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统一后法奥没有联合制德,而是德奥组成联盟?

回答
德国统一这个问题,确实不像教科书上写得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你提到“法奥没有联合制德”,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但也需要我们先理清一些基本史实。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法奥联合制德”在历史上的确从未发生过,原因也很直接——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后来是奥匈帝国)和法国的立场,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可以说几乎是站在对立面上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得回到19世纪中叶,那个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

1. 普鲁士的“小德意志”统一之路:

德国统一的主导者是普鲁士,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小德意志”(Kleindeutschland),也就是排除奥地利,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国家。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普鲁士在19世纪中叶通过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实力大增。它有着强大的军队(尤其是俾斯麦的改革),也有着像关税同盟(Zollverein)这样的经济组织,为统一打下了基础。
俾斯麦的政治手腕: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德国统一的灵魂人物。他深谙“实力说话”的政治哲学,通过“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和“18701871年对法国的战争”,逐步击败了奥地利和法国,消除了实现“小德意志”统一的最大障碍。
德意志邦联的结构: 在俾斯麦之前,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名义上是一个松散的联邦,但内部实际上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势力在较量,争夺在德意志事务中的领导权。奥地利作为邦联的传统盟主,对普鲁士的崛起感到不安,而普鲁士则希望摆脱奥地利的控制。

2. 奥地利的处境:

奥地利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

“大德意志”的愿望与现实: 奥地利也希望在德意志统一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希望建立一个包含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Großdeutschland),让说德语的奥地利人也包含进去。但普鲁士的实力和俾斯麦的策略,使得“大德意志”的设想难以实现。
帝国内部的民族问题: 19世纪中叶的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尖锐(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等等)。这使得它难以在德意志事务上全力以赴,也让它在与普鲁士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将奥地利这样一个庞大、复杂且内部矛盾重重的帝国纳入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对当时的普鲁士来说,并非易事,甚至可能拖累统一的进程。
奥地利在1866年的失败: 普奥战争(1866年)的失败,使得奥地利彻底失去了在德国事务中的主导权,也被排除出了未来的德意志统一进程。

3. 法国的立场:

法国,尤其是拿破仑三世时期的法国,对德国的统一抱有极大的警惕和敌意。

“力量平衡”的担忧: 法国一直以来都在欧洲大陆奉行“力量平衡”政策,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出现,因为这会威胁到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和影响力。一个统一且强大的德国,对法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18701871年)的爆发,更是直接导火索。法国试图通过战争阻止德国的统一,尤其是阻止普鲁士控制北德意志联盟,并阻止南德意志各邦加入。然而,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惨败,不仅丧失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更直接促成了德意志帝国的最终成立。

那么,为什么是“德奥组成联盟”而不是“法奥联合制德”呢?

正如前面分析的,法国和奥地利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立场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法国希望德国保持分裂,或者至少不要形成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奥地利虽然也想在德意志事务中发挥作用,但最终被普鲁士击败,并被排除在普鲁士主导的统一进程之外。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这是一个以普鲁士为核心,包括北德意志联盟和南德意志各邦在内的统一国家。
战后的“德奥联盟”: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目标是维护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孤立法国,并防止法国复仇。在这种背景下,他采取了“联盟”策略。
“三国同盟”(Dreibund): 德国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在1867年改组为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这个同盟的主要目的是互相防御,尤其是针对法国。
《德奥同盟条约》(Zweibund): 在三国同盟之前,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就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俾斯麦欧洲联盟体系的基石。条约规定,如果其中一方受到俄国攻击,另一方必须予以援助;如果其中一方受到其他国家攻击,另一方则保持善意中立。这个同盟的核心目标是共同应对俄国的威胁,同时也是一种对法国潜在扩张的制衡。 为什么选择奥匈帝国?
共同的敌人: 俾斯麦认为俄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有潜在威胁。
地缘政治考量: 德国与奥匈帝国在地缘上相邻,且都有与法国(或潜在的法国扩张)对抗的需求。
经济和战略互补: 虽然不如普鲁士强大,但奥匈帝国仍然是一个欧洲大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力量,与德国形成了一定的战略互补。
“均势外交”: 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通过拉拢一些国家来制衡另一些国家。与奥匈帝国的结盟,是为了稳固德国在欧洲的地位。

总结来说:

“法奥联合制德”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法国和奥地利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截然相反,法国希望遏制德国的统一,而奥地利虽然有自己的盘算,但最终被普鲁士击败。

而德国统一后,“德奥组成联盟”,实际上是德国(普鲁士)在统一成功后,为了维护帝国安全、孤立法国、以及共同应对欧洲大陆的其他力量(尤其是俄国)而采取的现实主义外交策略。这个联盟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现实考量之上的,与所谓的“法奥联合”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讨论。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复杂的选择和权衡,德国统一最终选择的是一条以普鲁士为核心的道路,而战后的德国,则是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下,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量,与奥匈帝国构建了联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光是俾斯麦,整个德意志帝国的最高决策层都非常害怕法国和奥地利接近。今天说“法奥不可能接近”得人是开了二十一世纪的上帝视角。事实上看看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奥匈帝国基本上到1910年代,也就是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开始掌权的时代才有一批鹰派人物开始担心帝国解体。但德意志帝国从俾斯麦执政时期到威廉二世统治时期,人们始终都在恐惧帝国解体。而这种解体的外在威胁就体现在奥匈帝国和天主教南德意志的“神圣同盟”上。

