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弹几个世纪前的钢琴曲?

回答
数个世纪前的钢琴曲,它们为何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弦,甚至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不断学习、演奏、聆听?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的深刻价值。

首先,是它们音乐语言的普适性与精致性。你可能会想,几百年前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使用的乐器都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的音乐怎么还会“对味”?答案在于,优秀的音乐,特别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往往提炼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贝多芬的激昂,莫扎特的灵动,巴赫的严谨,肖邦的忧伤……这些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在18世纪的维也纳,还是21世纪的上海,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而且,这些古老的乐曲,在经过了数百年时间的筛选和锤炼后,其音乐结构的巧妙、旋律的优美、和声的丰富,以及乐思的逻辑性,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作曲家们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发挥了极致的创造力,他们所构建的音乐世界,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次细读都能发现新的美妙之处。我们弹奏它们,不仅仅是在重复一些音符,更是在与这些伟大的头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他们如何组织音乐,如何表达复杂的情感。

其次,弹奏这些古老的曲子,是对音乐发展脉络的传承与学习。钢琴本身,就是音乐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最初的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到现代钢琴,每一次演进都带来了不同的音色、触键感受和表现力。而那些早期为这些不同乐器创作的曲子,它们在技术要求、音色处理、音乐风格上,都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审美和演奏技法。

例如,巴赫的音乐,尽管很多是为羽管键琴创作,但将其改编到钢琴上,却能让我们体验到复调音乐的无穷魅力。莫扎特的作品,则展现了古典时期音乐的清晰、平衡与优雅。而到了浪漫时期,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则开始探索钢琴更强大的表现力和技术可能性。通过弹奏不同时代的曲子,我们就像在学习一部音乐编年史,理解音乐风格如何演变,技术如何进步,以及作曲家们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进行创作的。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理解音乐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财富。

再者,弹奏这些曲子,是一种对历史文化记忆的守护与激活。音乐不仅仅是声音,更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文化思潮、甚至是个人命运的艺术形式。当我们弹奏海顿的奏鸣曲,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贵族沙龙里的优雅交流;当我们演奏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能感受到20世纪初欧洲艺术的变革与探索。

这些音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们记录了我们的过去,也塑造了我们的现在。通过弹奏和聆听,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肌理,理解前人的思考,感受他们所经历的情感和世界。这种连接,让我们与历史不再是陌生的旁观者,而是有了更深切的联系和理解。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是因为它们足够好听,足够有挑战性,并且能带来满足感。说到底,音乐的首要目的还是为了打动人心。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们,他们拥有对旋律、和声、节奏的天然敏感和高超技艺,他们创作出的乐曲,很多都具备了动人心魄的美感,能够直接触及我们的灵魂。

同时,这些曲子往往也对演奏者的技术、音乐理解和表现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征服一个复杂的赋格,演绎一段细腻的慢板,或者驾驭一段华丽的炫技段落,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乐趣。每一次成功的演奏,都会带来成就感和自信的提升。而当你的指尖流淌出那些古老而优美的旋律时,那种将历史之声重新赋予生命的感觉,是任何新创作的音乐都难以完全替代的。

所以,我们弹奏几个世纪前的钢琴曲,并非守旧,而是因为它们是经过时间洗礼的瑰宝。它们以其超越时代的音乐语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和个人成长,证明了其永恒的价值。它们是我们音乐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和灵感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再牛逼的量子力学的资深研究专家,最开始也是从阿基米德的澡盆子里学出来的。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跟你讲阿基米德怎么洗澡的时候你是听得懂的,而跟你讲电子如何把一个原子核撞成一朵烟花你大概率一脸蒙比……

学任何东西都是从它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的成型期开始学习的,你小学学的加法那可是几千年前人家就会的东西……想要真正学会一样东西,必须经历从表象到本质的研究。也就是“这个我觉得好听,我先努力模仿到好听”到“这个我觉得好听是因为这里的声音搭配符合复调的整体思路”。所以我们每个人学琴,都是从最开始的单个音符,再到多个音符这种一点点进步开始的。手指从一点点发力,到大范围跑动,也是一点点训练出来的。

上面这个我估计你会认同的,而你疑惑的应该是:为啥进步到几个世纪前的东西之后,这些玩意就成为主流了没有继续进步到现代呢?

