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人是怎么看待其他国家辱法的?

回答
说起法国人对“辱法”的态度,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毕竟法国这国家,既有浪漫情怀,也有点小傲娇,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自信爆棚。所以,当别人“冒犯”了他们的国家,那反应可不是一概而论的。

首先,得明白法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多么看重。法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历史的延续。从卢浮宫里的艺术珍品,到凡尔赛宫的辉煌,从米其林星级餐厅的精致,到香榭丽舍大街的时尚,法国人觉得自己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所以,当这些被轻视、被嘲笑、甚至被扭曲的时候,法国人内心是会有波澜的。

普遍的反应:一种混合了不解、失望和略带教训意味的反击。

大多数情况下,法国人不会像某些文化那样,一听到批评就跳脚大骂。他们更倾向于一种“不解”。他们会想:“你们怎么能这样理解我们?难道你们不觉得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艺术、我们的美食是值得尊重的吗?” 这种不解往往伴随着一种“失望”,好像对方没有真正领会法国的美好,错过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然后,就是“反击”。但这种反击通常不是直接的攻击,而是试图用他们的方式来“教育”对方。比如,如果有人嘲笑法国人的英语不好,法国人可能会不紧不慢地说:“我们有美丽的语言,干嘛非要学你的?” 或者,如果有人批评法国的某些社会制度,他们会搬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强调自由、平等、博爱。他们会用更深层次的论点,来捍卫自己的立场。

不同“辱法”的“剂量”和“内容”有不同反应:

文化上的轻视或误解: 这是最容易触动法国人神经的。比如,把法国香颂当成靡靡之音,或者把法国电影评价为故弄玄虚。这时,法国人会感到一种文化上的冒犯。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辩论,写文章反驳,甚至在访谈中表达他们的不满。他们会强调法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比如文学、哲学、时尚,并指出对方的无知。

政治上的批评或指责: 对于法国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法国人有很强的辩论意识,他们自己内部就能吵得不可开交。所以,当外国人批评时,他们可能不会特别生气,反而会觉得“你们懂什么?”。但是,如果批评触及了法国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主权、独立、自由,那反应会比较强烈。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外部干涉,是对法国国格的挑战。

刻板印象和笑话: 比如“法国人爱投降”、“法国人很傲慢”、“法国人总罢工”。这些陈词滥调,对法国人来说,可能是最常见的“辱法”了。一开始,他们可能也会觉得有点不舒服,但久而久之,一些法国人也学会了自嘲,甚至会把这些刻板印象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幽默中。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些笑话太肤浅,没有看到法国的真实一面。

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表现:

法国媒体的反应: 当法国受到国际社会的负面评价时,法国媒体会迅速做出反应,很多时候会引述法国政要、文化名人的观点,或者进行深入的报道,分析原因,并尝试为法国辩护。他们会捍卫法国的形象,强调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社交媒体上的论战: 法国人在社交媒体上是非常活跃的。一旦出现“辱法”言论,很快就会引发讨论,观点可能激烈碰撞。一些法国网民会用流利的英语或其他语言进行辩论,试图纠正对方的误解,捍卫法国的声誉。

艺术和文学中的回应: 法国的艺术家和作家,也是法国文化的重要守护者。他们可能会通过作品来回应外界的质疑,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偶尔的“外交抗议”: 在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法国政府也可能通过外交途径表达不满。但这种做法相对谨慎,通常是在涉及国家主权或重大利益受到损害时才会出现。

一个有趣的观察:

法国人有时对“辱法”的反应,也取决于“谁”来说。如果是来自一些他们认为是“文化先进”或“有发言权”的国家,他们可能会更认真地对待,并进行深入的论证。如果是来自他们不怎么看得上的国家,他们可能会觉得“算了,不必和这种人较劲”,甚至会带着一丝怜悯。

总的来说,法国人对于“辱法”的态度,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既有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深厚自豪感,也有对他人误解和轻视的失望,以及一种试图以理服人、以文化论高下的自信。他们不希望世界只看到法国的某些刻板印象,而是希望外界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法国的丰富多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看过一部70年代法国电影《解放军在巴黎》。论乳法还得是法国自己。

