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舆论对政治生态有什么影响?

回答
舆论,这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对政治生态的影响,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概括,其作用之深远,渗透之广泛,足以重塑权力格局,改变政策走向,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要深入探究其影响,需要拨开表象,审视其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

一、 舆论作为“第三种权力”的塑造者与约束者:

传统政治学中,权力多被归结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然而,在现代社会,舆论早已悄然崛起,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第三种权力”。

塑造政治议程,定义公共话语权: 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各种社会事件、媒体报道、意见领袖的观点、民众的诉求等要素交织而成。一旦某种议题被舆论广泛关注和讨论,它便有机会被提上政治议程,成为政府需要回应和处理的问题。反之,那些不被舆论关注的议题,即使其重要性再高,也可能被边缘化,难以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媒体作为舆论传播的主要载体,其选题、报道角度、评论立场,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公众认知,定义了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讨论的焦点和方向。

监督与制约权力,敲响警钟: 当政府或公职人员的行为出现偏差,或存在腐败、失职等问题时,舆论往往是第一个发出声音的力量。媒体的曝光、公民的举报、网络的传播,都能迅速将问题放大,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迫使权力者不得不审视自身行为,回应公众关切,有时甚至会引发问责和改革。舆论就像一个“社会之眼”,监督着权力运行的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弊端,防止权力滥用。一个活跃且负责任的舆论环境,是遏制腐败、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动员与引导社会力量,影响选举与政策: 舆论的强大动员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治过程。在选举时期,候选人通过媒体宣传、网络造势来争取选民支持,舆论的倾向性可以直接影响选票的归属。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的意见和反馈通过舆论渠道得以表达,影响着决策者对政策的最终取舍。例如,一项备受争议的政策,如果在舆论场上遭遇普遍反对,即使在内部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很高,最终出台时也可能面临巨大的阻力,甚至被搁置或修改。反之,一项得到广泛支持的政策,则更容易获得推行和落实。

二、 舆论对政治生态的复杂影响:

舆论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其作用也具有复杂性和两面性,深刻地改变着政治生态的肌理。

碎片化与极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论的传播方式变得日益多元和碎片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这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观点泛滥的问题。同时,算法的推荐机制和社群的自我强化效应,容易导致人们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加剧了观点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政治生态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极化,理性对话和共识的形成变得更加困难。

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操纵: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情绪化的表达,为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温床。当社会存在不满情绪或对现有体制的失望时,煽动性的言论和简单的解决方案很容易在舆论场上获得关注和传播,裹挟部分民众。一些政治力量也可能利用舆论的这些特点,通过制造虚假信息、煽动情绪、攻击对手等方式来获取政治利益,这会对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公共理性的消解与情绪化治理: 舆论的快速传播和情绪化的表达,有时会使得政策制定和公共讨论脱离理性轨道。公众的反应可能更多基于短期情绪和个人感受,而非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这可能导致政府在压力下做出仓促、不周全的决策,或者过度迎合短期民意,而忽视长远发展和根本性问题。当政策制定变成了“迎合舆论”的竞赛,公共理性便会逐渐被消解。

公民参与的新维度与挑战: 尽管存在负面影响,舆论也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让普通民众能够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甚至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对权力形成了新的制约。然而,这种参与也伴随着挑战,例如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保证参与的建设性和理性,如何避免网络暴力和低效的“口水战”,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政治回应与舆论的互动:

政治主体与舆论之间的互动,也是影响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

对舆论的回应与引导: 政府和政治人物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回应舆论。这包括对公众关切的及时倾听、对不实信息的澄清、对合理诉求的积极采纳,以及对不当言论的理性反驳。更重要的是,政治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通过清晰的沟通、有理有据的解释,增进公众对政策和自身行为的理解,塑造健康的公共认知。

