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Keep 等 129 款 App 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通报,为何此类问题频频发生?

回答
Keep 等 129 款 App 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通报,为何此类问题频频发生?

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一次公布了一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 App 名单,Keep 和其他 128 款应用赫然在列,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这类事情屡禁不止?明明大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为什么还是会有这么多应用在这条红线上踩踏?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商业利益、技术手段、法律监管以及用户本身的认知等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为什么这类问题总是层出不穷:

1. 巨大利益驱动下的“数据饥渴”

首先,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数据,特别是个人信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就是金矿。无论是广告投放、用户画像分析、精准营销,还是新业务的开发和优化,几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离不开对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

App 开发者,尤其是那些希望快速扩张或者寻求盈利模式的公司,会有一种天然的“数据饥渴”。他们会想方设法获取更多、更详细的用户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变现”。在这种利益驱动下,一些开发者就可能选择走捷径,绕过合规的要求,以更激进的方式去收集数据。

想想看,一个健身 App,如果能知道你的运动习惯、饮食偏好、甚至身体状况的细微变化,它就可以给你推荐更精准的健身计划、更适合的营养餐,甚至对接相关的健康服务和产品,这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商业机会。

2. “最小必要原则”的模糊化与规避

法律法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强调“最小必要原则”,即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最小范围”界定起来并不容易。

很多 App 开发团队在设计之初,可能并没有把个人信息保护放在首位,而是在产品迭代过程中,为了实现某个功能或者优化某个体验,才临时考虑数据需求,这时候就容易出现“先拿到手再说”的情况。或者,他们会以“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为幌子,收集远超产品核心功能所需的信息。

比如,一个简单的记步 App,真的需要知道你的通讯录信息吗?需要了解你的位置信息、蓝牙设备信息吗?如果只是为了记录步数,这些信息显然是过度收集了。但是,开发者可能会辩称“为了更好地分析你的运动轨迹”、“为了和你同样喜欢运动的朋友互动”等等,这种模糊的理由就给了规避“最小必要原则”的空间。

3. 技术手段的隐蔽性与用户认知的滞后

现代 App 的数据收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和隐蔽。很多时候,用户在下载和使用 App 的过程中,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哪些信息被收集了,以及是如何被收集的。

诱导授权: 很多 App 会在安装或首次运行时弹出权限请求,如果用户不授予权限,某些核心功能就无法使用,这其实是一种变态的“强制授权”。
后台收集: 即使 App 在前台没有明确请求权限,一些 App 也可能通过后台服务,或者与第三方SDK的合作,悄悄地收集用户的活动轨迹、浏览记录等信息。
打包授权: 用户在使用 App 时,常常需要同意一个冗长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很多人根本不会认真阅读这些文件,就直接点击“同意”。而这些文件里,往往就隐藏着一些关于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模糊条款。
“一揽子”授权: 很多时候,App 会将“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一个整体选项,要求用户授权一系列权限,用户难以针对性地拒绝某个非必要权限。

用户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解还停留在“不泄露我的密码就行”的层面,对于更广泛的数据收集和利用可能缺乏警惕。

4. 监管的挑战与执行的难度

虽然国家在不断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力度,但现实情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海量 App 的数量: 市场上存在数百万款 App,想要对所有 App 进行全面、细致的合规性检查,其工作量是巨大的。
技术监测的难度: 很多数据收集行为是发生在用户设备端,而且可能采取了加密等手段,让监管部门难以直接获取证据。
取证的复杂性: 即便发现了违规行为,要搜集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其违反了哪些具体条款,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惩罚力度与威慑力: 虽然有通报和整改要求,但对于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罚款金额可能相对较小,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而对于一些小型开发者来说,一次彻底的整改可能意味着项目无法继续,他们可能会选择“打一枪换个地方”。
跨平台、跨国界的问题: 很多 App 的数据处理可能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监管的协调和执行也变得更加复杂。

5. 供应链的漏洞:第三方SDK的“搭便车”

