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视点名河南造湖事件?

回答
关于央视点名河南造湖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首先,我们得知道河南造湖事件是怎么回事。大致来说,这个事件指的是在河南省一些地方,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投资、发展旅游,或者响应某些发展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其中就包括修建人工湖。这些项目很多规模宏大,投入巨大,短时间内改变了当地的地理面貌。

央视点名的意义:

央视作为国家级的媒体,其“点名”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影响力。它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并且被认为是值得公开讨论和反思的。央视的报道通常会直击问题核心,从宏观和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评价和引导。

央视点名可能涉及的几个主要批评方向:

1. “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嫌疑: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点。很多时候,造湖项目是为了短期内快速提升城市“颜值”,吸引眼球,为招商引资或评优评先加分,而不是真正基于长远发展的需求和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当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有限,但却斥巨资进行非急需的水利工程时,很容易被质疑是否是在“烧钱”刷政绩。

2. 资源浪费与环境影响: 修建人工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在一些本就水资源并不充裕的地区。如果引水、蓄水、补水等环节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可能会加剧当地的水资源紧张,甚至影响周边生态环境。例如,是否会抽取地下水,是否会改变河流的自然流态,是否会对湿地生态造成破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3. 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个大型工程的决策过程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论证?是否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是否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民众的需求?如果决策过程存在草率、片面甚至暗箱操作的嫌疑,那么即使项目看起来气派,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也会受到质疑。

4. 资金使用的效率与合法性: 这么大规模的工程,资金从哪里来?是财政拨款还是银行贷款?如果是财政资金,是否挤占了教育、医疗、民生等更迫切的领域?资金的使用是否公开透明,是否符合审计要求?这些都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5. 是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必须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一些造湖项目如果过于追求短期内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长期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可能被认为是发展观存在偏差的表现。

社会各方的不同声音和解读:

当然,对于造湖事件,也并非所有声音都是负面的。

支持者: 有些人认为,适度进行水利建设和城市景观改造是必要的,可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水上旅游,带动地方经济。他们可能会认为央视的批评有些过于严苛,忽视了项目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观望者: 还有一部分人则持观望态度,认为评价一个项目的好坏,需要时间来检验。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效益如何,对当地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都需要长期观察。

央视点名事件带来的启示:

央视的公开点名,绝不仅仅是对某个地方政府的批评,更是在向全社会传递一种信号,强调:

政绩观的纠偏: 要扭转唯GDP、唯规模、唯数字的政绩观,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
决策的透明与民主: 大型项目决策应更加透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资源的审慎使用: 国家和地方的资源都非常宝贵,使用时必须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
媒体监督的责任: 媒体在揭露问题、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看待央视点名河南造湖事件,需要我们将其置于更大的社会发展背景和更宏观的政策视角下。这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工程的问题,更是对地方政府执政理念、决策方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一次集体拷问。它提醒着我们,任何发展都应该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理性、可持续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为了虚浮的“面子”而牺牲实际的“里子”。

事件的后续发展和当地的应对,也将是评价这次事件是否真正带来改变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是生命之源。

如果把河南省细分,大约有河北平原、豫西山区、河南平原和南阳平原几个部分。

其中河北平原的水,来自太行山区;豫西诸水远自秦岭而来,又兼多筑水库;南阳平原承接牛耳桐柏诸山之水;只有河南平原,由于没有山、没有水源地,所以只能使用地下水或者过路水。

河南平原南半部分,或者说牛耳、桐柏之北,郑州开封以南的许、汝、陈、蔡诸地,能接到豫西流过来的汝、颖诸水。水源近在省内,而且上游山区需水量少、工业污染少、植树造林效果好,所以水质、水量都勉强够用。

可是郑州和开封,更细致的说,西起荥阳、东到兰考、北接黄河、南凭贾鲁河与民权县的这块地方,什么自然水体都没有啊!北面的地上悬河,即便小浪底拦了一波泥,也是举天下皆知的浊水;地下的水资源,更是由于中原几千年的文明史,变得肮脏不堪使用。我一个南方人,16年去开封时,洗完澡竟全身瘙痒、可以在身上嗅到土腥味,足见其自来水水源已是在使用一些很勉强地能用的水了。

这块地方的居民,看上去与其它地方的人一样,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实际上仅就水资源一项来说,他们已经是位于悬崖边的可怜人了。

那么如何能改善这个情况呢?