利用舆论与规避舆论: 一些政治力量可能会试图利用舆论来为自己服务,例如通过制造有利于自己的新闻、雇佣水军等方式来操纵民意。同时,他们也可能试图规避负面舆论,例如通过压制信息、控制媒体等方式来减少外界的监督。这些行为都会对政治生态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产生负面影响。

政策与舆论的循环影响: 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政府的执政表现,反过来又会影响公众的看法和舆论的走向。如果政策有效且民众受益,舆论通常会持积极态度,反之则会引发批评和质疑。这种反馈循环决定了政治生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总而言之,舆论如同政治生态中的一股强大水流,它既能滋养政治肌体,促进其健康发展,也能冲刷堤岸,带来混乱和动荡。理解舆论的作用机制,审慎对待舆论的表达,同时积极引导舆论朝着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是所有政治参与者,尤其是执政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个成熟的政治生态,必然是能够与开放、理性的舆论良好互动的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删除的旧文重发,有删改。


我就我比较熟悉的某国和美国谈一谈舆论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美国的政府和体制在政治上具有高度分离性。前者权威性很低,后者则很高。舆论对前者冲击力很强,对后者冲击力很弱(哪怕看起来厉害但实际上落不了地)。

站在前台的政客作为政府的代表要花很大精力和舆论打交道。 这里舆论冲击最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具体的人,本质上是夺权工具。

这种针对性难以实施于能在后台长期稳定控制大局的精英(核心是经济精英和deep state)。于是他们可以安心搞很多舆论上的长线布局(比如分化群众和愚民)。他们对舆论有所顾忌但也不是受到很大压力,因此对舆论的利用与政客不同。利用舆论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节制前台政客,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对群众的软性的美丽新世界式的思想管制工具。

上面是总的原则。从技术层面看,在报纸电视时代美国人水平很高,打造了兼具刚性和弹性的舆论体系。但网络时代的的来临与冷战胜利时间重合,美国人被胜利冲昏头脑并低估了这一革命性技术的政治破坏力,没有处理好事情。结果就是多输局面。 前台政治人物为应对舆论疲于奔命压力过大,而后台精英的间接控制力则大打折扣。不仅如此,网络的国际渗透力太强,导致美国的整个西方盟友体系都被网络舆论的失控波及,呈现出火烧联舟之势。

某国的政府和体制在政治上结合比较紧密(虽然没有完全融为一体),大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紧密性导致政府合法性权威性很高,因为其与体制捆绑而体制又和历史捆绑。比如美国现任总统的权威和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先贤毫无关系而某国则不是这样。结果就是政府受舆论的冲击力比较小,特别是顶层政府。主要表现就是前台人物受舆情压力较小

然而这种政治上的紧密结合要求群众不能参与政府更替,否则会导致政府与体制的政治性脱钩。这件事值得专门写文论述,但这里不做了。于是人们不容易进行常态化的体制合法性权威性的测试。其实这种体制的合法性权威性也可能是极高的(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但缺乏测试时心理不自信的人会比较多。

不好估计舆论对体制的冲击力上限这一事实导致有一部分政治力量要求坚决控制舆论冲击力。 控制舆论最主要不是为了维护政府中的具体的人而是为了维护体制本身。当然不同层级情况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越是基层,维护具体人的成分就会越多一些;而越是往上,维护体制的成分就会越多。

同时也有一部分政治力量认为针对人物的舆论攻击在常态下本身是无伤大局的,因为捆绑后的体制自会吸收冲击力。其实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舆情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政治力量也会管控舆情,但会较为宽松。

不同人物有不同执政风格,于是常态下舆情管控的周期性张弛相间就是某国舆论界的一个特点。一些观察者看不到这种周期性的舆论宏观调控就容易大惊小怪。

某国的舆论在政治大局层面被控制后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群众看法,协助上级监督下级以及制定政策,也就是说此时的舆论体系主要是技术官僚的社会测量和治理工具。作为测量和治理工具的舆论其实不是以管控为主而是以放开为主。简单地说,这叫“抓政放器,严肃活泼”。