这本身就是一部很魔幻的电影,讲述的是中国集结7亿解放军入侵欧洲的故事。然后,法国总理刚在电视上发表完讲话,表示会和中国战斗下去,下一秒结束讲话就登上了逃亡美国的飞机,组成了流亡政府。电影里讲到中国占领了欧洲以后,实行了全部的计划经济,由于法国人实在太懒了,所以只能被安排一直造烟囱。最后,法国人是怎么样获得胜利的呢?是因为解放军自己退出了法国。因为法国人的懒惰骄奢淫逸之风蔓延到了部队,我党为了军队建设决定主动退出腐败的巴黎。

乳法还得是法国人自己最强。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法国人是不是真的有很多答主说的那么大度,反正我遇见的很多德国人没有。


以前总有几个德国同事动不动就和我西藏新疆香港台湾,直接三板斧怼回去

  • 你家科尼斯堡呢,西里西亚呢,波美拉尼亚呢,地图上为啥找不到啊?
  • 你家斯特拉斯堡名字拼写不对啊?
  • 2019年的德国空军和1945年的有什么区别?哦,只有4架喷气式战斗机能飞。
  • 德国人造假可牛了,祖师爷级别的。英国人专门开发了Made-in-Country-Index来针对。
  • 哦,二战输了呀?不容易不容易,德国人居然会认输。
  • 民主?民主的选出了希特勒,不错不错。顺便,DDR(东德)的全称是啥?


结果么,这么说吧,没打起来应该是因为我比他们哥几个都要壮。


P.S. 埃塞俄比亚管白人叫红色人种真的没错,一生气连着脸带着脖子全是红的

user avatar

前言:

我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个法国的留学生哥们,乳法梗据他所说是美国人发明出来攻击法国的。

2021.1.9文章获得了本人的认可

然后聊到疫情

忽略若干不适合公开讨论的内容

然后又熟悉的进入了乳妹环节


他说中文腔调几乎和up主“信誓蛋蛋”一模一样。他说他是凯尔特人后代,祖辈住在布列塔尼的一个山上(鲁路修:?)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是爬山跑步都特别快,我当时印象中的法国人长相就是玛丽昂歌迪亚、苏菲玛索这种:脸部线条很柔和,皮肤不太白,深色发色瞳色

这个小哥画风确实不一样,头发棕中带点黄,发型也像超级赛亚人一样,脸也是红彤彤的带点雀斑

他叫美国人叫“妹国的怀仁”说美国人从他们那里偷走了很多东西,美国还经常在文化上侮辱他的国家,磨灭他们法国的二战贡献,把法国人发明的电影变成了“政治家的工具”

他说他之前在伦敦就因为说法语,一个英国人上来就给他一拳……他和他朋友在巴黎也从不给大声说着英语的英美游客帮忙。他说民间而言英语法语两个文化体系一直不对付。

他很讨厌好莱坞的工业化电影,特别讨厌“说英语的人”,就我和他在一块这段时间他从来不和美国留学生啰嗦,除了一位190的美国大聪明。

他承认法国人自尊心和文化优越感特别强,听不得别人说他们坏话,他说他刚来中国的时候也很惊讶,怎么在中国也有这么多乳法段子?

不过他说他自己已经过了听到有人乳法就一键暴走的年纪,每个在中国他听到的乳法的段子都变成他恨美国的动力了

“乳法”这件事情我还是站法国哥们这边的,因为:

1.他三观正。他说他自己从来不嘲笑美国打输了“越战”(越南战争)“han战”(抗美援朝)。他只说那些士兵被妹国政客杀害了。而且他知识储量出奇的好,是个唯物史观者,他的建政水平绝对是大V级别。