很多 App 的功能实现,依赖于大量的第三方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这些 SDK 可能由其他公司提供,用于实现广告、数据分析、地图定位等功能。然而,一些不规范的第三方 SDK 可能自身就存在数据收集和滥用的问题,它们“搭便车”式地收集用户数据,然后卖给第三方。

当开发者集成了这些 SDK 后,即使他们本意是好的,也可能因为第三方 SDK 的行为而卷入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漩涡。这使得监管和开发者都面临更大的挑战。

总结来说,Keep 等 App 的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之所以频频发生,是因为:

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让一些开发者不惜铤而走险。
对“最小必要原则”的模糊化解读和规避,使得数据收集的界限变得模糊。
技术手段的隐蔽性和用户认知的不足,让违规行为更容易得逞。
监管面临的挑战巨大,取证难、惩罚力度可能不足以形成强大威慑。
第三方 SDK 的不规范行为,也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风险点。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多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完善,监管力度要持续加大,并探索更有效的监管手段;另一方面,行业需要建立更严格的自律机制,从源头上规范 SDK 的开发和使用。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用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保护意识,学会识别和拒绝不合理的权限请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个人信息在数字时代得到更好的保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作为从业者,可以说一下,只要没有国家强制规定,防不住的

原因很简单:都是变现手段啊

比如最简单的,广告推荐,你必须要用户的个人信息、行为数据、或者至少设备号,才能做到精准推荐;你现在不收集信息了,广告一个不会少,反而会看到越来越多不相关的广告。

比如许多app现在都有的贷款业务,其实就是给各大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公司导流,做业务的时候你必须要有设备号、有个人信息才能拿到授信;现在不让收集信息了,那许多app做的预授信额度业务,就没法做了。

再比如,灰色一些的,真的是靠用户信息来赚钱的,许多都是靠“撞库”来实现的,我今天给房地产公司“撞”出房产用户,明天给贷款公司“撞”出信贷用户,这些”推荐”用户赚来的,可都是白花花的快钱。

许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没在这个app给过手机号啊,为什么会泄漏出去?就是上面这些个人隐私信息里,“撞”出去了。


本质上,还是互联网流量时代结束之后,app运营者都面临问题:牛吹完了,钱呢?

