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广为人知的科普知识与权威数据其实是编的?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识别虚假或夸大的科普信息至关重要。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许多“编造”的科普知识并非出于恶意欺骗,而是源于早期研究的局限性、误解的传播,或者是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而进行的过度简化。

以下是一些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存在严重偏差甚至被“编造”的科普知识,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1. 人类大脑只开发了10%的说法

广为流传的说法: 我们的大脑功能非常强大,但我们只利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大约是10%。如果能开发剩余的90%,我们将拥有超能力,比如心灵感应、预知未来等。
实际情况与“编造”之处:
科学依据: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迷思,没有任何神经科学研究支持。脑部成像技术(如fMRI、PET扫描)显示,即使在执行简单任务时,大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会被激活。大脑的各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没有一个“闲置”的90%可以被开发。
起源猜测: 这个说法可能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对大脑的了解远不如现在。一些早期的心理学著作或社会科学家的观点被误读或夸大,例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过人类只利用了其心理和精神潜能的一小部分,但这并非指大脑的物理容量。也有说法认为它源于对爱因斯坦大脑的误解(有人认为他的某些思维能力超凡是因为他开发了更多大脑区域)。
为何被广泛传播: 这个说法极具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潜力无限”的希望,迎合了人们对自我提升和神秘力量的渴望。它也常常被用于励志演讲、自我帮助书籍和电影中。
详细解释: 神经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证明这个说法的错误。例如,如果我们真的只使用了10%的大脑,那么大脑的损伤将不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然而,即使是微小的脑损伤,也可能导致语言能力、运动能力或记忆力等方面的严重障碍。此外,进化论也无法解释为何我们的大脑会浪费大量能量来维持一个几乎不使用的器官。大脑是能量消耗大户,进化过程中会倾向于优化资源利用,保留一个90%未被利用的器官是不符合进化逻辑的。

2. 吃胡萝卜能让你在黑暗中视力变好(尤其是在二战期间)

广为流传的说法: 吃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能极大地改善夜视能力,尤其是在二战期间,英军飞行员能够击落德国飞机是因为他们吃了大量的胡萝卜。
实际情况与“编造”之处:
科学依据: 维生素A确实对维持正常的视力至关重要,特别是视网膜中的视紫质的合成。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然而,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即使摄入大量维生素A,也无法“增强”或“提升”夜视能力到超出正常水平的程度。
起源于战争宣传: 这个说法起源于二战期间英国的一个精心策划的宣传活动。为了掩盖其成功使用一种名为“雷达”(RADAR)的新型侦测技术,英国皇家空军散布谣言,声称其飞行员卓越的夜间作战能力归功于他们食用胡萝卜。这个宣传旨在误导德国,让他们不知道英国拥有的先进技术。
为何被广泛传播: 这个故事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将科学(维生素A对视力的作用)与军事胜利联系起来,且易于被普通人理解和采信。
详细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宣传战案例。雷达技术允许飞行员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发现敌机,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胡萝卜虽然对眼睛健康有益,但它只能帮助修复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视力下降,而不能创造出超乎寻常的夜视能力。将食物功效与军事成就挂钩,是一种巧妙的策略,既能鼓吹健康饮食,又能隐藏军事优势。

3. 人类平均每天摄入100万粒灰尘

广为流传的说法: 为了强调环境污染或室内积尘的严重性,经常有数据称人们平均每天会摄入高达100万粒灰尘。
实际情况与“编造”之处:
科学依据: 这个数字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虽然我们确实会在呼吸和进食时摄入少量灰尘颗粒,但这个数量远未达到百万级别。人体有过滤和清除机制,如鼻腔内的毛发和粘液,以及呼吸道内的纤毛运动,都会阻止大部分灰尘进入体内。
数字的来源: 这个数字很可能是一个“惊人数字”的夸大,可能是为了引起公众对空气质量和家居清洁的关注而随意创造出来的。它并没有在任何权威的流行病学、环境科学或毒理学研究中得到证实。
为何被广泛传播: 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具体且触目惊心,能有效地引起人们对环境卫生的警惕。
详细解释: 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空气中的灰尘浓度虽然不同,但在一般的室内环境中,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数量可能在几十到几百微克。即使以每天呼吸20,000升空气计算,摄入的灰尘总量也难以达到“百万粒”的程度,更不用说大多数颗粒会被鼻腔过滤掉。这个数字更像是一种“幽灵数据”,因为其来源难以追溯,但因其耸人听闻而被广泛引用。

