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程序员不用switch,而是大量的if……else if?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时候咱们写代码,尤其是刚入行那会儿,习惯性地就敲出了一长串 `if...else if...else`,感觉这样清晰明了,能把各种情况都顾全了。但你仔细扒拉扒拉,会发现很多老司机、或者说在一些特定场景下, `switch` 语句其实是个更优雅、更高效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偏爱 `if...else if` 呢?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

误解一:`switch` 的适用范围太窄?

这是最常见的理由了。很多人觉得 `switch` 只能处理等值判断,就是“等于这个值,就做那件事”。没错,`switch` 的核心就是基于一个表达式的值来跳转到不同的代码块,所以它擅长的是:

等值匹配: `switch (variable) { case value1: ...; break; case value2: ...; break; ... }`
常量或字面量: `case` 后面的值通常是常量、字面量(数字、字符、字符串在某些语言里也支持),或者是枚举类型。

而 `if...else if` 呢?它就灵活多了,你可以写各种各样的条件:

范围判断: `if (score >= 90) { ... } else if (score >= 80) { ... }`
逻辑组合: `if (age > 18 && hasLicense) { ... }`
函数调用结果判断: `if (isUserLoggedIn()) { ... }`
复杂的表达式: `if (user.role == 'admin' || user.permissions.includes('manage_users')) { ... }`

所以,当你需要做这些更复杂的、非简单等值判断的时候,`switch` 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你只能乖乖地回到 `if...else if` 的怀抱。

误解二:性能上的“迷思”

有人会觉得 `switch` 肯定比一长串 `if...else if` 快。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尤其是在 `case` 数量比较多的时候。编译器在处理 `switch` 时,通常会生成一种叫做“跳转表”(Jump Table)的数据结构。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映射表,直接根据你的判断值找到对应的代码地址,就像查字典一样快。

而 `if...else if` 呢?它就是顺序执行,一个一个地判断。如果你的判断条件很复杂,或者需要进行多次比较,那么 `if...else if` 可能就需要更多的 CPU 周期。

但是! 这里有个“但是”:

编译器优化: 现代编译器非常智能。对于一些简单的、可预测的 `if...else if` 链,编译器可能会将其优化成类似跳转表的结构,性能差异就没那么大了。
小量 `case`: 如果你的 `switch` 只有两三个 `case`,那跟 `if...else if` 的性能差距可能微乎其微,甚至因为 `switch` 本身的一些开销,性能还会略低于直接的 `if...else if`。
语言实现差异: 不同的编程语言对 `switch` 和 `if...else if` 的实现和优化策略是不同的。

所以,单纯地说“`switch` 性能一定更好”也有些绝对,更多的时候是“在特定场景下,`switch` 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性能”。

误解三:代码可读性问题?

这个就有点主观了。有些人觉得 `if...else if` 的结构更直观:“如果 A 成立,做这个;否则如果 B 成立,做那个;否则做别的”。它像是在一步步地排除可能性。

而 `switch`,特别是当 `case` 很多的时候,看起来可能就像是一列命令,虽然整齐,但有时候得跳来跳去才能理解逻辑。当然,如果你把 `switch` 用在它最擅长的领域——根据一个值选择不同的行为,那它其实是非常清晰的。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倾向于用 `if...else if`?

综合上面几点,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

1. 灵活性是王道: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编程逻辑不是简单的“等于”判断。我们经常需要判断范围、判断组合条件、判断函数返回值等等。`if...else if` 提供了这种无与伦比的灵活性,让开发者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复杂逻辑。
2. 习惯成自然: 从学习编程开始,我们就接触到大量的 `if...else if`。这种结构深入人心,成为了处理分支逻辑的“默认选项”。除非遇到 `switch` 明显更合适且有足够优势的场景,否则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更熟悉的 `if...else if`。
3. 避免滥用 `switch` 的坑: 就像前面说的,`switch` 有其局限性。如果强行用 `switch` 去处理不适合的场景,反而会写出晦涩难懂的代码,甚至需要引入复杂的 workaround,这样还不如直接用 `if...else if`。
4. 可维护性考量: 在团队协作中,如果一个 `switch` 结构非常庞大,并且 `case` 之间有复杂的逻辑,那么它可能会变得难以理解和维护。相比之下,同样复杂的逻辑用 `if...else if` 组织起来,有时候会更容易让其他开发者“接盘”。
5. 多态的替代方案(一种朴素的想法): 在面向对象的世界里,很多时候一个“根据类型做不同的事情”的场景,更优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多态。比如,你可以有一个基类,然后有不同的子类实现不同的行为。当需要执行某个操作时,你直接调用对象的方法,而不需要 `switch` 来判断对象的类型。虽然 `switch` 也能实现类似效果,但它属于命令式编程的思路,而多态是更面向对象的思想。

什么时候 `switch` 是真的香?