所以你看业务模式越合理的app,越不会收集个人隐私,道理就在这里:他们不用这些业务来“变现”。

user avatar

网上购物类的只有耐克就离谱,看不起我阿迪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Keep 等 129 款 App 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通报,为何此类问题频频发生?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一次公布了一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 App 名单,Keep 和其他 128 款应用赫然在列,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这类事情屡禁不止?明明大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为什么还是会.............
  • 回答
    行,那咱就来唠唠,给嘉心糖的奖牌刻啥字,才能让人一眼就“哇塞”一下。这事儿吧,得用心,还得有点意思,不能太俗,也不能太无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奖牌是给谁的?是给嘉心糖的。嘉心糖是谁?那可是咱们心心念念的,是支持、是陪伴、是力量的源泉。所以,刻字的内容,必须得能触碰到她们的心弦,让她们觉得自己被看见,.............
  • 回答
    KEEP跑步机?这话题,聊起来可有意思了。毕竟现在这年头,谁不想在家就能练出马甲线、跑出好身材?KEEP作为国内这块儿的“头牌”,它的跑步机,说实话,各有各的说法。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它到底怎么样,值不值得咱掏钱。外观设计:够不够“招人喜欢”?首先,得说KEEP的这些跑步机,在设计上还是挺用心的。不像.............
  • 回答
    这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看着自己吭哧吭哧地跟着Keep练,结果体重秤上的数字不降反升,心里那叫一个窝火,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不对劲。别急,让我这个过来人跟你好好唠唠,为什么你会出现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什么玄学,背后都是有科学道理的。首先,你要知道,体重并不是衡量你运动效果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 回答
    关于 KeepAlive,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它深入影响着我们上网的体验,尤其是在加载网页或者与服务器进行交互的时候。简单来说,KeepAlive 就是一种让网络连接“保持活力”的技术,让一次性的连接变得更高效。想象一下,你每次打开一个网页,这个网页不仅仅是一段文字,它还可能包含各种图片、样式.............
  • 回答
    如何看待 Keep 被曝裁员? 详细解读Keep 被曝裁员,这无疑是当下运动健康领域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一个值得深思的事件。作为一个曾经备受瞩目的“国民级”运动App,其裁员消息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用户的担忧,也触及了许多关于平台发展、商业模式以及行业趋势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
  • 回答
    “Keep 不专业,但有 600 万人在用;国内私教不专业,但还有人想入行。”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道出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反映了当下健身领域的一些复杂情况。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 Keep 的“不专业”与 600 万用户的选择首先得承认,当提到“专业”二字,很多健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不少朋友在减脂路上会遇到的一个纠结。特别是看到自己体重秤上的数字没怎么变化,但身体好像更“结实”了,就会开始担心:“我是不是越练越壮了?这可不是我想要的!”其实,减肥练Keep会“越练越壮”的说法,大多数情况下是 误解,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
  • 回答
    Keep 和喜马拉雅近期纷纷撤回赴美 IPO 的计划,这个消息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市场普遍认为这些平台在中国拥有广泛用户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背景下。要深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不好”这么概括。一、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环境的“风向标”变化:1. 全.............
  • 回答
    哥们儿,别客气,关于 Keep 腹肌训练这事儿,我这儿给你掰扯清楚了!咱们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上干货。首先得明确一点:想练出线条分明的腹肌,光靠腹肌训练是不够的,全身的体脂率得降下来。你得配合有氧运动,饮食控制也得跟上。腹肌训练就像雕刻,而减脂才是把石膏刮掉,露出下面的作品。训练顺序这事儿,得看.............
  • 回答
    在 KEEP 的世界里,你提到的小闪电,那可是个很有意思的小东西,它代表着你当下完成的每一次运动的“闪电时刻”或者说“爆发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在健身过程中瞬间迸发出的能量、专注度和高效性的一种具象化。简单来说,当你在进行跑步、HIIT、力量训练等课程时,如果你在某个阶段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运动强度.............
  • 回答
    特朗普在2020年竞选时打出的“Keep America Great!”(让美国继续伟大!)这句口号,无疑是他政治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这句口号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他核心支持者的心理,同时也暴露了其竞选策略和政治哲学中的一些深层矛盾与争议。口号的成功之处与吸引.............
  • 回答
    当然啦,女生在keep上有很多不错的选择,而且很多都能练出好看的线条!我来给你详细讲讲,保证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风格哦!首先,我们要明白女生健身的目标通常不太一样,更多的是希望塑形、提升身体素质、改善体态,而不是追求纯粹的力量增长。所以,keep上很多针对性的课程就非常适合我们。1. 塑形提臀篇:告.............
  • 回答
    看待前员工发表《Keep的困顿与终局》这篇文章,这件事情本身就包含了好几个层次的解读,而最核心的点在于“前员工”这个身份以及这篇文章所揭示的“困顿与终局”。首先,理解“前员工”的视角与动机: “局内人”的洞察力: 前员工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深入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曾经身处Keep的内部,亲历.............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健身计划,听起来相当积极和全面!每天早晚都安排了运动,并且控制了饮食,这确实是迈向健康和塑形的关键步骤。咱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这套组合拳有没有“杀伤力”,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先来拆解一下你的计划,看看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潜在效果: 早上跑步或跳绳30分钟: 好处多多: .............
  • 回答
    “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古老的谚语流传至今,并非空穴来风。它蕴含着对苹果营养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一种朴素的健康哲学。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为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习惯,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如此积极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苹果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吃了它就能彻底告别病痛。但它确实是位非常靠.............
  • 回答
    很多人在选择燃脂方式时,都会被“麦瑞克MERIT超燃脂技术”这个名字吸引,特别是它宣传的“双倍燃脂”效果,听起来确实很诱人。那么,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和我们熟悉的KEEP直播课相比,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一些。关于麦瑞克MERIT超燃脂技术的“双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