很可悲的是,由于中央政府不在开封,所以不可能会让优质水源地千里迢迢给郑州、开封供水、补水。思来想去,能改善这个情况的,还是只有黄河水。

在现在的科技水平条件下,如果不想抬高水处理费,最好的水质改良方法,还是和1000年前的赵宋时期一样:挖个池子,让黄河水自然澄清。这个澄清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水体静止后,杂质下沉,上层出现可以利用的清水;第二是通过预先设计的人工湿地底层自然过滤系统,让干净的水流入地下,补充洁净的地下水、改善地下水质。

如果诸公有空去开封市博物馆新馆,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大堆人工湿地的规划发展模型。从郑州的西流湖,到兰考的金牛湖,它们的规划目标都不是什么“人工湖”,而是上面那种可以便宜净水的“人工湿地”。

央视批评的项目里,开封那个黑岗口引黄调蓄工程,别名叫汴西湖,还有另一重身份是开封市自来水水源地。经过人工湿地澄清的黄河水,水质远超开封旧有的水体质量,想来对南方人的肌肤会比原来更好些。

我们都知道,现在一个城市要发展,重要的是要招揽人才,并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河南在其它方面已经很努力了,对内它是第一个废除城乡二元户口、第一个推广新农合的省份;对外,唉,可以说有点卑躬屈膝了。但是人这个东西,他是要生活的。自来水水质问题,看上去是个小事,但比如我,如果洗完澡老是出状况的话,是会选择回到南方的。其它一些南方出身的人,可能也会因为这个事情带来不便。而当地居民,虽然习惯了不甚健康的水质,但难道就不能拥有更好的自来水吗?

至于欣赏风景、提高地价这些短期利益,确实有,但并不是河南省、郑州市和开封市在十年前开始策划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工程的初心。就如我这个想法说的一样:


河南有时候面临的省外环境,和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一样。没人在乎你的长远规划,你的转型升级,你的造福人民。大家在意的是指标、是维持自身地方利益、是“让你做你该做的事”。为什么这个问题下,叹息痛恨河南农业情况的回答点赞数颇高?为什么有人提到水利部的拨款时,指出了部长的籍贯?为什么郑开一体化06年就开始实施,13年之后才进入大建期,16年的时候汴西湖才开始供水?

难道国际上只有中国人,或者在中国工作过的人,才能体会中国的艰辛,进而理解中国、帮助中国吗?

这样的国际社会,难道不需要改造吗?

至于种地,开封市有个地方叫水稻乡,是当年引黄灌溉工程的明珠,因使用黄河水种出了水稻而得名。黑岗口就在这个乡:



而开封市的建成区,离这个乡的居民聚集区,已经没多远了。如果汴西湖真的能引来居民、让外来人才定居于开封新区,那么这个乡的居民朋友们很快就能通过第三产业,在家门口挣得比种水稻高很多的财富。

那么问题来了,这对于水稻乡的居民们来说,值得吗?他们如果不种水稻,岂不是就丢失了这个社区的传统呀!【洋人脸】

【奉狗小洋人】

user avatar

河南人现在是真莫名其妙的冤,东北山东被点名大家都在那分析或者踩自己还有别人来喷,一到河南这里就成了国家不让发展了。郑州市民就该是人上人

user avatar

5.27更新

今天跟父亲视频,近期天天下雨,差不多6亩小麦全部倒伏了,小麦也泡坏了。往年那块地还能卖五六千,今年能卖3000就不错了,除去农药种子化肥,机械耕和收割,我父亲亏了么?父亲苦笑着说勉强没亏。