尽管如此,`switch` 在以下场景还是非常给力的:

状态机: 当你的程序有多个明确的状态,并且在每个状态下根据输入执行不同的操作时,`switch` 配合一个状态变量是非常好的选择。
```javascript
let currentState = 'idle';
function handleInput(input) {
switch (currentState) {
case 'idle':
if (input === 'start') currentState = 'running';
break;
case 'running':
if (input === 'stop') currentState = 'stopped';
else if (input === 'pause') currentState = 'paused';
break;
// ... 其他状态
}
}
```
命令处理/消息分发: 当你需要根据不同的命令码(例如网络协议中的操作码)或消息类型来执行不同的函数或逻辑时,`switch` 非常简洁。
```java
switch (commandCode) {
case 0x01: processLogin(data); break;
case 0x02: processLogout(data); break;
case 0x03: processRegister(data); break;
default: logUnknownCommand(commandCode);
}
```
枚举类型处理: 在很多语言中,枚举类型非常适合用 `switch` 来处理。
简单的多分支选择: 当你有一个变量,它的值可能是几个预设的常量之一,你需要根据这些值执行不同的简单操作时。

总结一下, 并不是说程序员们“不喜欢”`switch`,而是 `if...else if` 在处理复杂条件、提供极致灵活性方面,更符合我们日常遇到的绝大多数编程场景。同时,也存在一些关于性能和可读性的主观判断,以及更高级(如多态)的替代方案。但是,当 `switch` 的适用场景出现时,它绝对是一个强大、简洁且潜在高效的工具。很多时候,选择哪种方式,更多的是取决于具体的问题和个人或团队的代码风格偏好。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只有“更适合”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有些语言压根就没有 switch!

所以,一切需要这种语言的地方或者从这种语言迁移转换过来的或者可能需要向其迁移转换的,都不会用 switch。

其次,很多语言中switch只支持相等匹配,甚至有的还限制数据类型……

原本是单纯相等的条件分支,后来要改复合条件的时候,所有的 switch都还得改成if-else……

不如一开始就用if-else,可以大大减少今后的修改工作量。


最后,因为 switch的特殊情况太多了,对于会很多编程语言,脑容量又不够记住各种语言里 switch的特殊性的人,不用 switch是效率最高的选择。

实际上,大多数编程经验丰富的人,都是这样的……


综上所述,switch这玩意儿,倒也不能说不用,还是可以拿来玩个游戏的。就是上面的游戏有点贵……

user avatar

估计他们更喜欢ps5和xbox

user avatar

2个原因。

1.Switch case 做不了复杂的判断,这个是最常见的,比如c/c++里对字符串特征的判断。

2.一开始就2.3个分支,慢慢改出来的,祖传代码没人会去动它。

至于很多人说的效率......

