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就是伪命题,记得,先问,再问。
秦灭六国,靠的是商鞅变法二十等爵,斩首一级赏爵一等。
在马尔马拉海团灭阿拉伯海军的,是希腊火,不是十字架。
轰开君士坦丁堡千年不倒城墙的,是俄本巨炮,不是阿拉伯弯刀。
襄樊之战中破城的,是汉地从未发展出的回回炮,不是蒙古骑射手。
破杏山、破潼关、破扬州城的,是皇太极积极学来的红夷(衣)大炮,不是满清马弓兵。
野蛮战胜文明,不存在的,全人类史上都不可能存在的。
它实质上是实力更强大、科技更发达、管理更有序的军事强国,对军事弱国的军事胜利,明明是“更先进的文明战胜其他文明”。
但是,既然人家军事实力比你更先进,还讲求实用主义、包容并蓄,你又有什么理由说人家“无知、落后、野蛮”呢?
你比人落后,还自视甚高、封闭排外,你怎么好意思自诩“文明”呢?
你只是接受不了“在军事层面,自己才是比较野蛮的那方”罢了。
这实际上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文明国家击败“蛮族”(姑且这么称呼,虽然许多例子下并不完全适用)的例子相当多、但这往往被认为是常态而视而不见。而每当一个文明国家被“蛮族”征服则会引起比前者多得多的关注。
就拿罗马国家为例,对罗马史略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罗马在扩张过程中征服了不计其数的各类民族(包括许多蛮族),比如征服山内高卢、纳尔滂高卢、长发高卢、伊利里亚、坎塔布里人、布立吞凯尔特人,消灭辛布里人、条顿人等等。在帝国时期也在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内抵御了北方边境各个蛮族南下的侵袭,多数战役也都获得了胜利(瓦伦提尼安兄弟对抗蛮族几乎全胜的战绩也比不过亚得里亚堡的一次惨败瞩目也是很能说明这一问题的)。然而大多数历史票友只认识一个高卢战争,似乎罗马只征服了高卢凯尔特人之后就被民族大迁徙的蛮族嗯在地上摩擦了,由此产生了文明国家无法战胜蛮族的错觉。至于蛮族文明化后是否“虚弱”(姑且理解为政权的生存能力)也是有情况上的差异的,或许可以认为汪达尔这类罗马化了的蛮族国家确实在数十年后变得更为虚弱了(毕竟连迦太基的城墙都被自行拆解了,文学中不乏靡靡之音),但法兰克这类文明国家显然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能够消灭文明化程度更浅的伦巴第王国并征服传统意义上的“蛮族”萨克森人。
(ps:题主理解的野蛮人并不在此列,将这类文明归入野蛮人不知道是在乳文明还是乳野蛮。。。)
因为文明吊打野蛮的时候,没有一万个野蛮的历史学家,诗人,文学家,学者,旅行家站在野蛮的废墟上哀叹野蛮的毁灭。
而且,封建时代的所谓野蛮战胜文明,实际上是新生的,廉洁的,团结的,高效的文明战胜老迈的,腐败的,内耗的,低效的文明。
而不是野蛮战胜文明。
应该说只是文化型文明和守成型文明经常打不过军事型文明。西方对文明的定义,老版本(教科书)是要有文字,新版本好像是变成了要有国家政权。
以第二个标准,即便是蒙古、女真、土耳其一类,灭掉帝国的时候也早就建立国家政权了,氏族小部落能打赢国家的不是没有,但肯定很少见。只是这些国家暴兵比较厉害,所以给人一种野蛮战胜文明的印象。你看《文明》系列里诸如蒙古、俄国之类的AI一般都很厉害,因为一般的文明在造建筑的时候,它在暴兵,AI互K自然优势明显。
在罗马相对高质量的兵海面前,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最终武如汉尼拔、盛如塞琉古、智如米特拉达梯、文(图书馆)如托勒密都挡不住,这里我发明了一个段子,叫“五攻卢西塔尼不下,四越小亚细亚不成”,具体如下:
五攻卢西塔尼不下(指罗马对一个伊比利亚小部落卢西塔尼人多次用兵,却被其名将维里亚修斯Viriathus屡屡打败,先后出兵达5万以上):
前147年,行政官维提略带步兵1万讨伐卢西塔尼人,结果大败,自己也丢了性命;
前146年,元老院派普劳提阿斯带步兵1万、骑兵1300讨伐卢西塔尼人,结果大败;
前145年,元老院派保卢斯之子伊密连那斯带步兵15000、骑兵2000讨伐卢西塔尼人,结果先败后胜,但维里亚修斯有生力量尚存,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前142年,元老院派保卢斯另一子塞维连那斯带步兵18000、骑兵1600、战象10头讨伐卢西塔尼人,结果被维里亚修斯击败后被迫屈辱求和;
前140年,元老院撕毁和议,派保卢斯另一子西彼俄继续讨伐卢西塔尼人,起初屡战不能胜,最后由于卢西塔尼族人被收买,刺杀了维里亚修斯,继任的将军战败,战争遂戏剧性结束。
四越小亚细亚不成(指米特拉达梯战争期间,罗马曾四次攻入小亚细亚,均未能征服):
前88年,罗马前执政官阿奎利乌斯等人联合比提尼亚国王企图入侵本都,结果反被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大败,导致亚细亚省一度全部丢失;
前85年,苏拉率军反攻到小亚细亚,但由于他急于回师对付马略,便与米特拉达梯签订和约;
前82年,苏拉部将穆雷纳率军入侵本都,结果被米特拉达梯大败,被迫求和;
前67年,名将卢库鲁斯在第3次战争中多次大败米六,但因为他孤军深入远征亚美尼亚,士卒怨叛,米六乘机反攻,收复本都全境。
结果?罗马接着派兵,最后还是赢了。可以看出诸如秦王灭六国,魏晋统一汉末三国之类的史事也是这样,谁暴兵厉害(当然在战场上取胜也很重要),谁就能笑到最后。有人会说,也有以少胜多啊,比如亚历山大灭波斯,项、刘灭秦朝,都是几万破几十万。但正因为如此众寡悬殊的以少胜多不多见,所以这些人才立刻名扬天下。何况亚历山大和项羽那也是用兵A过去的,并非靠摇唇鼓舌对方就真能以礼来降了。
况且,怎么暴兵(涉及政治)和使用大兵团(涉及后勤)也是门技术活,即便是亚历山大和蒙古、女真等,看上去兵不多,但是比例占全国人口在同期却是相对很高的。
甚至于中国,我看传统上都并不反对乱世暴兵。春秋战国和三国试图用文化或仁义治国或平定天下的人似乎从来不少,结果风评(至少是21世纪前的风评)基本很糟,诸如鲁国、宋国、刘表、刘璋,因为赢家都是暴兵暴出来的。至于原因嘛,我想就跟孟德尔说的那样,工业革命之前,科技优势不足以战胜或抵消掉兵海(或全民皆兵)优势。
刘景升其实都算得上文武并济了,结果在本世纪前,风评还不是:“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战争解决问题的年代,文化扩张战略只能被人当作以西伯自居的笑柄。”(见他本人的百度词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