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弹几个世纪前的钢琴曲?

回答
数个世纪前的钢琴曲,它们为何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弦,甚至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不断学习、演奏、聆听?这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的深刻价值。

首先,是它们音乐语言的普适性与精致性。你可能会想,几百年前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使用的乐器都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的音乐怎么还会“对味”?答案在于,优秀的音乐,特别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往往提炼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贝多芬的激昂,莫扎特的灵动,巴赫的严谨,肖邦的忧伤……这些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在18世纪的维也纳,还是21世纪的上海,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而且,这些古老的乐曲,在经过了数百年时间的筛选和锤炼后,其音乐结构的巧妙、旋律的优美、和声的丰富,以及乐思的逻辑性,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作曲家们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发挥了极致的创造力,他们所构建的音乐世界,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次细读都能发现新的美妙之处。我们弹奏它们,不仅仅是在重复一些音符,更是在与这些伟大的头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他们如何组织音乐,如何表达复杂的情感。

其次,弹奏这些古老的曲子,是对音乐发展脉络的传承与学习。钢琴本身,就是音乐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最初的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到现代钢琴,每一次演进都带来了不同的音色、触键感受和表现力。而那些早期为这些不同乐器创作的曲子,它们在技术要求、音色处理、音乐风格上,都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审美和演奏技法。

例如,巴赫的音乐,尽管很多是为羽管键琴创作,但将其改编到钢琴上,却能让我们体验到复调音乐的无穷魅力。莫扎特的作品,则展现了古典时期音乐的清晰、平衡与优雅。而到了浪漫时期,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则开始探索钢琴更强大的表现力和技术可能性。通过弹奏不同时代的曲子,我们就像在学习一部音乐编年史,理解音乐风格如何演变,技术如何进步,以及作曲家们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进行创作的。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理解音乐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财富。

再者,弹奏这些曲子,是一种对历史文化记忆的守护与激活。音乐不仅仅是声音,更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文化思潮、甚至是个人命运的艺术形式。当我们弹奏海顿的奏鸣曲,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贵族沙龙里的优雅交流;当我们演奏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能感受到20世纪初欧洲艺术的变革与探索。

这些音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们记录了我们的过去,也塑造了我们的现在。通过弹奏和聆听,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肌理,理解前人的思考,感受他们所经历的情感和世界。这种连接,让我们与历史不再是陌生的旁观者,而是有了更深切的联系和理解。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是因为它们足够好听,足够有挑战性,并且能带来满足感。说到底,音乐的首要目的还是为了打动人心。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们,他们拥有对旋律、和声、节奏的天然敏感和高超技艺,他们创作出的乐曲,很多都具备了动人心魄的美感,能够直接触及我们的灵魂。

同时,这些曲子往往也对演奏者的技术、音乐理解和表现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征服一个复杂的赋格,演绎一段细腻的慢板,或者驾驭一段华丽的炫技段落,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乐趣。每一次成功的演奏,都会带来成就感和自信的提升。而当你的指尖流淌出那些古老而优美的旋律时,那种将历史之声重新赋予生命的感觉,是任何新创作的音乐都难以完全替代的。

所以,我们弹奏几个世纪前的钢琴曲,并非守旧,而是因为它们是经过时间洗礼的瑰宝。它们以其超越时代的音乐语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和个人成长,证明了其永恒的价值。它们是我们音乐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和灵感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再牛逼的量子力学的资深研究专家,最开始也是从阿基米德的澡盆子里学出来的。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跟你讲阿基米德怎么洗澡的时候你是听得懂的,而跟你讲电子如何把一个原子核撞成一朵烟花你大概率一脸蒙比……

学任何东西都是从它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的成型期开始学习的,你小学学的加法那可是几千年前人家就会的东西……想要真正学会一样东西,必须经历从表象到本质的研究。也就是“这个我觉得好听,我先努力模仿到好听”到“这个我觉得好听是因为这里的声音搭配符合复调的整体思路”。所以我们每个人学琴,都是从最开始的单个音符,再到多个音符这种一点点进步开始的。手指从一点点发力,到大范围跑动,也是一点点训练出来的。

上面这个我估计你会认同的,而你疑惑的应该是:为啥进步到几个世纪前的东西之后,这些玩意就成为主流了没有继续进步到现代呢?

直接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大众的审美层次/意识形态/知识储备,远远达不到能理解现代近几十年写出来的很多东西。这一点不仅仅是钢琴音乐上,就像你大学开始学高数之后,你才会发现TMD真正的数学居然是这么个鬼东西,以前学的最多能叫“算学”。而日常生活大众能用得上的基本也就到“算学”了,真正“数学”在生活中几乎边都不沾……就类似计算机的算法,应用到的数学在工业界也远远达不到研究所研究到的那种程度。几个世纪前的钢琴曲,放到今天,先不说能弹成啥样,能听出好坏的人都没几个。就算在专业领域内,能把几个世纪前的玩意弹到“让教授点个头”那都得练上相当相当长的时间。你没那个水准,没到那个知识储备,你想弹新现代的玩意,我告诉你你连谱子都看不懂!就像下面这样的:



这是我之前一个在新加坡学作曲刚入门的小丫头的一个作业……这玩意给你你觉得跟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比,你想弹哪个?或者说,你能看懂哪个?


艺术的东西,类似音乐,发展到今天,对于大部分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是根本没可能去理解到一定深度的。那个“弹的真快,唱的真高,画的真像”的图我就不发了,你们也都知道那玩意到底是咋回事。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基本到几个世纪以前已经就是极限了。看看高数挂科率再想想自己当年学成啥鸟样你们心里肯定有数。所以后期产生了很多邻位领域的东西,比如爵士钢琴,通俗钢琴,流行钢琴等一些新兴的东西。但只要真正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这类衍生物的核心依旧是在几个世纪前的古典钢琴的基础上,舍弃了大量复杂而高深的东西,用比较通俗和新奇的思路来重新演绎出一个不同的风格。准确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新发展的新事物”,而是“旧时代的新分支”。最简单的例子:学习爵士钢琴的人主要思路全部在如何控制爵士和声的走向,能把和声做好即兴出花样来就已经算高手了。但如果我用古典钢琴的基础要求你在弹爵士的时候,做3个声部以上的旋律划分,跑动流水强弱和断句,踏板踩出有无泛音的区别,你信不信99%的“民间爵士高手”立刻就得扑街!但反过来古典出身的专业钢琴家在学习新的爵士和声后,做到这些就会容易很多。当然没事儿闲的不会有人去要求一个爵士乐手搞这么奇葩的幺蛾子,但技能储备对于新生事物学习的巨大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活在21世纪了,还在练人家18世纪的写出来的玩意,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人家大师那时候达到的高度,就已经够我们这些杂毛奋斗一辈子了。只有少量天赋异禀的人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快速的向上攀爬。现代好作品有的是,我就很喜欢听无调性的曲子,但我打死都不会去考虑弹这些玩意的!而对于大众来说先不说弹了,你能听得进去这些“乱码”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