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开端》为什么是选择炸掉公交?而不是开到江里?

回答
《开端》中选择炸毁公交而不是开到江里,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剧情的需要、角色的动机、以及叙事的张力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制造戏剧冲突和紧张感:

炸毁公交的直接性与视觉冲击力: 炸毁公交车是一个具有极强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的事件。爆炸的烈焰、碎片、瞬间的毁灭,都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迅速将剧情推向高潮。这种突发性的、毁灭性的场面能够直接制造强烈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开到江里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较之下,将公交开到江里虽然也能造成伤亡,但其过程可能相对缓慢,结果也更加不确定。车辆是否会沉没、乘客是否有时间逃生、搜救工作是否能及时进行等等,这些都会削弱事件的即时性和戏剧性。观众可能会觉得“还有机会”,而不是“完蛋了”。

2. 角色动机和行为逻辑:

肖鹤云的第一次选择: 在故事的初期,肖鹤云在醒来后,经历了第一次时间循环。他面临的状况是:车上已经有人拿刀,情况失控。他的首要目标是阻止更严重的伤亡,或者至少让更多人活下来。在这种极度恐慌和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他看到的是一个即将失控的、有威胁性的环境。
选择“炸掉”是一种被动的、下意识的反应: 结合他当时的状态(刚醒来,惊恐),以及看到司机手上的凶器(虽然可能是误会,但当时他不知道),他可能在极度混乱中,下意识地选择了最“彻底”的、能“阻止”眼前威胁的方式。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绝望选择,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
“开到江里”的复杂性: “开到江里”这个选择需要司机主动控制车辆,并具备一定的驾驶技能和对路线的熟悉。在那种混乱的情况下,一个普通乘客很难立刻做出并实施这样的计划。而且,即使司机想开到江里,他本人也必须是那个做出决定的人。

3. 叙事和主题的需要:

病毒式传播的意象: 炸弹爆炸的意象,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死亡以一种迅速而破坏性的方式扩散。这与游戏中病毒传播的隐喻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
“逃生”与“破局”的起点: 爆炸作为一个确定的、惨烈的事件,成为了肖鹤云和李诗情开始循环的“锚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明确的、有伤亡的事件,他们才有了“必须阻止”的动机,才开始一轮又一轮地寻找真相和解决办法。如果只是“开到江里”后乘客零星逃生,可能就没有那种强烈的、必须改变的紧迫感。
展现角色的成长和选择: 故事需要通过反复的循环来展现肖鹤云和李诗情在面对困境时的成长和选择。第一次的“错误”选择(或说是在极端情况下的选择),为他们后续的探索提供了动力和反思。他们会不断思考,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如何才能让更多人活下来。

4. “炸掉公交”作为一种象征:

“导火索”的象征: 炸弹本身就可以被视为“导火索”,引爆了整个故事。它直接触发了时间循环,也成为了主角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破坏性的解决方式: 炸毁公交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解决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主角们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需要打破现有的认知和规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对抗和解决问题。

5. 更少的“道德模糊性”(相对而言):

谁是罪魁祸首的明确性: 炸弹的出现,将罪魁祸首指向了那个携带炸弹的乘客,使得事件的“原因”相对明确。而如果只是“开到江里”,那么责任的归属可能会更加复杂,可能涉及到司机、乘客之间的相互指责,或者是一个意外事故的判定,这可能会削弱“追凶”的主线。

总结来说,选择“炸掉公交”而不是“开到江里”,是为了:

最大化戏剧冲突和紧张感,瞬间抓住观众。
符合角色在极端情况下的行为逻辑和心理状态。
作为故事的“锚点”,确立主角们必须改变现状的紧迫感。
具备更强的象征意义,与故事的主题和叙事相契合。
使得事件的起因和目标更加明确,有利于“追凶”的主线推进。

虽然“开到江里”也能造成伤亡,但它在制造即时冲击力和戏剧张力,以及为故事提供明确的“破局点”方面,可能不如“炸毁公交”来得直接和有效。这是一种服务于叙事和戏剧效果的艺术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段故事的原型是有真实案件背景的。