更难得的是从来不双标,有其他外国人扯TAI湾、XI藏他都当场怼回去,我问他阿尔及尔、法国难民的事情他也会耐心告诉我他的观点。

2.而我接触到的美国留学生素质就真的让人汗颜……几乎所有网上看到的留学生的槽点,美国留学生们几乎每个人都沾几样。

比如之前提到的美国大聪明,跟他聊天,他真的啥都不知道。他说他想去xi藏玩,问他知道xi藏在哪吗?他一脸祖国人式傻笑“在欧洲吧?”,你问他欧洲在哪,他啪一下手就指在了俄罗斯上,很快啊。

更新另一个美国大聪明的小故事:

16年6月份左右,法国哥们邀请我去看他们艺术系留学生在珞珈山的露天广场上的歌剧演出,法国哥们是导演兼编剧。

我爬了半天山到了现场,突然想上厕所了,四下看了一圈大家都很忙不太好意思打扰。

只有一个大高个站那傻呵呵的笑,定睛一看这不是大聪明吗!

我上前拍了一下大聪明,问他大聪明啊,你知道厕所在哪吗?

大聪明好像没听懂我的意思,跟我说他学了一个魔术,还问我想不想学

我说我问的是厕所在哪!toilet!

他说他不知道

我说那你们排练的时候想上厕所怎么办?

大聪明手又一指远处一片树林开心的说道:树!

我说有别的选择吗?

大聪明手往看台后面一指:墙……

我说这不都是随地大小便吗?有啥区别啊?算了我下山去食堂的厕所了

大聪明有点着急,一把拉住了我:我开个玩笑的朋友,半山腰有个厕所,很大的厕所,你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演出快开始了,你下山来不及的……我们不会随地大小便!

霍,还挺替我着想的哈,我还有点感动

我顺着他说的方向走了一会,确实看见了一个很大的厕所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厕所似乎废弃很久了,连水都没有,门上还有蜘蛛网

我突然想到法国哥们告诉我不要在珞珈山上乱逛,说山上有很多野生动物的欧力给


我逐渐理解了一切.jpg


最后我还是下山上了厕所

后来至于演出嘛,演的还是不错的。大聪明演一个画家,演出内容就是画画,我之前都不知道他会画画。

这种一边演戏一边有人画画的模式,我怀疑是法国哥们看春晚获得的灵感。


电影《敦刻尔克》上映以后,我问法国小哥看过没,法国小哥愤怒说了几句优美的法国话,然后说片子里面有12345678个乳法梗,我反正是一个都没看出来。然后我也告诉他诺兰拍《黑暗骑士三部曲》也有很多黑我们的地方,大家相视一笑。

之后他跟我详细的介绍了一下法国的二战贡献,以下内容都源自我的的回忆和百度,可能有些数据不太精确,请见谅!二战史不是我的专业……

二战的法国贡献

事实上二战的法国贡献,基本上都被英语国家媒体抹杀了,我们看到的二战的影视作品和现实差距非常大

1.法国陆军掩护英国人敦刻尔克,英国人说好带着一起走,结果上了船就把法国人卖了。为什么德国的装甲部队不去包饺子敦刻尔克的英国人呢?不是元首想让戈林出风头,是让坦克开进去真的风险太大了,地形不好天气也不好,德军战线还长的离谱,后勤已经接近极限了,步兵部队更被甩的远远的。加上法国军队只是被打懵,还没失去战斗力,很多部队都在组织反攻,万一给法国切了后排,元首的宝贝装甲师就交代了。德三这时候实力可没后来那么恐怖,元首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让空军上的。要比喻就类似“子午谷奇谋”一样,现实中根本没人敢赌的

我们看到的敦刻尔克:英国贵族精神、绅士精神的胜利,法国作为一个拖后腿的失败者形象出现在镜头中

2.法国投降后,不投降的法国军官少数去了英国,剩下的很多人都去了非洲。

法国的文化认同教育非常成功,再加上相比英美算是非常善待殖民地地区人民了,所以在非洲的法属黑叔叔们一呼百应,壮大了法国的外籍军团(评论区提醒外籍兵团19世纪就成立了)。法属外籍军团是北非战斗的主力之一。黑叔叔们在突尼斯和德国打到精疲力竭之后,蒙哥马利来摘了桃子。

