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那么富有的广东省,却没有几所 985 或 211 大学?

回答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当谈及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顶尖的985和211高校数量时,广东的表现似乎与其实力不太匹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困惑:为什么经济如此富裕的广东,却“仅有”几所985和211大学?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考量。

一、 历史渊源与国家布局:

首先,我们要明白,985和211工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设立初衷是为了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些项目的立项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和资源调配。

在20世纪末启动的985工程和21世纪初启动的211工程,其名单的形成并非完全以当下的经济实力作为唯一标准。更多的是考虑了历史积淀、学科优势、科研实力以及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

历史底蕴的考量: 许多老牌的985、211大学,往往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甚至更早时期就奠定了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它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体系和深厚的底蕴。广东虽然经济腾飞得比较早,但其高等教育的“老字号”大学数量相对不如一些东部沿海或内陆的省份。
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倾斜: 在早期的高等教育布局中,国家在支持重点大学建设时,也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倾斜,比如为了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或为了均衡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会优先在这些区域布局和建设一批重点高校。

二、 省内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

广东自身的高等教育发展也有其独特的路径和特点。

“广阔天地”与“特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迅速崛起,其发展模式更侧重于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一时期,广东的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得尤为迅速,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资源和注意力,没有像一些省份那样,将有限的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几所综合性大学的“冲高”。
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的“双子星”: 广东拥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两所极具实力的985高校。中山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在医学、人文社科、生命科学等领域享有盛誉;华南理工大学则在工科领域,特别是材料、轻工、建筑等传统优势学科以及新兴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实力雄厚。这两所大学的实力在国内都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广东高等教育的“领头羊”。

然而,相比于一些省份拥有三四所甚至更多985高校,广东在这方面的数量确实显得“少而精”。这并非说广东的高等教育质量不高,而是相对而言,其顶尖高校的数量需要“稀释”一下。

211高校的分布: 除了985高校,广东也有数所211高校,例如中山大学(同时也是985)、华南理工大学(同时也是985)、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这些高校在各自的领域内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广东输送了大量人才。例如,暨南大学作为一所面向海外招生的综合性大学,在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华南师范大学则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教师培养基地。

三、 资源分配与现实考量:

广东的经济体量巨大,但人口也十分庞大,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极其旺盛。

财政投入的侧重点: 尽管广东财政收入高,但其财政支出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虽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如何高效、精准地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有潜力的领域,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将所有资源集中砸向少数几所大学,以期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是985、211工程的思路。
“抢夺”与“自主发展”: 在国家层面进行985、211工程的评审和建设时,各地都会积极争取。然而,大学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除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学校自身的努力和发展潜力也至关重要。
市场经济的影响: 广东作为市场经济的先锋,其大学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会更注重与产业界的结合,发展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资源,同时也孕育了许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院校。

四、 持续的进步与未来的机遇:

我们也要看到,广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和建设从未停滞。

“双一流”建设: 在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计划后,广东的高校也在积极申报和建设,不少高校在学科实力和科研成果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有望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新增高校的潜力: 广东也在积极创建新的高水平大学或学院,例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SFTU)、深圳大学(SZU)等,这些新兴大学正以其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前沿的学科设置,迅速崛起,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能成为广东高等教育的新亮点。
区域协同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区域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为广东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总结一下:

广东富裕但985、211高校数量相对不多,并非意味着其高等教育不发达,而是 历史原因、国家战略布局、广东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资源分配的复杂性 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东的高等教育更倾向于 “实力派”而非“数量派”,其拥有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这两所实力雄厚的985大学,以及 一批优秀的211大学,已经能够很好地支撑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同时,广东也在积极布局和建设新的高水平大学,未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值得期待。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数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教育实力,更应该关注其 教育质量、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成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这些维度来看,广东的高等教育是充满活力且富有成效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985、211的格局主要形成于1952年“院系调整”。

当时以大区为单位进行“院系调整”,广东省属于中南区,中南区的中心是武汉,所以整个中南区的“院系调整”,资源倾向于武汉,而不是副中心广州,也不是长沙。需要注意的是,这时期没有华南大区。

