和国家未来命运的深邃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弱者寻求胜利的基本思路,是在强者完成集结前就发动进攻,寻求各个击破。

比如说现在的中国打台湾。仅从战役角度来说的话,把美日前沿基地炸一遍后再打,要比直接打台湾保险很多。如果采取防御态势,攻台时坐视美军集结的话。以现在的实力,变数就很大了。

只是先动手会直接触发美日安保条约,政治成本高的可怕。。。

所以说大建不能停。因为跟先出手的政治成本相比,大建花再多钱也是小钱。。。

个人认为,如果付出了先动手的成本,那么目标就不能只停留在台湾,必须利用先手把日本解决掉才能收回成本。

干脆不管台湾,仅在台湾方向进行佯动。先手瘫痪美日一线后,主力在强大海空军力量支援下直接登陆九州(日本抗登陆能力远不如台湾,在九州夺取完整港口和机场是远比在台湾要容易的),然后陆军迅速推进,在日本完成动员和美援军到位前攻占东京。解决日本后,回头再解决台湾。这种作战所需要的海空力量,现在更是远远不够。

因此,在先手激进攻台政治上得不偿失的情况下。无论是后手保守收台还是先手激进攻日,都需要远比现在更强大的海空军力量。

也不能说没有能力。现在的J20对中国而言,不比当年J6贵。现在的航母对中国而言,不比当年051贵。

user avatar

先放一张图大致缕清一下间战时期IJN假想的日美对峙局势。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做这个计划(渐减邀击)的时候,海大的参谋和军令部、联合舰队司令部高层的指挥官们并没有过多考虑被封锁而资源缺乏这种马后炮一样的事情——绝大多数旧日本军人至少在1920年代都对总体战和经济战缺乏明确概念。因此像是抢夺荷属东印度用于供给石油这样的念头,实际上是不太受重视的,陆海军最多考虑到“我至,我见,我征服”这个层面就行了。

因此这个布置很显然地,首先是为了确保南进作战的兵力投送和陆军作战不受干扰,海军能腾出主力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卡罗林群岛以北的预设战场与越洋反击的美军决战。其中马里亚纳群岛是反击的核心阵地,马绍尔群岛是前沿警戒哨,卡罗林群岛地位未定、有一部分作战计划提及在此布置反击兵力的考量。

但在1940~41年,新的国际形势和日本自身的处境使得旧有战略出现了难以弥补的漏洞:

1.经济战先于军事斗争打响,使得日本的南进战略首要目标变成获取资源并恢复生产。换言之,印度尼西亚诸岛的安全必须绝对确保,不仅菲律宾群岛和南马里亚纳应在开战后尽快夺取,海军的主战场也应该尽量远离内南洋地区和自身的交通线。同时还要兼顾对澳大利亚方向的警戒工作和本土防御,在这么宽阔的洋面上再预设战场就显得太愚蠢了。

2.承接上文,旧有渐减邀击体系是利用中太南太各岛的基地航空队作为第一波搜索攻击力量,打击进入攻击半径的美军舰队,同时派遣主力部队配合迎击。这种布置实际上只适合对抗一股脑钻进我方伏击圈、直指中太平洋路线的敌军,未免有点一厢情愿——如果美军不直接朝南马里亚纳和菲律宾前进而是先慢慢啃马绍尔群岛、甚至干脆家里宅两年爆兵然后一路平推,那该怎么办?虽然美军的橙色作战计划和彩虹计划并未泄密,但仅仅暴露一个大致讯息也足以令人不安。更可怕的是,美国人的战争潜力完全足以支撑这样大规模持久性的作战,相反日军一旦陷入拉锯战就彻底没救了。

3.基地航空队+水面舰艇配合作战的最大问题是布置缺乏弹性。上述三个主要的作战区域里任意两个群岛相隔均可达上千公里,前哨如果被敌人用压倒性兵力一波平A打瘫,布置在后方的水面舰艇很显然无法快速支援。但万幸的是,已经有足以改变这种局面的远程火力投送武器出现,那就是快速航空母舰。而航母利攻不利守,既然有了可以作为strike force使用的武器,就应该尽量使其发挥最大价值,扭转无法掌握决战时间地点的被动局面。这一思路最终的结果是袭击珍珠港,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再回到渐减邀击的老路上去。

