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玉米是使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吗?

回答
玉米在中国清朝的广泛种植和高产特性,确实是导致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或绝对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口增长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玉米在清朝人口增长中的作用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一、玉米的传入与在清朝的普及

传入时间与早期发展: 玉米最早在明朝中期(约16世纪)由西班牙人从美洲经菲律宾传入中国。最初的种植区域主要在沿海和边疆地区,如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
清朝的推广与普及: 进入清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玉米的种植面积得到了显著扩大。这得益于政府的鼓励政策,以及其适应性强、产量高、耐旱涝的特性,使得它能够在中国各地,尤其是山地、丘陵和贫瘠土地上种植,克服了水稻、小麦等传统主食作物在这些地区的局限性。
传播途径: 贸易、移民以及与周边地区(如蒙古、东北)的交流都促进了玉米的传播。

二、玉米为何能促进人口增长?

玉米对清朝人口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粮食产量,缓解饥荒:
单位产量高: 相较于当时中国广泛种植的水稻和小麦,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通常更高。这使得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适应性强,种植区域广: 玉米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比水稻更强,可以在山地、旱地、盐碱地等多种环境下生长,扩大了可耕种土地的范围。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山区、丘陵地区,水稻种植受限,玉米成为了重要的替代作物。
抗逆性好: 玉米相对更耐旱,在雨水不充沛的年份也能保持一定的产量,这降低了因气候波动导致的粮食歉收风险。
一年多熟(在部分地区): 某些玉米品种可以在一年内种植两季,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总产量。

2. 改善居民的食物结构,提高营养:
玉米不仅可以作为主食,还可以加工成玉米面、玉米渣等多种食物形式。虽然玉米的蛋白质质量不如小麦,但其产量大,成为广大底层民众重要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玉米的普及使得即使在土地贫瘠的地区,也能维持相对较高的粮食产量,为更多人口提供了生存基础。

3. 为畜牧业提供饲料,间接支持人口增长:
玉米的茎叶也可以作为饲料,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间接支持了人口的食物来源多样化以及一些地区人口的迁移和定居。

三、玉米之外,导致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其他重要因素

将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完全归咎于玉米是不准确的。这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更重要的因素包括:

1. 社会稳定与和平时期延长:
清朝前期,特别是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战争导致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明朝末年的战乱、农民起义和满洲征服相比,清朝建立后,社会秩序得以重建,生产得以恢复,人口从明末的剧烈动荡中逐步恢复并开始增长。

2.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
除了玉米,其他农作物(如番薯、花生、土豆等美洲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也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生产潜力。
耕作技术的改进,如水利设施的兴修、肥料的使用、农具的革新等,也提高了粮食产量。
土地开垦的扩大,特别是对边疆和山区土地的开垦,也增加了可耕种面积。

3.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有限但有影响):
虽然与现代医学无法相比,但相较于前代,清朝在一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民间医药、草药的运用以及一些公共卫生观念的初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疾病的死亡率。
一些地方政府也会采取措施应对流行病,例如设置隔离点等。

4. 人口迁移与开发:
清朝鼓励向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移民和开垦,这使得更多土地得到利用,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

5. 人口统计学上的惯性与政策:
一旦人口开始增长,由于育龄人口基数的扩大,即使生育率略有下降,总人口数量仍然会呈现增长趋势。
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虽然不是明确的人口政策,但长期的稳定和对农业发展的重视间接鼓励了生育)。

四、关于“主要原因”的辩证看待

玉米是“催化剂”和“重要支撑”: 玉米的高产、适应性和抗逆性,确实为清朝庞大的人口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粮食基础,尤其是在许多传统粮食作物难以高产的地区。它像一个“催化剂”,让其他因素(如和平稳定)的影响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并为人口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支撑”。
不能忽视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 将玉米视为唯一或绝对“主要”原因,则会忽略社会稳定、技术进步和新物种引进等其他关键要素。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和平稳定带来了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而新物种(包括玉米)的引进和推广又进一步提升了生产力。
人口增长并非线性的: 清朝人口增长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地区和时期也可能受到饥荒、瘟疫、兵乱等因素的影响。但整体趋势是持续增长的。

总结:

玉米无疑是 促使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提高粮食产量、改善食物结构和扩大耕种范围,为庞大的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尤其是在山地、丘陵等地区,玉米的作用尤为突出。

然而,将玉米视为 唯一的“主要原因”则过于片面。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是 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稳定、和平时期的延长、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其他高产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玉米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最终推动了清朝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可以说,玉米是支持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 “粮仓扩充者”,但不是唯一的驱动力,而是与 “和平稳定”的时代背景 和 “技术进步”的农业基础 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清朝人口增长的强大合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初百年内人口近十倍的增长是因为取消人头税而带来的统计增长,康熙五十一年的人口统计数字是五千四百万,到乾隆十九多年的时候就多出来八千多万,自然增长率超过千分之二十,这是不符合人口自然增长规律的。

