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对我来说可太亲切了,先说一下这种三轮车叫倒骑驴。
(我们这儿地方口音会把它叫成倒驱驴、倒渠驴)
倒骑驴的优点还是不少的,
作为人力三轮车,无论是正的还是倒的,原理都和普通自行车很相似。
区别就是,一个把前轮部分改造成了车斗,一个把后轮部分改造成了车斗。
倒骑驴的结构是很简单的,自行车的后半部分+一个车斗。
在闲置的时候,倒骑驴可以把连接处的插销——一根长长的铁棍抽出来,倒骑驴就可以分成两部分,靠墙立着放,不占空间。
正骑的就无法做到分离拆卸,因为前轮要负责转向,脚蹬得和后轮连接起来。
这样的结构也导致,倒骑驴的转弯半径很小,推着走的时候可以转这样的弯。
(碰见难转的弯,可以把后轮抬起,这样只有两个前轮着地,可以看作是两个点,就像两个圆规的脚,想怎么转都行)
而正骑的则需要较大的转弯半径。
前面说了在推行的情况下可以大角度转弯, 也涉及了倒骑驴的另一个常用场景——推着走。
一般走街串巷卖豆腐、馒头、蔬菜的,收废品旧家电的习惯推着走。
在推着走的情况下,倒骑驴的结构既适合转向,也方便上下坡。
下坡的时候,如果货物比较多,很多倒骑驴师傅都会到车前,抓住两边的车头,倒退着把车接下来。因为无论是后面推还是前面接,都相当于是围绕着车斗这个转向用的“前轮”使劲,所以方向很好控制。
卖小吃的也有不少用倒骑驴的,把倒骑驴改造成一个移动的摊位。
再说维修,人力三轮车,主要就是车胎车链子容易出问题。
倒骑驴相对更皮实,轮胎倒是都差不多,拉货多了都容易出问题,主要是链子短,而且都在外面,链子出问题,蹲下就修了。
正骑的人力三轮车,链子掉了想挂个链子往往得把车翻过来,或者去车底操作。
有的答主说倒骑驴是不拉人的,说车里的乘客被看着不舒服,其实有些片面,倒骑驴不让拉人主要是安全问题。曾经倒骑驴载人是很常见的事情,一般是在车斗中后方加上个座位,然后在左右两侧车轮的上方也加上可以坐的长条垫子。
有的师傅还会加上顶棚。
说实话,坐在倒骑驴里向前看,视野内都没什么阻挡,体验很好,
但是周围、对向有车的时候有点害怕,因为不太能确定此时骑车师傅的操作状态。要是冷不丁一个刹车,人很容易灰出去。
加上这样一辆倒骑驴挤一挤可以坐六七个人,但坐了这么多人之后操作难度变大,惯性已经不是简易的机械刹车就能很好控制的了,后来被禁止拉人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能载人,可倒骑驴主要的优势还是在拉货方面。
我们这儿有人搬家会叫个倒骑驴师傅,经济实惠,很能拉,
这种属于常规操作。
这种属于作死,但是极大的体现了上限。
有的师傅为了效率和省事,还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
这种说实话属于非法改造,主要是为了说它的优势和兼容性,速度上来了,安全风险很大,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看了一些回答,发现很多人缺乏生活,没有说到点儿上。
斗在前的(东北俗称的倒骑驴)这个便于自制。
斗在后的,这个不便于自制。
斗在前的,只需寻摸一副正常的驱动,自行车的、电动车的、摩托车的后半部分都可以,自己做也行。然后焊个斗,弄两个互不干涉的轮子,再焊一根竖直的钢管,配合销子,把前后连起来就行了。
不用的时候,前后还能拆开,放起来也很方便。
斗在后的,制作起来不容易。要长长的链条,还要驱动后面两个轮子,要有一根长轴,还要做可靠的刹车~~
所以斗在后的,一般都是工厂生产的。
京津一带斗在后的很多,因为有专门生产三轮车的厂家。
而东北没有。
我小时候,九十年代末,也有很多正着骑的,因为老家县里穷,大量原国营工厂倒闭,大量工人下岗,都没什么事干,很多人就骑三轮车拉客赚钱。一开始很多都骑正着的,结果快到地方的时候很多人从后面趁速度慢一点跳下车就跑。
一开始还少,后来越来越多人这样干,有很多人都故意说远点然后提前跳车,甚至动作轻的很多司机都发现不了,等到地方回头一看人早没了。
然后没办法就都换成倒骑驴了,提前跳车的就基本没有了。
说实在的也是生活所迫,后来到冬天很多还弄塑料布包成棚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