2008年的时候,棉花卖过8块一斤,花生三块多水稻一块三四,我爸觉得种地真划算。那年家里有水田二十多亩,旱地近30亩,父母起早贪黑,西瓜棉花套种,水稻又风调雨顺大丰收,那一年父母收入差不多有十万。

十几年过去了,水稻还是一块三四,棉花二块八,玉米小麦卖8毛。农药种子话费什么都涨了价。父母一年的收益只有三万多,如果地少的地方,就这收益年轻人在家里种一年地怕是连个手机都买不起吧。

没办法,谁让农村人自己不努力嘛,早些年有养鸡养鸭养猪的,这些年全部被封掉了。年轻人在农村待不住,只能进城了,进了城吧又被你们嫌弃。

给大家讲个笑话,我们村子里在60年代修了三个水库,直到现在遇到干旱的时候,水库的水我们村不能自己用,一个大的要保障城区用水,一个大的要保障隔十来里一个水稻产区,只有一个小的供本村人使用,但是根本不够啊,每年为了灌溉自己田地,都是日夜守在水渠,最艰苦的时候父母要去隔壁村用车拖水回来用。

有空去农村看看,哪有年轻人,别看新闻里的大户如何如何,就我知道的,没有关系你就当不了大户。

user avatar

水利部所在的地方能往永定河放水,

黄委会所在的地方还不允许造几个湖了(´・_・`)

往河里放水最后都入了海了,比截水造湖都浪费。既然允许生态放水,就不能批判景观造湖,同是一样的与生产无关用水,就不能拿影响农业说事 。 凸^-^凸

user avatar

央视点名“河南人居然不种地”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我建议河南人都去当北上广深人,当不了北京上海,也可以当个昆山东莞嘛。

在中原内卷毫无前途,入他长三角珠三角的关才是王道。

user avatar

央视点名河南以灌溉农田的名义,引水修人工湖。

某些人:河南怎么就不能有人工湖了?你家怎么就有湖?没湖怎么招商引资?

嗯,警察抓一个偷水贼,问他为什么偷别人家的水用。那个贼说:为啥我家就没水,为啥你家有水,不偷水我怎么活?

另外这招商引资怎么就得有个湖,是什么上古诅咒吗?就河南这地方必须修个湖才能招商?要不然就没戏?还是说哪个大老板有什么特别的癖好,必须看见湖才投资?

要我说多花点时间提升下阅读理解能力,能看懂中国话,也许你们不修湖也能招商引资成功。

造湖说招商引资,结果湖里的水是骗来的,请问企业是更看重诚信为本的营商环境,还是看重你那个湖?

为了地方利益连中央都敢骗,你一个企业真去了那里,到时候人家政府又“逼不得已”了,收拾起你来怕是毫不费力、毫不犹豫吧?

user avatar

本河南人都迷茫了,这人工造的风景湖能灌溉吗?和农业有一毛钱关系吗?


以下原文》》》》》》》

河南郑州、开封等市借引黄灌溉之机行“人工造湖”之实

2021-04-16来源:生态环境部[打印]字号:[大] [中] [小]
  2021年4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河南省督察发现,郑州、开封等地市不顾水资源禀赋,以引黄调蓄灌溉、民生供水为名,大量引用黄河水搞“人工造湖”,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利用的严峻形势。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水资源禀赋较差,全省2018年黄河水资源总量为57.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1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超国际公认的40%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十分严峻。
  河南省还是我国重要农业大省,引黄灌溉对支撑农业生产意义重大。郑州市中牟县三刘寨引黄灌区调蓄工程(以下简称三刘寨调蓄工程)、开封市黑岗口引黄灌区调蓄水库工程(以下简称黑岗口调蓄工程)均是河南省引黄河水用于农业灌溉的重点建设工程。
 二、存在问题
(一)借调蓄灌溉之机行人工造湖之实。2013年8月,为改善中牟县三刘寨灌区下游灌溉条件,河南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批复三刘寨调蓄工程,同意引取黄河干流水用于下游灌区3.5万亩农田灌溉,该工程2013、2014连续两年被河南省列为第一批A类重点建设项目。
  督察发现,中牟县三刘寨调蓄工程以引黄调蓄工程报批,但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调蓄灌溉功能,配套提灌工程至现场调查时仍未建成,下游干渠被垃圾堆满,灌区农田多年来只能使用地下水进行灌溉,进一步加剧地下水资源压力(郑州市属地下水超采城市)。而2017年7月完成蓄水的主湖面则被当地政府开发成为湿地公园,旅游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游客络绎不绝。


