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的三轮车是倒着骑的?

回答
东北三轮车倒着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考验人的脑回路。你问为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尤其是跟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以及那片土地的特色紧密相关。

咱们先得从最直观的“倒着骑”说起。你见的“倒着骑”,我猜大概率指的是那种改良过、前面有个斗子,后面是座位和发动机,然后驾驶员坐在后面,手握把手的。这种车,从外观上讲,就是把咱们平时认知里三轮车的“头”和“尾”给对调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设计呢?这背后,是实用主义的胜利,是东北大老爷们和妇女们,在那个年代,为了生活,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最优解”。

首先,最关键的一点,它得拉货! 东北,特别是过去,农业是基础,而且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无论是从地里往家拉粮食、柴火,还是去集市上卖东西,或者家里需要添置什么,都需要一个能装东西的载体。你试想一下,如果发动机和座位在前面,那前面是不是就没法弄个大斗子了?那就只能在后面加个小尾巴,那载重量和实用性就大打折扣了。

把发动机和驾驶座往后一挪,前面那个空间,就彻底解放出来了。一个宽敞的大斗子就这么出来了。 这个斗子,可以装多少东西?那可就厉害了。玉米棒子、土豆、大白菜,堆得像小山一样,那都不是事儿。逢年过节,城里人下乡,或者农村人进城,拉点年货、家具啥的,也全靠它。这个斗子,就像是个万能的载体,承载着东北人一年的辛劳和收获。

其次,安全性考量,也挺有意思。 你想想,如果驾驶员坐在前面,前面是发动机,后面是货斗,那一旦前面遇到点什么磕碰,驾驶员是第一责任人,直接承受冲击。但是,把驾驶座和发动机都放在后面,前面就是空的货斗。这种设计,就像是把最脆弱的驾驶者放在了相对安全的位置,而把主要的缓冲区域留给了前面的货物。虽然说是“倒着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对驾驶者的一种保护。当然,这跟现代汽车的溃缩区设计是没法比的,但在那个时代,也算是一种朴素的智慧。

再者,操控性和稳定性,也是一个被优化的点。 尽管从名字上叫“三轮车”,但它的行驶原理跟咱们平时理解的自行车或摩托车还是有区别的。发动机在后面,驱动轮也在后面,这使得车辆的重心更靠后。在拉重物的时候,尤其是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行驶,这种设计反而能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稳定性,不容易出现前轮打滑或者车身侧翻的情况。你想想,如果重心全在前头,拉着满满一车货,稍微有个坡或者转弯,那得多危险?后置发动机,就像给它加了个“压舱石”,让它跑得更稳当。

还有,与东北当地的地理和气候也有点关系。 东北 winters are no joke. 寒冷的天气,经常需要烧火取暖。拉柴火是常有的事。这种大斗子的设计,一次性能拉好多柴火,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而且,东北的路况,也不是处处都像城市里那样平坦。有些泥泞、坑洼的路,这种车由于结构相对简单,加上后置发动机的驱动力,反而比一些其他类型的车辆更能应对。

最后,这是一种传承和习惯。 当这种设计被证明是实用有效的之后,它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老一辈人用了觉得好,就会教下一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东北地区的一种标志性的交通工具。很多时候,人们选择一种工具,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高科技,而是因为它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习惯了。这就像很多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方言一样,这三轮车的设计,也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

所以,你看到的“倒着骑”的三轮车,其实是东北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条件、劳动需求、甚至对安全的朴素理解,一点一点“进化”出来的。它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纯粹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更好地去创造和收获。下次你在东北看到这种车,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个大大的货斗,里面装着的,可能就是一段段东北人的故事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对我来说可太亲切了,先说一下这种三轮车叫倒骑驴。

(我们这儿地方口音会把它叫成倒驱驴、倒渠驴)