实际上,奇袭珍珠港的设想在30年代就已经有一定市场,海大的参谋推演里或多或少地涉及过一些,这段时间美军在夏威夷举行的GJE演习和FP演习相关消息可能也给了日本人一些灵感。可以确认的是1941年初、差不多在对日禁运生效之前,在联合舰队司令部的兵棋推演里,航母空袭珍珠港终于取得纸上作业的成功,外加实战演习中航空雷击的惊人成果,可能最终使得以山本为首的一部分军官偏向这条路线。比较激进的航空派肯定是支持这种战法的;主张巨舰大炮路线的战舰派既然找不到出动驻岛舰队的理由,也没法强烈反对,基本上是抱着看好戏的态度默认了山本的决策。

1941年1月7日山本写给海相及川古志郎大将的书信大致内容摘录如下:

显而易见,山本为了说服更上一级的军政高层,套用了日俄战争伊始突袭旅顺口的战例来证明其功效。上层的反对意见主要为质疑空袭能否取得战果,以及陆军对南进作战缺少航母支援产生的不满。这一点后来因翔鹤级入役而得到一定缓解;但航空派又更加强烈地主张集中运用全部六艘大型正航加强战力,只留下几艘小型航母为陆军提供空中掩护,最后统一决定由南方的各基地航空队连续转场实施岸基攻击,且台南航空队的飞行员已证实长途跋涉500公里以后部队仍然有足够战斗力。此时南进作战用到的海航飞行员大都为刚出航校的新兵,要他们贸然上舰无异于自杀,但在岸基机场起降作战则毫无顾虑。至此,至少在海军内部和陆海军协调方面,已经找不出任何反对奇袭珍珠港计划的理由了,剩下的只有看外交层面对美谈判取得多大进展而已。

user avatar

当时的旧海军除了孤注一掷外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当时比美军可能的造舰计划更迫切的问题是,日本很多必要的资源依赖美国进口。被认为是维系海上命脉的石油也是必须得依靠美国。

日本本国的原油产量非常少,基本依靠进口(例如S15日本进口原油375万kℓ,而本国原油产量只有33万kℓ,连进口的零头都达不到)。

日本的石油输入量(原油+石油制品) 同年消耗量

S12 662万kℓ 569万kℓ

S13 638万kℓ 506万kℓ

S14 492万kℓ 442万kℓ

S15 628万kℓ 458万kℓ

S16 226万kℓ 409万kℓ

在日本被多国禁运、海军发起珍珠港作战的S16(1941)年,日本海军净石油储存量为-122万kℓ。

不要小看这-122万kℓ石油,根据资料来看,当时全日本的石油储存量也仅仅维持在800万-900万kℓ左右。

按这个趋势下去,日本不开战也不从中国大陆撤退(对美不怂也不干)的前提下,按照S16年的消耗量历年来日本海军的石油储备只能够维持到S20(1945)年而已。

根据日本方面作出的各种假定案,开战后每年需要消耗500-600万kℓ石油储备,其中海军消耗占一半以上。也就是哪怕日本能够一年内解决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也需要至少在有300万kℓ石油储备的情况下对美开战。

实际上,一年解决太平洋战场是绝对不可能的,日本方面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在推算战争所需石油消耗量的时候是推算了三年所需的石油消耗量(除了卧薪尝胆案外,日美开战三年需要石油1600-2000万kℓ)。

按照假定,1942年(即假定里的开战第一年)供给是80万kℓ(扣除计划中的荷兰占领地第一年生产0-30万kℓ,应该是50-80万kℓ),推迟一年开战日本也只是大概有900-1000万kℓ供给,而第一年消耗按照S15年的数值推算消耗450万kℓ,也就是推迟一年开战会导致在43年初的时候只剩下400万kℓ左右储备。

按照500-600万kℓ的开战假定消耗量。推迟一年开战可能会面临石油资源彻底枯竭的局面。

所以推迟一年开战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那最多能推迟几个月开战呢?