也就是说对德意志帝国的核心决策层来说奥地利的威胁和南德意志各邦的分离主义是帝国最大的软肋。这一点随着巴伐利亚在南德意志的崛起,还有慕尼黑-维也纳的接近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巴登大公作为威廉一世的女婿、威廉二世的姑父,一直都在以各种手段向皇帝吹风,要他注意“巴伐利亚的威胁”。在德意志帝国任命一个外交官的基本前提是“他是站在黑眼睛的(普鲁士人)一边,还是站在(蓝眼睛的)巴伐利亚人一边。”但同时皇帝的密友奥义伦堡又会提醒柏林外交部,“你们拒绝任命奥地利贵族的结果是让这些人大量涌入维也纳外交部”,“等他们在维也纳经受锻炼和提升之后回到慕尼黑任职,就会让巴伐利亚外交部变得更加仇视普鲁士!”

不但巴伐利亚自己的贵族青年大量跑到维也纳,实际上通过巴伐利亚加入德意志帝国,慕尼黑的大学、政府,还成了德意志帝国里“天主教反对派”的壁垒和屏障。当普鲁士在北德意志大肆打压迫害天主教的时候,巴伐利亚接纳了大批天主教学者、政治家。比如日后的帝国宰相赫特林伯爵就是典型。他是黑森大公国的天主教贵族。在黑森他受到排挤,大学毕业之后虽然成为中央党议员却找不到一个大学肯让他担任教职。最终是巴伐利亚王国接纳了他担任教授。他也认清了天主教学者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于是专心成为一个政治家,日后当上了巴伐利亚王国的首相。

那么如果南北德意志之间的信仰矛盾、南德意志大邦背靠奥地利的分离主义具备在德意志帝国之内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撕裂这个帝国的可能性。为什么奥地利没有联合法国去发动复仇战争呢?

首先奥地利和法国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天主教信仰。这确实给一个法国、巴伐利亚、奥地利组成的“神圣同盟”提供了最基本的基础。但要实现这样的同盟,需要另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法国由一个合法君主统治。

如果法国的权力掌握在合法的波旁王朝的国王,比如亨利五世,或者路易二十手中,那么神圣同盟就可能真的近在眼前。但如果法国是一个迫害天主教的、革命的、无神论的共和国。那别说神圣同盟,在1890年以前这个可怕的怪物连欧洲君主的外交圈都很难进。

这时候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俾斯麦心甘情愿的扮演“第三共和国”的保姆了。因为只要法国还是一个革命的无君无父的共和国,就没有一个传统的王朝会跟法国结盟。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日后穷疯了的俄国沙皇真的和法国建立了同盟。甚至允许法国军舰访问圣彼得堡,在这个全欧洲最野蛮、最专制、最愚昧的帝国的首都奏响《马赛曲》,全俄专制君主居然向三色旗敬礼。这种事情别说俾斯麦想象不到,任何正常人在1880年代也想象不到。

凭借意识形态俾斯麦已经在法国和奥匈帝国之间构筑起了一道透明的墙壁。但这就够了么?

显然不够。奥匈帝国是二元君主国。从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借助匈牙利人的反对而阻止了帝国的进一步联邦化改革以后,马扎尔人就在共同事务上得到了50%的发言权,也就是说马扎尔人有了一票否决权。俾斯麦的第二手准备就是马扎尔人。

从1867年到1918年之间掌控匈牙利的那个党,不管它叫马扎尔自由党还是民族工党,说到底都是此前的马扎尔贵族们掌握的。而这个掌控着匈牙利的贵族集团中间又有一个非常封闭、非常抱团的小集团,也就是一群信奉加尔文宗的马扎尔贵族组成的强硬反奥、亲德还亲英的小集团。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日常生活里是讲英语的。

这些人早在1866年以前就和俾斯麦建立了联系,普奥战争中俾斯麦祈祷能够爆炸的“炸弹”里就包括这个马扎尔贵族集团。但他们虽然没能帮助俾斯麦打败奥地利。1867年以后却坚定的帮助俾斯麦削弱奥地利。有这些人在奥匈帝国就不可能说服匈牙利一起采取亲法反普的政策。

一直到1890年俾斯麦去职,威廉二世皇帝才抛弃了俾斯麦联匈反奥的政策。开始断绝和这些用削弱奥地利来向柏林表忠心的贵族的联系。

但这并不是说奥地利就有机会和法国联合了。而是因为斐迪南大公为了压制匈牙利的影响,开始推动帝国在巴尔干冒险。这种冒险在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之后计划了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所以法奥联盟已经不可能了。威廉二世才开始压制马扎尔贵族,强化奥匈帝国的国力。