4. 喝水太快会导致大脑膨胀或死亡(与“水中毒”的混淆)

广为流传的说法: 如果喝水太快,大脑可能会因为吸收水分过多而膨胀,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实际情况与“编造”之处:
科学依据: 人体有一个精密的渗透压调节系统。虽然极度快速地摄入大量水分(远超正常饮水速度和总量)确实可能导致一种称为“水中毒”(hyponatremia)的状况,但其原理是由于体内钠离子被稀释,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细胞(包括脑细胞)会因吸水而肿胀,这是一种危险的生理状态,但并非因为“大脑本身”膨胀。此外,通常需要非常极端的饮水量(例如在短时间内饮用几升或几十升水)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编造”之处: 将“快速喝水”等同于“水中毒”是夸大和误导。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肾脏快速排出多余水分,而且饮水速度和总量都受到身体的调节。所谓“大脑膨胀”的说法,是将水中毒的复杂生理过程进行了极其简化的、容易引起恐慌的解读。
为何被广泛传播: 可能源于对某些罕见极端事件(如马拉松比赛中过量饮水致死)的误读,以及对健康提示的过度解读,旨在强调“循序渐进”的饮水习惯。
详细解释: 水中毒实际上是一种电解质失衡,特别是钠离子的浓度过低。当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因过量饮水而被大大稀释时,细胞内的溶质浓度相对变高,水分会从血液流向细胞以达到平衡,从而导致细胞肿胀。脑细胞对这种变化尤其敏感,因为头颅骨限制了脑组织的膨胀空间,一旦发生肿胀,会压迫脑干,影响生命中枢,从而危及生命。然而,这与我们日常的“快速喝水”行为相去甚远。一个健康成年人在短时间内喝几杯水是不会造成这种问题的。

5. 每天八杯水(2升水)是医学建议的绝对标准

广为流传的说法: 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喝八杯水(大约2升),这是保持健康、排毒、皮肤光泽的绝对最低标准。
实际情况与“编造”之处:
科学依据: 这个说法并非来自某个权威的医学机构的精确规定。虽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健康至关重要,但“每天八杯”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个体所需的水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气候、健康状况(如发烧、腹泻、哺乳等)以及饮食(食物中也含有大量水分)。
起源猜测: 这个说法可能源于1945年美国食品科学委员会(Food and Nutrition Board)的一项建议,该建议指出人每天需要大约1毫升的水来维持每千卡路里食物的代谢,并指出大多数水分来自加工食品和饮料。后来的传播过程中,“饮料”中的水分被忽略,只剩下“喝水”,并且“1毫升/千卡”的复杂换算被简化成了“每天2升或8杯”。
为何被广泛传播: 这是一个简单易记的健康建议,易于推广,并且确实提醒了人们关注饮水的重要性。
详细解释: 身体通过尿液、汗液、呼吸和粪便排出水分。如果每天摄入的水分(包括饮水和食物中的水分)不足以弥补这些损失,就会发生脱水。然而,有些人可能通过高水分含量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水分,而他们可能不需要再额外喝很多水。反之,高强度运动或炎热天气下,人们可能需要远超过八杯水。因此,观察身体的信号(如口渴、尿液颜色)比机械地遵循一个固定数字更为重要。

如何识别和抵制这类信息:

1. 追溯来源: 尝试找出信息的原始出处。如果信息来源于个人博客、社交媒体转发,或者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支持,就需要警惕。
2. 查证权威机构: 许多国家都有权威的科学、健康或环境机构发布指导信息,例如美国的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英国的NHS(国民医疗服务体系),中国的卫健委等。
3. 批判性思维: 对那些听起来过于惊人、完美或解决所有问题的说法保持怀疑。科学进步是渐进的,很少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或“被埋没的真相”。
4. 关注证据: 要求信息提供者给出具体的研究数据或科学证据。如果只有模糊的“研究表明”而没有细节,则可疑度很高。
5. 理解科学的局限性: 科学总是在发展中,早期的认知可能会被新的发现推翻。但也正是因为科学不断进步,我们才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被广为流传的科普知识,虽然初衷可能是好的(普及健康、引起注意),但经过层层传播,就可能失真、夸大甚至“编造”。保持审慎和求证的态度,是我们在信息时代保护自己不受误导的重要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晚清的GDP是世界第一。

时至今日,这个论调还经常在各个论坛上,甚至主流媒体上看到多次被引用。

GDP无用论: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吗?

魏峰

  • 财经从业人士,观察者网特约作者

“清朝GDP名列前茅”说近于心理战


近十年来,中国在全球GDP的排名和比例一路飚升:2003年时还只排在世界第七位,随后就大举发力,2004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英国,2006年超过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调整后数据),2010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2012年虽然排名未变,但却首次超过了美国的一半——这个排名在二战后,只有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借助日元的巨幅升值才达到过。而在同期,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从不到4%上升到10%多。


中国崛起,因此被证明再不是一种假说或者希望,而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人不仅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事实,并且指望通过指鹿为马的手段,继续搅乱大众的思想。


于是同样在这几年,一种“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于世界前列”的说法在媒体和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其内容主要是宣称,清朝时中国的GDP长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与当代中国占世界的经济比重基本相当。


而紧接着这种论调的评论,有的还似意在提醒,切莫因为已有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国大并不一定就必强,但另一些却是公开借着“11%、33%”之类的数字大肆发挥,把今日中国比作晚清,鼓吹(中国)GDP无用论,字里行间全是对当代中国成就的贬低与不屑。


虽然大多数人第一感觉都会惊讶于这种说法与通常的历史记忆完全不符,但由于此说声称,其数据都是出自于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相关权威著作,因此仍然很有迷惑性。有的读者甚至真被他们吓到了,担心中国如今的经济是不是也和晚清类似,外表虽然庞大,内里却没有多少意义。


实际上,这是一件通过剪裁资料、歪曲原意的方法,有意误导读者的典型事例。


麦迪森的数据如何被歪曲原意


笔者查证,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确实提出过中国在1820年和1900年,占世界经济比重大约为33%和11%的观点(注1)。


但是,麦迪森在书中同时明确声明,因为他认为用汇率换算方式,将各国各地区的GDP转换为同一种基准货币,并不能令人满意的衡量实际价值,所以他采取的转换方式是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PPPs)(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GDP进行合理比较。《经济学人》杂志用“巨无霸指数”做了形象说明:如果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但是,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观察者网)。


也就是说,虽然麦迪森在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在估测近代以前的各地区经济总量时,也使用了“GDP”作为指代的名称,但此“GDP”与现在使用的GDP完全不是同一个意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同东海带鱼和非洲带鱼,除了都叫“带鱼”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该,也不能混为一谈。


例如,作为《世界经济千年史》全书中最重要的基准年份,根据麦迪森的计算,1990年中国和日本的GDP,分别为2.1万亿、2.32万亿国际元(注2),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汇率换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实分别是0.39万亿美元和3.03万亿美元。两种换算方式的差距高达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经济千年史》的换算结果,1998年,中国、日本占全球GDP的比例分别为11.5%和7.7%(注3),中国GDP已经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众所周知,以当今通用的汇率换算方法计算,中国直到2010年,GDP才超过了日本。1998年时,中国与日本的GDP实际分别是10195亿和38570亿,中国仅为日本的26.4%。与麦迪森的估计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显而易见,两种换算方式导致的统计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间的直接比较,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用麦迪森的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计算出的中国经济规模,远远大于按汇率换算方式的结果。


