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政策下,和少数民族通婚的人,后代90%概率会选择少数民族身份,即使现在汉族人很多,以后到了某个临界点肯定会崩塌。
有人说有些民族和汉族没有任何区别了,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仅从经济、文化、习俗上看,很多民族现在确实已经和汉族没有任何区别了。但是,我接触过很多身份证少数民族,不问他压根不知道他是少数民族那种,他们的民族意识都很高,他们坚决不认为自己是汉族(虽然日常和汉族没有任何区别),尤其是那种父母只有一方是少数民族那种人,更加抱紧自己少数民族的身份,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少数民族的身份意味着特权。所以少数民族几乎肯定不会转化为汉族。
假如少数民族中有10%会和汉族通婚,那么少数民族就会1.1的指数级增长。
如果民族政策不改变,我估计我这辈子有机会能看到汉族降到50%左右。
我觉得可以补充一点,假如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只要这个东西不是缺点,那么,即使这个东西不是优点,你也可以用它来装逼。
比如,我是四川人,在外地我说四川话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装逼感,虽然会说四川话并不是什么优点。
不能用来装逼的可能只有你脸上的大面积伤疤,因为这是缺点。
所以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强并不完全是因为民族政策有特权,也有装逼因素。
同理,汉族为什么民族意识弱呢?除了汉族在政策上低人一等以外,还有汉族的身份不能用来装逼。
我去,我这个回答都成了"无可靠信息来源了",我感觉我也没造谣吧?希望不要被请去喝茶了。
应该是没有的。
吐槽一下所谓的比例变化无所谓,汉改少无所谓,把别人“汉化”了就没有问题的答案。
在现代社会,所谓的文化同化的作用,微乎其微。比如一个藏族人,人家只要知道他是藏族人生的孩子,那他就是藏族,哪怕他从小到大在汉地长大连藏语都不会说。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民族区分的标准,不是文化也不是血统,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民族身份认知。血缘、文化等等因素,都只是民族身份认知的构成因素而已。
然后,对现代人来说,文化因素在民族身份认知的构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因为古代文化同化很有效是因为古代人的民族意识很模糊,很多人没读过书受过教育,甚至对于自己是什么民族根本就没有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并没有一个显著的民族标识,所以很容易被同化成另一个民族。
换句话说,文化同化手段仅仅在没有其他民族身份认知的标志物的情况下非常管用。
为什么美国的亚裔没有被杨基佬同化?因为亚裔和杨基佬的差别一眼就看得出来,所以哪怕是完全西化的香蕉人,他的民族身份认知仍然不会是杨基佬。
现代人和古人的差异一是在于民族身份认知的标识物太TM多了。一方面文化教育普及之后,人人都认字儿人人都会翻家谱翻族谱知道自己祖宗从哪儿来,人们本身的民族身份认知也不再模糊,另一方面是我们还有身份证、民族优惠政策来提醒人他自己的身份认知呢。
二是现代全球化大环境下,全世界都在现代化,文化习俗趋同,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更加不足以作为民族区分的标识。很多民族,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汉化,只是所有民族都在现代化而已。
在这种大环境下,所谓的汉化的结果,就是一大批少数民族认为“我们是XX族,虽然汉化了,但我们不是汉族”、“我们是汉化XX族人,不是汉人”。
乃至很多汉改少们,也会逐渐靠拢他们,宣布自己不是汉人。
如果没有一个汉族实体作为核心,他们很有可能也会去中国化去汉化,用他们自己的姓氏,用他们自己的文字,就和朝鲜、越南一样。
PS:汉四郡的棒子,还有南边的越南人,曾经是高度汉化,当了几百年的中国人,仍然是有机会就自己单干了。
单干之后还是害怕中国的朝廷势力强,所以仍然是高度汉化的国家还自称小中华,等人家看到你挨白皮揍了,立马废汉字去中国化。
自己弱了还指望别人学了你变成和你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