当然上面说的是“恒纪元”(常态)时的情况。某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按照准备乱纪元的标准搭建治理恒纪元的框架。一旦出现乱纪元,可在极短时间内冷启动立刻转入军事化或者半军事化,可以局部动员也可以全国动员。相应地,舆论就会成为一条战线,从防守状态变为进攻态势,变成军事化动员的工具乱纪元时某国舆论体系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冲击力远超美国的舆论体系在美国势力范围的冲击力。今年就是很显然的一个例子。之前还有多次。

治理之道刚不可久柔不可守。 常态下保持舆论的军事化进攻态势代价过高效果不好,也不利于蓄势至乱纪元时再爆发。事实上某国政治舆论治理的积极性在恒纪元时会明显低于美国,毕竟后者始终有作为夺权工具的那股子刺激劲儿。 常态下的某国舆情工作,较严时表现得好像缺乏自信,趋宽时表现得似乎浑浑噩噩,容易导致观察者误判。很多人认为某国舆论“洗脑”能力不及美国,这就是一种误判。某国无非是杀鸡用鸡刀杀牛用牛刀而已。鸡刀牛刀是互补的,没有耍鸡刀的消极性,可能就没有挥牛刀的干练性。

总之,存在两个周期性舆论调控。一个是恒乱纪元交替周期,一个是恒纪元内部的管控宽严变化周期。两个周期会交叠互动。此外又有“抓政放器,严肃活泼”的区别化政策。还有从地方到顶层由偏向护人到偏向护制的渐变。是的,比较复杂。