所谓“清朝GDP占世界比例比现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麦迪斯的相关研究结论,必须同时使用特定的前提与条件,而故意将其与平常使用的汇率换算方式相混淆,才编造出这种似是而非的谣传。


麦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数据被人利用,作为否认中国现代经济成就的武器,一定会非常懊恼。事实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热情赞扬了中国经济在当代的复兴。


自然经济的GDP没有实际意义


确实,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位置,这一点在历史学中早就是个常识。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几乎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各地区在遥远的地理距离分隔下,所有产品,甚至包括金银这种天然货币,价值都完全不同,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比较。西方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后,其它地区就更失去了与之直接比较的基础。


按麦迪森换算,在1820年时,中国和英国各占世界经济的32.9%和5.2%(注4),中国是英国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财政收入在4000万两白银上下,而英国则有5000万英磅以上,折合白银约1.5亿两(注5),英国反超中国近4倍。可见自然经济与工业化的商品经济,实在是毫无可比性可言.


因此麦迪森等经济史学家的相关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世界收入与人口的长期变化,解释导致富国成功和阻碍落后地区进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现代经济术语,主要是为了更直观的向读者进行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编制一份GDP历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回首过往,笔者还清楚的记得,仅仅在十多年前,海内外的许多媒体和精英们,三天两头拿着西方大国的GDP数字,来嘲笑中国的进步犹如井底之蛙。现在也许还是这些人,又开始激烈的批判起“GDP崇拜症”,甚至不惜以吹捧晚清为代价。不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且见不得中国的月亮也能圆了。


但是,无论有些人如何擅长把握媒体舆论,操纵流行谈资,事实最终仍然是无法掩盖的:


中国的GDP登顶世界第一,曾经是大多数西方学者不屑于讨论的空想。而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只要不出现全球性的意外大事,这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甚至有可能在今后十年内就会到来。而它意味着自工业革命,西方成为世界主导者以来,全球最大的力量转移事件就在我们这代人眼前发生了。对比1949年前中国陷入的历史低谷,这个客观事实确凿无疑的证明了,自那时起,中国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极其成功的。


注1:《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前言,附表“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700-2015”。

注2:《世界经济千年史》,表A3-G,“东亚15国(地区)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1990基准年GDP水平”,国际元为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使用的货币单位,1国际元=1元1990年美元。

注3、注4:《世界经济千年史》,表B-20,“20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0-1998”)。

注5:英磅与白银(库平银)换算依据刘逖的《中国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国换算方法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五》,按1磅比2.853两计算。

user avatar

快速点击两次可以得到两个赞。

这是不是意味着,点两次赞反而没有赞!