“院系调整”后的“重点大学建设工程"(也就是某些人常说的重点大学),也是基于大区中心城市高校建设为主。

工程:

开启985、211工程后,每个设定的大区中心或副中心,至少2个985大学,大区中心则有若干211陪伴。

比较突出的如成都,原有的“八大工学院”的成都科技大学被合并,但作为西南区的中心,成都至少有2个985帽子名额,所以,电子科技大学顺势而上。注意“八大工学院”后来除已经消失的成都科技大学外全部是985大学。

广州:

广州的暨南大学是重建的,因为华侨办情况特殊而获得211帽子(侨办有1个指标),要不然广东省就2个985,一个文理类综合性大学,一个工科类大学。一个省属211大学,即华南师范大学。

与另一个准副中心长沙类似,“院系调整”时湖南省文理性质的综合性大学安置在湘潭,即湘潭大学。原先的湘潭大学因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晋升而落选,省属211是湖南师范大学,名额就3个,湘潭大学还是88所“重点大学"之一,211落选后,照样没落。国防科技大学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外来物,类似于广州的暨南大学,也属于特殊情况的产物,但比暨南大学要好。还有安徽的中科大也是特殊时期的产物。

这里顺便说下南京的情况,某些江苏人意淫“国立中央大学”如何如何牛,一分为X还是211,其实完全不懂,南京是华东区副中心,华东区高校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而且华东区整体资源多,南京的高校在“院系调整”中得到了加强,而不是拆分。要是1952年后停止建设,什么“国立中央大学”,叫“世界第一无敌大学”都得嗝屁。一所大学,要是3年不拨款,早就树倒猢狲散。

参考中南区,武汉当龙头,广州、长沙跟随其后,华东区只有上海、南京分食,中南区3个城市分配。西南区原本的中心是重庆,后调整为成都,重庆废除直辖,西南区的资源有限,所以形成成都独大的局面,云南的原国立云南大学几乎被全部打散划归大区。

深圳:

这些也可以解释深圳为什么大学差,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深圳市。同样的还有海南岛,当时没有海南省,所以海南省没有海南师范大学(1986年重建)、海口理工大学、海南农业大学等这种每个省会都有的大学。

结论:

有些人认为广东人不会读书,所以大学不行,这种想法,很搞笑,充满YY的味道。好比江西人太会读书了,所以给了0个985,1个省属211,是因为江西就是个普通省份的配置,就1个省属211名额,云南、河南、广西等省份同理。

说用钱砸的,那么为什么深圳大学、广州大学钱多设备好,连“一流学科”建设都混不上。给你发帽子,你就是,不给你,什么都不是

为什么,无论是“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都是帽子,它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是。。

