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立方晶系中没有底心立方?

回答
咱们先聊聊这个“立方晶系”和“底心立方”,它们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其实是解释物质微观结构时特别常用的概念。

首先,得把“晶体”这个事儿说清楚。晶体可不是你随便抓起一把盐或者一块糖就能代表的,真正的晶体,它们的原子(或者分子、离子)是按照一种非常有规律、有重复性的三维结构排列的,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一排一排,都规规矩矩的。这种重复的最小单位,咱们管它叫“晶胞”。

“立方晶系”呢,就是一种特别的晶体结构。顾名思义,它的晶胞是一个立方体。但这个立方体不是空心的,里面得有原子。立方体当然有八个角,而且它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中心。

那么,在这个立方体的晶胞里,原子可以怎么个摆法呢?主要有这么几种:

1. 简单立方(Simple Cubic, SC):这种最简单,原子就只放在立方体的八个角上。因为每个角上的原子都被周围的七个晶胞共享,所以每个晶胞实际只“拥有”1/8个原子。

2. 体心立方(BodyCentered Cubic, BCC):在这种结构里,除了八个角的原子,立方体最正中心还有一个原子。这个中心原子只属于这一个晶胞,所以每个晶胞实际拥有1 + 8 (1/8) = 2个原子。

3. 面心立方(FaceCentered Cubic, FCC):在这种结构里,除了八个角的原子,立方体六个面的正中心也各有一个原子。每个面的原子被两个晶胞共享,所以每个晶胞实际拥有3 + 8 (1/8) = 4个原子。(注意:这里有6个面,每个面中心有个原子,但有8个角,每个角有1/8个原子,所以是 6 (1/2) + 8 (1/8) = 3 + 1 = 4个原子。)

重点来了,为什么立方晶系里就没有“底心立方”呢?

这里咱们说的“底心立方”,指的是原子只在立方体的八个角上,然后只在“底部”(比如下面这一个面)的中心有一个原子。

你可能要问,这听起来也挺符合规律的呀,为什么就不行呢?

问题就出在“重复性”和“对称性”上。晶体结构之所以能形成,是原子在三维空间里找到一个最稳定、能量最低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必须是能够无限重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对称的。

想象一下,你搭积木,必须得让每一层、每一块都尽可能地密实、稳固。

在立方晶系里,我们定义的“晶胞”必须能通过平移(沿着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来完全覆盖整个三维空间,并且在每个平移操作后,晶体看起来都一样,这叫做空间周期性。

如果咱们定义一个“底心立方”的晶胞:八个角上有原子,底面中心有一个原子。那么,当你用这个晶胞去重复堆积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

“上面”和“下面”不对称:你底面的中心有个原子,但顶面中心没有。当你尝试把这个晶胞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重复堆积时,会发现原来的“底面”在下一个晶胞里可能就变成“侧面”或者“顶面”了。这种不对称性,意味着你用这个“底心立方”的晶胞,是无法在三维空间里无缝、周期性地铺满整个空间的,最终的结构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立方晶系。

空间对称性不满足:晶体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空间对称性,比如可以绕某个轴线旋转多少度保持不变,或者可以进行反射操作。立方晶系本来就具有很高的对称性。一个“底心立方”的结构,破坏了立方体本来就有的很多对称性,使得它无法在这个“立方”的框架下成为一个基础且可重复的单元。

能量最低原理:大自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量最低的状态。原子在形成晶体时,会相互吸引、排斥,最终找到一个能量最低的稳定结构。如果原子只是简单地放在角上和底面中心,这种排列方式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利用空间、能量最低的方式。相比之下,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能够让原子更紧密地结合,获得更低的能量。

更形象地说,就像我们定义地图上的一个“街区”。

简单立方就像一个空心的正方形街区,只有四个角有标志。
体心立方就像这个正方形街区中间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标。
面心立方就像这个正方形街区的四个角和四个边的中心都有地标。

当我们想用这些“街区”去填满一张无限大的纸(代表三维空间),并且希望每块“街区”的边界都能无缝对接,整个纸上的格局看起来都一样时,你就会发现,一个只有“下面”有地标的“底心立方”街区,无论你怎么摆放,总会在某些地方出现“空隙”或者“不对称”,没法像其他几种一样,完美地“密铺”整个空间。

所以,不是我们“故意”不设立“底心立方”,而是从数学和物理规律上,它就无法作为立方晶系的一个有效、可重复、且符合能量最低原理的基本单元。它无法满足立方晶系所要求的空间周期性和对称性要求,最终无法形成一个稳定、完整的晶体结构。