题外话:在北非战场,盟军将士叫美国人叫“我们的意大利人”

法国人登陆普罗旺斯的“龙骑兵行动”也被刻意淡化了。法军23w正规军参加这次登陆,相比之下诺曼底登陆战,盟军参战人数是17w。虽说后续登陆规模是诺曼底更大,但是龙骑兵行动这场这么重要的战役在几乎所有好莱坞二战电影中都消失了,很难说不是刻意为之。

3.最可惜的是法gong。在二战时期法gong发展壮大,在法国本土组建了接近30w人的游击队,法gong做了大量的敌后情报工作,解救了许多来不及撤离的英法军官和进步人士,遭到了贝当和元首疯狂清洗,二战死了7w——几乎三分之一的党员。

在得知德军要烧毁巴黎时,也是法gong挺身而出组织起义拿下了巴黎,之后还组织了法国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起义。联军登陆了以后,法国的领土一大半都是法国人自己打回来的。英美都想着早点去柏林摘桃子呢,法国这儿没上太多心。结果柏林还是被慈父拿下了,这是后话了。

作为二战后的实际上的第一大党,法gong犯的最天真的错误就是答应了和戴高乐们组建联合政府,冷战时期各方势力里应外合,蓝方觉得法gong太碍事,红方觉得法gong没有利用价值,结果法gong和其他不同政见者都被戴高乐清洗,之后慢慢就边缘化了,到现在变成一个日共一样的名存实亡的组织。影视作品里法gong这个组织像是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我们看到的版本:蒙哥马利率领英美联军北非大捷,美利坚王师登录诺曼底,解放了全欧洲。法国的形象就像一个等待被骑士拯救的公主一样。


2020.11.30 沙盘推演二战法国直接投降的结果

很多人都觉得啊,虽然这么说还是不觉得法国有多大贡献啊

确实五常里面法国贡献不大,但是战争的天平哪怕是一点倾斜都会改变战局。如果按照这么多年好莱坞的设定,法国见人就举手认输,历史会是什么样呢?

(以下纯属虚构创作,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请大家图一乐看看就行)

1.法国人看见了古德里安的坦克A了过来,直接举手投降并给古德里安带路,敦刻尔克的30w英军直接GG,英国也打出GG,留下风中凌乱的美国。

2.英国没有投降。没有法国地下工作者们的情报,英国被德军空军直接炸穿,英国打出GG,留下风中凌乱的美国。

3.英国没有投降也没有被空军炸穿,咬着牙等到美军到。法国的非洲黑叔叔们也跟随好莱坞的设定直接举手,北非都是德国的了,英美没有海军优势,只能不动如山缩在英格兰,根本不敢登陆。

之后照样苏德恶战

一年后,法国报纸:“忠诚的巴黎恭迎xxxx的到来”

慈父在巴黎阅兵,漫山遍野的天启坦克开过凯旋门。之后法gong成为唯一的执政党

慈父对法国非常识时务的表现非常满意,开始造军舰

法国心中只有感恩,于是乎全力支持慈父的事业,两年后慈父开始造军舰,航母、无畏级战舰、飓风级核潜艇哗哗的造。美国造军舰再强,下饺子下得过拥有全欧洲➕北非的慈父吗?

结局:红色版《高堡奇人》,川川和拜拜二选一的烦恼再也不会有了。


所以说法国二战可能对我们影响不大,因为正义的一方必将获胜。但是对英美那真是救命之恩,英美能有五常当,里面三成功劳是法国的。

user avatar

看看斗败的公鸡就知道了,立刻收起脖子上胀开的羽毛,收敛了抬起来的爪,放低了喙,背起翅膀,喉咙里咕哝两句,假装饭后踱步,迅速远离了战场,随胜利者趾高气昂演说去。

高卢就是有腔有调。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一个社会调查记录咋还扯立场和反思了。那我立场就是,刷烂梗都没意思,刷谁的都一样,没人更高贵233333