图1 孩童们在干涸的渠内玩耍


图2 引黄灌溉渠内堆满垃圾


图3 三刘寨调蓄工程已变成景区
  位于开封市区的黑岗口工程存在同样的问题,该工程2014年5月建成通水,设计总库容980万立方米,原计划调蓄灌溉面积19.9万亩,同时每年向市区供水2000万立方米,但至今配套工程未完工,调蓄灌溉和供水功能未有效发挥,而挖出来的人工湖却于2015年起以“开封西湖”名义全力打造旅游景区,并于2017年5月以马家河综合治理工程名义再次申报扩建“西湖二期”,目前扩建项目已基本完成湖区挖掘工作。


图4 开封西湖景区规划沙盘
(二)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督察发现,河南省水利厅批复同意三刘寨调蓄工程每年引黄河水量为305万立方米,但该工程在未发挥灌溉功能前提下,仅受自然蒸发和下渗影响,每年引黄河水量就远超许可水量。据统计,2018年至2020年,三刘寨调蓄工程以生态应急补水名义,共向河务部门申请引黄河水2000余万立方米,大量黄河干流水被白白浪费。黑岗口调蓄工程为补充蒸发和下渗损失水量,保证景区湖面水位,每年从黄河干流引水达数百万立方米。


图5 远超取水许可的305万方取水
(三)未批先占、违规取水问题突出。三刘寨调蓄工程在未取得合法用地审批手续情况下,即擅自占用中牟县大孟镇集体土地902亩,其中耕地775亩。且该项目取水许可证明确的用水途径为农用水,实际却均以应急生态用水名义引取黄河水。开封西湖二期项目开工前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非法占地1280亩,其中耕地629亩。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此外,督察还发现,郑州市滨河国际新城水系、西流湖二期、莲湖等项目也存在未批先建、违规取水、批建不符等问题。


图6 没有土地手续的开封西湖二期仍在建设
三、原因分析
  郑州、开封等市党委、政府不顾水资源实际,借引黄调蓄、生态治理、民生供水之机行人工造湖、旅游开发之实,进一步加剧地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压力,并大面积占用耕地,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不相适应。
  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user avatar

我来讲讲我在陕北农村搞土地调查的经历,再类比一下河南,大家就懂了。

18年和19年我在陕西延安短暂参与过土地变更调查和全国国土三调,就是调查土地用途。当时农村里有些人搭羊圈养羊、挖池塘养鱼,在咱们看来很正常对吧?养羊养鱼,不比种地挣的多?

但是有些羊圈和鱼塘,好巧不巧就建在耕地上。这下就要看看这些耕地具体是什么了,如果是一般耕地,尚有补办手续的可能;如果是基本农田,那这些羊圈和鱼塘的命运只有:拆、填,恢复为耕地。

我曾见过一个中年大叔,坐在自己鱼塘边的推土机上,打电话给镇上领导,咆哮着喊:“XXX,你给我过来看着!我把鱼塘给你填了!”他的鱼塘,就刚好挖在他家的耕地上,并且这耕地是基本农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般耕地不允许不经审批变更用途,而审批则是极其麻烦的一件事。至于基本农田,则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用途,哪怕你让它荒着都可以,荒着可以在地类图斑上标注个“耕地(未耕)”,但你要是敢种水果搞养殖,那就是改变用途,坚决不行。一句话,一般耕地很难变,基本农田不能变。