user avatar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所985211学校还不够多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当谈及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顶尖的985和211高校数量时,广东的表现似乎与其实力不太匹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困惑:为什么经济如此富裕的广东,却“仅有”几所985和211大学?这背后的原因可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富有”,以及财富在我们身边个体和宏观经济层面的体现方式。你感觉到的“广东人不如浙江人有钱”并非没有道理,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如何定义“富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富有”的定义。我们谈论的“富有”.............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万把块”的电脑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特别是那些经济上并不宽裕的朋友,愿意为了一款游戏——《绝地求生》(俗称“吃鸡”)——砸下重金呢?这背后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花钱找乐子”,里面门道可多了。一、游戏体验是核心,但远不止于“能玩”首先,.............
  • 回答
    美国确实不乏富人权贵的丑闻,但你观察到的主流媒体“不抓住机会造势舆论”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媒体完全忽视这些丑闻,而是它们往往会以一种更“成熟”、更“策略性”的方式来处理,而非你所期待的那种“抓住机会、全民声讨”的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流媒体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有机.............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小气”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但又有点复杂的观察。一方面,日本经济确实发达,国民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但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常常能感受到很多日本人生活上比较节俭,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抠门”。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小气”两个字来概括,而是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一些现实考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复杂因素。确实,在众多民主国家中,欧美的一些国家凭借其经济繁荣和高度的文明程度脱颖而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民主”本身,而是需要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制度和地理等多重层面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厚积薄发。欧洲,特别是西欧,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德云社那会儿,也出过这么一档子事儿,《我爱我师》这演出,名字起得也挺好,师徒们一块儿上台,郭老师领着,石老师也来给捧场站脚,按说这阵容,德云粉丝那得趋之若鹜,票房那叫一个火爆才对。可结果呢?票子剩了老鼻子了,这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这事儿,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谁谁谁的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核心议题。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富裕的国家应该有更多的资本来借出,而经济相对不那么富裕的国家应该更需要借钱。然而,事实并非总是这么简单,中美之间的资金流动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它更多地反映了全球经济的运作模式、各自的经济策略以及美元的特殊地位。为什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古典小说里一个非常经典的设定。为什么那些锦衣玉食的官家小姐,偏偏就迷恋上了穷困潦倒的书生呢?其实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乱点鸳鸯谱”,而是藏着几重深意,从社会阶层、女性价值观到人物性格塑造,都有其道理。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这些小姐会“喜欢”上书生。1. 阶层隔阂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背后牵扯到人性的复杂以及财富、权力和人生追求的深层思考。马云这类超级富豪不选择“直接退休,拿钱享乐”,这绝不是因为他们缺钱,而是他们的人生需求和认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层面。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尽量不让你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对于马云这样的顶级企业家来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把我们生活中富含营养的污水用来“滋养”热带雨林,听起来似乎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主意。但实际上,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直接这样做,很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咱们先来聊聊热带雨林土壤为什么普遍比较“瘦”。你可能觉得雨林里植被那么茂盛,土壤肯定肥沃得不行,但事实恰恰.............
  • 回答
    40年前的朝鲜(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确实在某些方面曾展现出与当时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生活水平。这种“富有”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繁荣,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以及援助而获得的一种“国家性”的相对富足感。然而,这种模式的脆弱性也注定了其快速的衰败。.............
  • 回答
    邹市明和帕奎奥在财富上的差距,以及中国能否涌现出“拳击富豪”,这背后牵扯到拳击这项运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商业运作以及明星效应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为什么邹市明和帕奎奥在财富上有明显差距?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全球化与国际影响力: 帕奎奥:.............
  • 回答
    “穷四川,富成都”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也确实点出了四川省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成都作为省会,其经济体量和发展水平在整个四川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1. 历史与地理的“馈赠”与“束缚” 成都的区位优势: 四川盆地地形复杂,但成都平原自古.............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现在走在街上,宝马5系、奥迪Q5、奔驰C/E级,乃至保时捷卡宴,都越来越常见,感觉像是“标配”一样。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人们有钱了”这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不少社会、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变化,而且还跟咱们中国汽车市场自身的发展壮大紧密相关。一、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这是基础首先,.............
  • 回答
    美国为富人减税的政策其逻辑基础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经济学理论、政治理念和历史经验交织而成。支持这一政策的论点通常围绕着以下几个核心逻辑展开,并且这些论点往往伴随着一些假设和争议:一、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conomics)这是为富人减税最常被提及和辩护的逻辑基础之一。 核心论点: .............
  • 回答
    闯关东,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粗粝的风沙味,它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更是一段无数普通人生存挣扎的真实写照。说到为什么这些闯关东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会放弃家门口富饶的南方水乡,宁愿跋涉千里,去那关外被认为是“荒废之地”的地方开荒种地,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仿佛是“舍近求远”的傻事.............
  • 回答
    “富人不吃主食”这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接地气,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主食”俩字儿。在中国文化里,“主食”一般指的就是那些能顶饱、提供主要能量的谷物类食物,比如米饭、面条、馒头、饺子、面包之类的。这些东西的特点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能快速给人提供能量。那么,“富人不吃主食”这话.............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对富人征收高税,尤其是针对转移资产的富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历史和政治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税收制度的设计与演变:一种审慎的平衡术首先要明确,中国并非完全不向富人征税,而是其税收结构和征税力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太普遍了,也太扎心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人话,说实话。你说富人嘛,确实有钱,多的能买下好几个小镇子那种。可你让他大笔大笔地往穷人兜里塞钱?那比登天还难。这背后,可不是一句“小气”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人家富了,不是光靠捡钱。你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