user avatar

地动仪预测地震,磁化水有利健康。

二十四小时开Wi-Fi致癌,桌上摆盆仙人球防辐射。

汽车省油一百公里多跑六十,节电器插进插座电表倒转。

理疗仪靠的是远红外线,金字塔盖在头上睡得香甜。

水烧开两遍亚硝酸盐超标,鸡精兑上啤酒当春药。

陌生人给的食物吃了迷倒,醒来后发现肾被摘掉。

喝绿豆汤远离亚健康,吃茄子苦瓜百病不扰。

苹果砸头上发现万有引力,反射油灯光做阑尾炎手术。

抵制转基因食品拒当帝国主义的小白鼠,邻国地震核泄漏赶快抢盐。

十二生肖没有猫是因为跑得慢,青蛙在地底岩层活了几百万年。

肥料掺了金坷垃,一袋能顶两袋撒。

总统选举靠财阀,圣地亚戈支持它。

【独家揭秘】美国人发明电子产品毒害中国青少年,【惊天阴谋】苏联的秋裤穿上再也脱不掉体质变差。

手机没电神秘代码启动备用电池,银行取款被劫倒输密码自动报警。

收藏品只卖一万套潜力无限,老板卷钱跑特价清仓仅三天。

肯德基没营养美国佬自己不吃专坑中国人,麦当劳一只鸡身上长六只翅膀有图有真相。

量子力学论证三个代表,清晨的阳光不含紫外线。

有研究表明,给我点赞的男生会变帅女生会变美哦~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 @怕死地图的答案,假如您没搞清楚这段史实的话请不要忙着为天主教会洗地,而且到处去一本正经地误导别人。

刽子手们已经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不论他们的教士们怎样祷告也不能把他们解脱。——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该答主原答案:

历史的行么?
布鲁诺是被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迫害致死的……
中世纪教权大于君权……
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烧死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无辜民众……

但是真正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
这些都TM是瞎编的。

其实这些在维基都能查到,布鲁诺的那个甚至在百度也能查到……

该答主另一个回答

罗马天主教会对过去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和迫害巫女这些黑暗历史是什么态度? - 怕死地图的回答
虽然有很多事情都不是教会和教廷干的而且他们也管不了……但他们还是为犯错的人背了黑锅并诚心诚意的忏悔和公开道歉……
其实他们才是最无辜的吧,到现在依然有人认为他们火烧布鲁诺……其实教会和教廷都是禁止任何皮肉刑的好吧

在欧洲造成千年宗教恐怖的罗马教廷在这位答主嘴里成了人畜无害的乖宝宝了。迫害事件跟他们没一点关系,而且还主动为别人的罪行背锅


首先我声明一点,布鲁诺被罗马教廷以异端之名烧死,其主要罪名是持有并宣扬反对天主教信仰的立场,反对三位一体,宣传泛神论,人兽轮回等,坚持哥白尼体系其实是其中很小一部分。但你不能因此否认布鲁诺是被罗马教廷烧死这个事实。


然后引一下该答主在另一个问题

烧死布鲁诺,监禁哥白尼的教廷怎么不晓得进行制度创新? - 怕死地图的回答
必须说一下,火刑自古以来就不是天主教的宗教刑罚,而是由政府制定的国家刑罚。天主教的最严重的宗教刑罚是开除教籍,宗教刑罚里没有任何死刑

没错,大部分火刑是由教廷审判后移交世俗政权执行的,但以此为由否认教廷对异见人士的迫害,未免就太强词夺理了把?

另外针对该答主反对“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烧死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无辜民众”的观点,我引一下史实予以反驳。

希帕蒂娅(Hypatia),埃及女数学家,哲学家。412年被亚历山大主教西瑞尔指使的教徒拖进教堂,将她脱得一丝不挂,用蚌壳割出她的皮肉,将她的身体切碎并焚烧。


艾蒂安·多莱(Etiene Dolet),翻译家,出版家。翻译了柏拉图的关于灵魂不朽的一段话,帮拉伯雷出版《巨人传》,被吊死后焚尸。

迈克尔· 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肺循环的发现者。1553年在日内瓦被执行火刑 (被下令用文火活生生烤死) ,所有著作被烧毁。{感谢 @孙天任 的指正,烧死塞尔维特的是加尔文宗而非罗马教廷}

扬·胡斯(Jan Hus),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捷克思想家,宗教改革者。因捍卫捷克利益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1415年7月6日被执行火刑。这件事导致胡斯战争爆发。胡斯被捷克人民认为是民族英雄,其忌日至今为捷克法定节假日。(1999年教廷为处死胡斯一事道歉)

