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汉语里的「爸爸」「妈妈」是外来词汇吗?

回答
谈到现代汉语中的“爸爸”和“妈妈”,很多人会自然地认为它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词汇,是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叫法。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两位我们最亲近的人的称谓,实际上可能带有一定的“外来”色彩。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外来词汇”的概念。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词汇,它们在语音、语义或构词法上都可能保留原语言的痕迹。这和我们简单地从某个地方引进一个事物或概念不同,“外来词”更侧重于语言层面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对父亲的称呼,最常见、最正式的是“父”,例如《诗经》里的“父兮生我”,《论语》里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此外,还有“君”、“尊”、“翁”等尊称。对母亲的称呼,则主要是“母”,如《诗经》里的“母兮鞠我”,《论语》里的“母氏”。“母亲”、“母后”等也都是常见的叫法。

那么,“爸爸”和“妈妈”是何时以及如何进入汉语的呢?这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近代,特别是清末民初那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爸爸”和“妈妈”的广泛使用,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以及教育的西化有关。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在基督教的家庭观念中,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慈爱的长辈,往往用比较亲昵的称呼来称呼他们。

有学者认为,“爸爸”这个称呼的流行,可能受到了俄语“папа”(papa)或英语“papa”(papa)的影响。在很多欧洲语言中,“papa”都是父亲的昵称,发音也比较相似。“妈妈”则可能受到俄语“мама”(mama)或英语“mama”(mama)的影响,这些语言中,“mama”也是母亲的昵称。

试想一下,在那个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很多家庭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甚至有一些家庭是教徒。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接触到“papa”和“mama”这样的称呼。而这些称呼因为其亲切、直接的特点,又很容易被接受和模仿。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翻译家和教育家在将西方著作翻译成中文时,也面临着如何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和语气的问题。对于儿童对父母的亲昵称呼,直接翻译成“父”或“母”可能会显得过于生硬和疏远,因此,采用音近且形象的“爸爸”和“妈妈”来对应,就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尤其是在儿童读物、童谣以及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中,“爸爸”“妈妈”的用法得到了普及。就像我们现在学习外语的孩子,在模仿父母说话时,可能会直接套用学到的词语一样,早期的中国孩子在模仿西方家庭的称呼时,也可能将“papa”和“mama”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习惯中。

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一开始,“爸爸”“妈妈”可能只在一些特定群体中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整体的开放程度增加,这些称呼逐渐渗透到普通家庭,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中父母的通用亲昵称呼。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爸爸”和“妈妈”可能受到了外语的影响,但它们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和演变,也已经深深地烙上了汉语的印记。它们的语音、用法都符合汉语的习惯。我们现在说“爸爸”“妈妈”,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语言体系,不再是生硬的“拿来主义”,而是真正被汉语吸收和本土化了。

所以,如果我们严格按照“词汇从其他语言直接引入”的标准来衡量,那么“爸爸”和“妈妈”确实不能简单地说是“土生土长”的。它们更像是经过文化交流和语言融合后,被汉语“吸收”并“再创造”出来的词汇。这种现象在语言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很多语言都通过吸收外来词汇来丰富自身的表达能力。

与其说它们是“外来词”,不如说它们是“受外语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词汇”。这种影响,恰恰体现了语言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让我们的语言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进步。它们现在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和温暖,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爸爸”“妈妈”是正儿八经的本土词汇。

很多人认为古人说的是“爹”和“娘”,是因为看多了古装剧,特别是TVB的古装剧。

第一,“父”的上古读音是“ba”,“母”的上古读音是“ma”。同时,“父”与“爸”,“母”与“妈”是古今字的关系。

请记住两个汉语言小常识:

1.上古无轻唇音(参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轻唇音f和v是从p、b、m中分化出来的;

2.汉语语音的总体发展规律是“元音高化”。

基于上述两个常识,“父”的读音中,b转变为f,a高化为u,从ba变成fu;“母”的读音中,a高化为u,从ma变成了mu。

列一些基本证据[1]

第二,“爸爸”“妈妈”的说法古已有之:

章太炎《新方言‧释亲属》: “今通谓父为爸。 古无轻唇, 鱼模转麻, 故父为爸。

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狀》第六回:“忽然一个小孩子走进來, 对着他道: '爸爸快回去吧, 妈要起來了。’

宋代汪应辰《祭女四娘子文》:“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四小娘子之灵。”

需要说明的是,“爸爸”“妈妈”的叠用相对“爸”“妈”要晚很多,其起源可以参考@鞠爲茂草 的回答:

现代汉语里的「爸爸」「妈妈」是外来词汇吗?