根据三个方案的推算,在开战第二年石油供给增长120-250万kℓ的情况下,开战第二年年末石油储备推算保持量为55-270万kℓ。

因为占领荷兰的第一年只有0-30万kℓ,第二年是100-200万kℓ,所以每迟1个月开战日本的石油供给就会少8-14万kℓ,所以美日开战最迟也是42年上半年。

不过,这些战前的推算对于战争第一年石油的使用量和获得量上还显得略微保守。事实上,单海军方面在次年所需的石油就高达485万kℓ(年度总共使用825万kℓ),同年的日本海军净石油存量为-300万kℓ。并且根据战后的统计,日美开战第一年非军用石油消耗不降反升30万kℓ。

既然从海军的角度日美开战自对日禁运以后不可避免,那么也不难理解山本坚持尽全力于一役投入六只空母进行珍珠港奇袭的作战方式,因为如果其不能短期内解决太平洋战场的话,面对那么就是彻底的失败。

注:

1.不同出处的数据不一样,但是石油储量变化趋势是一样的。

2.三个方案具体开战时间不一样,这里假定三个方案都是11月开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本权兵卫海军大将掌舵日本海军,无疑是日本海军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上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日本海军在明治维新后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认识到自身海洋战略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实力空前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对国家战略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判,促使了日本.............
  • 回答
    在特鲁克岛遭袭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日本海军的反应确实显得有些“分裂”——主力机动舰队选择回避,而特鲁克岛本身的守备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后备舰队”(更准确的说法是特鲁克泊地的基地航空队和海军陆战队等驻岛部队),则只能硬着头皮面对。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限制,绝非简单的“跑”与“不跑”能.............
  • 回答
    关于珊瑚海海战和圣克鲁兹群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IJN)舰载机损失远超美国海军(USN)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并抛开那些过于机械、生硬的表达,让分析过程更加自然流畅。首先,得承认, IJN 的舰载机在早期是相当优秀的,它们的飞行员也经过了严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就是中国很多年轻人对 IJN(旧日本帝国海军)表现出相当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愿意去了解”。这事儿乍听起来有点儿让人费解,毕竟 IJN 在历史上和中国之间有着复杂且痛苦的联系。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年轻人的关注点和视角也跟父辈们可能不.............
  • 回答
    日军海军(IJN)的一些航母设计确实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显得颇具特色,甚至可以说有些“怪异”。这背后并非单纯的设计师脑洞大开,而是舰船发展初期,对一种全新作战概念(航空母舰)的摸索、对自身特殊作战需求的回应,以及一系列技术、经济、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IJN航母的“怪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IJN)在莱特湾海战中的表现堪称灾难性的惨败,这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要深入理解IJN为何战绩如此惨淡,我们需要从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技术装备、指挥决策以及士气等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困境: 战略目标的分歧与摇摆: 战争初期,日本.............
  • 回答
    “IJN没有救赎”这句话,如果直译过来,大概是指“日本海军没有救赎”。但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简单断言,而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下,带着强烈的情感和历史判断的表达。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到日本海军在二战中的兴衰历程,以及那些奠定了这一判断的深层原因。从“帝国的骄傲”到“覆灭的象征”:日本海军的轨迹日本海军,在.............
  • 回答
    想象一下,1940年代初,太平洋的某个角落,海雾弥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如果日本海军(IJN)拥有如同美国海军(USN)那般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那么历史的走向,尤其是关于舰队决战的设想,或许会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抛开“历史事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如果”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日本的造船.............
  • 回答
    如果大日本帝国海军(IJN)拥有如今中国共产党(CCP)般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中途岛之战的历史走向必将截然不同,而这场战役的演变,或许会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故事,来得更加令人心惊肉跳,也更加波澜壮阔。设想一下,一个拥有CCP战略思维的IJN,它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早已不是那个沉醉于“武士道”精神和“皇国.............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