倒骑驴的优点还是不少的,

作为人力三轮车,无论是正的还是倒的,原理都和普通自行车很相似。

区别就是,一个把前轮部分改造成了车斗,一个把后轮部分改造成了车斗。



倒骑驴的结构是很简单的,自行车的后半部分+一个车斗。

在闲置的时候,倒骑驴可以把连接处的插销——一根长长的铁棍抽出来,倒骑驴就可以分成两部分,靠墙立着放,不占空间。

正骑的就无法做到分离拆卸,因为前轮要负责转向,脚蹬得和后轮连接起来。


这样的结构也导致,倒骑驴的转弯半径很小,推着走的时候可以转这样的弯。

(碰见难转的弯,可以把后轮抬起,这样只有两个前轮着地,可以看作是两个点,就像两个圆规的脚,想怎么转都行)

而正骑的则需要较大的转弯半径。


前面说了在推行的情况下可以大角度转弯, 也涉及了倒骑驴的另一个常用场景——推着走。

一般走街串巷卖豆腐、馒头、蔬菜的,收废品旧家电的习惯推着走。

在推着走的情况下,倒骑驴的结构既适合转向,也方便上下坡。

下坡的时候,如果货物比较多,很多倒骑驴师傅都会到车前,抓住两边的车头,倒退着把车接下来。因为无论是后面推还是前面接,都相当于是围绕着车斗这个转向用的“前轮”使劲,所以方向很好控制。


卖小吃的也有不少用倒骑驴的,把倒骑驴改造成一个移动的摊位。


再说维修,人力三轮车,主要就是车胎车链子容易出问题。

倒骑驴相对更皮实,轮胎倒是都差不多,拉货多了都容易出问题,主要是链子短,而且都在外面,链子出问题,蹲下就修了。

正骑的人力三轮车,链子掉了想挂个链子往往得把车翻过来,或者去车底操作。


有的答主说倒骑驴是不拉人的,说车里的乘客被看着不舒服,其实有些片面,倒骑驴不让拉人主要是安全问题。曾经倒骑驴载人是很常见的事情,一般是在车斗中后方加上个座位,然后在左右两侧车轮的上方也加上可以坐的长条垫子。

有的师傅还会加上顶棚。

说实话,坐在倒骑驴里向前看,视野内都没什么阻挡,体验很好,

但是周围、对向有车的时候有点害怕,因为不太能确定此时骑车师傅的操作状态。要是冷不丁一个刹车,人很容易灰出去。

加上这样一辆倒骑驴挤一挤可以坐六七个人,但坐了这么多人之后操作难度变大,惯性已经不是简易的机械刹车就能很好控制的了,后来被禁止拉人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能载人,可倒骑驴主要的优势还是在拉货方面。

我们这儿有人搬家会叫个倒骑驴师傅,经济实惠,很能拉,

这种属于常规操作。

这种属于作死,但是极大的体现了上限。


有的师傅为了效率和省事,还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

这种说实话属于非法改造,主要是为了说它的优势和兼容性,速度上来了,安全风险很大,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看了一些回答,发现很多人缺乏生活,没有说到点儿上。


斗在前的(东北俗称的倒骑驴)这个便于自制。

斗在后的,这个不便于自制。


斗在前的,只需寻摸一副正常的驱动,自行车的、电动车的、摩托车的后半部分都可以,自己做也行。然后焊个斗,弄两个互不干涉的轮子,再焊一根竖直的钢管,配合销子,把前后连起来就行了。

不用的时候,前后还能拆开,放起来也很方便。


斗在后的,制作起来不容易。要长长的链条,还要驱动后面两个轮子,要有一根长轴,还要做可靠的刹车~~

所以斗在后的,一般都是工厂生产的。

京津一带斗在后的很多,因为有专门生产三轮车的厂家。

而东北没有。

user avatar

我小时候,九十年代末,也有很多正着骑的,因为老家县里穷,大量原国营工厂倒闭,大量工人下岗,都没什么事干,很多人就骑三轮车拉客赚钱。一开始很多都骑正着的,结果快到地方的时候很多人从后面趁速度慢一点跳下车就跑。