高产作物的推广并非是一个忽然就普及的过程,就南方大部分地方的方志来看,高产作物的推广是从明代到民国一直在慢慢推广,但是限制于赋役征收还是以钱粮二色为本位,其他作物作为折色卖不上价,玉米、红薯等作物多是以原有粮食作物的补充而存在,而并非大规模使用而显著提升人口限制。

根据何炳棣从各方志中取得的材料,在清代康熙末年,稻米仍然占据中国古代粮食作物产量的七成以上,小麦占两成多,这个比例倒是一直在减弱,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年,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的产量也不过达到三成,而民国时期,才是真正美洲作物大规模侵占传统米麦粮食作物种植空间的时候,到了建国前,米麦产量被挤压为四成,而中国人口破亿无论从统计上还是估算上的时间都与之不符

还值得注意的是,高产作物的推广带来的人口限制的提升,同样被经济作物(花生、烟叶、茶甚至鸦片等)的推广而抵消,这是一个同步的过程。

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限制不仅仅在于作物,更在于人均土地规模,玉米、红薯等作物相较于传统米麦最大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像米麦那样精耕细作,而这点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不算做一个优势,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所在意的“糊口”,其实是“经济上”的糊口,而不仅仅是粮食,所以在可以无限制的投入劳动力的时候,米麦的经济效益其实明显高于玉米、红薯等,玉米红薯更多用于无法种植米麦的地方,但在这些地方,更多农民会选择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按现在的估计,在明末的时候中国人口数字理当达到或者接近一亿,不然无法解释清初100年内的人口爆发,康熙三十九年的官方统计人口数字为两千一百万,而估算人口数字应当是1.5亿,如果根据官方人口统计数字,康熙至乾隆末,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千分之十四点六,这个增长在传统社会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而中国古代正常的自然增长率维持在千分之7左右,这个增长数字作为估算数字,可以与晚明至晚晴之间的人口估算数字吻合,也即1640年左右,中国人口应当是1亿左右,康熙末年1.5亿,乾隆末年3亿,1840年4亿这样的估算数字,然后考虑到明末时期人口实际数字可能更多(人口实际数字是统计数字的三倍以上并不让人吃惊),而明清之际战乱之严重,所以估算数字明末时期人口可能就达到了1.5亿以上,而清初人口数字为1亿之可能更加具有合理性,而这个数字并没有改变人口自然增长率。

另,关于土地开发,康熙二十四年,官方“丁口”数应当是两千三百万,土地六亿亩,嘉靖十七年,官方人口数三亿五千万,增加十倍,土地7亿两千万亩,增加百分之二十。

最后说下,为什么“人头税”取消后,人口统计数字增长这么快,中国古代科举之名额,以省、县分配,最重要的划分标准就是当地的人口,而参加科举,也必以“当地户籍”,而凡遇灾荒等朝廷赈济,也都以人口来发放赈济减轻赋税,所以人丁税取消后,相当于拥有户籍的人取消了义务,而保留了权力,而省县乃至乡中的官员和乡绅,也都想尽各种方法增加本地人口数字,以此换取跟多的名额,以前隐匿的人丁,即使自己不站出来,也会有其他人为他们记上,虚报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所以,中古古代人口其实并没有出现过类似“爆炸性增长”的情况,也没有因为什么因素造成人口在短时间内超越以往的突飞猛进,人口数不过是统治者和民间社会博弈的数字游戏,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抢夺资源和权力的工具。

user avatar

同意王建雄的回答。

别的地方不清楚,但仅限我们陇南鬼不下蛋大穷山沟来看,玉米、土豆这些适合当地这种破烂山地的作物,种植历史都不长。根本无法吻合清朝人口爆炸的时间段。

玉米大概是明代从西域传入,当时叫“回回大麦”,后来又叫“番麦”。但等到大规模推广种植,最晚是在道光年间,道光年间人口早飙了。

整个天水、陇南地区土豆种植见于记载的,最早是清朝光绪年间,大清都快要没了啊。而真正大规模推广种植土豆,还是在民国后期和建国后……从土豆的名字就看得出来。玉米来的早,还能叫“番麦”,土豆来的晚,就只能叫“洋芋”而不是“番芋”或者“胡芋”了。

新中国建立前,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吃什么呢?

1、旧品种低产小麦,麦穗小的吓人,麦秆子比狗尾巴草还矮。

2、高粱、荞麦、玉米等低产粗粮。再补上一个评论里提到的青稞,某些山区还有遗存。

3、麻……没错,就是五谷里的麻,现在一般当小吃干果或者仓鼠和鸟的宠物粮。以前这东西是主粮哦……用麻和洋芋混进面粉里,蒸出来的馍馍用脚都踩不烂,吃多了腹胀,城里人不会懂的。

4、野菜、树皮、观音土。这三样才是妥妥的主粮。

我们这些饿死鬼,真正解决吃饭问题,还是在建国后。否则隔一年半载我们就会成群结队去陕西行乞或者抢劫……没辙。


最后补充一个小插曲。

观音土这种神圣的主粮,现在王者回归了!

不少面粉厂为了降低成本,就会给面粉里掺少量观音土,我就曾听说某地一座山被面粉厂掏空的奇闻。

然后还有这样的报道:

面粉中竟发现“观音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