作为一个陕南人,我曾经以为陕北的基本农田应该都是那种河谷地,但实际上有一些又没水又不平又偏远的地竟然也是基本农田,都不知道当初怎么划定的,它们目前的状况自然也是撂荒。国家应该在全国组织一次详细的基本农田勘察,把那些不适合作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划出去,陕北有些沙化土地、坡地、纯旱地竟然也被划为基本农田,就特么离谱。

好在全陕北人口就600万,且基本农田也不算多,农村里还可以找到很多不是耕地的土地让农民们搞点别的,比如养殖、种果树,很多农村几乎是全村果园、全村养殖,还有矿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而且种水果、搞养殖还会按亩、按头发补贴,所以今天陕北的农民根本没有电视里演的那么艰苦,那都几十年前了。我见过的许多陕北农民,自家的基本农田上就种些够自家吃的粮食和蔬菜,把主要精力放在果园、大棚、养殖场,那才是他们的收入来源,然后沟里、山上的绿化还做的相当好。说句陕北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觉得不过分。

但是河南的农民们恐怕没这么幸运了,全省1.2亿亩耕地,其中1.0227亿亩属于基本农田,人口还上亿,我都能想象河南有太多农村可能除了宅基地、道路管线用地、林地以外,剩下的全是基本农田,真的是除了种粮种菜啥也搞不了。

种粮食,一亩水稻或小麦,亩产一千斤左右,收购价一斤也就一块二三,一亩地种一季,就卖一千多块钱,抛开种子农药化肥成本,利润不过几百块钱。不种个百八十亩,能养得起家?养家可不是只管吃饱就行。

种蔬菜,挣的能比粮食多,但蔬菜不易保存,如果行情不好,能贱卖都是幸福,烂在地里太正常了。粮食倒是不论如何都能有人收,就是价低。

对比一下陕北跟河南的自然环境,哪个优越?毫无疑问是河南。但我敢说,就今天来看,在拥有同样大小的土地的情况下,陕北农民大概率过得比河南农民要好。

说实话政策还是应该照顾一下河南,哪怕还是当农民,好歹多划点地让人种种水果搞搞养殖也好啊。我本科和硕士期间的河南同学、师兄,就只有一个回了河南,在郑州。原因无他,河南的就业机会实在太少,待遇也一般,将来孩子还要重复他们的地狱高考模式。

