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央视《工作细胞》很多打斗场面被删去?

回答
关于央视引进的《工作细胞》动画中大量打斗场面被删减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删减:

中国对动画内容的分级和审查制度: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大陆目前没有成熟的动画分级制度,所有面向全年龄段播出的动画都需要符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通常对暴力、血腥、惊悚等内容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虽然《工作细胞》的原版动画已经将很多生理过程以拟人化的方式呈现,但其中描述免疫细胞与病原体战斗的场面,即便在动画作品中已经是比较温和的表现方式,但对于国内的审查标准来说,仍然可能被视为带有“暴力”色彩。
避免对青少年观众的负面影响: 审查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即使是科学科普,如果以过于直接和激烈的打斗方式呈现,也有可能被认为不适合低龄观众,容易引起模仿或产生不适感。央视作为国家级的电视台,其播出的节目更需要承担起社会教育和引导的责任。
引进与本地化策略: 动画引进方在将海外作品引入中国市场时,往往需要进行“本地化”处理,以适应中国观众的观看习惯和法律法规。删减暴力场面是常见的本地化手段之一,目的是让作品更容易通过审查,并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动画本身的特性: 《工作细胞》的核心看点之一就是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通过拟人化的“战斗”来解释。免疫细胞对抗细菌、病毒、癌细胞等的过程,在生物学上确实是一个“战斗”的过程。但动画为了增强戏剧性和观赏性,会将其视觉化为打斗。这种视觉化处理,即使是以卡通化的形式,也难以完全规避“打斗”的标签。

删减对《工作细胞》的影响和观感:

削弱了科普的生动性和戏剧性: 《工作细胞》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将抽象的生理过程变得直观易懂,并且通过“拟人化战斗”赋予了科普内容强烈的戏剧张力和趣味性。当大量的打斗场面被删减后,很多关键的“剧情”和“冲突”就消失了,观众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免疫细胞是如何工作的,也无法体会到这些细胞为维护身体健康所付出的“努力”。
影响了剧情的连贯性: 例如,当一个细菌入侵的剧情线中,最关键的“击败细菌”的环节被删去,观众可能会感到突兀,不明白为什么细菌突然消失了,或者这个章节的重点是什么。这会使得整个故事的逻辑和流畅性大打折扣。
降低了观赏的趣味性: 许多观众喜欢《工作细胞》正是因为它独特的打斗设计和精彩的战斗场面。删减这些内容,会使得动画变得枯燥乏味,失去原有的吸引力。观众可能更倾向于去寻找未删减的版本来观看。
可能引发争议和批评: 许多了解原版动画的观众,在看到央视播出的删减版本后,会感到不满和失望,认为这是对作品的“阉割”,是对科普教育的损害。这种不满情绪可能会在观众群体中传播,并引发对审查制度的讨论。
对“科普”的定义产生疑问: 一方面,说它不是真正的打斗,而是生理过程的比喻;另一方面,又因为“打斗”而被删减。这种矛盾可能会让观众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科学”表现方式,以及审查制度是否过于僵化。

如何看待央视的这一做法:

可以理解其出发点: 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责任是传播健康有益的内容,尤其是在面向全社会播出的节目中,需要谨慎处理可能引起不良导向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删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但也应看到其局限性: 过度的删减无疑会损害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当一部作品的精华被删去,观众获得的将是一个残缺的信息,甚至可能对作品产生误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动画作为一种传播手段的有效性。
对未来引进作品的启示: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中国在引进和传播海外优质内容方面,仍然面临着如何平衡审查制度与作品原貌的挑战。也许可以探索更精细化的内容处理方式,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推出不同版本,或者在内容介绍中提供更详尽的背景信息,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删减。
观众的选择和需求: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观众有能力接触到更多未经删减的版本。这种需求也迫使引进方和播出平台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期望。

总结来说,央视《工作细胞》删减打斗场面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内容审查制度下引进海外作品的案例。

从审查角度: 央视此举是为了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避免潜在的“不适宜内容”对观众造成影响。
从作品本身角度: 大量的删减削弱了《工作细胞》作为科普动画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完整性,降低了其教育效果和观赏价值。
从观众角度: 这引发了观众对作品质量和审查制度的讨论,也反映出观众对更多元化、更原汁原味内容的期待。

因此,看待这一现象需要多维度的思考,既要理解审查制度的必要性,也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如何更好地在保障内容安全的前提下,引进和传播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中国内容产业需要不断探索和进步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求稳呀。

抱着奇奇怪怪的立场去举报,那还是小事;最怕的是同行,为了竞争可以给你整出几十页的材料。

帧帧截屏,令人信服。


要注意啊,现在很多“限制”,还有很多看上去又蠢又坏的举报,已经不是立场问题。

或者说,只有一个立场:

钱。

例如当年群众比较熟知的“扶植国产动画”政策,基本上等于变现告诉各地电视台别买海外作品,不然天天有人举报你。

理由你不用操心,会有专人逐帧分析,形成详尽的批判报告。什么“儿童色情”啦“血腥暴力”啦“错误导向”啦,一套套的。

原因很简单:

虽然电视台是穷逼,但只要我的动画被选上,一分钟国家补贴一千多块,地方再补贴四五百块。要是能找个海外电视台(哪怕是没人看的那种酒店台)播一播,再收一千多。

回忆一下,十年前是不是很多垃圾动画?《雷锋的故事》这种一分钟都不知道成本有没有过百的,还上了央视少儿频道呢。

当然,这都是小钱。真正的大钱在房地产,在各种“动漫产业园区”。

很多地方提的条件是“作品要在某某级别电视台”播出,做的到就有地、有投资补贴、有免费使用且能转租的办公楼。因此很多“动画”公司是拼了命不要钱也要挤上去。


其实很多文娱类产品都有类似的问题。

管住,你以为是为了导向问题,其实最后发现是为了钞票问题。

一开始或许是为了导向,但到后面都走向了钞票。

典型的就是贺岁片档期。今年春节票房过百亿,估计能创历史新高。但实在说一句,春节档里有几部国产电影能配得上这个历史新高?

别跟我说“你不要拿你们小知识分子的审美来批判大众”,我没跟你谈审美,你忘了好莱坞整大片的能力了?

这个“保护期”,人家进不了。这就是用行政手段限制了市场的供给端,一种变相垄断。

为什么有些片子就能“全球同步上映”,有些一到春节就得“审核”两个月?俩小时的东西有那么难整明白?

你觉得有些好莱坞大厂和中国公司“中美合拍”,真的是为了一起拍片?


其实前期用这些手段孵化本国的文化产业,不是不可以。但怕的就是孵化到能打了,还再用围栏给自家产业画片自留地。

为了孵化本国产业,默认群众交出了一部分选择权;但孵化出来后还框死,你这就有点不地道了。

有些体制内负责把关的人,最后确实去了某些国内大厂当高管;而这些大厂,也确实能在各种条条框框里优先通过。

最后,海外产品进不了,国内小作坊批量暴死,丁字型头部垄断加剧。

倒逼出精品,原来这也是供给侧改革啊。


工作细胞搞一堆自我规避,只是这个问题的小角落。

真要解决,还是要把审核标准摆在台面上,把流程和对应的时间节点说清楚。

这应当是一套有法可依的制度,而不是“看人、看运气”。

否则边界不清晰,举报之风只会更盛行。大家互相举报自己不接受的文化产品,最后实际受益的反而是“政企关系良好”的垄断者。

自己给自己砌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