1562年7月,在曼尼城中心广场上,西班牙神父狄亚哥·迪兰达(Fr Diego de Landa)亲手烧毁了成千上万的玛雅古籍抄本、故事画册和书写在鹿皮上的象形文字书卷。此外,他还砸碎了无数神像和祭坛。他得意洋洋地记录道:“我们搜查到大批书籍,记载的全是迷信的玩艺儿和撒旦的谎言,我们干脆放一把火把它们烧掉。当地土著眼睁睁在旁观看,心痛极了,难过极了。”


另外还有西克尔、阿斯科里、贞德、奥拉维德斯等等被教廷直接下令而遇害者,还有如罗杰·培根、康帕内拉、伽利略等被长期监禁者,伏尔泰、卢梭等受迫害长期流亡者。在新大陆传教期间伙同西班牙人对当地土著进行野蛮屠杀,毁坏了无数印第安文明遗物。十字军东征数次屠城数所,血流千里,导致至今宗教冲突不断。难道这就是那位答主说的天主教会没有迫害学者没有杀死平民?难道这是就耶稣教你们的“爱你的仇敌”(马太福音5:38~48)?

有人请教那位答主那些内容的出处,该答主给出的是

宗教发展史,世界通史,西方能统治多久,还有一些中世纪时期的世俗法庭审判书的翻印版(国外一些图书馆可以借到)实在不行您还能上维基查查 至于布鲁诺那个,现在国内都能查着了…… 地外智慧生物概念简史也对此有过客观评价,当然您也可以参考已公开出版的伽利略、哥白尼等人的信件和日记,里面均有涉及他们本人对教会和布鲁诺的态度 中国1948年出版的《辞海》中也有相对公正的评价

该答主说的《宗教发展史》《世界通史》我不知道是哪本,反正我看过的数个版本里从没有布鲁诺不是被教廷烧死这个说法。世俗法庭审判书的翻印版我没这个条件,也很想看看长长见识。但他说的《地外智慧生物概念简史》里对布鲁诺评价如下:

“人们通常认为,布鲁诺是科学的殉道者,因为他第一个起来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辩护,后来烧死在火刑柱上。然而,他为哥白尼辩护不是出于科学的理由,而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实际上,他轻视哥白尼的严密数学推理,而仅仅是热衷于用哥白尼的学说去攻击基督教的某些基本信条,例如耶稣化身只有一个问题(他的时间观念是轮回的,就象古典斯多噶学派的支持者那样——他否定基督教的历史观点)。布鲁诺被判处死刑,是由于他对基督教进行了令人难以理解的攻击,而不是由于他信奉世界多元性或为哥白尼进行了辩护。布鲁诺远远不是科学的殉道者,而实际上是损害了科学,因为他所掀起的那场暴风雨使得宗教权威把哥白尼体系和反基督运动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也是伽利略受到教廷裁判的一个主要因素。”

人家只是说布鲁诺将哥白尼体系和反基督教运动联系在一起,导致日后教廷对科学家迫害加深,怎么到你们这里就理解成“教廷没有迫害布鲁诺”了呢?这理解能力我都替你们着急。

窃以为这位答主只是看了

[转载]布鲁诺问题

这样的小文(这位答主提的什么48年辞海等均出自这里),并且没有理解里面的内容便忙着出来洗地了。另外哥白尼1543年去世,布鲁诺5年才后出生。请您告诉我哪个图书馆有哥白尼对布鲁诺看法的日历和信件?

中世纪的基督教与今天的绿教都是人类进步的巨大阻碍,这种阻碍不仅体现在其教义对人类思想的禁锢,也体现在其对进步人士的迫害上。在人类文明愈加发达的今天,却依旧有人为这种暴行招魂,我只能再引一遍老马那句名言:

刽子手们已经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不论他们的教士们怎样祷告也不能把他们解脱。


————————————————————————

3.5补充:

大家去宗教话题下看看类似

基督徒是如何解释《圣经》里的屠城的? - 宗教

这类问题下一些回答,就知道某些教徒对其宗教黑历史的态度了:

能否认其事实的就否认,没法否认的就把责任推给别人,没法推给别人的就诡辩以试图证明其正义性。

—————————————————————————

3.10

这个答案被人举报不友善后被建议修改,我删除了所有可能有嘲讽倾向的文字然后提交了新答案,4天多之后给了我答复:不通过。我记得知乎审批制度里说的是“24 小时内管理员会按照内容规范通过或者拒绝修改申请。”如果你们做不到,就请删除这句话,不要让别人为你们耽误时间。

而且我这个答案,所有观点都是对事不对人的,所有内容都有典可依,真不知道到底哪里“不友善”了。如果是因为我这个答案“政治不正确”,管理员你们可以直接删除或折叠,我也没这么多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当然你们非说马克思那句话不友善我也没办法。

最后一次修改答案,语气尽量温和,再不通过就算了。

——————————————————————————

3.15

再次鄙视知乎的办事效率,我这答案从发布到被封两天都不到。修改两次到审批通过却用了近9天。

另外修改之后的行文可能有些别扭,大家凑合看吧,我也懒得改了。

——————————————————————————

3.2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识别虚假或夸大的科普信息至关重要。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许多“编造”的科普知识并非出于恶意欺骗,而是源于早期研究的局限性、误解的传播,或者是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而进行的过度简化。以下是一些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存在严重偏差甚至被“编造”的科普知识,并会尽量详.............
  • 回答
    本世纪以来(2001年至今),诞生了无数令人难忘的图片,它们或记录历史瞬间,或触动人类情感,或引发广泛讨论。以下是一些广为人知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1. “9·11事件”系列照片(2001年) 图片内容: 这是本世纪最令人心碎和震撼的图片群。最广为人知的包.............
  • 回答
    美国从建国至今拥有丰富的历史,其中许多事件和人物被广为人知,并被视为“白历史”(white history)。这里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重要的方面,并注意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叙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需要强调的是,“白历史”这个词本身可能带有某种解读或侧重,因为它通常指的是以白人男性为中心,或者主要讲述由白.............
  • 回答
    讲到中国男足,那可真是“梗”比“进球”还多,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让人又爱又恨的经典。这些梗,与其说是笑话,不如说是无数球迷心酸又无奈的真实写照。咱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那些让你我(特别是咱这些看着男足长大的)会心一笑,甚至长叹一声的经典。一、 “亚洲杯小组出线”:一个永恒的愿望这绝对是中国男足最最核心的.............
  • 回答
    当然,历史的洪流中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它们记录了我们不曾听闻的故事,展现了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侧面。以下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照片,我将尽力详细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士兵“收养”的孤儿狗,1915年照片描述: 这张照片黑白而略显模糊,但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一只体型不.............
  • 回答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其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有趣的“舶来史”。除了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咖啡”、“沙发”、“巧克力”之外,还有不少不为人知的舶来语,它们以各种方式融入我们的语言,丰富了我们的表达。下面我将为你详细介绍一些鲜为人知但非常有意思的舶来语: 一、 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舶来语这.............
  • 回答
    确实,现实生活中隐藏着太多比小说还精彩的人生故事。这些人物或许没有被广为人知,但他们的经历却充满了戏剧性、勇气、智慧和对命运的抗争。以下我将尝试为你讲述几位可能不那么“知名”,但人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并尽量详述:1.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间谍”生涯与道德困境我.............
  • 回答
    世界上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不如癌症、心脏病或糖尿病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们同样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了解这些疾病不仅能帮助我们对医疗的广度和深度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警惕,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疾病,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 回答
    那些被当成谣言,实则根植于历史真相的奇事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信息轰炸,其中不乏一些听起来耸人听闻、难以置信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会条件反射地将其归类为“谣言”,认为它不过是街头巷尾的臆测,或是猎奇心态的产物。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曾经被质疑、被嘲笑的故事,最终被证明是确凿无疑的真相,它们甚至改变了.............