科学家在研究晶体结构时,是基于原子排列的实际观测和理论计算来定义的。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非常常见的晶体结构,而“底心立方”这样的概念,则无法在实际的晶体结构中找到对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可以转换成更简单的四方结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先聊聊这个“立方晶系”和“底心立方”,它们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其实是解释物质微观结构时特别常用的概念。首先,得把“晶体”这个事儿说清楚。晶体可不是你随便抓起一把盐或者一块糖就能代表的,真正的晶体,它们的原子(或者分子、离子)是按照一种非常有规律、有重复性的三维结构排列的,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
  • 回答
    晶体学中的布拉维格子概念,为我们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布拉维提出了14种不同的三维空间格子,它们是晶体结构中原子或分子排列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重复单元。在这14种格子中,面心立方(fcc)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结构特性和应用广泛,使得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它为何出现在布拉维系中,以及它是否.............
  • 回答
    .......
  • 回答
    公元前94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兵败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位年迈的皇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更让他开始认真思考皇位的继承问题。在太子之死后的十多年里,汉武帝先后立了两位太子,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长久。直到公元前88年,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以一种近乎偶然的方式,被推上了继承人的宝座,.............
  • 回答
    司马炎为何立傻子而不是其他儿子?关于司马炎选择继承人一事,史上留下了不少争议。最广为人知,也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他最终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司马衷,而这位司马衷在很多历史记载中被描绘成一个心智不全,甚至有些“傻气”的皇帝。那么,司马炎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复杂因素呢?要理解这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在早期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颇为关注的问题,其中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李渊的个人考量以及李氏诸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并非有单一明确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李渊创业之初说起。李渊在太原起兵,虽然最终成就了唐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是在隋末天下.............
  • 回答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意外去世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当时拥有军事实力的燕王朱棣,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偏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心思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一、 朱标的“太子形象”与朱元璋的政治遗产首先,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大陆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法“毫无动静”,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法律以及国际国内的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为何如此,需要深入剖析这些相互关联的方面。一、 法律框架与现有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目前中国大陆关于婚姻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
  • 回答
    关于古代君王为何“立长不立贤”,这是一个关乎皇权传承、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核心问题。虽然“立贤”听起来更符合理想化的治国之道,但实际操作中,“立长”才是历代王朝更普遍、更稳固的选择。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任人唯亲”或者“懒惰”。一、 稳定性压倒一切:王朝的生命线古代王朝的核心目标.............
  • 回答
    朱立伦当初之所以考虑替代洪秀柱参选总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国民党当时内外部的政治情势、权力结构以及对选举结果的评估。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国民党当时的困境:首先,得理解洪秀柱当时代表的“柱柱姐”现象。她是在国民党初选机制下,通过民调脱颖而出,成为代表国民党参选总.............
  • 回答
    汉文帝刘恒能够被立为皇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历史进程推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等多方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血统:早期立储的优势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赵王张敖的女儿,也就是汉初的鲁元公主。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的出身本身就具.............
  • 回答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Gitanas Nausėda)在2023年1月10日接受立陶宛广播电视台(LRT)采访时,确实明确表示,立陶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目前是通过“使用台北名称”的代表处(即立陶宛驻华代表处,虽然当时因为北京的压力而未能实际运作,但其意图是设立与台湾对等的代表机构)来处理的。 他强调.............
  • 回答
    人类的渴觉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虽然其他脑区如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也参与了渴觉的感知和处理。简单来说,下丘脑是渴觉信号的“集散中心”,而大脑皮层则是“感受和决策中心”。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1. 渴觉的生理基础与中枢:人体内水分的平衡是一个非常精密的.............
  • 回答
    现今世界各国军服普遍采用西装式开领而非立领设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流行趋势,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军事需求、舒适度、功能性以及时代审美演变的深刻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实用性和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从历史演变看立领的衰落与西装式开领的兴起立领设计在早期军队制服中非常.............
  • 回答
    在立宪会议被布尔什维克解散后,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来自各方的反对,布尔什维克最终赢得了俄国内战。这个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以下将详细阐述布尔什维克得以在输掉立宪会议的背景下赢得内战的关键原因:一、 布尔什维克的政治优势和策略: 核心力量和组织性: 尽管失去了立宪会议的合法性,但布.............
  • 回答
    “立华服日”这个说法,估计很多人听了会一头雾水。这事儿说白了,得从“汉服复兴”这个大背景说起。“立华服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要理解“立华服日”,咱们得先弄明白“立华”这个词。在咱们汉族传统服饰里,有一些款式在汉服爱好者中被叫做“立华”。通常指的是那种衣襟在身体左侧,并且需要通过系带或者纽扣固定,形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也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无奈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沉默,选择退缩,而不是站出来?这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其实并非简单的“懦弱”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而这种恐惧,在面对“丑恶”和“强权”时,会被无限放大。揭发丑恶,往往意味着要挑战既有.............
  • 回答
    彭林王跃琨揭露的华为“月亮门”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人倾向于站在华为的立场,而不是消费者一边。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背后交织着信息传播、品牌认知、技术理解、情感认同乃至舆论环境等多种因素。首先,信息来源与传播方式的差异是关键。 爆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