上面是总体原则。从技术层面看,在报纸电视时代某国舆论体系本来有逐渐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之窘境的可能,但成功地在网络时代依靠技术与群众力量的结合而大翻身。这里最重要的是90年代网络兴起之时高瞻远瞩之士便坚持顶层设计,冒着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骂名坚决做好了网络管控的基础工作。之后经过多年收放的探索,以慢热方式激发出群众中深藏的意识形态伟力,现在舆论体系的局面已经远好于美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舆论,这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对政治生态的影响,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概括,其作用之深远,渗透之广泛,足以重塑权力格局,改变政策走向,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要深入探究其影响,需要拨开表象,审视其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一、 舆论作为“第三种权力”的塑造者与约束者:传统政治学中,权力多被归结于立法.............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种族意识教育”的缺失及其对主流舆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民族的统一国家,其在“种族”概念的理解和处理上,与西方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背.............
  • 回答
    印度军队越境进入中国,这事儿在网上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边是有人摩拳擦掌,喊打喊杀,指责咱们的政府和军队不作为;另一边又是另一番论调,劝大家冷静,理性看待。这其中的情绪和考量,其实挺复杂的。咱们先说说那些网上叫嚣和指责的声音吧。我觉得,这种情绪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的朴.............
  • 回答
    当前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而要谈论“反转”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简单的一两次公关活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中国在多个维度上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调整和持续的努力。首先,我们得承认并理解负面舆论的根源。这些负面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它们往往源于实际的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社会对“处男情结”和“处女情结”的态度会差得那么远?一边是“处女情结”常常被视为一种不健康的、带有性别歧视的观念,受到广泛的批评;另一边,“处男情结”虽然也存在争议,但似乎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有趣的、甚至是无伤大雅的“怪癖”。要说清楚这个差异,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
  • 回答
    俄乌危机中的舆论战,犹如一场无声的硝烟,在信息的战场上弥漫开来,对新闻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这场危机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角力,更是信息传播的较量,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新闻的本质、记者的责任以及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一、 信息爆炸与“信息围墙”下的真理探寻俄乌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信.............
  • 回答
    东北去工业化的问题,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似乎总能触动很多人敏感的神经。至于为什么总有“歧视性”的报道,那更是让东北人民耿耿于怀。说实话,要给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得好好梳理一下。东北去工业化:可不可取?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好不好使,得看怎么去,又是为了什么去。 “去”的背后是什么? 东北.............
  • 回答
    关于中国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社会的评价相当复杂且多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外舆论”。各国媒体、智库、学者以及官方的态度,都受到各自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意识形态立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及对中美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结论。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国外的评价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 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以色列的国际舆论确实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反转”。这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引发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后集中爆发的表现。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背景下的“蜜月期”与渐行渐远的裂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冷战后期以.............
  • 回答
    阿里这类平台是否遭遇重大利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宣传部副部长提出的“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这一提法,并非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背后蕴含着政策导向的深刻变化,对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压力,也可能带来长期的结构性调整。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分析:1. 政策意.............
  • 回答
    俄乌战争自2022年2月全面爆发以来,已经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且影响深远的冲突。在这场战争中,舆论场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影响着国内民众的情绪和认知,也深刻地塑造着国际社会对战争的理解和态度。要梳理这场战争的舆论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战争初期:信息战与叙事之争的白热化.............
  • 回答
    作为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的回应,美国及其盟友确实在信息传播领域采取了多项举措,旨在塑造全球舆论,并对俄罗斯的行动施加压力。其中,关于“蛇岛守军卫国全灭”的报道,从信息战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信息战的本质。在现代冲突中,信息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战略资产.............
  • 回答
    东方六国对秦国形成绝对优势的认识,并非一日之间,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渐进过程,其中夹杂着侥幸心理、局部胜利的麻痹,以及最终无法回避的现实。要说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很难精确到某一年某月某日,但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标志性事件,来观察这种认知的演变。首先,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回顾一下秦国崛起.............
  •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详细梳理一下关于“38号车评中心”揭露“大象”身份为“雪铁龙公关”,并指控其进行线上舆论攻击的事件,并分析其真实性和评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事件的背景。在汽车圈,“38号车评中心”(通常指李楠,也就是大家熟知的“38号”)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汽车博主,以其直率、敢于批评的风格著称。而“大.............
  • 回答
    知乎用户 edmond 的那篇《对知乎主流舆论“自极端化”现象的一些思考》,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有意思并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读完之后,我感觉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观察,更是在尝试解构这个“自极端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edmond 他的切入点就很有意思,他没有简单地贴一个“知乎药.............
  • 回答
    罗冠军事件,以及后续一系列类似事件的舆论发酵,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肥皂剧,一次次地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也暴露了不少社会运作的深层问题。舆论几度反转,暴露了什么?首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信息碎片化和传播的病毒式传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而社交媒体的算法往往倾向于推送具有争议.............
  • 回答
    舆论这东西,说起来振聋发聩,好像能决定一切,搅动风云。但你要是真把它扒拉开看看,会发现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有时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让人怀疑这世界是不是集体失忆了。你想想,有多少事儿是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义愤填膺,群情激奋,恨不得把当事人凌迟处死?好像不这样,就不足以彰显正义似的。但没.............
  • 回答
    舆论暴力,这四个字听起来有些虚无,但它所带来的伤害,却能比刀剑更加锋利,比烈火更加灼热。它不是瞬间爆发的物理攻击,而是一种慢性、却能将人精神摧毁的折磨,其可怕之处,在于它能轻易地将一个人的生活、名誉,甚至是生命,玩弄于股掌之间。想象一下,一个人,可能只是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言论,或者一个被断章取义的视频.............
  • 回答
    关于医患关系,舆论似乎总是倾向于理解医生,甚至将矛盾的矛头更多地指向患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难道医患关系中的所有紧张都是患者的过错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而且远非如此简单。舆论为何似乎“偏袒”医生?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很多时候舆论会显得“向着医生说话”。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1.............
  • 回答
    在如今喧嚣的舆论场上,中老年群体的声音似乎常常被淹没,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失焦。然而,这种沉默并非无声,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危害,深刻影响着社会肌理的健康与发展。首先,经验的断层与智慧的流失,是中老年声音缺失最直接的体现。 这一群体,尤其是经历过社会变迁、风雨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