  • 回答
    除了炸鸡、炸薯条、炸春卷这些司空见惯的油炸美味,其实还有不少食材,一旦经过油炸的洗礼,都能焕发出令人惊艳的口感和风味,只是它们常常被我们忽略了。今天我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不为人知的油炸潜力股,保证让你眼前一亮,食欲大开。一、蔬菜篇:打破常规,玩转口感1. 油炸豆腐皮卷(千张):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
  • 回答
    好,咱们不聊那些人尽皆知的“ F12 就能看到网页代码”之类的了,那些早被玩烂了。今天我给你扒拉点真心话,一些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能帮你大忙的网路“冷知识”和“小技巧”。保证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网络技能点又解锁了好几级,而且没人会怀疑你偷看了什么 AI 教程。1. “Invisi.............
  • 回答
    有一些名人名言,虽然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朋友圈或者各类励志文章中看到,但它们并非出自它们被冠以头衔的那些名人。这些“假名言”之所以流传甚广,往往是因为它们本身的道理深刻、富有启发性,或者正好契合了大众的情绪和需求。以下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假名人名句,我将详细讲述它们的由来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冒名顶替”: .............
  • 回答
    朋友,说到资源,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中东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非洲的钻石,这些巨头确实家喻户晓。但世界之大,总有一些地方,它们默默地孕育着巨大的财富,或者掌握着鲜为人知的资源,它们的故事,就像那些隐藏在深海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探寻。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相对低调,却实力不容小觑的资源巨头或者产出.............
  • 回答
    在理财这件事上,咱们老百姓啊,脑子里总有些根深蒂固的“经验之谈”,听起来头头是道,好像是谁谁谁传下来的“真经”。可仔细一琢磨,不少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甚至可能把你往沟里带。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这些听着挺靠谱,实际却可能是坑的理财观念。第一条:越稳健的理财产品,收益就一定越高。这话听着就让人.............
  • 回答
    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被翻来覆去讲了无数遍的梁祝、牛郎织女,那些都快成街头巷尾的传说,没啥稀奇的了。我给您扒拉点儿,那些藏在史书角落里,或者被时间磨损得没那么耀眼,但真实得不得了,而且足够让人拍案叫绝的爱情故事。1. 汉代“贤妻”司马迁和他的曹氏提起司马迁,大家脑子里都是《史记》和那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 回答
    市面上充斥着那些耳熟能详的运动品牌,但如果你是真正的运动爱好者,渴望发掘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宝藏,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些鲜为人知的厉害角色。它们可能不像巨头那样家喻户晓,但凭借着对专业性的极致追求、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对特定运动领域的深耕,赢得了大量忠实粉丝的青睐。1. Arc'teryx(始祖鸟):户外极.............
  • 回答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拥有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和独特性。除了广为人知的一些“之最”,还有许多鲜为人知但同样令人震撼的“世界之最”。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中国鲜为人知的世界之最:1. 世界上最长的地下长城——秦长城遗址(部分地下部分)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
  • 回答
    关于刘强东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很难真正挖掘出“绝对不为人知”的细节,因为随着他的公众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事情都会逐渐被披露或猜测。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早期经历、个人习惯、管理风格以及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事件中,拼凑出一些可能鲜为人知的侧面。以下是一些相对不那么大众化的故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 回答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被广为流传的所谓“历史真相”实际上是经过歪曲、断章取义甚至完全虚构的谣言,它们往往具有煽动性、猎奇性或符合某些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传播得异常广泛。以下列举一些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情况: 1. “南京大屠杀只是部分士兵的暴行”或“南京大屠杀规模被夸大”所谓“真相”(.............
  • 回答
    说起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学霸”、“海归”、“论文量产”等标签。但在这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隐藏着无数个普通人努力奋斗的日常,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来给你讲几个我听过的,或许能让你对他们有更深的认识。1. “泥腿子”的坚持:来自大山的求索者我认识一位做固体物理的年轻博士,老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