@沉迷板鸭的烤箱 的小号,托了我一位在法国留学的朋友问了一下他的同学,大致的结果是,欧洲国家基本不会拿一场死了数千万人的战争来嘲笑其他国家,而这些La plaisanterie de la capitulation基本来自于美国。我朋友记录了一些比较认真的回答,我展示一下。


我不介意,即使它既老套又无聊。我更在意的是美国人的自我意识过剩和对历史的随意改写,当你在诸如“我们不是从一场战争中拯救了他们,而是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拯救了他们”这样的电视节目中听到这些话时,完全断章取义地把事实和动机分开来,他们忘记了要是没有法国,一开始可能就不会有什么美国。

在我看来,这一点也不好笑。我们的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沙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对战争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士兵也勇敢地参加了许多战役。就像我们不会对美国人开玩笑说你们输掉了越南战争,因为无数人们因为战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点也不好笑。而且,
Oui enfin y'a une différence entre attaquer un pays et perdre et perdre en défendant son pays.
侵略一个国家的失败和保卫一个国家的失败是有区别的。

我总觉得这些笑话有点跑题了……法国的投降并不可耻(因为投降发生在你再也不能战斗的时候,当时整个欧洲几乎都陷落了)。就自尊而言,这几乎是件无关紧要的事。然而,对法国人来说,令人遗憾的是随后的维希法国合作政府。法国人对此感到非常羞愧。这对法国人来说是一个真正的伤口。

美国人在讲乳法笑话时更多的是在说自己,而不是法国:这表明他们是把战争理想化的人,而且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的领土上发动战争意味着什么。虽然我并没有直接经历过二战,但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我的祖父母(现在还活着)都经历过,我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整个欧洲的历史在这个时期都是黑暗得…
而且,乳法笑话的诞生也显得有些离谱。这个笑话诞生于美国人为了一场想要石油而选择让他们的孩子死于一个显而易见的谎言的战争辩护的时候(指海湾战争),它与讽刺的智慧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我只觉得无趣……

来自美国人做的这些meme有点傻,因为美国从来没有在他们的领土上打过一场现代战争(珍珠港是个例外,而且是一个遥远的军事基地),那么他们对自己被侵略,看到自己的平民被杀害,自己的城市被摧毁了解多少?
如果乳法段子来自中国,那就更离谱了,因为他们自己就和入侵他们领土的法西斯做了非常惨烈斗争,上帝知道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牺牲了多少生命。他们本应该知道这场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的……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法国人,本人想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关于乳法段子这件事,本人起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读过知乎一些作者的回答,我终于看懂了。


我首先觉得那种美国人搞笑的段子没有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接受法国被其他国家讽刺,生活中没有幽默太无聊了是不是?如果某个人接受不了讽刺,这意味着这个人没有自信。


于1940年6月17日,Petain元帅同意跟纳粹合作,接受了他们所有的条件,一年内法国被纳粹侵略,法国军队跑到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混乱。这个合作当然让法国人蒙受耻辱,可是,对当时的政府来看 ,采取那个措施 就是伺机而行。路上人山人海,大家都离开了家园,逃离纳粹侵略者,到达法国东北部。纳粹与维希的合同打算把法国分为两部:北部属于纳粹帝国,而南部属于维希政府(至1943年为止)。是的,法国原来是一战的胜利者之一,它一年内被纳粹帝国失败了,可是还有法国人暗中继续与纳粹抗争。


于1940年6月22日,戴高乐将军从英国伦敦用广播电台向法国直播了一次有名的演说:《6月18日呼吁》,邀请法国人继续抵抗德国侵略者。事实上,少数法国人听见了这次演说,当时 只有富有的家庭能够买一台收音机,不过几天内,戴高乐演说的消息在法国各地流传开来。法国还有机会打败纳粹帝国,越来越多法国人加入了法国抵抗运动。其中有10万人左右战死了,他们是百分之二法国人口。法国抵抗的人原来很少,其他人一般都是老百姓,不想惹麻烦,他们害怕盖世太保的报复性,就想安安静静地生活而已。