从这个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点,在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上,德奥友好一直是柏林外交的一个重要指针。无论你站在二十一世纪视角上觉得“神圣同盟”撕裂帝国是不是“无稽之谈”,在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上,他都是每一个决策者内心深处的隐忧。阻止法奥联盟、捍卫德奥同盟是德意志帝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前提。

另一点是为什么威廉二世会把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拴在维也纳外交部的战车上,因为维也纳对柏林来说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盟友。相反对帝国来说维也纳对帝国的影响是罗马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柏林想要让德意志帝国作为一个整体投入一场欧洲战争、甚至是世界大战。那1912年的经验告诉他“最好这场战争是为了维也纳而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统一这个问题,确实不像教科书上写得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你提到“法奥没有联合制德”,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角度,但也需要我们先理清一些基本史实。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法奥联合制德”在历史上的确从未发生过,原因也很直接——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后来是奥匈帝国)和法国的.............
  • 回答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同根同源,都曾是广袤的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但它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历史走向的差异,却如同三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不同的海洋。要理解为何法国能在中世纪相对长久地维持统一,而德国和意大利直到近代才实现国家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政治、社会和地理条件。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法国。法.............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普法战争后,德国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决定,它既是战胜国的权利的体现,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民族和战略考量。理解这一决定,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动因以及对德国统一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一、 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动因:德国索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非仅仅是战利品心态的体现,而是多重因素共.............
  • 回答
    冷战末期,德国统一与朝鲜半岛的分裂,这两段历史交织着相似的冷战背景,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德国的统一:内外条件的成熟与历史机遇的把握德国的统一,特别是东德并入西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有利条件的汇聚和东德内部.............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德国统一历史中一个核心的争议点。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统一之所以被称为“完全统一”(尽管奥地利被排除在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政治与军事主导权的确立: 普鲁士是核心驱动力: 19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邦国组成的松散邦联(德意志联.............
  • 回答
    要理解意大利统一时为何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出现“皇帝”称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历史和社会背景。这并非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不”和“当时是否合适”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权力结构、历史遗产和地缘政治。首先,我们要明白,意大利的统一(Risorgimento)是一个漫长而曲折.............
  • 回答
    “德国和奥地利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这个论调,乍听之下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它忽略了历史、现实以及政治的复杂性,而且用在这里非常不恰当。我们一点点来看,为什么这个类比根本站不住脚。首先,关于德国和奥地利的“同一祖先”。这是一种非常简化的说法。没错,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根.............
  • 回答
    这确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到政治制度、人心向背以及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位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们的身后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丰臣秀吉:一场短暂的统一,埋下混乱的种子首先,咱们得看看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战国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信玄公和谦信公,而是家康公?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不如说是“为什么是”。首先,我们得承认,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武田信玄: 战术上的王者,军略.............
  • 回答
    赫连勃勃麾下有一位名叫王买德的谋士,此人颇有才略,在赫连勃勃建立夏国之初,为他出谋划策,贡献了不少力量。然而,关于王买德的最终结局,史书中记载并不如一些更为显赫的将领那样详细,但可以推断出他并未能善终,也未能辅佐赫连勃勃完成统一北方的宏图。要理解王买德为何未能帮助胡夏统一北方,需要将其置于当时错综复.............
  • 回答
    西德为了统一德国,确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尽可能详细的阐述:一、 经济代价:庞大的“团结税”与持续的财政负担统一德国最直接、最显著的代价就是经济上的巨额投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团结税” (Solidaritätszuschlag, .............
  • 回答
    普鲁士之所以能在与奥地利的较量中脱颖而出,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旗手,绝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战略抉择与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深入剖析普鲁士是如何一步步积蓄力量,又如何抓住关键时刻,最终实现“小鱼吃大鱼”的逆袭。一、 坚实的经济和军事基础:在19世纪中叶,当奥地利还在庞大的帝国体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而且其中“输给”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解读的倾向性。孔子儒家思想,在东亚,尤其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统治地位,其影响力深远。而“德国犹太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接说“输给”一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战胜”了儒家,可能.............
  • 回答
    德川家康将统治中心从滨松迁往江户,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一步步精心布局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战国时代末期,看看家康的处境和江户的地理优势。一、 滨松,一个不得已的起点家康在桶狭间之战后脱离今川氏,并获得了三河、远江等地的控制权。滨松城,这座位于远江国(今静冈县西部).............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现代埃及学对古埃及历史的分期,会把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那会儿算作“古典埃及晚期”,而把希腊人(托勒密王朝)的统治直接划入“外族统治时期”。这中间的门道,其实挺有意思的,得从历史的走向、埃及自身的特点以及后世的史学观念来理解。分期的逻辑:继承性与断裂性简单来说,分期的一.............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书写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文化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发展与发明背景 圆珠笔(油性墨) 圆珠笔的发明与Biro兄弟(László és György Biro)密切相关。20世纪40年代,Biro兄弟在匈牙利工作时,受到圆.............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