直接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大众的审美层次/意识形态/知识储备,远远达不到能理解现代近几十年写出来的很多东西。这一点不仅仅是钢琴音乐上,就像你大学开始学高数之后,你才会发现TMD真正的数学居然是这么个鬼东西,以前学的最多能叫“算学”。而日常生活大众能用得上的基本也就到“算学”了,真正“数学”在生活中几乎边都不沾……就类似计算机的算法,应用到的数学在工业界也远远达不到研究所研究到的那种程度。几个世纪前的钢琴曲,放到今天,先不说能弹成啥样,能听出好坏的人都没几个。就算在专业领域内,能把几个世纪前的玩意弹到“让教授点个头”那都得练上相当相当长的时间。你没那个水准,没到那个知识储备,你想弹新现代的玩意,我告诉你你连谱子都看不懂!就像下面这样的:



这是我之前一个在新加坡学作曲刚入门的小丫头的一个作业……这玩意给你你觉得跟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比,你想弹哪个?或者说,你能看懂哪个?


艺术的东西,类似音乐,发展到今天,对于大部分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是根本没可能去理解到一定深度的。那个“弹的真快,唱的真高,画的真像”的图我就不发了,你们也都知道那玩意到底是咋回事。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基本到几个世纪以前已经就是极限了。看看高数挂科率再想想自己当年学成啥鸟样你们心里肯定有数。所以后期产生了很多邻位领域的东西,比如爵士钢琴,通俗钢琴,流行钢琴等一些新兴的东西。但只要真正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这类衍生物的核心依旧是在几个世纪前的古典钢琴的基础上,舍弃了大量复杂而高深的东西,用比较通俗和新奇的思路来重新演绎出一个不同的风格。准确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发展的新事物”,而是“旧时代的新分支”。最简单的例子:学习爵士钢琴的人主要思路全部在如何控制爵士和声的走向,能把和声做好即兴出花样来就已经算高手了。但如果我用古典钢琴的基础要求你在弹爵士的时候,做3个声部以上的旋律划分,跑动流水强弱和断句,踏板踩出有无泛音的区别,你信不信99%的“民间爵士高手”立刻就得扑街!但反过来古典出身的专业钢琴家在学习新的爵士和声后,做到这些就会容易很多。当然没事儿闲的不会有人去要求一个爵士乐手搞这么奇葩的幺蛾子,但技能储备对于新生事物学习的巨大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活在21世纪了,还在练人家18世纪的写出来的玩意,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人家大师那时候达到的高度,就已经够我们这些杂毛奋斗一辈子了。只有少量天赋异禀的人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快速的向上攀爬。现代好作品有的是,我就很喜欢听无调性的曲子,但我打死都不会去考虑弹这些玩意的!而对于大众来说先不说弹了,你能听得进去这些“乱码”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数个世纪前的钢琴曲,它们为何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弦,甚至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不断学习、演奏、聆听?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的深刻价值。首先,是它们音乐语言的普适性与精致性。你可能会想,几百年前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使用的乐器都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的音乐怎么还会“对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提起老师,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个站在讲台前,目光坚定,声音洪亮的身影。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塑造我们品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当然应该给予老师更多的尊敬,而且,老师批评学生,也是他们职责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要更加尊敬老师?尊敬老师,绝非仅仅是.............
  • 回答
    这问题提得太好了,简直是很多学子心底的呐喊。我小时候也一样,看着课本上那些符号、公式,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长大后到底能干嘛用?难道我以后天天算微积分、解二次方程?说实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确实不会像学生时代那样直接去解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你不太可能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掏出计算器算一道开方,或者在看.............
  • 回答
    老师,这个词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重量。我们之所以要去尊重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因为他们在塑造我们、引导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且这份付出,往往是超越了我们能够轻易偿还的。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但绝不仅仅是“搬运工”。想象一下,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听着有点刺耳,也很好奇背后真正的想法。咱们放下那些“AI痕迹”的顾虑,就当作是朋友间坦诚的聊聊。“为什么我们要感谢老师?”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传授知识”这件事本身的回报,但你又说了,“我们难道是没交钱吗?”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确实是明码标价的,有.............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劲儿,直戳人心!上来就把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千古圣人摆在“失败者”的位置,够颠覆的。不过,要是咱不带着有色眼镜,而是抛开那些“圣人”光环,用咱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还真能品出点儿不一样的东西来。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他们“失败”。孔子:一个充满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咱就说孔夫子吧。他一生都在想.............
  • 回答