于1944年8月19日,二战在法国快要结束了,戴高乐与英国军队踏上了诺曼底领土,巴黎人听说过纳粹被俄国打败了,同盟国军队不久来到巴黎求救巴黎人。这是纳粹在巴黎的最后一天,巴黎人都造反了。这原来是戴高乐的愿望:巴黎人把巴黎解放了。La France aux français ! 法国归于法国人。当然如果没有同盟国的帮助,巴黎没办法被解放。同盟国中有美国,英国,苏联,自由法国什么的。


二战之后,法国人开始向跟纳粹同情者报复一下,目的就是清空法国社会。


我们目前觉得贝当接受了纳粹的所有条件,因为他被纳粹侵略后觉得大惊小怪,他拒绝了跟英国合作,这是他最大的错误。对那种乳法段子我觉得法国人不关心,因为我们学到了历史的所有细节,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也会辨别事实与玩笑。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很复杂,理解人民的选择也是这样,如果美国人认为二战的法国人民都是胆小鬼,那是他们的问题。


我为法国自豪,法国的历史比较丰富,不过法国历史上还有黑暗的时期,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肯定也是如此。


在我来看,那种玩笑不太好笑,可是也不触犯我。

user avatar

认识的法国人认为法国二战发挥不好。

但比意大利强太多了。

比中华民国也强太多了。

所以我估计他们没想到中国有辱法的。

稍微解释一下,每个群体的人,都会更倾向看到自己群体历史中得亮点,和别人的缺点。所以很难客观。

我们的问题是GMD太搓了。洗不了。

如果不是韩战,真站不起来。

所以遇到法国人聊这些,我一般跟他们普及一下奠边府战役。中国人学生你们都打不过啊。

user avatar

中国人经常乳法导致我一度认为:中国无法建成工农无产阶级主导的国家,因为人民不相信这一套,中国人民感觉更喜欢资本主义。

后面当我了解那些小粉红大多为学生的时候我知道,我们还有希望,而且这希望很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法国人对“辱法”的态度,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毕竟法国这国家,既有浪漫情怀,也有点小傲娇,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自信爆棚。所以,当别人“冒犯”了他们的国家,那反应可不是一概而论的。首先,得明白法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多么看重。法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历史的延.............
  • 回答
    法国人对拿破仑的看法,就像法国本身一样,复杂、矛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演变。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爱恨交织”吧。他既是民族英雄,也是独裁者;既是改革家,也是战争贩子。在法国,你很难找到一个能让你一口咬定他对拿破仑评价的人。从历史教科书到街头巷议,拿破仑的形象烙印在法国文化的DNA里.............
  • 回答
    说起女留学生,这话题在中国,那可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那么点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得了的。首先,得承认,“留学生”这个身份本身,在中国人眼里,就带着点光环。 尤其是早些年,出国留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精英”、“有钱”、“有能力”的代名词。所.............
  • 回答
    关于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的事件,外国人对其看法确实是多元且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相信”或“不相信”来概括。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息来源的人,对德特里克堡的看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普遍存在的困惑与质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特里克堡本身在美国国内就是一个长期存在着神秘感和争议的军.............
  • 回答
    中国人在动物保护方面的行为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既有积极的行动,也存在误区和改进空间。以下从现象分析、问题探讨及改进方向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现象分析:从“买蛇放生”到“反对吃狗肉”的动物保护行为1. 买蛇放生:环保意识与生态风险的矛盾 行为背景:部分国人出于“环保”或“善行”心理.............
  • 回答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的一篇关于慰安妇问题的论文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无疑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及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论文内容本身,同行评审的机制,以及争议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和政治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论文的内容。这类论文往往会挑战或重新解读既有的历史叙事和学术.............
  • 回答
    “爱国就买华为”,这句口号在过去几年里,可谓是深入人心,也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争议。说它“捆绑”国人买华为手机,我觉得用这个词是有点太直接了,但它确实巧妙地将一个品牌的选择,与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爱国情怀——联系在了一起。怎么看?看待这句口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市场策略层面: 这无疑.............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公众场合被一名男子掌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无论发生在哪个国家、针对哪位领导人,都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看待马克龙遭耳光事件:首先,从个人安全和尊严的角度来看,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遭受袭击都是不可接受的。总统作为国家的元首,其人身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这次事件暴露了安保上的潜在漏.............