就是1998年2月14日10点08分在武汉长江大桥公车上发生的情人节爆炸案。

两名疑犯在公交上引爆自制炸弹,导致14名其他乘客死亡。

非常巧合的是,多年以后,长江大桥又发生另外一起公交车事故,时间也是10点08分。

而武汉长江大桥也发生过多起公交车自燃爆炸事故。

这大概是原作者创作的灵感。原作里美洋洋就是w大学生,这显然说的就是武汉大学。

另外讲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手上有华为手机,你注意一下那个时钟图标的时间。

user avatar

因为有各种爆炸物管制,炸车这个事情,在中国是很难的。

但是把车开到江里面,是可以模仿犯罪的,这个片子过不了审。


这个小说来源于厦门公交车纵火案。

小说给出制造爆炸的理由,是女儿被骚扰,匆忙下车后事故死亡。



现实里面,纵火案的理由更复杂一些。


纵火人陈水忠,一辈子都在新中国的动荡之中。

陈水忠父母以前做生意,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生意了。父亲肺病,母亲身体不行也干不了活。

哥哥13岁养家,他是老二,9岁放羊,后来哥哥拉板车被认定地下运输队取缔,全家没有生活来源。

1970年下乡到农村,家庭房产被征用,到农村劳动不行,1983年回到厦门,给了一间房子,住了30年。

陈水总没有工作,做小摊贩,被取缔两次。生活困难,但是还是娶老婆生了一个女儿。

2005年到2009年,一个月领取795元的低保。

后来,做保安,拿1500元的工资,辗转多个单位后,因为没有看好主任的电动车,被辞退。

此时,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这个时候,厦门发了一个文件

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未安置就业上山下乡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人员,从未参加我市社会养老保险(不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一次性缴交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为900元,缴费比例为20%,缴费后可办理退养手续,各区在本区该类人员一次性缴费15年时给予1万元缴费补贴(于足额缴费后发放)。退养待遇每月720元,该待遇标准今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但与企业退休职工待遇调整保持差距。

这意味着,陈水总如果符合年龄,交上一次钱,就可以领一辈子退养金,而且这个金额是涨的。

这个钱对60岁,已经不容易找工作的陈水总来说,很重要。

当时街道有人跟他说:“你今年不办,明年就办不了了。”于是陈水总全力以赴要把这件事办成。

其实,从文件看,应该没有那么急迫,没说2013年不办,2014年就不给办了。街道的人可能对文件没有理解或者其他原因,存在误导。


陈水总认为他的年龄弄错了,他不是1954年出生,是1952年出生,户口簿和身份证都错了,因为1983年回城的时候错了,一直错到今天。但是公安那边反复折腾,不能确认这个事情。

而以他的认知,认为是公安办事有问题,再加上街道说的,他误以为自己办不了。最后和公安办事人员冲突。

他大哥口述的话是


事发前几日,家中祭祖,大哥陈述回到局口街老家,听陈水总说起户籍年龄被弄错,“他说公安局的人跟他讲,我愿意帮你办就帮你办,我不愿帮你办就不办,那是我的权力。陈水总当即回复:我死了,也不会让你好过。”

常年行走江湖的陈述再一次提醒陈水总:“送两三千购物卡就搞定了。”但陈水总仍然坚持:“不要!我正正当当地办理,实在不行就告到福州,告到中央去!”


本来,并不复杂的一个事情,2013年办不了,2014年正常年龄,他等一年,就可以办退养一个月不劳动拿几百元了。

结果,因为信息不对称,他和公安改年龄的较劲,最后酿成惨案,害人害己。

为了晚一年,一个月拿几百元,自杀都不值得,况且害死那么多人?


中国花很大力气,用很多钱搞扶贫,其实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竞争的社会必然有失败者,胜利者拿出很少的资源,让失败者不至于悲观绝望是容易做到的。

《开端》这个电视剧,描写了很多小人物,小人物大多本性是善良的,老实的。(不老实的或者发迹了,或者在监狱),社会给小人物多一些资源,让小人物生活的有希望,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

循环是虚的,关爱是实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