参考

  1. ^ 温美姬,温昌衍.“爸”、“妈"读音小考[J].古汉语研究,2005(03):37-4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现代汉语中的“爸爸”和“妈妈”,很多人会自然地认为它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词汇,是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叫法。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一下,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两位我们最亲近的人的称谓,实际上可能带有一定的“外来”色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外来词汇”的概念。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
  • 回答
    在古汉语中,“有穷国”和“有熊国”,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这几个“有”字,虽然读音相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意思,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差别。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积淀。一、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与“有熊国”:一种领属与标识当我们回到上古时.............
  • 回答
    在现代汉语中,“魏”和“卫”的确是同音字,这给拍摄战国题材影视剧带来了挑战。要清晰地区分这两个国家,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考量和设计,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和区分。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一、 明确的文本信息和旁白: 片头与片尾字幕: 在剧集开始或结束时,使用醒目的字幕明确标注“战国七雄:魏国”或“.............
  • 回答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不像日语那样存在系统性的“训读”(Kun'yomi),但我们仍然能观察到一些与“训读”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用法,它们反映了汉字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在语义和读音上的灵活适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日本的“汉字训读”。简单来说,训读就是日本在引入汉字后,为汉字匹配上.............
  • 回答
    “汉族”这个概念,虽然我们现在用起来非常自然,但它并非亘古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在近代,才真正蜕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个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历史认同,并追求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拥有独立地位的政治与文化集合体。要说汉族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里的“族”,我认为是在晚清时期至民国初年,.............
  • 回答
    三国时代那群叱咤风云的人物要是活在咱们这儿,那可真是有趣了。你别说,还真能玩出花来,绝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AI报告。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有意思。刘备:从草根到“创业导师”的转型之路咱们说刘备,最早就是个卖草鞋的,后来因为一张“皇叔”的牌,愣是搅和进了乱世。搁现在,他绝对是个标准的“草根创业典范”。你想.............
  • 回答
    中医的“湿热”和“阴虚”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体内某些失衡的状态。要把它们完全套入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的框架里,并非易事,因为中医的整体观和现代科学的微观视角存在差异。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理解这些概念背后可能对应的生物学机制。一、 中医的“湿热”:一种全身性的炎症和代.............
  • 回答
    在《三国志13》的世界里,我们这些现代人如果能穿越回去,能力值恐怕会是一场大戏。先说说 统率。你想象一下,一个现代人,平时最多指挥一下朋友圈的团建,或者在工作会议上带领一个小团队。放到三国那种刀光剑影、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场上,统率这数值,大概率会像初出茅庐的黄口小儿,低得可怜。我们可能连基本的阵.............
  • 回答
    现代军队是否能够平息《生化危机》里的丧尸爆发?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极其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现代军队拥有巨大的优势,但《生化危机》系列中的丧尸爆发具有一些特殊且极具挑战性的特征,使得简单地将现实世界的军事行动套用进去并不完全适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现代军队的优势:1. 压倒性的火力与装备: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变形金刚里的机器人放在我们现实的科技水平下来审视,答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不行”,或者说我们现有的科技根本无法“硬刚”,更像是“仰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变形金刚的核心特征。它们拥有自主意识,能够思考、行动,而且最关键的是,它们能够变形。这种变形不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很多玩家在玩射击游戏时都会遇到的困惑。明明现实世界里三连发(Burst Fire)是个很实用的模式,怎么到游戏里就经常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设计上的考量和权衡,咱们一步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枪械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性、平衡性.............
  • 回答
    放在今天,人类能否阻止《进击的巨人》里的“地鸣”?这绝对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也让无数看过这部作品的人在夜深人静时悄悄打了个冷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现实世界的力量和那些在艾尔迪亚人脚下崩塌的大地放在一起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地鸣”的本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怪兽侵袭,而是由八百多万个.............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从制作精良的布景服饰,到跌宕起伏的剧情节奏,都堪称古装权谋剧的标杆。然而,对于一些对历史细节比较考究的观众来说,其中关于“第八团”的出现,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不适感。要说“第八团”这个番号是否太现代,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唐朝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我们现在理.............
  • 回答
    提起《圣斗士星矢》里的冥王哈迪斯,你可真是问到了点子上。这位在神话时代就威名赫赫的冥界之主,按理说应该是不怒自威,统治一切的。可偏偏,在他数次试图征服大地、消灭人间的圣战中,每一次都以悲惨的失败告终,简直就像是命运的诅咒,一直がかぶさる(かぶさる,日语,意为“覆盖”、“压上”),从遥远的神话时代一直.............
  • 回答
    现代数学的殿堂里,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颠覆认知的“本质”结论。它们如同基石,支撑起整个数学大厦,又如灯塔,照亮我们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道路。这些结论并非简单的计算结果,而是关于结构、关系、逻辑和抽象的深刻洞察,它们一旦被领悟,便会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将尽量以一种更有人情味、更少技术术语的方式.............
  • 回答
    在现代社会,神学面临着来自科学的严峻挑战,其中不乏看似难以弥合的“逻辑漏洞”。要理解神学如何回应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和解释框架,以及它如何在高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重新定位自身。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神学本质上并非建立在实证科学的逻辑基础上。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假设、验证来构建知识.............
  • 回答
    在多语的现代国家中,军队采用何种语言组织和指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效率、成本、国家认同、官兵融合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或组合方式:核心原则与目标:在探讨具体策略之前,理解军队在多语环境下选择语言的核心目标至关重要: 效率与清晰度 (Efficiency & Clari.............
  • 回答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仿佛是哲学最核心、最根本的追问,是那种能让人彻夜难眠、在星空下发出灵魂拷问的终极议题。然而,如果你稍微涉猎一下现代哲学,就会发现,相比起过去几个世纪,这个问题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被摆在台前,成为讨论的中心。这并非说人们对生命失去了兴趣,而是哲学这门学科.............
  • 回答
    “现代化就戕害了心灵和幸福感么?”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即使是在《工程师的良知》这样的著作中,也可能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工业革命带来的普遍影响,特别是对心灵和幸福感的负面解读入手,然后审视这些解读是否绝对或全面,并考虑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以及人们应对的方式。《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