一开始还少,后来越来越多人这样干,有很多人都故意说远点然后提前跳车,甚至动作轻的很多司机都发现不了,等到地方回头一看人早没了。

然后没办法就都换成倒骑驴了,提前跳车的就基本没有了。

说实在的也是生活所迫,后来到冬天很多还弄塑料布包成棚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三轮车倒着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考验人的脑回路。你问为啥?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尤其是跟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以及那片土地的特色紧密相关。咱们先得从最直观的“倒着骑”说起。你见的“倒着骑”,我猜大概率指的是那种改良过、前面有个斗子,后面是座位和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北京三元东桥西南的空地,这块区域在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如今更多地以城市绿地和交通节点为主。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来说:三元东桥,相信很多在北京生活或者来过北京的朋友都不陌生。它是北京东北二环和东北三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交通非常繁忙。三元东桥西南方向的这片空地,大.............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咱们在日常说话里,一口气就把“东北”给叫全了,把那三个省加上那几个盟(虽然现在习惯叫“地级市”或者“自治州”,但老话头还在)就这么打包了,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咱们千百年下来,日子过着过着,就这么自然而然形成的。首先,得从地理上说。你说这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仨省,它就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三亚,这座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滨海城市,近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在那里你能遇到数量庞大的东北老乡。放眼望去,从街头巷尾的餐馆、商店,到热闹的旅游景点,再到许多社区,东北口音和东北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这并非偶然,三亚之所以成为东北人心中的“后花园”,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入的原因。.............
  • 回答
    关于东北人读“三个”为“sáng ge”导致别人听不懂,以及他们自己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涉及方言语音特点、沟通习惯以及个体差异的复杂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为何会读成“sáng ge”?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东北人都读“三个”为“sáng .............
  • 回答
    东北女性对穿貂儿的执着,以及“有个貂儿”对她们而言的意义,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分析。1. 经济实力与生活水平的象征: 曾经的时代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东北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虽然整体收入水.............
  • 回答
    东北经济发展乏力和腐败问题,以及与北欧国家的对比,是一个复杂且触及深层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因果推断,理解多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东北的困境: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工业化的摇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北的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你会发现东北人在很多场合下,特别是在谈论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甚至是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时,会非常自然地冒出一句“我们东北人”。这种“我们”的集体归属感,似乎在其他一些地区就没有那么明显,比如你说到的云贵川或者江浙沪。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咱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东北的历史,确实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捉摸、支离破碎的感觉,仿佛一个巨大的拼图,很多重要的碎片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难以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要说它“像一个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外来影响的长期性: 东北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连接着广袤的.............
  • 回答
    共和国长子:东北,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共和国长子”,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深深烙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部东北人民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奋勇争先的奋斗史,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工业摇篮的崛起与转型之路。要理解为何东北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我们必须回溯历.............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东北和山东,这对中国工业的“老朋友”,在发展轨迹上却呈现出令人玩味的“背道而驰”。一个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却步履蹒跚;另一个从农业大省崛起,一跃成为工业强省。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运气”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地理、政策、市场、人才等诸多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东北:辉煌的遗产与沉重的包袱东北.............
  • 回答
    东北那片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根基。要说它为啥这么“黑”这么“肥”,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精心雕琢。首先,得从那段漫长的地质时期说起。大概在几十万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东北这片区域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般模样。那时的它可能经历了多次冰川的洗礼。冰.............
  • 回答
    “为什么振兴东北司的职责好像都在振兴东北以外的地方?” 这个问题反映了一种普遍的观察,即国家层面的东北振兴战略在具体执行层面,其工作内容和成效似乎并未完全体现在人们对“振兴东北”的期待上,甚至有时会觉得与振兴东北的直接关联性不强。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核心误解:振兴东北司的“.............
  • 回答
    这两年东北口碑下滑,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因为某一件具体的事。要我说,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具体能从几个方面来看。1. 经济发展的滞后与“东北印象”的刻板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东北经济这两年确实有点起色,但整体上还是没能赶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