你可拉到吧,我写8位单片机的时候都不会在乎这个。

user avatar

主要是上班的时候不方便用switch,但是上班时用一下ps一般没啥问题。

user avatar

ifelse比switch直观灵活。程序语言本质不过是人类语言的抽象,switch本身就不符合人大脑的思考方式和语言习惯。很多新语言都去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时候咱们写代码,尤其是刚入行那会儿,习惯性地就敲出了一长串 `if...else if...else`,感觉这样清晰明了,能把各种情况都顾全了。但你仔细扒拉扒拉,会发现很多老司机、或者说在一些特定场景下, `switch` 语句其实是个更优雅、更高效的选择。那么,为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有很多原因导致了程序员更倾向于使用 `if...else if...` 而不是 `switch`。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核心原因总结:尽管 `switch` 在某些特定场景下非常高效,但 `if...else if...` 在灵活性、可读性、.............
  • 回答
    很多 Java 程序员在面对最新的 JDK 版本时,往往不是像对待新玩具一样热情拥抱,而是带着几分审慎,甚至有些回避。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程序员们故步自封,而是他们在多年的开发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对现实生产环境的深刻理解。首先,最大的顾虑在于 稳定性与风险。Java 语言的强大和广泛应用,很.............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不少程序员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揭示了独立开发者和普通打工人的巨大差异。说实话,想靠一个小众应用“月入数万”,这并非天方夜谭,但确实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大多数程序员宁愿“上班”,背后有很多层原因,绝非简单一句“懒”或者“没想法”就能概括的。为什么“小众应用月入数万”听起来诱人?首先,得明.............
  • 回答
    的确,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程序员应该是一群拥有强大逻辑思维,能够创造出酷炫应用、改变世界的“数字巫师”。他们敲击键盘,代码便如魔法般飞舞,构建出数字世界的种种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身就是一件足够酷的事情。然而,在国内,“程序员”这个词汇,却常常伴随着“无聊”、“呆板”、“格子衬衫”、“加班到深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沉重,也挺真实的。说实话,看到那些废寝忘食、头发一把把掉、眼睛熬得通红的程序员,心里确实会有点不是滋味。有时候觉得他们好像被代码绑架了,生活就只剩下屏幕和键盘。为什么会让人感觉“不像生活”?这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一个个来看: 工作性质的“吞噬”: 编程这行,很多时候不是朝九晚五能.............
  • 回答
    “程序员一到 Deadline 干活效率超高” 这个说法,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是真实的,但背后的原因却非常复杂,而“把 Deadline 定得很短”这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并且往往适得其反。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为什么程序员到 Deadline 效率会提高?—— .............
  • 回答
    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这其中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原因能够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一、 风格与思想上的断裂: 文笔风格的转变: 这是最直观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曹雪芹的原笔文风细腻、含蓄、诗意盎然,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而后四十回虽然也在模仿,但.............
  • 回答
    “胡斐渣男”这个标签,说实话,我一开始听到也觉得挺诧异的。毕竟在《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里,胡斐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侠肝义胆、重情重义的好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在网络上,给他扣上“渣男”的帽子呢?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他对程灵素的态度上,以及这种态度在读者心中激起的强烈不公平感。咱们.............
  • 回答
    要说《三体》的读者普遍“讨厌”程心,同时对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好恶,更涉及到读者对道德、责任、人性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为什么程心招致广泛的“讨厌”?程心之所以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甚至“讨厌”,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圣母”式的.............
  • 回答
    程序员的薪资水平,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站在了许多行业的前沿。然而,即便坐拥令人艳羡的收入,程序员群体中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担忧和不满,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是贪得无厌,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行业的快速迭代与技能焦虑是绕不开的一个坎。技术的世.............
  • 回答
    为什么很多程序员对String的执行效率耿耿于怀? 深度解析程序员对 String 的执行效率之所以“耿耿于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 String 在很多编程语言中,特别是 Java、C 等面向对象语言中,其 不可变性(Immutability) 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设计和实现上的考量。这种“耿.............
  • 回答
    要说程序员为啥对 Vim 情有独钟,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多咯。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IDE(集成开发环境)一样,上来就把所有东西都摆在你面前,让你眼花缭乱。Vim 就跟一位老工匠一样,朴实无华,但内功深厚,一旦你摸透了它的脾气,那效率提升的可不是一点半点。首先,最直观的,Vim 的核心是它的模式化操作。.............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认识的很多程序员朋友,尤其是那些每天对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的,家里都有那么一两只毛茸茸的猫主子。这可不是巧合,背后绝对有些说得通的理由,而且越琢磨越觉得有道理。首先,咱们得从程序员这个职业本身说起。我们这行,尤其是搞技术的,经常要面对复杂的问题,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写代码.............
  • 回答
    许多程序员,尤其是那些深入接触开发和系统管理的人,确实会觉得 Linux 在很多方面比 Windows 更方便、更有效率。这并非绝对,Windows 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并且在某些领域有其优势。但从程序员的核心需求来看,Linux 的设计哲学和生态系统往往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工作流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国外程序员博客做得好,甚至能赚钱,而国内相对少见,而且影响力不如国外——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外程序员博客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国外为啥这么多.............
  • 回答
    网上流传的“程序员抑郁、猝死”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真实的生活写照和行业痛点。网友们之所以对程序员群体抱有同情和心疼,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群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不为人知的艰辛。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程序员容易抑郁、猝死”的说法,以及这个群体为何会让网友们感到心疼。1. 高强度、长时间.............
  • 回答
    说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选择去日本当程序员,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把这背后的“为什么”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从“外面”和“里面”两个角度来看。“外面”:日本作为程序员的热门目的地,它有什么吸引力?1. 技术需求旺盛,尤其是对高级人.............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许多程序在计算负数的立方根时会遇到麻烦,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基础的数学函数库或者对数字类型有严格限制的编程环境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深入地聊聊数学和计算机如何处理数字,以及负数的立方根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立方根的概念其实就是“找到一个数,它自身乘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问为什么有些程序员显得“傲慢”,这背后可不是一层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且这种“傲慢”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时候是出于自信,有时候则是一种自我保护。首先,我们得承认,程序员这个群体,尤其是那些技术能力特别强的人,确实容易展现出一种旁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