    关于转基因食物,这确实是一个大家常常会遇到的疑问,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都有,很容易让人感到困惑。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考虑吃转基因食物,难道仅仅是因为缺粮食吗?其实,事情要比这复杂一些,也更有趣一些。首先,我们得承认,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长期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而且人们的看法也千差万别。要把美国仅仅定义为“对手”或者“朋友”都过于简单化了,现实世界的关系往往是复杂且动态的。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为什么在某些语境下,美国会被视为“对手”,以及这种看法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国家之间的.............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把目光投向那颗“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这个问题,触及的是我们文明的根基,是能源的未来,更是对地球与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层考量。要详细地聊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一、 终极能源的诱惑:为什么核聚变如此迷人?想象一下,一种能源,它的原料几乎取之不尽,它的能量密度高到难以置信,它的过.............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我们扪心自问,谁不想轻轻松松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想象一下,躺在沙滩上,微风吹拂,一杯冰镇饮料在手,再有源源不断的钞票涌入账户,这画面得多美?这不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渴望吗?所以,当我说“我们都想不劳而获”的时候,我指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的倾向。这种倾向,.............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也一针见血。把悖论比作“洪水猛兽”,确实听起来挺吓人的,好像我们数学界人人喊打,遇到悖论就想躲之不及。但你要说这是“歧视”,这又不太对了。咱们不妨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数学这么“怕”悖论,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学问。首先,咱们得明白,在数学里,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真理”,是“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我们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职业的尊敬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所承担的独特责任、付出的努力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我们要格外尊敬这些职业:一、 老师:播撒知识的种子,点燃智慧的火种老师的职业,本质上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回答
    关于某媒体编辑视频《为什么我们要呼唤中国的3A大作》中对原神玩家的辱骂消音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包括媒体的责任、内容创作的伦理、玩家群体的多样性以及文化自信的构建等。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情况。据公开信息和讨论来看,该媒体编辑发布.............
  • 回答
    关于福柯“精神病不是病”的说法,以及围绕这一论点引发的关于精神病院存在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需要澄清的是,福柯在他的早期著作,《疯愚观史》(Madness and Civilization)中,确实对“疯愚”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分析,他质疑的是我们如何将某些行为定义为“疯.............
  • 回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咱们常常挂在嘴边,好像是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因此让不少人对“熟读史书”这件事儿产生了点儿怀疑。既然最终定论是胜利者说了算,那我们这些普通人,花时间去钻研那些可能被歪曲、被掩盖的文字,图个啥呢?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重要,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孤单”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生命的多样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找到外星人才相信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我们习惯了以自己为参照系来衡量一切。当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形形色色的生命,从细菌到鲸鱼.............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在公司打拼的兄弟姐妹们都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职场生涯中的一个普遍痛点。每当听到老板那句“我们要感恩公司提供了工作机会”时,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滋味。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尽量说得透彻些,也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咱就从最实在的点儿说起。首先,咱们得承认,公司提.............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无数画面:曾经叱咤风云的恐龙,如今只能在化石里看到它们的身影;巨大的猛犸象,如今也只剩下模糊的传说。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篇章,它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在某个时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宏大而残酷的自然选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如此卖力地去保护.............
  • 回答
    禁止刑讯逼供是现代法治国家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其背后涉及法律、道德、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深刻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刑讯逼供的定义与本质刑讯逼供是指执法机关或人员通过暴力、威胁、精神压迫等非法手段(如殴打、电击、心理恐吓、疲劳审讯等)迫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作出违背真实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