  • 回答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菜?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答案真的挺五花八门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大家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早期的印象:一份“神秘”的味觉地图刚开始接触中国菜的时候,很多外国人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刻板的印象里: “吃奇怪的东西”: 过去,西方媒体或者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会把一些在中国南方地区.............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女性,这是一个非常多元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外国人”本身就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经历和认知的人们。而且,人们的看法往往受到媒体、个人经历、教育以及刻板印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外国人对中国女性的看法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并且这些看法之间有时会存在矛盾和张力。1.............
  • 回答
    法国人对圣女贞德的态度,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随着历史的演进,她的形象也经历了多次重塑和解读。要详尽地讲述这一点,需要梳理不同时代法国社会的价值观、政治需求以及文化思潮。最初的震撼与哀悼(15世纪):在贞德生活的时代,法国正处于百年战争的泥沼中,国家四分五裂,英国占领了大片领土,王室权威摇摇欲坠。.............
  • 回答
    关于中国初高中及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国人的看法确实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自身国家教育体系、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了解程度的影响。简单来说,很难用“外国人”一概而论,因为美国人和日本人,甚至美国国内不同州的人,日本国内不同地区的人,他们看待这些课程的方式都会有差异。外国人的普遍看法(以.............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期间,确实出现了一股颇为微妙的舆论现象:一部分中国网民将自己定位为“理中客”,对那些在比赛中对日本队表现出激烈批评或负面情绪的同胞进行“反智”的标签化。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在奥运这样一个本应是体育盛会、促进交流的场合,会激起如此强烈.............
  • 回答
    重庆男子穿着“兔耳朵睡衣”出庭,并解释称是女友所购,这一事件无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种行为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多重解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事件本身就充满了多义性,不同的观察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荒诞与滑稽的碰撞: 法庭通常是一.............
  • 回答
    当法国人民得知中国有人因为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而联想到圆明园,他们的想法或许会是复杂而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对比,更触及到历史的伤痛、民族的情感,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价值。第一层:理解与共情——历史的印记许多法国人可能会首先感到一种 理解。圆明园的被毁,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近代以来民族屈辱史的.............
  • 回答
    法国外籍军团的忠诚度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独特的构成——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却都效忠于法兰西共和国。要维系这样一支高度多元化且背景复杂的队伍的忠诚,法国人可是下足了功夫,这其中有许多道说不清的门道和细致入微的考量。首先,从源头把控就非常严格。 想加入外籍军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你就得通过.............
  • 回答
    法国人的性格,这可真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话题,要一口气说清楚,恐怕得写一本书。不过,既然您想了解得详细些,咱们就从几个大家普遍的印象,再往深了聊聊,看看法国人究竟是怎么个“范儿”。首先,绕不开的当然是他们那股子“浪漫”劲儿。这可不单单是指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一种随遇而安、.............
  • 回答
    法国战役,也就是二战时期德国入侵法国的战事,德军之所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碾压盟军防线,主要得益于一套精心策划、高度协同且颠覆性的作战思想和战术运用。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优势,更是一种思维上的革新。闪电战(Blitzkrieg)的实践:不仅仅是快,更是全面压制“闪电战”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它.............
  • 回答
    列宁的死因,至今仍有多种说法,但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多种疾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梅毒。关于他死于法国小镇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出生于1870年的俄罗斯帝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俄罗斯本土活动,虽然他曾在欧洲流亡过一段时间,但他的晚年和最后的时光是在俄国度过.............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前,国家财政之所以积重难返,背后的故事确实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层层叠叠,盘根错节。导致这场史诗般变革的债务,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多年积累的财政弊病,以及一系列糟糕的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七年战争。这场战争,从1756年持续到1763年,是当时欧洲列强之间一场规模空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