或许,上层对河南的定位,就是大粮仓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央视点名河南造湖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起因与背景:首先,我们得知道河南造湖事件是怎么回事。大致来说,这个事件指的是在河南省一些地方,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投资、发展旅游,或者响应某些发展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其.............
  • 回答
    央视点名表扬帝吧和饭圈女孩,这事儿可真是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说起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咱们得知道,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它的表态往往代表着一种官方的态度,或者说是对某种现象的认可与引导。所以,当央视点名表扬帝吧和饭圈女孩时,这背后传递的信息就不是简单的“夸奖”那么简单了。帝吧,那可是网.............
  • 回答
    近期,央视对哔哩哔哩(B站)的点名批评,无疑是互联网行业内的一个重要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待:一、 央视点名批评的“原因”与“触点”首先,央视点名批评,并非空穴来风,通常指向的是平台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媒体报道的零散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其核心.............
  • 回答
    看待央视点名深圳小产权房被投资客大量买入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圳独特的房地产市场生态,以及当前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下的多种博弈。首先,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点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这表明官方层面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并可能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央视的报道通常代表着一.............
  • 回答
    最近,关于《碧蓝航线》被央视点名的事情,在游戏圈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毕竟央视点名一款手游,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更让我觉得耐人寻味,甚至有些触目惊心的,是这件事情发生后,在某个手游群体圈子里,出现的一些言论。首先,咱得承认,央视点名这事儿,对于《碧蓝航线》这款游戏来说,肯.............
  • 回答
    2018年1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的一期节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围绕FGO、碧蓝航线等部分国产手游的巨大涟漪。这次“点名批评”,无疑是当时整个游戏圈乃至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事件,其影响和讨论至今仍有回响。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央视的“点名批评”:缘起与内容首先.............
  • 回答
    当央视《新闻周刊》这样重量级的平台,以一种较为严肃的姿态点名批评周琦等中国男篮队员时,这背后折射出的,绝不仅仅是球员场上表现那么简单,而是一系列关于中国篮球发展、国家荣誉感、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的多层面议题。首先,从《新闻周刊》的立场来看,作为国家级新闻媒体,它代表的是一种公共舆论的风向标,也是一种.............
  • 回答
    “央媒点名批评豆瓣:恶评引导观众拒看国产影片?”这个话题近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网络平台、影评生态与国产影片发展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央媒批评的背景与动机首先,我们来理解央媒(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为何会点名批评豆.............
  • 回答
    央视电影频道对《诛仙》的点评,绝对是件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毕竟,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平台,而是国家级的媒体,而且还是电影频道,对一部备受瞩目的奇幻大片做出评价,其分量自然不言而喻。首先,咱们得认识到,央视电影频道点评电影,通常不会像那些娱乐八卦媒体那样,只盯着演员的颜值、票房数据或者简单的“好看”“.............
  • 回答
    看待央视与韩国 KBS 签署协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合作内容、潜在影响、机遇与挑战等。由于目前公开的关于此次协议的具体细节相对有限,我们将基于已知信息和过往经验进行推测和解读。一、 历史背景与意义 中韩媒体交流的延续与深化: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密切.............
  • 回答
    关于央视引进的《工作细胞》动画中大量打斗场面被删减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删减: 中国对动画内容的分级和审查制度: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大陆目前没有成熟的动画分级制度,所有面向全年龄段播出的动画都需要符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 回答
    央视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中所描绘的成昆铁路铁道兵高死亡率现象,是这段历史中一个令人心痛但又极具代表性的侧面。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昆铁路的特殊性与挑战:成昆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极为重要的交通干线,但其修建过程也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危险。 极端艰险的地理环境: .............
  • 回答
    央视旗下收费频道播出《权力的游戏》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它反映了中国电视行业在内容引进、商业模式、文化接受度以及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一、 内容引进的突破与商业模式的探索 打破固有认知: 长期以来,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其内容选择往往偏向于严肃、主旋律、教育性强的节目。引进.............
  • 回答
    央视报道东莞性产业事件,无疑是中国社会在特定时期对特定现象的一次公开审视和批判。要理解这次报道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央视报道的背景与动机: 时代背景: 在2014年报道发生前,东莞的性产业已经存在多年,并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这种现象与中国社会整体的转型、经济发展以及对社.............
  • 回答
    央视起诉优酷土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版权保护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法律、经济、技术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央视的版权内容价值极高: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国家级电视台,拥有大量独家播出的、.............
  • 回答
    央视新闻报道的“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这一数据,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简单化或片面化的解读。一、 数据来源与定义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 数据来源: 这是哪个机构发布的?是公安部门.............
  • 回答
    央视名嘴韩乔生评价肖战的言论,即“是金子总会发光”和“网络暴力应该管管”,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解读与背景 字面意思与积极解读: 这句话本身是一句非常普遍的励志格言,表达了对才华和能力的认可,认为只要拥有真本事,最终一.............
  • 回答
    对于央视主持人阿丘在节目中提出“我们需要向世界鞠躬道歉”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深入探讨其可能的语境、潜在的含义、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论据,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理解阿丘的“鞠躬道歉”的语境和可能含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阿丘是在什么节目.............
  • 回答
    央视新闻 AI 手语主播的正式亮相,标志着科技与无障碍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在冬奥会这样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上担任手语服务,其意义更是深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事件:一、 技术进步与普惠传播的深度融合: AI技术的成熟度体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套皮”,而是背后庞大的.............
  • 回答
    央视报道“月壤不含有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这个表述非常准确,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它。核心观点解读:为什么月壤不能种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种菜”这个概念对土壤的基本要求:1. 有机养分(营养物质): 植物生长需要氮、磷、钾、钙、镁、硫等必需的宏量元素,以及铁、锰、锌、铜、硼、钼、氯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